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醫療篇2
痔瘡的治療
痔瘡是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膨脹、曲張而形成的靜脈團,有時在一些曲張的靜脈血管內還有小血栓。當發現自己經常有大便出血,色鮮紅,並感覺有東西脫出肛外,或肛門外腫痛,分泌物增加,經常汙染內褲,則可能是患了痔瘡。
自我調治
根據其發生的部位不同,臨床上把痔分為外痔、內痔和混合痔三種。患了痔瘡,除了少數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外,大多數病人隻要平時做好自我調治就可,穩定病情,防止“複發”。
1生活要規律,情緒要穩定,要保持肛門清潔衛生。肛門周圍是多種病菌生長繁殖的場所,如果不注意衛生,病菌便會乘虛而入,致使痔瘡局部充血、水腫,引起疼痛或出血。因此,每晚要用溫水洗一次。用柔軟的幹淨布物或衛生紙擦幹,然後再塗一些油脂或痔瘡軟膏,使病灶滑潤,防止幹燥。
2盡可能不要久坐、久蹲或久站,應當每1~2小時變換一次姿勢,或者適當活動活動身體。這樣,有利於肛門周圍的血液循環,以避免血流不暢形成淤積而加重痔瘡的負擔。
3預防便秘,養成每天定時大便的習慣。患者每天早上喝一杯冷開水或05%食鹽水或蜂蜜水。平時應注意食物的構成,合理地調節飲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及部分雜糧等含纖維素多的食物。纖維素可在湯中吸收水分,使自身體積膨脹,大便量增加而鬆軟,同時還能刺激腸壁蠕動,加速大便的排泄。如果大便幹燥,幾天不大便,糞便在腸裏積存多了,就會直接壓迫肛門附近的血管,使血流受阻,加重痔瘡的程度,甚至引起大出血,往往危及生命。若采用以上方法大便仍幹硬時,可取用通利大便的中成藥,如麻仁潤腸丸,或用番瀉葉泡水代茶喝,既可潤燥下火通便,又有滋補作用。大便經常通暢,有利於痔瘡的好轉。
4肛門附近充滿感覺神經末梢,任何刺激均易引起局部不適及疼痛,而促使痔瘡發作。因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幹薑以及烈性酒等均不宜食用。
5痔瘡發炎或出血時應及時治療。此時可多吃些白木耳或黑木耳,以滋補身體。另外,在飲食方麵宜采用少食多餐容易消化、富於營養、少纖維素的食物。吃時應細嚼慢咽,盡量避免粗纖維素刺激痔瘡的瘡口,防止大出血。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這種治療方法對痔核狀況、手術方法、手術醫生經驗和技能都有較高的要求,如掌握不好,有可能損傷局部神經和肌肉的功能,造成肛門閉合不全等後遺症。
中醫手術經過曆代醫學的不斷摸索改進,中醫治療痔瘡的結紮切除術、環形切除術、外剝內紮切除術等手術方法已日臻成熟,手術過程痛苦小,費用也低,手術創麵愈合較快,並且對肛門的損傷小,基本不留後遺症。可以說,傳統中醫治療痔瘡的方法要較外科手術切除方法更具優勢。
中醫療法
內治法以益氣固脫、收斂止血為治則,主要用於I期內痔、體弱者或者Ⅱ期、Ⅲ期內痔兼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而不能耐受手術者。此外,對痔瘡初起時的炎症有較好的療較。一般選用祛風涼血、清熱利濕、清熱解毒、通下、生津潤燥、養血補血、補中益氣等功效的中藥。
外治法熏洗法:藥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劑衝泡後,先以其蒸氣熏肛門部位,待其藥液溫度降至37℃~40℃時,以毛巾蘸藥液熱敷患處;或坐浴,使肛門浸於藥液中即可,每次15~20分鍾。一般選用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中藥,以起到活血止痛、消炎消腫、收斂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Ⅱ、Ⅲ期內痔、嵌頓痔以及各種外痔及並發炎症者。
敷藥法:把消炎、止痛、生肌、收斂止血的中藥粉碎後,以水或其他基質調敷於肛門患處。可在每次排便後,先坐浴,再外敷藥物。
藥膏:使用中成藥製劑,如馬應龍痔瘡膏、九華膏等局部敷貼,既能較好地發揮中藥的作用,又便於攜帶和用藥。
其他常用藥物療法
枯痔散塗於痔核表麵,適用於晚期內痔及嵌頓痔。
痔根斷常用的口服治療痔瘡藥物,其主要用於改善痔內靜脈曲張。對肝病患者及血液循環差者療效欠佳。該藥還含有番瀉葉的提取物,具有緩瀉作用,可避免糞便幹燥。偶見心悸、眩暈、排糞窘迫及腸道紊亂,停藥後該副作用即可消失。
臍療及穴位治療運用皮膚易吸收之中藥或中西藥合劑,做成藥膏、藥布,貼於臍部或骰尾部之長強穴,也有一定的療效。
脂肪肝患者的自我保健
脂肪肝是指由諸多病因引起有脂類在肝內的沉積。一般而言,當肝內脂類含量占到肝重的5%~10%以上時,即稱為脂肪肝。近年來,在進行健康普查中,由於普遍采用B超檢查,查出了不少脂肪肝患者。
醫學研究認為,脂肪肝並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在多數情況下僅為體內各種代謝紊亂的表現之一,其病因可因年齡、疾病、身體素質和營養狀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種類
肥胖性脂肪肝見於飲食過度而活動少,體重超標者。其中一半以上發生於腹壁脂肪堆積較多的中老年人。這種脂肪肝患者常無自覺症狀,減少進食,限製熱量,體重減輕後,脂肪肝的程度可得到逐步改善。
高血脂性脂肪肝高血脂症病人也可能引起脂肪肝。這類病人的血脂代謝明顯異常,尤其是甘油三酯顯著增高。因此,患者也常同時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
肝炎後脂肪肝不少人患了肝炎後盲目地進行護肝治療,片麵強調營養,過多食用甜食或長期靜脈滴注葡萄糖,並過分強調休息。因此,營養過剩,體重增加,大量脂肪在肝內積聚而引起脂肪肝。肝功能異常,肝髒氧化脂肪酸和合成稀釋脂蛋白下降,也促進了脂肪在肝內堆積。這種脂肪肝多發生於肝炎恢複期。近年來,醫學家們普遍認為應否定過去肝炎治療上過分強調“三多一少”,即多糖、多蛋白質,多維生素、少脂肪的觀點,提倡適度的營養、適當的休息。
糖尿病性脂肪肝患有糖尿病時,由於體內胰島素缺乏,糖代謝不能順利進行,於是機體就動員脂肪大量分解,釋放出的遊離脂肪酸進入肝髒,結果形成脂肪肝。據報道,約有50%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合並有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多見於長期酗酒者。酒精進入肝細胞後,在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轉化為乙醇的過程中,酶與還原酶之間比例失調,使脂肪酸氧化減弱,肝內脂肪酸合成增多,超過了肝髒的處理能力而形成脂肪肝。
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如果長期厭食,過分單純素食或胃腸功能障礙使營養消化吸收不良,體內缺乏趨脂物質和蛋白質、維生素,即導致此類脂肪肝,這類病人多見瘦弱。
隱匿性脂肪肝約有2%~3%的脂肪肝病例找不到確切的病因,本人平時又無任何自覺症狀,隻是在健康體檢作B超時才發現,故稱之為隱匿性脂肪肝。
自我保健方法
得了脂肪肝以後,由於肝髒腫大,有些病人可有右上腹飽脹不適,肝區疼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症。這種情況多發生於原來患有肝髒疾病者。極少數病人還可出現黃疸或轉變的肝硬化,部分病人還有肝功能異常的情況。對於脂肪肝的治療首先應排除病因,如患有肝炎、糖尿病者應進行積極合理的治療;營養不良性脂肪肝則要及時加強營養;酒精性脂肪肝首先應戒酒。然而,要使脂肪肝康複,關鍵在於患者堅持實施自我保健措施。那麼,脂肪肝患者如何進行自我保健呢?
注意飲食調理由於形成脂肪肝的原因不同,各類脂肪肝的飲食也不盡相同。如對於肥胖性、血脂過高性脂肪肝,主要是降低飲食的總熱量,每天的主食如米、麵應限製在400克以下,特別是晚餐不宜吃得過飽、過遲、過於豐盛。還要減少脂肪的攝入,但植物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脂。此外,還應選用體積大、熱量低的蔬菜、粗糧,以緩解饑餓感,增加飽腹感。對於肝炎後脂肪肝,則必須嚴格控製膳食總熱量,以促進體內多餘脂肪氧化,減少肝髒脂肪堆。蛋白質有幫助肝內脂肪運轉的作用。攝入量不能降低,應按每公斤體重1~15克供給,脫脂牛奶、豆類及其製品、高蛋白、瘦肉、魚蝦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糖尿病性脂肪肝患者的飲食應以低糖、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和低熱量為原則。
對於肥胖性脂肪肝患者要常飲綠茶,兼用食療。飲綠茶:每天上下午各用綠茶6克泡開水,堅持長期飲用。綠茶多糖可化解中性脂肪。海帶絞股藍湯:海帶50克、絞股藍30克、黃精30克、薑黃15克(後三味中藥藥店有售)水煎成湯,每日1劑,飲用3個月以上,臨床療效極佳。
適當活動脂肪肝患者要注意勞逸結合,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症狀輕者可步行、健身跑、球類活動、爬山等;症狀重者可散步、做體操、打太極拳等。即便是肝炎後期脂肪肝病人,也不要過分強調休息,而要適當地活動,以增加脂肪的消耗。當然,運動要循序漸進,從小運動量開始,逐漸達到適當的運動量。
慎重選用藥物脂肪肝患者一般不必使用藥物,但嚴重者且有右上腹不適、肝區隱痛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甲硫氨基酸或複方膽堿以及肌醇、亞油酸等藥物。中草藥中的茵陳、山楂、澤瀉、鬱金、草決明、首烏、大黃、枸杞、靈芝、月見草等均有降血脂和肝內脂肪含量的作用,可臨症選用。
肝硬化病人的自我保健
肝硬化是一種影響全身的慢性病,主要病理變化是肝細胞的廣泛破壞、變性、壞死與再生,纖維組織增生以致正常結構紊亂。肝硬化病人常因腹脹、腹水、黃疸、嘔血等入院,在醫院裏經過治療,大部分患者能恢複健康。但是肝髒的病理變化是不能完全消除的。出院後若不繼續服藥和注意自我保健,很可能出現並發症而再次發病。因此,肝硬化病人出院後要注意以下幾點:
1繼續服用護肝藥物,如肝泰樂、阿卡明、肌苷等。一般選用1~2種即可,不要太多。
2腹水未完全消退者,仍要服利尿藥物,如安體舒通、雙氫克尿塞等。
3在代償期可適當減少活動,失代償期應以休息為主。
4應攝入富含多種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切忌粗糙食物,因粗糙食物可損傷食道胃底靜脈,有招致其破裂出血的危險。失代償期病人不宜進高蛋白食物,因高蛋白飲食可使血氨增高,有誘發肝昏迷的可能。有腹水者,應取低鹽或無鹽飲食。動物脂肪也不宜攝入過多。
5避免使用對肝髒有損害的藥物,如紅黴素、螺旋黴素、利福平、雷米封、氯丙嗪、砷劑等等。
6切忌飲酒。酗酒本身就是肝硬化的一種病因。酒精的中間代謝產物乙醛對肝髒有直接的損害作用。另外,飲酒還可致食道胃底靜脈破裂出血。
7要防寒,其既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又可防止腹水感染。
8要保持大便通暢。便秘可增加代謝產物的吸收,增加肝髒負擔。另外,用力排便可致腹壓增加,有誘發食道胃底靜脈破裂出血的危險。
9精神要愉快。祖國醫學認為,肝主疏泄,性喜通暢條達,最怕抑鬱,精神愉快就有利於肝病的好轉。出院後還可服一些中藥調理。
腳的保健
醫學家研究證明,腳是身體的“第二心髒”。人的雙腳有大量的神經末梢,雙腳離心髒和大腦雖遠,但人體多種疾病的前兆往往最先表現在這個部位上。如患心髒病的人首先雙腳腫脹;患中風的人,多有頭重腳輕,一側手足麻木的先兆;腳和麵部浮腫又是腎病的症侯。
中醫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髒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腳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如膀胱經的至陰穴、胃經的內庭穴、肝經的太衝穴、腎經的湧泉穴、脾經的隱白、公孫穴等。根據中醫的“上病取下”等原則,經常刺激這些穴位能治療全身的疾病。因此搞好腳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重要方麵。
療疾
足部有疾病一定要進行治療。足部疾病種類很多,常見病有胼胝、雞眼、蹠疣、嵌甲、足癬、甲癬、骨質增生等。這些疾病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善加治療。例如甲癬(俗稱灰指甲),外搽藥物療效慢,時間長,需堅持一年半載。口服斯皮仁諾則療效顯著。
適履
選擇舒適的鞋子,減少足病的發生。許多足病是由於穿鞋不合適造成的,如雞眼、胼胝、足癬等。常穿高跟鞋和堅硬、尖頭的皮鞋,會使足因受到擠壓而產生胼胝、雞眼,常穿膠鞋、球鞋,則會使足部因潮濕不透氣而患足癬。
要想買一雙合適的鞋子,首先要了解足的大小變化規律。雙足往往左右不一,所以買鞋時要雙足同時穿上,實地走走。遇到夾足,要果斷放棄。在一天之內,雙足大小亦有波動,下午和晚上是雙足肥大的時段,因此最好選擇下午去買鞋。另外還要經常修剪趾甲,免得把合適的鞋子變得不合適。
洗腳
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經常洗腳有益於健康。民間有首歌謠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洗腳的確有許多好處,勤洗腳可使精神振奮,心情舒暢,還可預防各種皮膚病。冬天用熱水洗腳,能促進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預防凍瘡。在炎熱的夏天洗腳可益氣解暑,舒暢涼爽。在長途行走或勞動過後,用熱水燙腳,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防止肢體麻木。睡前洗腳,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一種良好而溫和刺激,促進大腦皮層進入抑製狀態,睡覺特別香甜。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佳句;“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而複聞鍾鼓。”寫得生動形象。睡前洗腳對於患有失眠症的人確是一種理想的物理療法。
暖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科學家研究表明,人的腳皮表麵溫度維持在28℃~33℃時,感覺最為舒服,如果降到20℃以下,就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於5℃就有引起凍瘡的危險。所以中年人要十分注意腳的保暖,注意選擇保暖、防水、透氣性能好、能使腳保持幹燥的鞋襪,並要及時洗換。經常在室內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動,要適當活動,或做做工間操,使腳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一定的溫度。
搓腳心
洗腳後,用右手搓左腳心,用左手搓右腳心,直搓到發紅發熱為止。這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的自我保健方法,具有益精補腎、強壯身體、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還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進睡眠,對眩暈、咯血也有一定治療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腳部神經和大腦神經存在著反射聯係。搓腳心對大腦皮質產生良好刺激,調節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製過程。有治療神經衰弱、疲勞和失眠的作用,還可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下肢麻木、發冷、浮腫和腳部凍瘡的痊愈。
散步、慢跑或赤腳行
這也是保健雙腳的重要方法。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腿是身體的支柱,腳是腿的根基。腳不老,腿也不會老。身體也不會衰老。腳底有著與內髒器官相聯係的敏感區,步行或赤腳行就能使腳底肌肉、筋膜、韌帶、穴位、神經末梢更多的接觸砂土、草地和凹凸不平的卵石路麵,使敏感的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把信號傳入相應的內髒、器官及與之相關的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又把它傳到相應器官,從而調整人體全身功能,達到保健全身、防病及輔助治療的良好作用和功能。
按摩腳
中醫認為,腳是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三條經脈的根分別在腳的6個穴位。腳踝部以下共有66個穴位,占全身穴位數的10%。人們可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對腳進行按摩。這裏介紹兩種按摩法:一是全腳按摩法,先左腳後右腳,用食指近心端第一關節頂端與拇指指腹,按腳底腳內側腳下側腳背的順序按摩全腳,此法不限於某個穴位,麵積廣泛易於掌握。二是湧泉穴按摩法,湧泉穴位於腳掌部前1/3的凹陷處,被中醫稱為“腎之源”、“先天之本”。對湧泉穴可摩擦100~1000次,直至腳心微熱為止。
糖尿病的先兆
糖尿病患者有30%~80%可表現出皮膚的病變,一旦出現了這些皮膚損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尤其要引起注意。
皮膚愛感染
糖尿病發病時,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膚組織的糖原含量也增高,這樣就給黴菌、細菌創造了生長的環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並發有皮膚感染,例如,病人經常患有癤腫、毛囊炎、膿瘤病和癰等細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經常出現“鵝口瘡”,鵝口瘡是由一種稱為“念珠菌”的黴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還可以發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龜頭上。
皮膚上的癬病也是由於黴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發生手癬、體癬、股癬、足癬等癬病。
皮膚愛瘙癢
糖尿病病人合並有皮膚瘙癢症狀的,占病人的1/5。這種瘙癢是一種全身性的、且非常頑固的症狀。在糖尿病的早期,這種瘙癢症狀非常多見。當病人經過治療,病情有明顯緩解的時候,皮膚瘙癢也可能逐步消失。
有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圍神經的病變。例如感覺異常,包括有皮膚麻木、針刺感、疼痛感或灼痛感等,所以有些病人在沒有發現糖尿病以前,經常先到皮膚科檢查。
有的病人下肢出汗減少或無汗,而當環境溫度增高時,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發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經病變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覺障礙、並伴有感染的腳。其特點是創麵愈合緩慢,甚至遲遲無皮膚生長的現象,這是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並發症。患者感覺神經嚴重受損,從而使其痛覺、溫度覺減退,甚至喪失。痛覺的減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覺到鞋內異物和鞋的擠壓,易導致外傷和摩擦傷。而溫度覺的減退可導致燙傷和凍傷。深部感覺減退的患者不能及時調節關節負重,可導致關節畸形,加大摩擦傷的機會,從而誘發足壞疽。
糖尿病性大皰病
糖尿病性大皰病是一種發生於患者手腳處的皮膚並發症。這種水皰突然發生,反複出現卻沒有任何自覺症狀。水皰大小不等,皰壁薄,皰內是澄清的液體,皰的外麵也沒有紅暈。一般經過數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後在皮上遺留有色素沉著。
這種大皰病往往發生在糖尿病病程長、全身狀況差並有嚴重並發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預後差,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糖尿病性黃瘤
糖尿病性黃瘤是指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膚上突然出現成群從米粒到黃豆大小的黃色丘疹或小疙瘩(醫學上稱為“結節”)。這種黃瘤表麵有光澤,一般沒有瘙癢等自覺症狀,摸起來略比周圍的皮膚硬。
糖尿病性皮疹
這種皮膚改變常發生在小腿前麵,開始時是圓形或卵圓形暗紅色的丘疹,直徑隻有03厘米左右。這種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則群集在一起,表麵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後,皮膚上會出現局部萎縮或色素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