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滋補篇(1 / 3)

第四章滋補篇

什麼是四季五補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複蘇過程,這時五髒屬肝,適宜升補,所用藥膳有首烏肝片、人參米肚、烏發湯等。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五髒屬心,適宜清補,所用藥膳有解暑益氣湯、銀花露等。

長夏、五髒屬脾,宜淡補,所用藥膳有雪花雞湯,苡仁肘子等。

秋天,氣候涼爽,這時五髒屬肺,適宜平補,平服用參麥團魚、二仁全鴨等。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五髒屬腎,適宜溫補,可服用雙鞭壯陽湯、附子羊肉湯等。

我國人民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因為冬季人體陽氣收藏,容易吸收營養成份,有人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所以在冬季期間,民間一般喜用附片羊腿、附子羊肉湯、雙鞭壯陽湯、乾坤蒸狗等。

安神益智食補三法

1牛奶煮雞蛋:牛奶1瓶、雞蛋2個,共同煮熟後,睡前食用,可鎮靜,防治煩躁不安。

2糯米大棗粥:糯米60克,紅棗20克,桂圓(肉)10個,加水文火煮熟,睡前食用。紅棗有安神補血功效,糯米食後能使人沉睡,主治心煩健忘,睡眠不香。

3蓮子桂圓百合湯:蓮子適量,桂圓肉7~8個,百合3顆,加冰糖及適量冷水,用文火煎湯,睡前一同服下。蓮子能補氣養血,治夜晚多夢;桂圓能益智寧心,養血補神;百合能安神定膽,治療睡眠不寧。

春寒如何食暖益身體

春寒料峭之時如果能吃些禦寒食品和熱飲,對身體健康是很有益的。現介紹幾款:

1枸杞核桃燉羊肉:羊肉125克,枸杞10克,核桃仁17克,生薑2~3片,同放入燉鍋裏,加水至淹沒各料。用文火燉3~4小時,即可食用。人多時可按比例增加,羊肉味甘並含豐富的蛋白質、少量脂肪、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和鈣、磷、鐵、鉀等營養素,熱量較高。枸杞有滋陰補肝腎之作用。核桃仁有助陽補腎之功,且與羊肉同燉時可除膻味。生薑可促進消化,也可驅寒去膻。故此食品有益陽補,增熱禦寒的能力。

2五香烏骨雞:烏骨雞有用故麻(即芝麻)飼養的胡麻雞,用粒狀山椒、桂皮、茴香、丁香等混合製成的“五香粉”袋放入鍋內,加水2碗,煮至剩約一半。再放入砂糖、香油、米酒及烏骨雞肉(如水不夠可酌量再加),用文火燉30分鍾,取出切成薄片,盛盤中即可食用。此外,以烏骨雞燉湯亦可禦寒。將其與人參燉煮,可滋補體弱者;與黃芪燉煮,可補益糖尿病患者;與枸杞燉煮,可治眼病。烏骨雞肝因含維生素A較豐富,故有“鳳膽”之稱。

3胡麻餡:胡麻不僅有堅筋骨、明耳目、止疼痛、通便、補腦等作用,還有禦寒之功效。將大米洗淨,浸泡1夜;黑胡麻洗淨,浸泡約1小時,取出涼幹,放入鍋內炒。然後,將米和胡麻(按8∶5的比例),置於缽中攪拌。最後,放鍋內,加水和砂糖,以中火煮至呈稠糊狀即可食用。此外,炒黑胡麻時加入等量何首烏,再加適量蜂蜜和水,在火上煮調成長飴狀,早晚服用,亦可禦寒。

4大蒜胡麻汁:大蒜有提神、強身之功效,也有禦寒的作用。將10個生蒜頭去皮,與胡麻同炒至熱時加入蜂蜜,熬成濃汁狀,放入廣口瓶中加蓋密封。約1個月後食用,可禦寒。如加酒食用,可增加禦寒力。此外,將大蒜切成薄片,可禦寒。如加酒食用,可增加禦寒力。此外,將大蒜切成薄片,與豆瓣醬一起煮成汁既可增進食欲,又可禦寒。切不可食之過厚味,應少量常食為好。

5大蔥生薑茶:為增熱禦寒、治療感冒的熱飲之一。製作時,先將大蔥蔥白砸扁切細,放入鍋內,加1碗開水,用大火燒開,效果極佳。因生薑、大蔥汁可使人發汗,如飲後立即就寢,一覺醒來,便覺病情減輕,體力大增。

6胡蘿卜汁、威士忌酒加雞蛋:這是禦寒治感冒的又一熱飲。胡蘿卜汁和威士忌混合同飲,是西方人治傷風感冒的民間驗方,在我國也可用。胡蘿卜含維生素A較豐富,食後在體內轉化為胡蘿卜素,對防止傷風咳嗽效果較好。製作時可按雞蛋1個,胡蘿卜半根,威士忌酒適量(約50毫升),熱開水200毫升比例配量。先將雞蛋打勻放入鍋內,再加入胡蘿卜汁混合,將熱開水倒入鍋中,最後倒入威士忌酒即可飲用。飲用結果表明,對咳而多痰者較為有效,對咳而無痰者效果不太明顯。

7梅肉紅茶:為防治咳嗽、增進食欲的禦寒熱飲,尤適於兒童飲用。配製時可按梅幹1粒,紅茶1大匙,熱開水200毫升的比例。先將梅幹去核切細,放入大陶瓷碗中,另加紅茶一同混合,再將開水倒入碗內攪拌即成。如再加少許甘藍菜汁,味道更佳。

春天如何進補

春天,陽光普照,處處生氣蓬勃,春意盎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樣充滿生機。這時,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供給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因此,此時適當吃些補品補藥,對身體是極為有益的,特別是對久病將愈、病後體虛、外科手術後血虧損、兒童體質虛者等更為必要。

春天進補,應注意季節特點,選用扶助正氣的生發補益元氣的補藥、補品。這方麵,人參就是最優的補氣之品。

《本草經》記載人參“補五髒、安精神、除邪氣”。它的性味甘平,能大補元氣,止渴生津、寧心安神,既能用於久病氣虛,又可用於虛脫急症,實為補虛扶正之要藥。一般地說,市售的紅參、生曬參等均可選服。

中醫認為,脾胃氣虛弱而致之氣短、音低、疲乏無力、胃寒者,適用紅參。疲倦乏力、神疲、口幹則應先用生曬參。如用西洋參,功效就更好些。

食用人參,最簡單的服用方法是每次5克,切碎放於小半碗水加適量糖,隔水燉好,連渣一起服用,每日1次。也可把人參切片,每次4片,每日2次吞服,或放口中含服後嚼碎吞下。

人參價格較貴,因而也可用物美價廉的黨參、太子參代替,還可選服黃芪、紅棗、淮山等。服用時可單味加瘦肉同燉,或黨參(太子參)15克,黃芪15克,紅棗10個煮湯飲,每日1次,或每日2~3次均可。用黨參15克,紅棗10個水煎,當茶飲,療效也不錯。還可用黨參膏、參芪膏內服,一般可選1種,每次15克,每日2次,溫開水衝服,或用四君子丸10克,每日3次口服。這些成藥服用方便,功效可靠。

也可采用補藥與補品配合起來吃,以扶助正氣。體虛疲乏、氣短懶言,或內髒下垂、夏令虛損等,可用黨參、黃芪各20克,雞肉250克,配紅棗5個,生薑3片,水適量,隔水燉熟,加鹽調味,飲湯吃肉,可3~5天吃1次。本品具有健脾胃、益氣血、滋養強壯功效,對慢性病、體質虛弱、術後等功效尤佳。

對體虛、中氣不足之四肢無力,早期白發,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者,可適量選服人參、首烏、山藥、芝麻之類,或服人參壽翁粉(由人參、首烏、山藥、芝麻、蛋白質、磷脂、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花生粉、豆漿粉、葡萄糖等組成)、滋補膏等類補品,還可用瘦肉燉湯吃。

此外,營養性的肉類、植物都可食用,如雞蛋、牛奶、豆漿等,以作調補之品。蜂王漿、蜂蜜也是滋補良品,適量久服,也有較好的補虛損、強身益壽之效。

夏季如何進補

夏季由於氣候炎熱,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加上大量出汗,因而消耗也是一年中最大的季節,為此,夏季更需要補充較多的營養物質。但是,炎夏之間食欲、消化吸收功能等常受到影響。因此,進補應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欲,這樣才能達到進補的目的,使人體達到正常的平衡。

另外,祖國醫學有“補在伏”之說。所謂“三伏”,是指7月下旬,氣候漸熱屬初伏,8月上旬為中伏,8月中旬為末伏,氣溫最高。三者統稱“三伏”,為1年炎熱最甚之機,暑氣蒸騰,酷熱灼身。人體為了維持陰陽平衡,勢必出汗解暑,暑邪極易傷津耗氣,出汗過多,氣隨津脫,而成氣津兩虛,表現為身汗怯冷、疲乏懶言、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脈弱、陰血虧虛,另可見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心悸不眠、頭暈目眩和脈細苔少等。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進補。

夏季進補應遵循如下原則:宜清淡可口,避免用粘膩得胃難以消化的進補品;重視健脾養胃,促進消化吸收功能;宜清心消暑解毒,避免暑毒;宜清熱利濕、生津止渴,以平衡體液的消耗;出汗過多,氣津兩虛者,最宜服用西洋參,其養氣養陰效果最佳。

食補宜選:蓮子、蠶蟲、青蛙、蕎麥、綠豆、白扁豆、荔枝、大棗、豬肚、豬肉、牛肉、牛肚、雞肉、鵪鶉肉、鯉魚、烏龜、甲魚、龍眼肉、蜂乳、蜂蜜、鴨肉、牛奶、豆腐漿、甘蔗、梨等。

藥補宜選:西洋參、太子參、黃芪、茯苓、石斛、地骨皮、黃精等。補益中成藥有參苓白術散、複方蜂乳、參杞衝劑、人參銀耳晶、雙寶素、青春寶、薯蕷丸、人參養榮丸等。

此外,還可適時選用有關粥補、酒補和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