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鄧小平又興致勃勃地講述了他大膽啟用懂行的人擔任要職的情況。
他說:“建國初期我管幹部,是我選拔了四川的大地主劉文輝和上海最大的民族資本家榮毅仁任中央政府的部長,一個管農業,一個管工業,實踐證明,這樣做是對的。他們都幹得很好。”
葛洪升後來撰文說:“因為小平同誌耳朵不太靈,所以在我彙報的時候,鄧榕同誌坐在小平同誌背後,我講的話再由鄧榕同誌靠近小平同誌的耳朵重述一遍。鄧榕同誌拿著一個小錄音機,把小平同誌談的每一句話都錄了下來,遊船在西湖轉了一個多小時,到湖心亭時也沒有靠岸。這次遊湖小平同誌實際上沒有觀景,而是專心聽我們彙報。”“我彙報完了之後,李澤民同誌提議我們與小平同誌合影留念。小平同誌說,好嘛,你們拿把椅子坐下來。李澤民說不用了。我們就站在後麵。於是我們兩人站在小平同誌和卓琳同誌合影。其實,在我們彙報和遊湖的過程中,鄧楠同誌一直在給小平拍照,幾乎把小平同誌每個表情都拍了下來。鄧楠說這是她的專利。逗得大家都笑了。”
這天本來還安排到湖上的幾個景點去看看,原計劃在三潭印月上岸,和群眾見見麵。後因風大氣溫偏低,保衛人員擔心老人家感冒而取消了。
李澤民後來也回憶說:“在遊艇上,小平精神很好,興致很高,他談吐幽默詼諧,古今中外,說了很多話,大多數跟工作有關。他詳細了解了浙江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情況,如國內生產總值、城鄉人民收入、鄉鎮企業發展、利用外資、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置等等,他都問了。我們一一作答。我們向他彙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經過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彙報了省委學習貫徹南方講話精神,加快經濟發展工作的部署。”
“據我回憶,小平同誌在遊艇上的談話,有四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二是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三是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四是麵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少說多做,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這樣才能在處理複雜多變的國際事務中才有更多的發言權。”
鄧小平在杭州期間,每天都要抽出幾個小時的時間讀文件。他雖然已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心裏依然時刻牽掛著全國人民,關注著天下大事。為了向鄧小平介紹浙江省情,全麵反映浙江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浙江省委辦公廳編了一份《浙江簡介》送給鄧小平閱看。鄧小平看後說“搞得不錯”。在臨離開浙江的汽車上,他又一次對李澤民說:“你們送的一些材料我看過了,浙江的發展勢頭不錯,浙江大有希望。”
1月4日,鄧小平離開杭州前,要接見浙江省黨政軍領導和老同誌。李澤民回憶說:“我和葛洪升同誌到西湖國賓館1號樓接他,陪他前往會見廳。在途中的走廊上,小平同誌大聲對我說:‘我很關注浙江的發展。浙江的發展勢頭是不錯的。要珍惜這個好的發展機遇,保持好的發展勢頭。’然後,小平同誌就與大家見麵、合影,並和前排的人握了手。我陪他上車,還是柯斯達,還是到火車東站。我們目送他乘專列離開杭州赴上海。”
(二)
1月22日是農曆的除夕,鄧小平在上海與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節。
當鄧小平神采奕奕來到會見廳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邦國首先轉達了江澤民總書記向小平同誌的問候。江澤民同誌在電話中說:“我代表中央各位同誌向小平同誌拜年,祝小平同誌健康長壽。“
鄧小平說:“請代我向江澤民同誌和各位中央同誌拜年。”
吳邦國接著說:“我代表上海1300萬人民向小平同誌拜年,祝小平同誌春節好,健康長壽。”“小平同誌對上海工作提出:‘一年變個樣,三年大變樣。’我們要認真學習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對上海工作的批示堅定不移貫徹基本路線,加快上海發展,不辜負小平同誌對上海的殷切期望。”
鄧小平說:“我向大家拜年,祝你們春節快樂,並通過你們向全體上海人民,首先是上海工人階級拜年。上海工人階級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帶頭羊。”“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很多貢獻。”
鄧小平充分肯定了上海人民去年所做的工作。他說:“上海人民在1992年做出了別人不能做到的事情。當然,走一步,回頭看一下是必要的。要注意穩妥,避免大的損失。有一點小的損失不要緊。回頭總結經驗,改正缺點就是了。你們上海去年努力了一年,今年再努力一年,乘風破浪,腳步紮實,克服困難更上一層樓。”
“實踐證明,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工作做得是好的,是可以信任的。”
2月9日,鄧小平回北京。
吳邦國後來回憶說:“1993年春節過了以後他回北京,我和黃菊送他走,已經送他上了火車了,已經告別過了,又把我和黃菊叫到火車上去,又談了十分鍾,談到火車已經動了,再不下火車就把我們帶到北京來了,這十分鍾的時間重點就談一個問題,就是上海不能錯過機遇,上海的機遇不多,上海一定要抓住這個發展的機遇。他對我和黃菊同誌說,你們要有勇氣,不要在你們手上失掉機遇。當時對我們來講感到這是一個很大的政治責任,而且對上海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三)
1993年10月31日,星期天。
鄧小平一行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百發的陪同下,乘坐一輛乳白色豐田麵包車逛京城。
鄧小平最關心北京市的建設了。9年前,當北京地鐵二期工程——環城線通車試運營後,他就曾偕女兒鄧林、鄧榕和外孫女,在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等的陪同下,考察地鐵二期工程。
那天,鄧小平身著灰色中山裝,笑容滿麵地來到北京地鐵複興門車站。當北京市的同誌介紹說,在複興門車站站台兩側,分別停放了中國長春客車廠製造的“401”地鐵列車和新購進的日本製造的“東急”地鐵列車,並問他先乘哪一列時,鄧小平連聲說:“坐中國車好,先坐中國車。”
北京地鐵是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親切關懷下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它是我國修建的第一條地下鐵道,20世紀50年代開始籌劃,60年代興建,70年代通車運營。從50年代到80年代,鄧小平曾三次親臨北京地鐵視察,並多次作過重要指示和批示。
1956年9月3日,鄧小平代表中央在中共北京市委報送中央的關於籌建北京地鐵的報告上批示:“關於北京地下鐵道籌建問題,同意暫由北京市委負責。籌建所需行政技術幹部,北京市無法解決者可分別由鐵道部、地質部、城市建設部等有關單位抽調支援。”根據鄧小平的指示,這年的10月,組成了北京地下鐵道籌建機構,同時聘請了蘇聯專家,立即投入了緊張的籌劃、設計工作。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開工典禮時,朱德委員長、鄧小平總書記、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羅瑞卿等領導同誌,興致勃勃地同建設者們一起揮鍬破土,為北京地鐵奠基。朱德、鄧小平還視察了地鐵建設工地和生活區,與參加地鐵建設的幹部、工人和鐵道兵指戰員談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