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理篇
心理保健法
心理保健必須首先注意心理衛生。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條理、準則。心理活動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也是人的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應。人的心理現象是人的大腦機能的反應。
心理衛生是專門研究促進心理健康的科學,就是要求人們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
不健康心理與健康心理大相徑庭,是指人們不能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對某些事物不能正確地分析、認識和對待,當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或挫折困難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極情緒,表現為苦悶、憂傷、怨恨,或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等不良反應。長此下去,會嚴重損害生理功能,導致心身疾病。因此,對不健康心理,要盡早轉化、調整,使其轉變為健康的心理。人們對外界的不良刺激,要運用自己的意念、思想去檢查情緒上的不良反應,進行自我調整,使心靜神寧。
不良的心理致使大腦皮層的功能失常,並向大腦皮層所控製的各係統、各器官發出病理信號,引起不同的生理、生化反應,從而使各係統器官功能出現一係列病理改變。
開始可出現功能性變化,如果不良刺激達到一定強度,並且持久、反複作用於某一個人,將會由原來功能性障礙逐漸演變為器質性疾病,也稱為心身疾病。現在大家比較了解的心身疾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緊張性頭痛、鼻炎、神經性皮炎等。嚴重精神創傷會引發神經官能症、癌症、甲亢等。
心理健康的標準
感、知覺尚好
判斷事物不常發生錯覺,稍有衰退者,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段進行彌補,如戴眼鏡、使用助聽器等。
記憶良好
不用別人提示也能輕輕鬆鬆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
邏輯思維健全
說話不顛三倒四,考慮問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了。
想像力豐富
不拘一格,時有突破。
情感反應適度
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不會事事感到緊張。
意誌堅強
辦事有始有終,不輕易衝動,不常常抑鬱。能化悲痛為力量。
態度和藹可親
能常樂,能製怒。
人際關係良好
樂意幫助他人,受人尊敬。
學習能力基本不變
始終堅持在學習某一方麵或某幾個方麵的知識或技能。
有正當的業餘愛好
平時總有一至幾項業餘愛好在忙碌。
和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基本保持一致
遵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倫理觀念。
保持正常的行為
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和活動,能從容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心理健康的表現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健康,不僅在於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麵的正常狀況。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維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軀體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支柱。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麵向未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顯示出生命的價值。
信仰破滅、自卑、多疑、抑鬱、嫉妒、驕傲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呢?
健康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理智、穩定、愉快的情緒;開朗、豁達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計較,不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或鬱結於心。說話辦事理智冷靜,從不感情衝動、隨心所欲或急躁冒進。對生活和學習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很少為自己的形象不佳、才華難展、關係不和等而苦悶失望、怨天尤人。
完整統一的人格
具有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並以此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將自己的需要、願望、思想、目標與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統一的人格。如果願望背棄信念,私欲和良心衝突,行為和思想矛盾,主體自覺認識統一不了,就會導致人格分裂。
良好的自我意識
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具有正確良好的自我觀念。既不自視清高、狂妄自大、責怪環境或盲目冒險,去幹力不能及的事,又不自輕自賤、妄自菲薄、退縮保守。自尊自信,對前途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上刻苦努力、積極進取、堅持不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並善於抓住機遇,敢於競爭。
能與社會協調一致
對社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刻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確認識、了解社會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不利令智昏,違反社會道德規範和法規約束,妄取強求,采取反社會的態度。
善於適應環境
善於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矛盾時,不悲觀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深信環境在改進,命運之神就是自己。當自己不能改變現實時,便以理智的辦法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當不了將軍,可以當一個好戰士;當不了文豪,可以當一個像樣的業餘作者,從而使自己以堅定的追求、永恒的熱情,使人生的火炬常明。
理想男性心理27特征
男女心理,包括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情感、動機、意誌、個性及行為的總稱。由於生理上的差別,更由於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的影響,女性同男性心理特征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著明顯差異。
下麵是國外公認的理想的男性心理特征:
1.攻擊性強
2.獨立性強
3.情緒穩定
4.喜怒不形於色
5.注重實際
6.不易受他人影響
7.富於支配性
8.擅長數學及科學
9.臨危不懼
10.主動性強
11.富於競爭性
12.邏輯性強
13.善於交際
14.善於經營
15.直率
16.深諳世事
17.感情不易受傷害
18.富於冒險精神
19.遇事果斷
20.從不哭泣
21.以領導者自居
22.十分自信
23.麵對攻擊不以為然
24.雄心勃勃
25.能區分感情和理智
26.不依賴他人
27.不注重儀表
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
情緒、情感是關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願望與觀點的主觀體驗,健康心境的突出特點是:開朗豁達,樂觀自信,情緒穩定,明智熱情,談吐幽默、風趣。如果情感豐富、強烈而又易變、自我調節控製能力又較差,在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情緒危機。所謂情緒危機,是指人的心理經曆了極度的波動,其中包括緊張、憂慮、煩惱、憤怒、悲哀等。這些不良情緒使大腦的左右半球處於不協調狀態,壓抑阻礙了人的感知、記憶、思維和想像等認識機能,同時使人體內的免疫功能降低,對學習、生活和健康等帶來十分不良的影響。如何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呢?
加強修養法
人的情緒產生主要是由活動的成敗、人際關係的好壞、自然環境、身體狀況、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起的。除此之外,還受個人思想修養的影響。胸懷狹窄、斤斤計較的人,易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經常處於抑鬱愁悶的情緒之中;反之,心胸豁達、誌向高遠的人,能容事容人,舍名舍利,即使在困難和不利的條件下,也能保持樂觀、愉快、朝氣蓬勃的心境。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就要加強修養、放眼未來,目標遠大,以理製情。
知足常樂法
期望>實際→失望;期望<實際→知足;期望=實際→不以為然。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要適宜、適中,不可過高地苛求。否則,脫離實際,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挫折感就越強。常言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知足常樂”。
奮鬥常樂法
滿足是一種快樂,追求也是一種快樂。人們在追求新知、追求技術的精益求精、追求事業的不斷進取中,獲得充實感、收獲感,從而享受到奮鬥的樂趣。這叫“常樂於不知足”。求知求業的奮鬥之樂,也能衝淡、抵消其他方麵的不樂。人生在世,總得有所追求、有所奔頭。哀莫大於心死,沒有目標,必死必哀。
合理認識法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的、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合理的、不利的一麵。明智達觀的人總是善於從不利中看到有利,從不合理中看到合理的因素。思想就會十分開闊、樂觀。
精神發泄法
當心中有了煩惱或怨氣、怒氣之後,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渲泄出來,以達到心理平衡。渲泄的方法很多,可找親朋好友傾訴,並接受他們的勸告;也可直接找發生矛盾的對象進行心平氣和地交談,以解開疙瘩,消除誤會;還可利用寫信和日記的方法,將自己的苦惱發泄給可以保密的紙張本子。人的不良情緒及時發泄出來,就得到了一半的調節。
轉移注意法
當人的情緒煩悶或激動時,可以強迫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上去,如看電視、聽音樂、下棋、打球等有意義的活動。能把有機體的活動轉移到另外的係統上去,可排遣有害的情緒緊張,使人恢複正常的狀態。
自我疏導法
就是利用自我暗示或自我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來控製不良情緒。如利用數數、繞舌、深呼吸等方法,來緩解臨場前的緊張情緒;步入賽場感到緊張時,可反複暗示自己:“沉著、冷靜、別緊張,我會成功的。”這樣,情緒就會放鬆下來。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諸多因素均能對心理健康構成衝擊和影響,主要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機體各係統組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
人的腦細胞從40歲以後開始減少,到65歲後減少特別明顯,使腦功能出現變化,思維能力下降,自我控製能力變差,情緒變化快,記憶力減退,出現心理問題。
個人感情生活突遭變故
如失戀、喪偶、失去子女、父母離世等,都會使人的精神受到明顯的刺激,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家庭、社會關係突變
由於家庭、社會關係突變,關係失調,這突如其來的影響必然傷害心理健康。
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
隨年齡增高,必然會因勞動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別人幫助,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競爭意識激增
人們為了工作和生活,經常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競爭,接受來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壓力在不斷上升。
處於信息時代
人們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著,大腦處於緊張狀態。
人際交往頻繁,關係繁雜
由於要應付更多的交際和人事關係,思想壓力增大。
由於企業經營體製變化
工作有定額、定量,出現繁忙狀態,工作緊張將造成一種精神負擔,會導致不平衡的心態。
從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憂、驚、恐、悲,這些由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和衝擊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征,對人體的生命指標和生理及生化指標均有顯著的影響。喜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比較正常、協調、平穩;憂、哀、悲時:傷脾胃,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人體生化調節功能失常;怒、驚、恐時:傷肝、傷心、傷腎,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脈搏加快……這充分證明了心理社會因素與人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
情緒健康失調的表現
神經過敏的行為
習慣性的肌肉抽搐,皺眉,作怪相,絞頭皮,不斷地眨眼睛,咬嘴唇或弄濕嘴唇,咬指甲、口吃,經常臉紅或臉色蒼白,病態地多次抱怨,低頭,手指神經性地運動,經常啜泣,身體僵硬,小便頻繁。
情緒的過多反應和偏離正常
對錯誤過分地焦慮,對失敗過分地悲傷,注意細節,拒絕在遊戲中擔任某種角色,拒絕認識任何人或接受任何獎勵,逃避責任,不願承擔任何看來是新的和困難的事情,對周圍漠不關心,無故地感到一切都很煩惱,如果加以限製就不能工作,缺乏目標興趣,經常裝模作樣或故作姿態,喜歡講話,不能控製語言或傻笑,有過分的表情動作。
情緒未成熟的行為
不能單獨一個人工作,不能獨立下判斷,常常杞人憂天,十分馴服和容易受暗示,易恐懼,優柔寡斷。
好出風頭的行為
逗弄或推擠別人,動作生硬不嚴肅,過分獻殷勤,不斷地自誇,經常欺騙人。
違法亂紀的行為
對別人殘忍,恃強欺弱,罵人、講汙穢的話。過分關心異性,力圖發生身體上的接觸,講一些令人作嘔的故事或看一些汙穢的畫,對正常活動突然或完全缺乏興趣。
身心失調
服飾習慣的顛倒或混亂,情緒悲痛時產生惡心嘔吐,有各種疼痛等。
中年人心理衰老的自我測試
進入中年後,人體的生理功能已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衰退,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很多人認為,隨著生理的衰老,人的心理也一定會逐漸衰老。其實不然。人的心理衰老並不和生理衰老成正比,同年齡的人,在心理方麵的衰老程度是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差異。下麵介紹的“心理衰老自我測試”,中年朋友不防一拭,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高、低或者相同。
測試一
1決心一下,立即行動。
2喜歡參加各種活動。
3對什麼事都好奇。
4情緒難以控製。
5看書時速度很快。
6總是憑老經驗辦事。
7對小事斤斤計較。
8易妨忌別人,易傷感。
9對不合理的事不氣憤。
10不愛看偵探、推理小說。
11對電影和愛情小說不感興趣。
12不愛改變舊習慣。
13學習新東西感到困難。
14十分關心自己的健康狀況。
15行動欠靈活。
16經常疲勞發困。
17晚上昏沉,早晨清醒。
18對生活中的挫折感到煩惱。
19缺乏自信心。
20對任何事情都有探索精神。
21對生活有明確的追求目標,並正在努力實現。
22語意表達不夠精確,十分嗦。
23健忘。
24怕操心,怕幹活,怕動。
25脾氣越來越固執。
26做事缺乏耐心。
27喜歡回憶往事。
28生活興趣範圍變小了。
29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感到障礙。
30工作效率低下。
對上述每個問題,按“是”、“中間”、“否”三種情況來回答。1~5題答“是”計0分,答“中間”計1分,答“否”計2分。6~19題答“是”計2分,答“中間”計1分,答“否”計0分。20、21題答“是”計0分,答“中間”計2分,答“否”計4分。22~30題答“是”計4分,答“中間”計2分,答“否”計0分。
把所得分數相加,算出總分。得分在75分以上,心理年齡估計為60歲以上;總分在65~75分之間,心理年齡估計為50~59歲;總分在50~65分之間,心理年齡估計為40~49歲;得分在30~50分,估計心理年齡為30~39歲;總分為0~30分,心理年齡估計為20~29歲。
測試二
1經常會發生膽怯和害怕。
2別人做錯事,自己會感到不安。
3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
4別人請求幫助時,會感到不耐煩。
5經常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6脾氣暴躁,焦慮不安。
7看見生人會手足無措。
8一點不能寬容別人,甚至對自己的親友家人也如此。
9感情容易衝動。
10曾進過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
11有時感到生不如死。
12常常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
13不聽別人勸告,一味幹某一些事或想某一件事。
14沒有熟人在身邊會感到恐懼不安。
15總是愁眉不展,憂心忡忡。
16在別人家吃飯會感到別扭和不開心。
17緊張時會頭腦糊塗。
18總有與人聊天、嘮家常的願望。
19會無緣無故地想念不熟悉的人。
20經常獨自哭泣。
以上現象有17~20種為極衰老;13~16種為很衰老;9~12種為比較衰老;5~8種為有點衰老;4種以下為基本無衰老。
從上述測試題目來看,心理衰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記憶力減退,行動緩慢,說話重複、嘮叨,學習新東西的興趣減少,多按老經驗辦事。
2心理活動的重點逐漸傾向於“現在”和“過去”,脾氣暴躁,目空一切,常以輝煌的過去作為話題。
3性格上出現“退化”,表現為多疑、嫉妒、自我中心、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照顧。
4隨著同齡親友、同事、配偶相繼喪失,逐漸地感到孤獨、抑鬱和空虛。
中年朋友通過自我評測,就可知道自己心理上是否出現了衰老。如果發現衰老症狀,在日常生活中就應注意心理健康的調適。
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
如果精神活動發生了病理性障礙而不能正常進行,就說明人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比較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錯覺
這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歪曲的感覺,就是把客觀外界存在著的某種事物,感知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事物。錯覺一旦產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覺、不能認識,更不能加以糾正,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行為。
幻覺
這是一種沒有現實刺激物作用於相應的感受器官,而出現的一種虛幻的感知和體驗,就是外界環境並不存在某種事物,而主體卻堅持認為感知到該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虛假、空幻的感知覺。幻覺有幻聽、幻視、幻味、幻嗅、幻觸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覺所吸引,被幻覺命令所支配,出現種種反常的行動。
妄想
這是一種毫無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定不移的病態想法,它是一種歪曲的信念、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包括疑病妄想、關係妄想、鍾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對周圍事物疑心重重,或者誇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財產,盡管這種想法極端荒唐無稽,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信不移。無論旁人怎樣解釋,甚至把無可辯駁的事實擺在他麵前,也絲毫不能動搖或糾正他的錯誤信念和想法,認為已經沒有希望再活下去了。
興奮
這是指病人情緒激動,活動增多,煩躁不安,說話時喋喋不休,騷動不安,有時會衝動起來,出現傷人毀物的破壞性行為。
憂鬱
這是指病人情緒低沉,精神沮喪,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絲毫不感興趣。這樣的病人有自責自罪的想法,悲觀絕望,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木僵
病人幾乎靜止不動,不說話也不動彈,不吃不喝,經常保持一種固定姿勢,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對外界刺激反應遲純或毫無反應,即使有人在他耳邊敲鑼打鼓,也無動於衷,就像“木頭人”一樣。
癡呆
這是慢性腦損傷的症狀。病人的智力、記憶力明顯減退,喪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斷力和計算能力等。
避免心累的方法
人累心不累,累也不累,心累人不累,不累也累。心累不同於體力勞動後的累,它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累,許多的中年人都會感歎自己“真累”!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過去生活不怎麼好的時候,人們吃飽了喝足了,有房住有書讀就很滿足了,而到了物質生活比較豐富的今天,人們轉而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如情愛、尊嚴、成功、舒適等等,所以就有了更大的應激壓力。同時社會人口的增多、環境汙染和惡化、社會競爭激烈和殘酷、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各種信息過多過濫等等現代問題的出現,使人們要考慮的事情超過了自我的承受能力,心理健康問題才變得突出和重要起來。
那麼如何避免心累呢?以下方法幫你緩解心累,感到輕鬆。
完善健全人格
人格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以自我為中心,珍惜友情,尊重他人,寬容地待人接物,培養自己的愛心,培養誠實、坦率、開朗、嚴謹等健康的心理品質,才會做到處世泰然,笑口常開,健康長壽。
多點人際交往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生的需要,也是事業的需要。在交際中人與人心理溝通,彼此訴說內心體驗,共同表達喜怒哀樂,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互相之間產生吸引力,從而得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心情愉悅地麵對生活。
學會適應環境
俗話說:入鄉隨俗。現代人必須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在不同的環境中要學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能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否則煩惱肯定會多。在家裏也一樣,年齡的增長會使情感有所改變,但不能因此而忘記過去,老有所樂,情有所歸。
正確評估自己
人總會有不足或弱點,不管生活中的你取得了多少成功,都要記住生活中必會有失敗,所以要善於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不要將自己過高地定性為無所不能,否則會一遇到一點挫折就情緒一落千丈。反之也不能過度看低自己,要自信地麵對生活。
少些感情用事
人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人的精神狀態與性格有關,但更主要是由後天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所決定的。性格偏激的人容易產生過多有害的應激狀態,有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極為敏感,甚至發火動怒,這樣會將事情變得不可收拾,使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惡化。因此,人要學會超脫,學會理解,學會從情緒危機中突圍。
學會婉言拒絕
交際應酬繁多,人又愛麵子,寧可為一些不必要的應酬而奔波,人累心更累。所以,現代人要學會拒絕,這是向自己的麵子挑戰,對自己的自卑、懦弱和虛偽開刀,把自己變得真實、自信和勇敢,這樣不會傷別人的麵子,自己也會輕鬆自在。
多運動少心病
生命在於運動,身體在於鍛煉,心理健康也在於運動。運動能使人產生許多的愉悅感,在運動中忘記塵世中的煩惱,尤其是在運動中技術提高了,一場球勝利了,又結交了新的朋友了,都能促使人產生更多的滿足感,精神愉快心舒暢。
知足才會常樂
現代人對知識的追求要永不滿足,使自己的生活充實和美好,但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許多方麵則應有知足心才會常樂。看看我們周圍的消費世界五彩繽紛,如果太愛攀比,會失去心理的平衡,多慮心極累。要與自己的過去對比,現在生活已經太好了。
理順自己的工作
檢查一下自己的日常工作,把日常活動逐項列下,看看時間是怎樣花掉的,並找出精力的最佳時間。工作和生活要有計劃,把最吃力的工作放到精力最旺盛的時間去做。如果感到心理疲勞或長期疲倦,應進行全身的體格檢查,使自己更能了解本身的健康狀況,從而精力充沛、樂觀開朗地去工作和生活。
心理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一定理論(如心理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等有關學科理論)體係為指導,通過一係列的方法,達到減輕乃至消除心理障礙和疾病帶來的痛苦。簡言之,心理治療就是用“心靈”的鑰匙去醫治人們的“心病”。分為一般心理治療和特殊心理治療。
一般心理治療
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釋和指導。即以心理學的原理向病人說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質、演變規律、處理方案及預防,從而解除其顧慮,指導其如何減輕或緩解緊張、焦急情緒。
心理治療本身含有教育治療的意義。某些心因性疾病是由於患者無知或偏見和錯誤而引起。由於認識上的偏見和錯誤,過分恐懼或內疚,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神經症。對此應及時幫助、教育其提高認識,消除顧慮,建立良好習慣,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等有意義的活動中去,就會不藥而愈。對於受到委屈、內心苦悶痛楚難言者,應以同情、諒解的態度傾聽他們訴說心理上的壓抑、怨氣以及內心難言的隱情,並恰當適時地給予勸慰、疏導和積極評價。有時鼓勵他們把滿腹壓抑之情全部傾述出來,病情就會大有好轉,就是痛哭一場,也是有利於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防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