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理篇(3 / 3)

克服猜疑心的方法

猜疑心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產生懷疑的複雜情感體驗。人們在生活中大都免不了猜疑,隻是程度不一。猜疑心重的人整天無中生有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總認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瞧不起自己、算計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主觀聯想猜疑。有些人當遇到人為的挫折或欲望不能滿足時,往往猜疑某某人作祟,跟自己過不去,或疑心同事、領導說自己壞話,給自己穿小鞋等。

2察言觀色猜疑。這種猜疑的突出表現是憑對他人的一言一行的直覺做出判斷和結論。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有一絲異常,就猜疑是對自己有成見;見到某人與領導談話,便懷疑是與領導“套近乎”,甚至懷疑倆人在說自己的壞話。

3逆向思維猜疑。這種猜疑是一種背離原義的感覺和判斷。如在其生病或有困難時,同事、領導給予關懷、幫助,這本來是友好的表示,但他卻懷疑他人“葫蘆裏沒裝好藥”。

另外有“疑人偷斧”式懷疑等等。猜疑心理產生的根源:一是小農經濟的狹隘心理和封閉式思想觀念的消極影響;二是缺乏事實依據,一切從假想、聯想出發、作繭自縛的思維方式;三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因而懷疑一切;四是缺乏文化知識修養,認識問題偏激,思想狹隘,愚昧產生偏見,也產生猜疑;五是個性怯弱,缺乏自信,因而敏感多疑,多愁善感。

猜疑心理還把他人好的信息納入錯誤的軌道上,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從而造成與交往對象的對立情緒,惡化人際關係,也使自己陷入整天提心吊膽、是非重重的痛苦之中。如何克服自己猜疑心重的毛病呢?

保持理智、冷靜的頭腦

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說白了是很可笑的。因此,當出現猜疑的征兆後,要促使自己去尋找證據,切不可感情用事,憑空猜疑。如果疑點很多,證據實在,就應以誠懇的態度,鼓足勇氣找對方坦率交換意見,切不可針鋒相對,使矛盾惡化。如果證據不足,要盡快用暗示法提醒自己,不要想得太多,別把人想得過壞等等。

運用“自我開脫法”

即一旦產生猜疑心理時,暗示自己:人生在世,何能不受他人議論!走自己的路,讓他人去說吧!使自己從疑惑中得到解脫。

培養寬宏豁達的性格

一要相信世間大多數人是善良可信的。人際間的是非矛盾、誤解常常多於惡意攻擊或誹謗。二要待人寬宏大量,不要吹毛求疵。人有七情六欲,他人對你態度冷淡一點,可能心情不好,不一定對你有什麼成見。三要充分認識人際行為和態度也是互換的。你信任他人,他人才能相信你;你以誠待人,他人才能以誠而應;你喜歡他人,他人才會喜歡你。因而,要嚴以律己,主動以信任、尊重、熱情、善良、友好的態度去對待他人,那麼,也會得到對方的友好回報。

克服偏激急躁的方法

偏激就是個體的意見、主張超出適當的程度。偏激心理可理解為是盲目自信或主觀偏執而導致情緒急躁的一種心理狀態。急躁是偏激心理的一種反映形式。偏激的人一般遇事急躁、沉不住氣。偏激心理的主要表現為:一是看形勢“一團漆黑”;二是在是非麵前感情用事,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三是處理問題易走兩個極端,不是左,就是右,對待人或事,說好就好得似乎沒有缺點,說差就差得不可救藥。年輕人由於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偏激心理較成年人更為嚴重,主要表現在:情緒易激動偏頗;行為易衝動盲從;處理問題難以把握分寸;遇到刺激易失去控製能力。

如何消除偏激心理呢?

克服偏見

思想偏激的人易用主觀構造的理想模式去套客觀現實,因而脫離實際地苛求他人,求全責備。因此,要克服偏激,首先要克服認識的偏見,學會全麵、客觀地分析處理問題。其次要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諒他人的處境和困難。另外,看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或者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指手劃腳地品頭論足,而是要用辯證的觀點去全麵、客觀地分析,既要看到問題,還要看到成績;既要看到正麵,又要看到反麵,並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到改革的實踐中去。

冷靜行事

偏激急躁的人易出現行為偏差,把好事辦壞。如果知道自己有思想偏激、容易急躁的毛病,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要提醒自己冷靜、沉著、三思而行,切忌感情衝動,急於作出反應。如果對社會或單位存在的弊端有看法、發議論,一定要注意場合、對象和分寸。否則,就與自己原有的積極動機相悖,帶來消極的社會效果,還會帶來是非,影響人們之間的關係。

學會等待

偏激急躁的人,往往盲目而行,急於求成,結果往往把事情搞糟。這就要求要學會等待,因為解決某個問題、完成一個任務,總是要等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都成熟時再行事。強者既有意誌,又能等待時機。

善於自我調節

克服偏激急躁的毛病,還要善於自我調節不良的情緒。不良情緒會釀成大錯。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的方法是:要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不要為眼前的成績得意忘形,更不要因小事而傷肝動怒;要通過自我暗示法提醒自己在遇到強烈刺激“沉不住氣”的時候,要“耐心”、“別慌”、“冷靜”,“要有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家風度;讓家人和朋友在自己偏激急躁時,及時提醒開導,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

嫉妒感是由於嫉賢妒能,生怕別人超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是一種狹隘心理。嫉妒實質是對某些方麵比自己強的人產生的一種忌恨。嫉妒者當看到他人的才華、進步、成績、專長甚至相貌超過自己時就不舒服、不愉快甚至惱怒,千方百計采取誹謗、貶低、攻擊和背後議論等方式進行詆毀,甚至妄圖置人於死地而後快。

能力相近、地位相近、年齡相近、空間相近、專業相同、性別相同、興趣愛好相同的人之間易產生嫉妒現象。女人之間的嫉妒比男女之間的嫉妒現象更多,而且更複雜、細膩、微妙、持久。這是因性別相同,相互比較的基礎增大,加之女人一般要比男人氣量狹小而致。

嫉妒不僅害人,而且害己,大部分容易嫉妒的人,都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疾病,如胃痛、背痛等。嫉妒如任其發展,會使人變得虛偽、狡詐、頹廢、仇恨,甚至墮落犯罪。

嫉妒之心人人有之。那麼如何將自己的嫉妒之心引向競爭、趕超的正確軌道呢?

自省法克嫉

就是要徹底認識嫉妒是以害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並腐蝕社會風氣,危害事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從而產生厭惡情緒,並在心理和行動上自發克製嫉妒感的產生。

競爭法超越

從心理上看,嫉妒是一個人內在軟弱自卑的表現。嫉妒者因心靈巨大創傷和某種無法補償的缺陷,無力與強者競爭,又怕別人超過自己,這種心理上的不平衡隻得用貶低別人來求得補償。認識到嫉妒的實質後,就要做一個敢於向強者挑戰的強者,把嫉妒心變為趕超力,努力超過對方,取得對手以上的地位。否則,絞盡腦汁地想把對方搞下來或者采取攻擊、議論、貶低的手段,既在眾人麵前暴露自己的狹隘、自私、無能,又會受到他人的鄙視和懲罰,使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

轉移法消嫉

是有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思維內容,或者把自己投進繁忙的學習、工作中去,事情一忙,人的注意力就會專於新從事的工作,而無暇去胡思亂想。另外,也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調節到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上。當嫉妒某人時,總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麵的優勢深深刺痛了你,而自己此方麵又恰恰是劣勢。這一差異正是你產生嫉妒感的根源。如果調節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中心,即看到自己優於對方的另外一些方麵,原先失衡的心理就會重新獲得平衡。

拓寬法驅嫉

嫉妒感嚴重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氣量狹小,自我膨脹。凡事隻想到自己,不甘人下,不把別人的成績看成是對社會的貢獻,而首先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因此,要驅嫉,就要鏟除私念,拓寬心胸。一要容人,既要容得下異己之心,又要樂納強己之人,真正做到:己欲立先立人,己欲達先達人。二要自知。繁花似錦,總有凋謝之時;華蓋如亭,難於經世不衰。一個人不可能樣樣比別人好、事事比別人強,因此,在學習生活中,既要不服輸,又要服輸。要善於博采他人精華,不斷豐富完善自己。這在很大程度上可驅除嫉妒心理。

擺脫孤獨與寂寞的方法

從心理學講,孤獨感是一個人友誼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空虛的內心體驗,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人既認識到了交際能力對於事業成功的重要性,又歎息世態炎涼、知音難覓。產生孤獨、寂寞感的主要原因,除了外界的強迫因素外,一是自己過於潔身自好、或自命清高,不善交往;二是自己過於自卑,缺乏積極從事交往活動的勇氣。有的總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低層次的孤獨感如不及時引導,往往會淡化工作熱情、削弱開拓精神、影響工作成績和身體健康。嚴重的孤獨感患者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另外,低層次的孤獨感,還會導致有些人尋求消極的精神寄托和感情依賴。長期的孤獨感還會造成情緒紊亂,使人的免疫係統受到影響,因而易患各種疾病。由此可見,現代人的孤獨感,是成功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心理障礙之一。那麼,如何擺脫孤獨感的困擾呢?

樹立自信

有孤獨感的人,往往都有一種潛在的自卑心理。既渴望友誼和成功,又怕露短或遭受失敗,因而自我封閉起來。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的智力除3%超常者和低下者之外,絕大多數正常人的天賦是相差不多的。自信心強的人,樂觀向上,信心百倍,勇於行動,勇於實踐,勤奮補拙,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在交往上不卑不亢,四海交友,樂於助人,因而也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和友誼。由此可見,要擺脫孤獨,首先要戰勝自卑,擺脫自我束縛,大膽熱情地與他人交往。

敞開心扉

要擺脫孤獨獲得朋友,就要以誠摯、熱情、信任的態度對待他人。一個心胸開闊、熱情誠摯的人能廣泛地吸引朋友,很少感到孤獨。另外,與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大自然做朋友,也可排除寂寞。如感到孤獨煩悶時,走入繁花似錦的花園或邁向波濤洶湧的海邊,心情就會豁然開朗。

投身事業

如果一個人的目標高遠,有所追求,就會積極進取,將全部身心投入學習和事業的奮鬥之中,在學業的成功之中取得快慰,戰勝孤獨。一個活著而有所愛、有所追求的人,是不怕寂寞的。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一個人在走路,因為所愛的事物會陪伴著自己,而追求的目標又會使之堅強。

拓展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活動的內驅力。興趣廣泛,就會擴大人的交往範圍和層次,增加交往活動和交往對象,有幸結交各種朋友,從而擺脫孤獨。另外,廣泛的興趣愛好還可豐富人的知識,開闊活躍人的思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適應能力。

廣交朋友

現代人把良好的人際關係看作事業發展的無形財富,因而注意廣結善緣,四海交友,既與誌同道合的人結為知己,又善於和個性、興趣、認識不同的人做朋友,以拓寬信息渠道,為未來事業的發展奠定人和基礎。他們走到哪裏都賓朋滿座,很少感受孤獨的痛苦。由此可見,交友不可求全責備,十全十美的朋友是難覓的。要免受孤獨的困擾,就須以容天容地的寬闊胸懷廣結朋友。

積極參與

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善於參與周圍人的談話,就會在與人熱情交往的氣氛中打破被冷落的尷尬局麵,忘掉自己的痛苦。如果自視清高,總要超凡脫俗,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就難免將自己置於他人敬而遠之的孤獨境地。因此,要多想想為他人和集體做些什麼,待人隨和一點。

消除緊張情緒的方法

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使心理產生沉重感、壓迫感、失落感、抑鬱感和不安全感,從而可引起血壓和血糖升高,易造成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係統疾病;另一方麵,長期心理緊張也會使人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降低人的免疫抗病能力,從而引起諸如胃腸潰瘍、便秘、腹瀉、偏頭痛、神經性厭食、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如何消除緊張情緒,現向你介紹一些簡單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心理療法:

當大笑的時候,心肺、脊背和身軀都得到快速鍛煉,胳膊和腿部肌肉都受到刺激。大笑之後,血壓、心率和肌肉張力都降低了,從而使全身放鬆。

當焦慮時,人的心跳加快,呼吸變得短而急促。但是如果做緩緩的深呼吸,幾乎立刻就能靜下來。方法很簡單,通過鼻子慢慢地吸入空氣,使肺和胸腔擴張;然後從鼻子呼氣,同時默默地說“放鬆”。在工作的時候,抽出一、二分鍾做深呼吸,習慣了,緊張時刻就能自如地進行深呼吸了。

矯正“氣量小”的方法

“氣量小”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主要表現為:心胸過於狹隘,愛斤斤計較小事小非,愛挑剔他人。辦事刻板,謹小慎微,一點小事就會形成很重的思想負擔,有時甚至發展到吝嗇、自我封閉的程度。氣量小的人既不會由衷地幫助別人,也不會從別人那裏得到溫暖,因而阻礙了人際間的正常交往,影響了個人的身心健康。

人的一切性格都是可以改變的。同樣,偏激、狹隘的性格通過自身修養,也可以變得寬宏豁達。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成為寬宏豁達之人呢?

拓寬心胸,寬以待人

“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個人隻有不圖名、不愛利、目標高遠、顧全大局,才能待人寬宏豁達,不計小事小非。如果一個人隻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虧,甚至處處想撈好處,必然會心胸狹隘,斤斤計較,吃一點虧就如鯁在喉,患得患失。因此要克服“小心眼”的性格缺陷,首先要拓寬心胸,不計私利,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充實知識,提高修養

人的氣量小與其知識修養有很大關係。人們常說那些為一丁半點小事就反目相吵的人“缺少教養”。一般說來,缺乏知識修養的人容易想不開。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開闊,待人處事就會著眼於大處,“大肚能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對“身外之物”拎得起,放得下;對他人的傷害、甚至侮辱能寬恕,丟得開,能夠認識到,仇恨對自身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比被仇恨者要大。當然,滿腹經綸、心胸狹窄的人也有,但這並不意味知識有害於修養,也許這種人不加強修養,危害會更大,隻能說明我們應該知行一致而已。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因此,經常讀一些名人傳記、人際交往、心理衛生等方麵的好書,對於矯正自己“氣量小”的毛病,是大有裨益的。

淡化自我意識

氣量小的人大多是自我意識過於敏感,對人對事疑心重重,總認為他人對自己不懷好意,斤斤計較別人的一言一行。他人無心的一件小事,也硬往自己身上拉,結果“疑人偷斧”,庸人自擾。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在交往中的付出(態度、行為、物質)和獲得是等價的。如果遇事豁達,謙讓對方,對方大多也不好意思再斤斤計較。反之,如果對別人的一點傷害就耿耿於懷、睚眥必報,結果引來的多是“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將自己困擾在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中,最終是“得來皮毛輸去牛”。總之,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淡化自我意識,人的氣量就會不知不覺地大起來。

加強自我監督

人的氣量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積以時日。在這個過程中,隻要循序漸進地為自己規定性格陶冶日程,經常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警示,並逐日記下自己的性格表現,就會使自己的性格一點點地完善起來。

驅散抑鬱悲觀情緒的方法

抑鬱情緒是一種自我封閉、內心苦悶的非常心態,幾乎人人都會出現。但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有抑鬱情緒的人並不都是抑鬱症,因為可以是偶然的或短期的。而少數人由於長期處於抑鬱之中不加遏製,最終發展成為抑鬱症。

抑鬱症是心理疾病

抑鬱症的主要症狀是:

心境鬱悶苦惱,情緒低落寡歡,情性孤僻沮喪,易傷心落淚,對事物喪失興趣;

失眠、早醒或其他睡眠障礙;

容易激動或行動緩慢甚至遲鈍;

食欲不振、體重減輕;

常感疲勞,缺乏精力,活動減少;

注意力分散,思考力減弱,記憶力下降;

自卑自責,對未來喪失信心,嚴重時可出現幻覺或牽連性妄想;

反複出現自殺的意念,嚴重時有自殺的企圖或行為。在這8項中,如果有4項症狀符合,就應考慮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躁狂抑鬱症,二是心因性抑鬱症。

所謂躁狂抑鬱症,其症狀常有以下表現:首先是常常無緣無故地情緒低落,經常獨自傷心落淚,羞於見人。其次是感到自己思維變得十分遲鈍,腦筋轉動不靈。同時,有自責自卑觀念,認為自己已成了沒有用的人,成了社會的寄生蟲,甚至用自殺來了結自己的一生。再次是行為活動變得特別緩慢,不願活動,或者獨處一隅終日臥床。

所謂心因性抑鬱症,是由於嚴重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如親人突然死亡、失戀、被誣陷以及其他天災人禍等造成的抑鬱症。它與躁狂抑鬱症有明顯不同。如失眠表現並不是早醒而是入睡困難,甚至常常徹夜不眠。躁狂抑鬱常無明顯原因而突然發生,心因性則有明顯的環境精神因素。在軀體症狀方麵,躁狂可有便秘、食欲不振等,而且十分明顯,但心因性抑鬱則沒有軀體症狀或極不明顯。

驅散抑鬱悲觀情緒

首先要搞清楚是哪一種類型的抑鬱。然後及時進行心理治療,同時輔以抗抑鬱藥物治療。這樣效果會更好。但須在醫生確診後並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以喜勝憂

患了抑鬱症,應當想方設法使自己高興愉快起來,例如多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文娛體育活動,從中獲得人生的樂趣,減輕抑鬱悲觀情緒。因為一個人融入集體之中,就能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同時也可以體會到作為集體一員的自己的力量,這樣就可以增強自己生活的信心和動力,從而減輕情緒上的抑鬱。

傾訴渲泄

心情苦悶時,可以找親朋好友談談心,把自己心頭的積鬱全部傾訴出來,使不良的情緒得以疏泄。這樣,精神上就會變得輕鬆愉快。

豐富生活,轉移注意

要把生活安排得充實而豐富,特別是在工作或學習之餘,要盡可能多地進行一些野外活動,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以豁達胸懷,怡然自樂,也可以多逛逛公園或動物園,在欣賞園庭美景、自然風光或動物的風趣之中,增加自身的生活樂趣,使精神有所寄托;還可以多看馬戲、喜劇等,借助演員的幽默風趣表演,在愉快的笑聲中引發自身的愉悅情懷。

注意培養豁達的性格

性格開朗、豁達,心胸豪爽開闊的人不易患抑鬱症。而性格內向且心胸狹隘、孤僻多疑,對人對事多不感興趣的人,易患抑鬱症。要注意培養自己遇事不愁、處世不憂、容人容事、不計小節的開朗性格,努力擺脫心胸狹隘、目光短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小農思想和市儈習氣。

治療焦慮神經症的方法

焦慮症病人指“期待性焦慮”,總是時刻等待著不幸的到來,無論什麼事總是擔心會出現最壞的結局。而且為自己預想的這種壞結果而憂心忡忡。

典型的焦慮是“無名焦慮”,病人感到非常不安和害怕,但說不出怕什麼或究竟會發生什麼不幸,也知道這是一種無根據的焦慮,並沒有事實根據,然而正是這種無對象內容的恐怖不安使病人十分焦慮。

行為療法

假如是急性焦慮症,除給予安慰和鼓勵之外,讓病人暫時休養,可以脫離焦慮狀態。有時,焦慮症病人的病理問題並非是易於緊張,而是在於緊張過後不易緩解下來,持續保持其恐懼狀態。所以,應用行為療法,如全身鬆弛法,可以幫助病人解除緊張而鬆弛下來。有時,焦慮症的產生,與潛意識裏的不安和症結有關。宜做心理分析治療,來處理其緊張不安的根源。

自我暗示療法

就是以思想、語言不斷提醒自己,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通俗地講,就是進行自我說服、自我開導。這種辦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語言能夠通過心理對整個機體發生作用,既可能使人驚恐、不安,也可使人鎮靜下來。因此,在遇到可能引起情緒波動、焦慮的事情時,可以自己告誡自己:要鎮靜,千萬不能緊張害怕,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健全性格、陶冶性情

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對於培養良好的性格和陶冶性情、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焦慮症也有重要意義。興趣廣泛不僅指人的知識廣博,而且包括對文學、藝術和音樂、繪畫等方麵的愛好。廣泛的興趣、健康的愛好,能夠豐富和充實人的精神生活,有助於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保持樂觀的情緒和穩定愉快的心境,從而有利於克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防止恐怖症的方法

恐怖症,又稱恐怕性神經症,是指思考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產生十分強烈的恐怖感,而這種強烈的恐懼感都和這種事物或情景極不相稱,令人難以理解,但患者不能自我控製,因而極力回避引起恐懼的事物或情景。恐怖症的心理異常表現比較複雜,若以患者產生恐怖的對象為標誌,恐怖症的表現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1社交恐怖。患者見到生人害怕,特別害怕公共場所。在生人麵前臉紅、出汗、發抖、拘束、手足無措、行為笨拙。患者的社交活動受到極大的限製。社交恐怖比較常見的是臉紅,因此又被稱為“赤顏恐怖”。

指患者在經過空曠的大地方時產生恐怖,並伴有強烈焦慮和不安。因此患者怕越過曠野,嚴重時甚至怕越過任何空間。曠野恐怖多發生在15~35歲,患者中女性約占三分之二。

2疾病恐怖。主要表現在患者怕得某種疾病,為了防止受傳染,患者和他人握手前總要戴上手套,或根本不敢和人接觸。患者常從多方麵尋找證據,表明自己已患上某種疾病。

3動物恐怖。患者表現在害怕看見或接觸某種動物,如蛇、狗、鼠等長皮毛的動物和昆蟲等。動物恐怖多發生在童年期,但是常持續到成年期。

此外,還有利器恐怖、黑夜恐怖、雷雨恐怖、男人恐怖、女人恐怖等等,對恐怖症的治療一般采取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方法。

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談話解釋的方法,鼓勵、疏導和勸告患者,幫助他們擺脫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的恐怖情緒。

領悟性心理療法。

引導患者設法把過去經曆(包括幼年時期)中已經被遺忘了的精神創傷引進意識中,加以“領悟”,用成人的眼光重新接觸、認識和體驗,以便減輕和消除症狀。

係統脫敏法

有計劃、有目的地鼓勵和指導患者親自去接觸那些使他們產生恐怖情緒的事物或環境,即便是暫時會引起害怕焦慮,也要鼓勵患者用最大的勇氣和毅力忍受、習慣和適應。堅持接觸,循序漸進,直到最終把恐怖情緒減輕或消除為止。

采用係統脫敏療法,最好要及早進行。這樣可以及早防止恐怖情緒的發展和鞏固。由於恐怖症屬於嚴重精神創傷之一,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強迫自己去接觸可能引起恐怖的事物和環境。關鍵是要樹立起控製自己恐怖情緒的信心和決心。

藥物輔助治療

恐怖症也可以使用藥物作為輔助療法。一般說來,這種輔助藥物都采用抗焦慮藥物,如安定、利眠寧等,以及抗抑鬱劑,如三環類藥物或單胺氧化酶抑製劑等。經常服用抗抑鬱劑,不僅對疾病有治療作用,而且可以預防疾病的複發。

防治疑病症的方法

疑病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也是常見的心理疾患,主要特點為一個人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經常擔心自己是否會生病,甚至懷疑自己已經患上了某種疾病,為此非常憂慮。對此種病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先滿足病人的需要,盡量使病人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依賴感。避免與病人爭論他所訴說的身體症狀,但應幫助病人如何處理麵對存在的問題。首先利用解釋性心理治療。用親切、關懷、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語說明身體根本沒有器質性病變,而他現在所有這些症狀,是由於在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使自身對內髒的感知敏感起來,從而使原來並不注意、也感覺不到的一些內髒活動被注意和感覺到了,而心理上的過分緊張又使這些信號的感知擴大化,從而出現精神緊張、兩腿軟弱無力等症狀。如此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反映使他自覺症狀越來越嚴重,以至於不能自拔。在他接受了醫生解釋的基礎上,再指導他進行行為操作技術,最終使他感覺自己“痊愈”了,恢複正常的生活。

患疑病症的人,一般來說性格追求十全十美,因此對事物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自憐和孤獨,常以自我為中心,外界或自身的細小變化都會引起注意,甚至導致心理疑病。故預防疑病症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富於理智,意誌堅強,切不可“無病自憂”。

2要生活在人群中,把已經集中於自我的興趣,轉移到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他人身上。

3要多了解自己的環境,不管是什麼理想和計劃,一切得緊貼著日常的現實生活,鼓起麵對生活的勇氣。

4要建立自信心。除了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外,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

總之,理智地糾正自己的生活,正確地對待人生,事事持樂觀的態度,是預防疑病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