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醫療篇1(2 / 3)

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通過使用排尿酸或抑製尿酸合成的藥物控製高尿酸血症,使血尿酸維持在360μol/L(6mg/dl)或以下。最常用的排尿酸藥有:丙磺舒,每次025克,每日2次,二周內遞增至05克,每日2~3次,約5%患者有胃腸反應、溶血性貧血、過敏性皮炎等副作用。苯溴馬龍,每日2次,口服40~160毫克,對腎功能不全者更適用。目前使用的抑製尿酸合成藥有別嘌呤醇,100毫克,每日3次。別嘌呤醇與排尿酸藥同用可加強療效,能促進尿酸鹽沉積物動員出來,使組織中的痛風石溶解,特別適用於痛風石嚴重而腎功能良好的病人。

飲食宜忌

痛風屬於代謝性疾病,與飲食結構有密切關係。供給合理的飲食對緩解症狀、促進早日康複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其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肥胖的痛風病人要限製總熱量,逐漸降低體重,嚴禁暴食暴飲。同時要少吃蔗糖及各種甜食,以降低機體對嘌呤的敏感性,對改善症狀及縮短病程有一定的益處。

2低脂肪飲食,尤其是動物性脂肪要少吃。限製脂肪可增加尿酸鹽(引起痛風的主要成分)的排出,否則會促發痛風或加重病情。

限製嘌呤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正常人每日通過膳食攝入的嘌呤約600~1000毫克,而痛風患者則應控製在250毫克以下。在限製嘌呤的同時,還要限製蛋白質的攝入,因為蛋白質具有的特殊動力作用,可增加內生性尿酸的生成,加重病人的症狀。蛋白質食物應以植物性的穀類蛋白為主,搭配含嘌呤少的雞蛋、牛奶等動物性食品。肉類及魚類食物均應先煮,去除原湯再進行烹調,因為50%的嘌呤均含於湯內,棄湯吃肉既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又可減少嘌呤的攝入量。含嘌呤多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香腸、火腿、鹹魚、動物內髒、幹豆類及豆製品、濃肉湯、雞湯、魚湯以及菠菜、菜花、蘑菇等。

限製食鹽及對神經有刺激性的食物的攝入量。鹽可使體內水分滯留,妨礙尿酸排泄。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勿用芥末,少用蔥、薑、胡椒等有刺激性的辛辣調味品。酒為痛風的誘發劑,所以要嚴格禁忌。

5增加維生素B、C和水分的供給。維生素B和C能促使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溶解,水既是尿酸鹽的溶解劑,又可促進排泄,所以痛風病人除平時多吃瓜(西瓜、冬瓜、黃瓜等)、果、蔬菜外,還應有計劃地多飲水,維持每日排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便有利於尿酸鹽的溶解和排出,有利於降低機體的敏感性,有利於病情緩解和治愈。

此外,良好的生活規律,情緒穩定,堅持體力活動,避免過度勞累等都是預防癌風急性發作的重要措施。

關節炎患者的日常保健

生活保健

衣關節炎總是與風、寒、濕聯係在一起的。而衣服是防風禦寒的工具。因此,秋天早穿毛褲、入冬早穿棉褲,是關節炎患者應該做到的事情。此外,衣物被褥要常曬,以防潮濕。

食關節炎患者的飲食要合理,避免營養過剩,造成肥胖,使關節的負擔加重。減肥可以減輕關節所承受的壓力,並可使關節疼痛減輕。應禁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豬、牛、羊、雞、鴨、鵝肉及動物內髒,對含有一定量嘌呤的魚蝦類、豆類及蘑菇、花生、菠菜等也應少吃。要多飲水,使每日尿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

住居室應向陽、通風、濕度小;避免住地下室、地窖、花室、暖窖、大棚等潮濕處。坐椅高矮要適宜,用直背椅代替斜靠背椅;用硬床代替軟床,不可睡“席夢思”。北方的火炕可謂關節炎患者的最佳理療床,但熱天不可直接睡在不燒火的涼炕上,受涼會加重關節疼痛。

行多數關節炎患者因怕痛、怕加重損傷不敢活動,有的人甚至連腿都不敢伸直,結果形成屈曲僵硬畸形,最後隻能在地上蹲著或爬著走。其實,關節炎患者更需要通過運動消耗能量,控製體重,鍛煉肌肉,減輕關節負擔,避免關節強直。不過,運動一定要掌握分寸,方法得當,並要堅持。病情較重、臥床的患者,可做床上運動,重點伸屈患病關節,防止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能下床但不能出戶者,可在室內練習,先“8”字形慢步走,再做彎腰、蹲起動作,最後配合按摩;凡能做戶外運動者,應定時散步、做健身操或打太極拳,如做成套動作太累,可選幾節操練。另外,堅持走路、耗氧運動、在水中鍛煉等多種形式。都適合關節炎患者選用。

運動保健

伸展運動患者通過伸展運動,能夠使肌肉和肌腱柔軟,增加關節的靈活性。手指的伸展運動很簡單,患者隻要把一根橡皮筋繞在5個手指上,然後用力慢慢張開手指即可。

背部伸展運動方法是,身體直坐在椅子上,兩腳分開平放在地上,兩手的手指放在同側肩上,雙臂向外伸開,輕輕地向前彎腰,同時轉體用左臂肘部碰右腿的膝蓋,再慢慢恢複開始時的姿態。換右臂重複以上動作。

劃船運動患者坐在地上,脊背挺直,雙膝放鬆伸直。把一根有彈性的帶子套在雙腳上,雙手自然伸向前方,手的位置比肩稍低,手掌向下,抓住帶子的兩端,把帶子拉向腋窩。注意不要抬高肩膀或者讓背部過分向後。恢複原位重複劃船動作。

其他運動

關節炎患者進行全身的耐力訓練也非常重要,每周鍛煉3次,每次20分鍾,能夠增強心血管係統的輸氧能力。鍛煉時的心跳次數最好要達到預定目標,但運動次數和運動量可少一些。

遊泳,特別是在溫水裏遊泳好處很多,因為在做全身運動時水起了支撐作用。走路也是很好的運動。關節炎患者應當避免劇烈運動,如打網球、做健美操或者跑步等,因為這些運動給關節造成的壓力過大。關節炎患者在開始運動之前要經過醫生檢查,在確定身體能夠承受運動壓力後,再開始運動鍛煉。另外,個人的情況不同,應該做哪些鍛煉,怎樣鍛煉應當因人而異。

總的來說,關節炎患者在鍛煉的時候應當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才能鍛煉到身體各部分的關節,增加控製關節肌肉的肌力。運動前一定要做熱身準備活動,避免過分劇烈的運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急性炎症期的關節炎病人不僅不宜活動,還應限製活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非化膿性多關節炎為主的全身性常見病,主要累及四肢大、小關節(以指關節為常見)。關節損害的特點是多發性、進行性和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及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長期不愈則可轉變為關節僵直、關節畸形等。

中藥治療

此病因無特效藥,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藥。中藥方麵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

西藥治療

如布洛芬、消炎痛、阿斯匹林等可用於急性期及以後各期,主要是減輕關節疼痛,中和毒素。近年來國內科研成果雷公藤片為一有效藥物,可在各期遵醫囑使用(因有血小板減少和精子減少等副作用)。比雷公藤片更為有效的藥物為雷公藤多甙,此藥為雷公藤純化而成,可以應用,但有副作用,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定期驗血、查血小板是否正常,不可擅自服用。

另外,激素類藥物,如可的鬆、氫化可的鬆等,療效顯著,但副作用較大而多,停藥後症狀反而加重,此點也應因人而異,根據醫生意見進行。至於一些免疫抑製劑如氯喹等,因毒性大則更應根據專科醫生意見決定。

運動治療

病人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肌肉萎縮,曲伸困難,活動不靈,因此有的病人則畏縮不前、不願行動,久而久之,關節強直、畸形,想動也不可能了。因此,必須反其法而治之。不管怎樣,病人應要求自己每天強行活動關節,雖病也不停止。可用廣播操、太極拳、迪斯科等各種形式練習,堅持每日,終年不懈,可促進病的痊愈。

溫泉療法

應選擇含有氡離子或其他離子的溫泉進行,單純硫礦溫泉無效。每年1次,每次3~4個月,連續2~3年,療效顯著。

本病的發病近年有增加趨勢,這可能和環境汙染日趨嚴重、氣候變化異常、人們生活行為更加複雜化有關。因此加強預防甚為必要。預防方法首先應防止感染,在各種手術如拔牙、美容及其他手術後防止感染,可用磺胺、抗菌素等抗感染藥物。一旦發現感染應盡快治療。另一方麵應清除體內病灶,如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腎炎等,應積極治療,務使痊愈,不致貯存細菌、病毒為宜。

飲食調養

重視飲食調養是預防及治療此病的重要方麵。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調適飲食方麵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控製飲食攝入量也就是說適當地減少食量。一般成人主食每日應為250克左右,每餐以七八分飽為宜,切勿貪吃。少吃一些能減輕脾胃負擔、充分發揮胃腸消化及吸收功能的食物。從表麵上看,進食的數量少了,但實質上由於身體對食物的利用率提高了,營養反而更充足,最重要的是杜絕了生疾之源。

多吃蔬菜水果適當多食些新鮮蔬菜、水果,如胡蘿卜、絲瓜、冬瓜、荸薺、山藥、白菜、黃瓜、西紅柿、西瓜、蘋果等。因為這些食物裏不僅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而且好消化、易吸收,對類風濕病的康複極為有利。

限製高脂肪食物的攝入脂肪在人體內的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過多的酮體可以強烈地刺激關節,使疼痛加重,對類風濕病的康複極為不利。而且大魚大肉、肥甘厚味的食品也容易生痰,所以應盡量少吃。

控製蛋白攝入量對於瘦肉類以及其他高蛋白的食物,也應適當控製。牛肉、羊肉、魚、雞肉、瘦豬肉、雞蛋、奶製品等雖含熱量較高,營養豐富,但過多食用可加重胃腸道的負擔,從而影響消化功能,成為生疾之源;同時能增加病人對疼痛的敏感性(尤以魚類更為明顯),使疼痛加劇。因此蛋白質的攝入量應以胃腸道既能充分消化吸收,又能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為度,不可因美食而多吃,也不可為增加營養而多吃。少食有益,多食為害,不可不知。

少食糖和冷飲食用過多的甜食,會壅遏脾胃,傷及消化功能而生痰濕。冷飲也易損傷脾胃消化功能,亦屬禁止之列。

以上幾個方麵,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原則,即類風濕病患者的飲食應當以有利於消化為準。隻要能注意保護脾胃,杜絕痰飲的來源,再積極配合功能鍛煉和正確的藥物治療,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類風濕病是能夠戰勝的。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於35~50歲的中年人,男性較多。往往有急性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的經曆,有的起病突然,有的緩慢。

通常表現為單側腰腿疼痛,從一側下腰部經臀部向下肢後方放射,直至踝關節、足背或足底。並有同側小腿及足部的皮膚感覺減退,感到麻木。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排便時更為明顯。平臥休息後症狀可減輕,行走、站立時加重。病情較輕者,仍能從事中等程度的體力勞動;病情較重者,連輕工作也不能堅持,甚至終日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許多人症狀常有變化,反複發作,病程可達數月、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

症狀重的病人,因為疼痛,自然而然要采取一種保護性姿勢,樣子很特別:一側肩部聳起,臀部上撅,患側下肢跛行。脫去衣服,觀察病人的背腰部,可見正中的脊柱溝不像正常呈一條直線,而是帶有彎曲。病人向前,向兩側彎腰的活動幅度變小,或幾乎不能做這些活動,活動即會引起症狀加重。

疼痛一側的腰部常有明顯的壓痛點,最常見的位置在相當於大腸俞和關元俞的穴位。根據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局限於其中一點或兩點。用拇指按壓這個點,可引起下肢的疼痛和麻木。

病程長者,可見疼痛一側的小腿肌肉萎縮,周徑變細。如果仔細檢查,用大頭針尖輕刺或用棉簽輕觸患側小腿及足部的皮膚,並與對側相對照,可以發現痛覺或觸覺減退。

另外一個簡單常用又頗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叫直腿抬高試驗。病人平臥在床上,膝關節保持伸直位慢慢抬高,一般人能抬高到與床麵成80°~90°的角度,如抬高不到這個角度而發生坐骨神經痛,就是陽性,提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坐骨神經的根部。需要說明的是,其他原因如病人年齡較大、關節活動度減少,直腿抬高就不一定能達到80°~90°。所以要與對側相對照。

以上介紹的是比較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早期,一般僅有腰痛,無腿痛的症狀。也有少數病人,發病突然,表現為大小便困難和雙足麻痹、癱瘓,需要立即手術。

保守治療方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腰腿痛病的常見症之一,目前醫學界對此論述極廣,經驗甚多。但是手術治療遠期效果並不令人滿意,同時好多病人並不願意也不需要手術治療,因此,保守綜合治療的方法頗受歡迎。

微波療法采用微波多功能治療機,局部和穴位照射輔助治療。方法是將微波輻射器分次對準椎間盤突出的相應位置上和環跳穴部位,輻射器與皮膚距離在3~5cm之間,照射功率為40w,每次照射20分鍾,每天1次,15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後可根據患者的神經根水腫及粘連情況,進行第二療程。

推拿療法讓病人取仰臥位,囑病人全身放鬆,醫者站在患者一側,雙手拇指搭於次穴處,其餘四指處於環跳穴部位,以雙手拇指為動力點,從次穴開始向上用蝶形揉法和分椎法直上大杼穴,各法反複做3次,再從大椎穴用拇指按揉法向下至骶尾部,以疏通督脈。然後分別用揉法,掌根、大魚際揉法及拇指彈撥法,由脊柱兩側自上而下至腰骶部,再由環跳穴分別沿大腿的外側和後側向下至足心部。做放通手法使其腰背及下肢靜脈疏通肌群鬆弛,為旋轉扳拿法做基礎手法。

旋轉扳拿法讓病人正坐於方凳上,一助手將其下肢固定。以左側腰椎間盤突出為例,術者位於患者左側,取半蹲位,左臂從患者左側腋下穿過,手扣住患者頸後部,使其頭略前傾,右手拇指按於左側脊椎旁側筋膜處,然後左臂用力使患者上身盡量前屈至最大耐受限度(最好達90°),繼而使其上身彎向左側並向左後方旋轉至最大限度,在左側彎轉的過程中,右手用力要穩、準、透地扳向右椎棘突,聽到腰部有彈響聲,可使患者恢複正常坐位,然後囑病人上床分別取仰、俯臥位,用整理手法結束該法治療。隔5日1次,以3次為宜。

牽引療法由於椎體後緣的縱韌帶比相鄰的其他韌帶耐拉力小,采用自動牽引床要因人而異,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工作性質及神經水腫粘連等情況來設定牽引重量,一般在294~392牛頓力之間,每次牽引時間設定30~40分鍾可調。方法:囑患者仰臥於牽引床上,用固定帶固定胸腰段及腰骼段,啟動連續牽引開關,治療床處於自動牽引狀態,牽引完畢自動回位後,囑患者在此床上休息10分鍾再下床。每日1次,15天為一療程。

由於本治療方法涉及到人身安全,故應由專業人員實施。另外,為配合治療,盡快恢複,患者應加強功能活動鍛煉,使腰部周圍組織保持相對的平衡穩定,對脊椎之間的間盤有一個穩固的重心,是預防本病複發的條件之一。

防護措施

無論是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加強自我護理。一般來說,在發病的急性期(也就是出現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時)應當做到:

臥床休息應當平臥硬板床,以保持腰椎的穩定性,翻身時要先挺腰再翻身,在每次的保守治療後應當在腰部放置一個10厘米厚的枕墊抬高腰部,同時將枕頭放低,采用臥位休息半小時。

腰部保護水平工作的時候可選用腰圍來保護腰椎,臥床休息時將腰圍解除。要注意腰部的防寒和保暖。盡量避免久立、久坐、久行,避免做強用力的動作,以免病情加重。

適試鍛煉在疼痛稍稍減輕後就應該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如仰臥起坐、抱膝屈髖、慢步行走或原地踏步等,要注意不能運動量過大,一定要量力而行。當疼痛症狀已不明顯,但仍有局部功能活動受限時,需要適當加大運動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恢複功能活動,可進行以下幾種活動:

托腰旋轉:用兩手手掌向前托住腰眼,按順時針方向做前彎、右側彎、後仰、左側彎的轉腰運動,每次5分鍾,再按逆時針方向重複進行。

腰背肌鍛煉:首先俯臥於床,雙手與上臂後伸,頭後仰,使得胸部離床,同時兩下肢做背伸動作,不能屈膝,使得腹部著床,身體呈反弓狀,並保持此姿勢5~10秒鍾,再重複上述動作10次。

腹肌鍛煉:每日進行20~30次仰臥起坐。

慢步倒行:每次10~15分鍾。

運動量以鍛煉後不感到疲勞和疼痛不加重為度,如果在運動後出現疲勞或疼痛加重,就應該停止l~2天後再進行。鍛煉既不能急於求成、操之過急,也不能隨意中斷,要持之以恒。伴有大小便失禁、垂足或合並有脊柱骨折的患者不宜進行此類鍛煉,應盡快找醫生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坐骨神經痛的體育療法

在人體兩條腿的深處各有一根坐骨神經,它上起腰骶部的脊髓,下達小腿及足底的肌肉和皮膚,是支配下肢運動與感覺的重要神經。

坐骨神經痛是中年人的常見多發性疾病。其病因很多,但95%左右是由於腰椎間盤病變、腰椎關節強直或骶關節病變所致,其中以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結核等病變多見。

患者一旦得病,急性期會相當疼痛,從腰骶部直痛到足底,無法行走。慢性期則經常有牽拉樣隱痛,行走、抬腿十分不便,腿部的感覺有時也會變得麻木。

急性期坐骨神經痛需要臥床休息,限製腿部活動,服用止痛藥或進行理療與針灸。慢性期坐骨神經痛病人,痛史久遠,已采用多種藥物療效不佳者,不妨采用以下體育療法,也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旋腰

兩腳分開平行站立,雙手叉腰,做180度的旋腰動作。早晚各做1次,每次正逆各旋轉15次左右。

做不倒翁

仰臥在硬板床或地毯上,雙手抱住一側大腿,使身體屈曲成“U”形,用自身的力量(初學者可求助於他人),像不倒翁一樣滾動。一側練完再練另一側,每日練2~3次,每次滾動20次左右。收效後,可以增加次數。

交替直腿上抬

仰臥位,輪流將左右腿直伸後抬起,健腿往往能順利地舉直,而患腿通常舉到與床麵呈30°~40°角水平即感疼痛,經常鍛煉可逐步提高舉抬的角度,最終也能達到與床麵呈90°角的水平。

踏自行車運動

仰臥位,假設騎自行車,兩下肢宛如真騎車般輪番踩踏,踩踏的幅度可逐步增加。

正坐舉腿

坐位,兩腳緊靠後或夾上一本厚書,直膝,腳跟著地,手握凳邊,抬腿過臍,隨即放下。開始時抬腿未必很高,鍛煉後在好腿的帶動下,患腿抬高程度會逐漸增加。

平坐推腿

坐位,足跟著地,足尖翹起,兩手平放在大腿上,隨即逐步向前彎腰,兩手也同時推向足部。初練時,兩手很難推到足部,堅持一段時間後會收到較好效果。

做吊單杠動作

做吊單杠動作,每日數次。根據自己的體質,決定在單杠上垂吊的時間,持續時間越長越好。也可利用室內門窗做此動作。體質差的患者,可趴在桌邊上,讓下肢自然下垂,鍛煉次數及時間同上。

左右擺腿

站立位,雙手扶牆,輪流向左右方向擺動兩腿,要求擺動時足部不觸地麵。

蹲跳

雙手扶凳麵,左腿屈膝蹲下,右腿盡量向右側伸直,左腳蹬地向左側伸出,右腿收回成屈膝蹲下,如此左右交替進行。

在進行上述治療時,動作應緩慢柔和,方法應得當。如果采用以上措施而症狀不見減輕,甚至反而加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腰痛的治療

中年人如平時缺乏體育鍛煉,體質、體能漸衰,骨骼、肌肉、韌帶都會相繼發生變化,骨質變脆、肌肉萎縮、韌帶彈性減弱,常會出現功能性腰痛,如腰肌勞損症、脊椎骨增生、椎間盤突出、根性坐骨神經痛等腰疾。其表現為腰部隱痛或酸痛,病程長,疼痛時輕時重,勞累時加重。患有腰痛的中年人,除了及時就醫,遵醫囑服藥打針外,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日常自我保健,並注重腰部的體育鍛煉。

運動療法

摩腰眼這是一種很好的腰部保健操,也是治療功能性腰痛的一種體療方法,動作簡單易行,效果明顯。中醫學認為,腰眼和腰正中是太陽膀胱經的腰段和尾骶部,進行適當的按摩,有散風祛濕、驅寒溫肌、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固精益腎和止痛的作用。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看,按摩腰部可以使腰部皮膚裏豐富的毛細血管網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肌的血液供應和營養,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使腰肌發達,防止萎縮,使韌帶的彈性、韌性及腰部脊柱關節的靈活性增強。所以,摩腰眼可以預防和治療功能性腰痛,特別是對於慢性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和體位性的腰痛,治療效果較好;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摩腰眼的方法是:每晚臨睡前或早晨起床時,端坐床沿,或盤腿或垂腿於地,將雙手搓熱,緊接腰眼,反複摩揉至渾身發熱或出汗為止。如果隻是為了預防腰痛,一般在36次以內即可,此法可溫腎強腰。但由結核、腫瘤、骨折和細菌感染性炎症引起的器質性腰痛,則不宜做此功法,以免病情加重。

弓彎腰取立正姿勢,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彎腰下俯,讓兩手指尖或掌心盡量著地,一起一俯約40次左右。腰痛較重者,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隻要堅持下去,腰部一般可變得靈活自如,克服腰板僵直、不能久坐久立的毛病。

旋轉腰雙腳自然分開,約與肩同寬,雙手叉腰,扭動臀部,緩緩旋轉腰部,先順時針40次,再逆時針40次。注意兩手用力向前推使腹部凸出,體向後仰;左手用力向右推,上體盡量左彎;兩手向後推;臀部竭力後坐,上體盡量前彎;右手用力左推,上體盡量右彎,以上4個動作為一圈(次)。但在旋轉腰時要緩慢,不可過快或過於用力,以免扭傷腰。此功法可在每日早晚進行。

搓腳每晚就寢前、熱水洗腳後,用手揉搓腳心(左手搓右腳,右手搓左腳)60次左右。中醫認為足少陰腎經與腰“關係密切”,搓腳心亦可溫腎壯腰,並可治腿腳麻木。

擦腎俞每晚臨睡時,坐於床邊,兩足下垂,解衣鬆帶,闊氣,舌抵上齶,目視頭頂,提縮肛門,以兩手擦兩腎俞穴(第二腰椎下,旁開5厘米,約與褲腰帶平行)左右各120次。

暖腰腎腰背痛患者,應注意臥榻的溫暖,即使在炎夏,亦不可貪圖一時涼爽臥磚地、水泥地或讓電風扇對準腰部猛吹,冬季更應注意防寒保暖,睡臥時最好在腰際墊一塊狗皮褥子或毛毯,這樣有利於促進腰部血液循環,溫暖腎髒,從而防治腰痛。

此外,為預防腰背疼痛,可早晚在比較寬敞安全的場地順著朝前走、橫著向外走、倒著往後走、大步疾速走都行。對於不常走路的人,可做下列運動:兩手放在兩側趴在地麵或床上,先用力抬上半身,包括頭胸,然後膝蓋挺直再抬腳,各做15次後,不要用手支撐,再把上身與下肢一起抬起,隻用腹部支撐成弧形,堅持1分鍾即可;另一種運動是上身挺直蹲下,把體重放在腳後跟上,然後挺直站立再蹲下,每天堅持鍛煉1次,每次5分鍾,即可達到預防腰背痛的目的。

腰痛保健澡

練習本操時,可根據身體狀況、年齡大小及腰部肌力強弱,或10節全做,或選擇部分練習。如無明顯不適或疲勞感,一般需鍛煉一個月左右,才能見到效果。

屈膝抬腰仰臥位,膝盡力屈曲。向上抬腰離床,足跟及雙肩部作支撐,維持15秒鍾放下,重複15次,每日2次。

腰背肌明顯力弱的人,開始時可維持5~10秒鍾,經l~2周練習後,可逐漸增加到15秒為一次。再經1~2周練習後,可增加到20~30秒。重複次數也可逐漸增加到20~30次。

半屈膝抬腰仰臥位,半屈膝。向上抬腰離床,其他動作同第一節。

一般先練習第一節2~3周後,再開始練習第二節。開始可持續15~20秒為一次,經過一周左右練習後,可增加到25~30秒。重複次數增加到20~30次。

平臥抬腰仰臥位,兩下肢平放伸直。向上抬腰離床,兩足跟支撐,其他動作同第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