1月27日,鄧小平來到江海電子公司,參觀了車間,高興而感慨地說,不是有人議論姓“社”姓“資”嗎?你們這裏就是姓“社”嘛,你們這裏就是很好的社會主義!
在珠海經濟特區的日子裏,鄧小平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特區的土地。他先後三次專門考察了珠海特區的城市建設,觀看了拱北、吉大、香州及唐家一帶的市容。他不停地看,不停地問,不停地思考,看特區的變化,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思考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
1月29日下午,鄧小平結束了在珠海的視察,就要離開了。
下午3時,鄧小平告別珠海,在省委書記謝非、省長朱森林的陪同下,乘汽車向廣州方向駛去,沿途察看了中山、順德、番禺等市縣的城鄉建設,對珠海三角洲的發展變化給予了高度評價。中途在順德縣容奇開發區停留,視察了以“容聲冰箱”名聞遐邇的廣東珠江冰箱廠。
4時許,順德,廣東珠江冰箱廠內。
暖暖的陽光照耀著珠江冰箱廠技術辦公大樓門前的紅地毯,烘托出一派暖暖的氛圍。這時,一輛“中巴”悄然駛來,隨即車上走下了身著杏色T恤便服、精神矍鑠的客人——鄧小平。
早已等候在那裏的佛山市委書記葉穀、佛山市委副書記歐廣源、順德縣委書記何敏和、在順德縣長陳用誌、副縣長馮潤勝等以及珠江冰箱廠的有關負責人迎上前去,熱烈歡迎鄧小平的到來。鄧小平親切地與他們一一握手,然後向歡迎的群眾揮手致意。
在高大豪華的辦公大樓前,鄧小平問:“這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陪同的廣東省負責人詼諧地說,如果按行政級別算,是個副班長級;如果按經濟效益和規模,恐怕也是個兵團級了。當聽說這個花園式的工廠是一家鄉鎮企業時,鄧小平感慨萬千,連問三次,這是鄉鎮企業嗎?
在人們的鼓掌聲和簇擁下,鄧小平走進了珠江冰箱廠的一號會議室。這個會議室本來隻安排了九張沙發,但大家都想看一看小平同誌,和他老人家多呆一會,結果來的人站滿了一圈。
鄧小平原定視察15分鍾。一落座,坐在他右側的珠江冰箱廠廠長潘寧,就用簡潔的語言,向鄧小平介紹珠江冰箱廠的曆史、現狀和未來。這家集體性質的鄉鎮企業,1983年籌辦,次年投產,7年間產量增加了16倍,一躍成為全國冰箱行業的“大哥大”。
鄧小平一邊注意地聽,一邊點頭。坐在他對麵的佛山市委書記歐廣源補充道:“這家廠還是國家一級企業,榮獲國家金質獎。鄧伯伯,1984年您來順德我接待過您。”
鄧小平打量著歐廣源說:“我們是老朋友了。你今年多大?”
“48歲。”
“我大你40歲,我老了,以後中國要靠你們了。”
接著,鄧小平又轉過頭來問潘寧:“去年你們廠的出口產值多少?”
“接近七百萬美元。”
“嗯,出口到什麼地方呀?”
“巴基斯坦、香港和東南亞一些國家。”
“出口有什麼困難嗎?”
“沒有。”
鄧小平不住地點頭,高興地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工業,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我們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座的廣東省負責人謝非、朱森林讓潘寧說說他們廠的特點。潘寧說,這幾年企業年年跨大步,秘訣就是以質取勝。鄧小平聽了,滿意地點點頭。
隨後,何敏和彙報了順德近年來發展鄉鎮企業,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鄧小平說,順德經濟發展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成果,所以,改革開放一定要堅持,而且還要膽大一點……
鄧小平心情很好,很興奮,談興愈來愈濃。他越講越興奮,滔滔不絕地講,忘記了時間。隨行人員催促他,暗示他時間到了,但是他仍然繼續講下去,時間延長了20分鍾。在場的一位同誌事後估計,潘寧講了三分鍾,何敏和講了二分鍾,其餘時間都是鄧小平在講。
當鄧小平走出一號會議室、步入大堂的時候,聞訊而來的員工們夾道歡送,掌聲四起,表達了“容聲人”對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尊敬和愛戴。
鄧小平含笑不斷揮手。他回頭看看這座現代感強、氣派宏大的建築物,感興趣地問,這幢樓是幹什麼用的?潘寧回答:是技術辦公大樓。
一又手,兩雙手,不住地握手道別。“中巴”逐漸遠去了,人們還站在那久久不願離去。
第五站,廣州
下午5時40分,汽車到達廣州東站。鄧小平在站台上會見了廣東省和廣州市的負責人。省委負責人向鄧小平表示,一定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爭取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
再過幾天就到春節了,大家都希望小平同誌能留在廣東過節。但是,鄧小平還惦念著浦東的發展,又要踏上視察上海的旅程。
6時整,火車開動了,廣東省的負責人代表全省人民說出他們的心裏話,小平同誌,歡迎您再來廣東!
第六站,江西
1月30日,鄧小平乘坐的專列沿浙贛線從湖南進入江西境內。下午3時40分,火車徐徐駛進鷹潭車站。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省長吳官正在這裏迎候。
鄧小平走下火車,滿麵笑容地同毛致用、吳官正等一一握手。他一邊沿著月台緩步而行,一邊和毛致用、吳官正談話。
毛致用在湖南工作期間,曾先後兩次接待過赴湘視察的鄧小平,並陪同至韶山等地參觀,所以,鄧小平同他很熟悉。
鄧小平一見到毛致用就關心地問:“你來江西幾年了?”
毛致用說:“快4年了。”
對吳官正,鄧小平也熟悉,他問吳官正:“你是從武漢來的,來幾年了?”
吳官正答:“5年多了。”
江西是農業大省,鄧小平十分關注江西的農業發展。他問:“江西去年的年景怎麼樣?”
毛致用說:“年景還好。1991年農業全麵豐收,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5%,工業總產值增長14%,財政收入增長103%,實現收支平衡。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2元。改革的步子是這些年來邁得最大的一年。
鄧小平聽了很滿意,連聲讚許說:“那好。”他對農民增收感到欣慰,說:“農民收入702,那不簡單。”
接著,鄧小平又關切地問:“去年遭災了沒有?”
毛致用回答說:“遭受到比較嚴重的旱災,但農民積極性高,所以仍是一個豐收年。”
吳官正說:“現在的問題是糧食壓庫嚴重,庫存有180億斤。”
鄧小平說,在糧食問題上,江西是作了貢獻的。你們有困難可以向中央反映,你們有這個權利。對江西,中央要照顧一點。
鄧小平在這裏提出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早在三年困難時期,江西人民節衣縮食,艱苦奮鬥,調出大批糧食支持全國。1958年到1959年度外調了95億斤大米,1959年至1960年度又調出14億斤大米,同時還補上庫存118億斤,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個增加庫存的省份之一,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揚。這次鄧小平又舊事重提,說明黨對作出了貢獻的地區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鄧小平對江西解決糧食壓庫問題的關心和支持,使在場的省委、省政府負責人深受鼓舞。
鄧小平對江西的情況很了解,他說,水旱災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土保持不好。要堅持把植樹造林搞好,否則沒希望。他問:“你們植樹造林怎麼樣?”
吳官正說:“這幾年我們每年造林600萬畝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403%。”
鄧小平聽了連連點頭,說:“那好。”
雖經長途乘車勞頓,鄧小平卻毫無倦意。他興致勃勃地聽取了毛致用關於江西在治理整頓期間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情況彙報,高興地說,治理整頓這幾年,改革開放做了不少事。他說,沒有改革開放,治理整頓就不會有這麼順利。
鄧小平思路清晰,談興甚濃。他說,改革從農村起步,剛開始時有些同誌想不通,存有疑慮,有的人還害怕是資本主義。但我們,既不給他們戴帽子,也不搞批判,做出成績讓他們看。後來認識逐步統一了,幾年就都執行了。那時安徽有一個搞“傻子瓜子”的,收入上百萬元,許多人反應強烈,主張動他。我說動不得。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涉及到一個麵,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改革開放政策要穩定,不能變。1984年以來的幾年,經濟上得快,是一個跳躍。農民收入多了,電器也進了農戶,農村蓋了許多新房。要看到這個作用,沒有這個跳躍,治理整頓不會這麼順利。
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強調,穩定發展我讚成。但是,隻要能快一點還是要爭取快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放得更一開一點。不能膽子沒有了,雄心壯誌也沒有了。有機遇能跳還是要跳。
這時,站在一旁的鄧楠插話說:“這個觀點,老人家鼓吹了一路。”
鄧小平接過鄧楠的話,問毛致用、吳官正,我講得對不對?
毛致用說:“您講的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搞快一點。”
鄧楠又說:“老人家對江西很有感情,在車上不停地講到江西。”
鄧楠的話引起了鄧小平對昔日蘇區生活的回憶。他深情地說,我對江西是有感情的。他指著毛致用、吳官正說,我在江西呆的時間比你們長。當初,我在瑞金當過縣委書記,那是幾個人推舉的,後來中央認可了。那時蘇區的工作,興國是第一,瑞金是第二。
滄桑幾十載,彈指一揮間。1992年,距鄧小平離開中央蘇區已經有了半個多世紀,然而,在鄧小平的記憶中,當年蘇區的鬥爭風雲依然曆曆在目,蘇區的幹部、群眾和一草一木都牽動著他的心。
是的,鄧小平對江西很有感情,這一點,江西人民有深刻的感受。1991年9月,是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60周年,他應江西省委、省政府這請,欣然命筆,書寫了“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周年”的題詞,緬懷中國革命的光輝曆史,對江西人民寄予厚望。
鷹潭是江西東部一個新興的城市,這是解放後鄧小平第三次來到這個這裏了:
1973年2月19日,鄧小平赴京複出工作,就是從南昌乘車來到鷹潭,次日轉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車,離開江西到北京的。
1985年2月14日,鄧小平偕同王震乘火車去廣州視察,途中曾在鷹潭車站停留。
如今的鷹潭市,已建成為全國重要的銅業生產基地和鐵路交通樞紐,贛東大市場開始形成。新建的火車站寬敞明亮,麵貌大為改觀。站外的街道拓寬了,兩旁蓋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
望著站內站外的巨大變化,鄧楠對父親說:“您記得吧,我們以前也到過鷹潭,是從南昌用小車送來的,從鷹潭乘火車回北京。”她指的這個日子,就是1973年2月19日和20日。
鄧小平接過鄧楠的話,風趣地說,我有“三個專”:從北京到江西是用“專機”送來的;從鷹潭到北京是掛了一節車廂,“專車”送去的;在301醫院住院,一個人住一層樓,也是一個“專”。鄧小平談笑間把自己在政治上曾經遭受過的磨難一帶而過,他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引得在場的人都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就這樣,在鷹潭火車站邊踱步邊交談,一晃半個多小時就過去了。鄧小平沒喝一口水,也沒有坐下休息,在月台上時而信步,時而駐足,與毛致用、吳官正侃侃而談。
就要上火車了,毛致用、吳官正依依不舍地對鄧小平說:“我們大家都希望您老人家在江西住段時間。”
鄧小平揮手向他們打著招呼,滿麵笑容地說,等你們更發展了,再來麻煩你們。
隨後,他和毛致用、吳官正握手告別。列車一聲長笛,駛出了鷹潭站,向上海方向疾馳而去。
第七站,上海
1月31日,鄧小平到達上海。
上海之行,是鄧小平南巡的最後一站。
這時已是農曆的臘月 ,到處是一派節日的景象。鄧小平要在這裏同上海人民一同歡度新春佳節。
2月3日晚,農曆除夕之夜,鄧小平滿麵春風地出現在上海各界人士齊聚的迎猴年新春晚會上,向大家致意,向上海人民問好。
2月7日,春節隻休息了三天,這年的春節連續三天晴好,2月7日這天突然轉陰,天氣特別陰冷。鄧小平不顧天氣寒冷出發到他特別關注的浦東考察。這天,鄧小平一行先到南浦大橋,高興地讓在場的記者拍了一張全家福,接著就來到南浦大橋工地。在模型前,鄧小平聽取了大橋建設總指揮朱誌豪的介紹後,轉身想看一下建設中的楊浦大橋雄姿時,發現百米高處有正在施工的工人,於是揚起手向橋塔上的工人致意。這時,在場的工人和百米橋塔上的工人一齊報以熱烈的掌聲。
2月8日,鄧小平在上海市委負責人黃菊、吳邦國的陪同下,夜遊浦江,在飽覽黃浦江兩岸璀璨景色的同時,他專門就選拔、培養、使用年輕幹部的問題發表了重要意見。他說,幹部培養體製上要後繼有人,各個梯次上都要有。要解放思想,這是解放思想最重要的一個方麵,膽子要大一點,人無完人。他語重心長地對在座的幾位市委老同誌說:“年輕一點的同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老的就沒有嗎?老的也是那樣走過來的。要從基層搞起,就後繼有人。”
2月10日,晴空萬裏,陽光和煦。鄧小平、楊尚昆一行來到位於漕河涇開發區的中外合資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視察。
上午9時許,兩輛大客車徐徐進入貝嶺公司大門,駛向公司的主廠房——矽片製造部。車門打開,鄧小平神采奕奕地出現在早已等候在廠門口的幹部職工麵前。
在聽取了公司情況的介紹之後,鄧小平饒有興趣地開始視察生產線情況。當他看到一台首次引進到國內的IC生產關鍵設備大束流離子注入機時,對這台高科技的設備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邊聽邊問:“它們姓資還是姓社?”片刻,他意味深長地說:“它們姓社,資本主義國家的設備、技術、管理引進為我們所有就是姓社。”
緊接著,鄧小平分析了蘇聯這個原來經濟技術較發達的國家,由於閉關自守而導致落後最終解體的例子。他還對為提高上海貝爾的程控交換機國產化率而配上大規模集成電路和相關部件生產技術給予了充分肯定。
按原計劃,視察後與公司、儀表局負責人合個影就該上車走了。但臨上車時,鄧小平看到大樓前聚集了很多年輕技術人員,就主動走過去向他們鼓掌示意,並和前排的人一一握手。
測試部女大學生周劍鋒見到鄧小平就熱情問候:“鄧爺爺好!”
質量部女研究生華劍萍懷著崇敬的心情說:“您在我們年輕人心目中是最德高望重的。”
鄧小平微笑道:“這不好說吧!有一點貢獻,做了一點事,很多事情沒有做,來不及做,也做不完。”
楊尚昆問大家:“你們是什麼學校畢業的?”
“華東師大。”
“複旦大學。”
“外語學院。”
年輕人一一作了回答。這時,有人插話介紹,他們都是大學生!
鄧小平高興地點點頭,語重心長地說:“21世紀靠你們年輕人。”
站在他旁邊的楊尚昆大聲重複道:“21世紀靠你們了。”
年輕人同聲回答:“請放心,我們年輕人會把中國建設好的。”
12日上午,又是一個風和日麗的豔陽天。鄧小平一行驅車來到閔行開發區,聽取了閔聯公司總經理魯又鳴介紹開發區的發展情況,視察了閔行開發區的建設情況。
隨後,鄧小平來到馬橋鎮旗忠村。旗忠村從1989年起開始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到1992年時,其經濟實力、農民新村的建設等方麵已居全市郊縣的前列。
車隊駛進旗忠村時,首先映入鄧小平眼簾的是綠樹掩映下的一排排別墅式農民新村。他問馬橋鎮黨委書記王順龍:“你們發展這麼快,靠什麼?”王順龍回答:“靠你老人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鄧小平又問了一句:“是這樣嗎?”聽到肯定的回答,鄧小平舒心地笑了。
當車隊在旗忠村小學門口停下時,旗忠村的小學生們吹起了鼓樂,跳起了迎賓舞。看著這些正值花季年齡的孩子們,鄧小平格外高興。
這時,一個小孩搖搖擺擺走了過來,不知是誰說了聲“過來讓爺爺親一親”,陪同的吳邦國抱過孩子,鄧小平親切地上前吻了吻孩子。離開操場返回時,鄧小平兩次停下來回頭向在場的旗忠村民和小朋友招手,依依不舍。
2月18日是元宵節,誰也沒想到,晚上8時不到鄧小平會在這天晚上出現在萬家燈火的南京路上人流如織的中百一店。鄧小平來這裏逛商場,並在文具櫃台接受馬桂寧的服務。為他的小孫子購買了鉛筆和橡皮。
逛商場是鄧小平一到上海就提出的要求,據他身邊的人介紹,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一直有逛一次商店、當一回顧客的願望。這天他終於遂了十三年的宿願,所以很激動,步履也顯行特別輕盈,對商場裏的顧客、營業員頻頻招手,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在鋪麵商場時,顧客知道鄧小平來了,都想一睹偉人風采,所以顯得比較擁擠。有一位30歲左右的婦女抱了一個約2歲的孩子拚命往鄧小平身邊擠,警衛人員把她擋出去,她剛退出去又往前擠,如此三進三出。中央警衛局孫勇局長被這位婦女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了,破例網開一麵把這位婦女讓進了2米圈內。這位婦女激動得不知該說什麼好,隻是抓起孩子的小手拚命向鄧小平招手,用這質樸的動作來表達一位普通市民對自己所熱愛的領袖的真誠感情,倒是鄧小平見狀,緊走兩步,湊上去吻了吻孩子的臉。
鄧小平準備離開中百一店時,南京路六合路口已站滿了市民,當鄧小平走出店堂時,市民們熱烈地鼓掌歡迎。這時,鄧小平的心情也很激動,他一邊招手一邊快步邁下台階,並對扶著他的警衛說,讓我朝前走幾步。但警衛出於對鄧小平身體和安全的考慮,把他勸上了車,上車後,鄧小平從開著的車窗向人群揮手告別。
第八站,南京
2月20日下午3時,鄧小平從上海返回北京途中,在南京火車站停留。
聽說鄧小平要來,江蘇省委、省政府的負責人沈達人、陳煥友等來到火車站迎候。
當鄧小平走下火車時,沈達人、陳煥友立即迎上前去,向小平同誌問候,並向小平同誌拜個晚年。鄧小平笑著點頭,高興地和大家握手說:“年已經過嘍!”
沈達人、陳煥友請鄧小平到休息室坐坐,他說,不坐了,我們一邊散步,一邊交談吧。
沈達人、陳煥友說,看到您在上海、深圳的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快改革開放,我們很高興。
鄧小平問,你們聽到哪些感到高興?
沈達人、陳煥友回答說,加大改革力度,擴大對外開放,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重視科技……。
鄧小平說,要抓住時機,搞得快一點,把經濟搞上去,步子可以快一點。
接著沈達人、陳煥友簡要彙報了1991年江蘇經濟方麵的情況,當彙報到江蘇經濟1991年在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的情況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3%,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數時,鄧小平說,江蘇條件比較好,應該發展得比全國平均速度快一些。如果江蘇和其他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不比全國平均數高一點,那全國和其他地方就更不行了。當沈達人彙報科技興省的情況和災後生產恢複較快、社會穩定、經濟穩定時,鄧小平說,好嘛!當沈達人、陳煥友彙報說,1991年全省三資企業辦了一千多家時,鄧小平說,是嘛,外向型經濟沒有壞處。說到這裏,他加重語氣,我就怕喪失時機。要抓住現在的時機,搞得快一點。
在交談中,鄧小平問,現在還有沒有人怕政策變?
沈達人、陳煥友回答說,有一段時間,部分同誌,主要是農民怕政策變,經過宣傳解釋,現在都消除了顧慮,感到不會變。
鄧小平聽後強調說,不能變,政策變不得。
在接見結束時,沈達人、陳煥友對鄧小平說,看到您身體很好,我們大家都非常高興。
鄧小平說,在深圳、上海,一路上住得好,吃得好,休息得好,心情舒暢,看來還可以多活幾年。
沈達人、陳煥友說,歡迎您明年到江蘇來過年。
鄧小平高興地說,再說吧!這幾年蘇州、無錫沒去過,那裏的菜好。
沈達人、陳煥友再一次誠懇地說,歡迎小平同誌來!
3點25分,列車開動了。
鄧小平站在窗口,親切地向大家揮手再見。
第九站,安徽
2個多小時後,5時55分,專列駛入安徽蚌埠市火車站。
身穿雪花呢大衣、係咖啡色圍巾的鄧小平,緩步走下車廂。
對於安徽,鄧小平有著較深的了解,戰爭年代,他曾指揮千軍萬馬在這片淮海大地上英勇奮戰過。改革年代,他領導的農村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從這裏打開的。在這次視察南方的談話中,他還提到了安徽的農村改革,他說:“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多人不舒服,說他賺了一百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像這一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動搖我們的方針,影響改革的全局。”
和前來迎候的蚌埠市負責人一一握手後,鄧小平一邊同他們沿月台散步,一邊詢問道,去年你們這裏受了大災(即1991年華東大水災),至今還能看到一些受過水災的痕跡,現在恢複得怎麼樣了?一旁的蚌埠市委書記徐景仁、市長諸宗智、市委副書記胡德新等回答說,在黨中央、國務院關懷下,災區正在迅速恢複生機,特別是通過抗洪救災,黨群、幹群、軍民關係有了改善,人民群眾由衷地說,還是社會主義好。
鄧小平說,這就是壞事變好事嘛。
當聽到蚌埠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生產力水平得到很大發展、提前實現翻一番目標、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時,鄧小平很高興,頻頻點頭。
徐景仁說:“這些成就是在您設計的改革方針指引下取得的,人民群眾衷心地祝願您健康長壽。”
鄧小平笑笑說,都是靠大家幹出來的,是老一輩革命家集體的功勞。
鄧小平問,蚌埠是什麼時候解放的。
蚌埠的負責人回答,1949年1月20日,淮海戰役的勝利,帶來了蚌埠的解放。蚌埠人民時刻銘記先輩們的光輝業績。
談到淮海戰役,鄧小平感慨地說,當時仗打得很艱苦,我們的武器裝備很差,淮海戰役的勝利,一靠毛主席指揮正確,二靠勇敢。
這時,一旁的鄧林說,講淮海戰役,他(指鄧小平)比誰都清楚。
6時13分,列車啟動了,鄧小平拉開車窗窗簾,再一次眺望他曾戰鬥過的大地,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