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崖山以後無華夏的言論,那算什麼?人雲亦雲而已。”劉清語繼續說道。
倭國老師雖然被說的啞口無言,但是對方這樣說給了他反駁的機會。
“崖山海戰,南宋滅亡,華夏最後的氣節全部都斷送在這裏,甚至連皇帝都被拉著跳海自盡。這種事僅憑您這樣的說法恐怕是解釋不了的吧。”
孫鑫從男生當中走了出來,他認為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由老師來回答,而是由他們這些學生來回答。
見孫鑫走出來,劉清語笑了笑,默認讓他來回答。
“老師,如果你的理解隻是這樣的話,那我隻能說你還不了解華夏。”
孫鑫的話說的倭國老師有些生氣,他研究華夏都多少年了,而你一個小屁孩才多大,居然還好意思說我不如了解華夏。
孫鑫拍拍自己的胸口說道“我在華夏出生,在華夏長大,所以我至少要比你清楚所謂的崖山以後無華夏的說法。”
“崖山一戰,十幾萬人共同跳海,你以為是華夏氣節消亡了?不,在我看來他是向世人證明了華夏的氣節,讓後世的人明白,華夏人寧死不辱的氣節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
“從兩千年前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到千年前的崖山海戰,再到一致對外的近代華夏,這種氣節難道變過嗎?”
“宋朝的確是滅亡了,但是有多少漢人站起來,蒙古在征服華夏之後不到百年便被推翻,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裏幾乎每一年,每個月都會有起義,如果連這都不清楚的話我勸你還是收回崖山之後無華夏這句話。”
倭國老師再次被說的不知該怎麼反駁。
“至於你說的唐朝文化在倭國,明朝文化在棒子,你們感覺你們學到了幾成?唐朝文化,明朝文化都是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精髓你們究竟學到了那些?是茶道?還是服裝?”劉清語接著孫鑫的話繼續說道。
一連串的反問問的倭國老師有些蒙了,這都什麼跟什麼啊,唐朝的文化明明就是在倭國發揚光大了呀。
“就拿你們國家的武士道精神精神來說,借用了華夏的忠和勇,借用了禪宗的思想,強調著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可以為你們的天皇舍身成仁,獻身取義。但是你們真的明白什麼叫舍身成仁,獻身取義嗎?”
劉清語的問題讓倭國老師感覺十分憤怒,在他看來侮辱了武士道精神就如同侮辱了倭國一樣。
“那老師我想問問你,什麼叫獻身成仁,什麼叫獻身取義?”倭國教師忍著憤怒一字一句的說道。
劉清語則是神秘一笑說道“看吧,你老師永遠都是你老師。”
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引來了整個班級學生的大笑,這句話說的還真是沒毛病啊。
但在倭國教師看來可就是極大的侮辱,聲音中的憤怒幾乎無法掩蓋“逞口舌之利難道就是華夏的風格嗎?”
劉清語搖搖頭,說道“當然不是,剛剛隻是想告訴你,你說不過我。”
倭國老師氣的已經身上發顫了。
而班裏學生則是又一次的哄堂大笑,劉清語示意安靜,然後說道“既然這位老師想要知道,那就在給大家上會兒課吧,剛剛講的是宋朝,我們就說一下宋朝的一位大詩人——文天祥。”
“他的事跡我不做過多的贅述,大家應該也都比較了解他,他字履善,後改為宋瑞,希望宋朝能有祥瑞降臨,最終南宋滅亡,文天祥被蒙古殺害,期間留下兩篇名作,便是《過零丁洋》與《正氣歌》。”
“但這些不是我想講的,我想講的是他臨死前的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倭國教師十分羞惱,你這說的跟我們武士道精神有什麼不一樣的,不都是死嗎,而且都是盡忠而死。
“劉老師,你這難道不是在侮辱我們的智商嗎?這種死法不正是符合了我們武士道精神的特征?”
劉清語很頭疼的搖了搖頭,說道“唉,看來還真是得跟你好好解釋說明一下其中的不同,首先你們日本武士道中本身就有華夏儒家文化的成分,看似相同沒什麼奇怪,但是裏麵要說不同的話這兩者差別可就大了。”
倭國老師不明白,搖搖頭說道“有什麼不同你可以說出來,這樣一味的賣關子沒有什麼意義。”
——————————
自己看著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