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心理篇
心理健康標準
1感、知覺尚好。判斷事物不常發生錯覺,稍有衰退者,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手段進行彌補,如戴眼鏡、使用助聽器等。
2記憶良好。不用別人提示也能輕輕鬆鬆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
3邏輯思維健全。說話不顛三倒四,考慮問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了。
4想像力豐富。不拘一格,時有突破。
5情感反應適度。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不會事事感到緊張。
6意誌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易衝動,不常常抑鬱。能化悲痛為力量。
7態度和藹可親。能常樂,能製怒。
8人際關係良好。樂意幫助他人,受人尊敬。
9學習能力基本不變。始終堅持在學習某一方麵或某幾個方麵的知識或技能。
10有正當的業餘愛好。平時總有一至幾項業餘愛好在忙碌。
11和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基本保持一致。遵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倫理觀念。
12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和活動,能從容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心理健康表現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健康,不僅在於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麵的正常狀況。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維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軀體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支柱。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麵向未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顯示出生命的價值。
信仰破滅、自卑、多疑、抑鬱、嫉妒、驕傲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呢?
健康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理智、穩定、愉快的情緒,開朗、豁達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計較,不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或鬱結於心。說話辦事理智冷靜,從不感情衝動、隨心所欲或急躁冒進。對生活和學習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很少為自己的形象不佳、才華難展、關係不和等而苦悶失望、怨天尤人。
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者,總是樂於與他人交往,希望獲得真正的友誼和朋友。他們對師長、同事總是抱著信任、理解、關心、友愛的態度,樂於助人,能夠做到“己欲達先達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寬宏豁達,善於容忍他人的不足和過錯,在小事小非上,從不斤斤計較,吹毛求疵,以牙還牙;辦事重聲譽、講信用,從不口是心非;善於以誠相見,適宜地暴露、顯現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從不偽裝、掩飾自己。能夠和各種人融洽相處,並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完整統一的人格
具有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並以此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將自己的需要、願望、思想、目標與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完備統一的人格。如果願望背棄信念,私欲和良心衝突,行為和思想矛盾,主體自覺認識統一不了,就會導致人格分裂。
良好的自我意識
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具有正確良好的自我觀念。既不自視清高,狂妄自大,責怪環境或盲目冒險,去幹力不能及的事,又不自輕自賤,妄自菲薄,退縮保守。自尊自信,對前途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上刻苦努力、積極進取、堅持不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並善於抓住機遇,敢於競爭。
能與社會協調一致
對社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刻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確認識、了解社會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不利令智昏,違反社會道德規範和法規約束,妄取強求,采取反社會的態度。
善於適應環境
善於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矛盾時,不悲觀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深信環境在改進,命運之神就是自己。當自己不能改變現實時,便以理智的辦法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當不了將軍,可以當一個好戰士;當不了文豪,可以當一個像樣的業餘作者,從而使自己以堅定的追求,永恒的熱情,使人生的火炬常明。
智力正常
關於智力的解說很多,簡單地看,可以把智力分為觀察力、思維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五個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比較,智力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大一些。觀察力敏銳、思維靈活、想像力豐富、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睡眠正常
心理健康的人,精神負擔輕,不會為一些煩惱糾纏不休,入睡容易,很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活習慣良好
做到“四要四不”:要吃早飯,要充足睡眠,要運動,要控製體重;不吸煙,不酗酒,不賭博,不吃零食。
積極勞動
人的大腦和各器官是在勞動中發展的,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充分地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感知覺剝奪、智能及肢體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個心理能力都會明顯降低。隻有在勞動中通過才能的運用才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增強自信心和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勞動不但可以加強個體與現實的聯係,而且也可以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心理和行為與年齡相符合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人生任務。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與相同年齡段多數人相同的心理與行為特征。
心理健康因素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等諸多因素均能對心理健康構成衝擊和影響,主要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機體各係統組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人的腦細胞從40歲以後開始減少,到65歲後減少特別明顯,使腦功能出現變化,思維能力下降,自我控製能力變差,情緒變化快,記憶力減退,出現心理問題。
2個人感情生活突遭變故,如失戀、喪偶、失去子女、父母離世等,都會使人的精神受到明顯的刺激,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3家庭、社會關係突變。由於家庭、社會關係突變,關係失調,這突如其來的影響必然傷害心理健康。
4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隨年齡增高,必然會因勞動和自理能力下降而要求別人幫助,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5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競爭意識激增。人們為了工作和生活,經常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競爭,接受來自各方的刺激,心理壓力在不斷上升。
6處於信息時代。人們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整天在忙碌著,大腦處於緊張狀態。
7人際交往頻繁,關係繁雜。由於要應付更多的交際和人事關係,思想壓力增大。
8由於企業經營體製變化,工作有定額、定量,出現繁忙狀態,工作緊張將造成一種精神負擔,會導致不平衡的心態。
從上述因素中可以看出,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七情”即喜、怒、哀、憂、驚、恐、悲,這些由心理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和衝擊後表現出的心理活動特征,對人體的生命指標和生理及生化指標均有顯著的影響。喜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比較正常、協調、平穩;憂、哀、悲時:傷脾胃,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人體生化調節功能失常;怒、驚、恐時:傷肝、傷心、傷腎,血糖、尿糖升高、呼吸急促、脈博加快……這充分證明了心理社會因素與人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
心理健康與身體的關係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壓抑情緒容易生癌
許多的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過重大的精神打擊,可以說明“壓抑的情緒容易生癌”。幾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比如,長期情緒壓抑,家庭不和等等。
急性子是A型性格的突出特點。這種類型的人爭強好勝,情緒急躁易怒,工作、學習生活長期處於緊張之中,因而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緊張、抑鬱、煩惱等不良情緒會促使各種疾病發生。緊張、煩惱、焦慮、壓抑等不良情緒,使人體內的免疫係統的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顯著減輕,從而導致全身的防疫能力降低,疾病趁虛而入。
良好的情緒可以防病
情緒能治病,也可以防病。良好的情緒是維持人的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有85%的疾病患者可以通過自身機能調節而獲得痊愈。“樂以忘憂”,“笑一笑十年少”,都是講愉快情緒的衛生保健作用。一個人處於情緒舒暢愉快的狀態下,其大腦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腦功能,有利於中樞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的調節,促進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消化係統發揮正常效能,協調平衡、延緩重要髒器的病變過程,避免或減少動脈硬化和其它惡性疾病的發生。為了身心健康,應該注意培養自己樂觀主義精神,及時克服情緒、情感上的各種困擾和危機。
心理健康與情緒的關係
1神經過敏的行為:習慣性的肌肉抽搐,皺眉,做怪相,絞頭皮,不斷地眨眼睛,咬嘴唇或弄濕嘴唇,咬指甲、口吃,經常臉紅或臉色蒼白,病態地多次抱怨,低頭,手指神經性地運動,經常啜泣,身體僵硬,小便頻繁。
2情緒的過多反應和偏離正常:對錯誤過分地焦慮,對失敗過分地悲傷,注意細節,拒絕在遊戲中擔任某種角色,拒絕認識任何人或接受任何獎勵,逃避責任,不願承擔任何看來是新的和困難的事情,對周圍漠不關心,無聊地感到一切都很煩惱,如果加以限製就不能工作,缺乏目標興趣,經常裝模作樣或故作姿態,喜歡講話,不能控製語言或傻笑,有過分的表情動作。
3情緒未成熟的行為:不能單獨一個人工作,不能獨立下判斷,常常杞人憂天,十分馴服和容易受暗示,易恐懼,優柔寡斷。
4好出風頭的行為:逗弄或推擠別人,動作生硬不嚴肅,過分獻殷勤,不斷地自誇,經常欺騙人。
5違法亂紀的行為:對別人殘忍,恃強欺弱,罵人並說一些汙穢的話。過分關心異性力圖發生身體上的接觸,講一些令人作嘔的故事或看一些汙穢的畫,對正常活動突然或完全缺乏興趣。
6身心失調:服飾習慣的顛倒或混亂,情緒悲痛時產生惡心嘔吐,有各種疼痛等。
心理健康與精神的關係
精神因素和疾病有密切聯係,當人的精神受到打擊時,血和尿裏的某些激素含量就會發生變化。受了侮辱而不能發泄的很多人會患十二指腸潰瘍;當人感到被人欺侮、失望,而又不敢公開提出抗議時,胃液就會替他“抗議”,甚至在胃或小腸壁上腐蝕出一個洞。
精神上的壓力會使身體失去平衡而處於不正常狀態,長期、高度的緊張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如果精神受刺激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以致造成過度興奮或抑製,就可能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五髒六腑功能紊亂而發病。
使人體處於緊張狀態的因素為“致緊因素”。它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當人激動時,腎上腺向血管釋放出緊急的額外激素,它和自主神經協同,使呼吸加深,加快;心搏加快,加強;外周血管擴張;臉色變白,出汗、口幹,甚至全身顫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直到現在人們才清楚,它隻不過是產生於神經係統的生理並發症的悲慘結局。
女性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本能,人隻有在滿足不同的需要的過程中才能生存、成長。因而人的任何動機都與需要相關,而人的需要又與人的情緒相關。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隨之就會產生極大的行動動力。可見,滿足人的心理需要是保證其事業成功、工作順利、生活和諧幸福的必要條件。那麼,女性有哪些心理需要呢?
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女性具有以下幾種主要的心理需要:
社交需要
社交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作為現代女性必然需要社交,需要與人交往,女性能在交往中得到自我意識,獲得自信。她們通過不同的社交圈和不同層次的交往對象進行一定的社交,從中可以增強自信心,獲得社會承認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娛樂需要
由於生活負擔重,女性的娛樂需要往往得不到滿足,情感得不到及時地調整,因而出現過早地心理衰老或體質衰退,並出現各種毛病,使生活更加艱難。因此,女性要調整生活節奏,適當參加娛樂活動,充分體驗生活樂趣,以保持情緒平衡,身心健康。
適應社會需要
適應是當代女性的一大心理需要,一個人能否與其生活的社會環境相協調直接影響其生活質量。女性在生活中,常常受性格的影響,對新的環境和陌生的地方不易適應,因而產生焦慮、自卑的現象。所以,女性更需要一種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當其處在一個新環境中時,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理,保持與外界相溝通,從而獲得適應的需求。
情感需要
情感生活的成功與否,直接左右女性的生活道路。可見,情感需要並非單一的愛情需要,它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多層次情感需要的綜合體現,如對戀人的愛情,對朋友的友情,對人間的溫情,對事業和生活的熱情以及世間的一切真情都是情感需要的內容。
良好性格需要
具有良好的性格,會使人成為被人喜歡和愛戴的人,並由此而事業順利,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相反,一個古怪的性格,會給女性帶來孤獨,失去愛的機會,生活遭受挫折。因此,女性應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以適應自己的生活要求和社會環境。
職業需要
如今我國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工作權力得到了全社會的承認。因此,女性的職業已成為女性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一個女性的職業是否滿意,工作是否有成效,事業是否有成就等直接影響著女性的心理。所以,女性應充分認識自我,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便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不敗。
女性的生活心理
女性不僅和男性存在著生理上的差別,在心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尤其是現代女性。她們的生活心理和男性的區別常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追求事業的成功
事業的成功意味著經濟的獨立,意味著自我價值得到承認。為了成功,現代女性投入了全部精力,也作出了過高的自我期待。有的女性為此犧牲了感情、犧牲了家庭、承受了難以名狀的緊張與壓力。
做個好妻子
女人的依附性曆來比男性要強。著名作家賈平凹曾分析到喜新厭舊是男人的本性,不屬於什麼道德問題。由此可知,男性對於女性,是不存在什麼依附性的——除非是像陳士美或當代“妓男”之類的男性。女性則非如此,因為曆來就有女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這說明女性對男性具有很強的依附性,既然依附了男性就要想著怎麼和男人共處、生活,也就是說,怎樣做好一個和男人共處的角色,即做一個好妻子。
做一個好母親
每一個人都期待得到一種“偉大的母愛”,每一個女人也都希望做一位好母親。
女性的情感心理
女性重視情感,男性重視理性,這是人們普遍公認的男女性心理特征。正因為這樣,女性在情感方麵投入的成本比男性更大,所以一旦遇到情變,她們所遭受的損失也就更為慘烈。男人自殺可能緣於理,而女人自殺卻大都緣於情。
女人不會在聽完男人講完一通大道理之後輕易投入他們的懷抱,但她們有可能聽完男人對她們的一番讚美或一陣抒情後便熱烈地投入男人的懷抱。也就是說,女人通常不會因為“理”字而吃虧,卻容易因為“情”字而上當。
這是因為女人精神需求的表現之一便是渴望讚美,並常常因為讚美而感到滿足。平日裏一句體貼或讚美的話,會使一個勞累不堪的女人感到快樂。女人常常看不到自己重複勞動的成效而隻看到被消磨掉的青春,她們極易悲觀,而讚美恰恰是抑製悲觀的良藥。經常真誠地讚美女人,會造出一個全新的女人——忘記疲勞、忘記煩惱、達觀爽朗、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女人。
在享受和感受愛情方麵,女人比男人更敏感更細膩,比男人更注重內心體驗,更看重精神需求。
很多女人明確表示對性愛沒有興趣,這是她們潛意識裏對男人的報複。因為男人平時很少關心她,隻在欲望來臨時才愛撫妻子,這種愛撫帶有很強的功利性。所以,女人感受到的常常是男人的欲望而不是情感,她們常常有一種被利用的屈辱感覺。這種心理上及生理上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形,使女人喪失了對愛情的興趣。這便是很多夫妻之間缺乏激情的原因。性愛首先應該是彼此情感的投入,如果沒有女性自願和愉快的參與,性愛便不成為藝術,不成為幸福。
而中國女人卻很容易成為情感的奴隸。她們似乎太珍愛男人和嬌慣男人了,她們像無時無刻不在為男人著想,而男人呢,卻很少為女人著想。有不少妻子抱怨說:她們常常下班後急急忙忙買菜做飯,然後一盤盤端上桌來,希望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頓溫馨的晚餐,卻不一定能見到丈夫準時回家。等到很晚了,她們歎口氣,剛剛收拾幹淨,男人卻回來了,且無半點歉意,隻說還沒吃飯,妻子隻好再去熱飯熱菜。女人的溫柔就這麼一點點消耗在這無盡的等待中。男人以為妻子所做的全是份內之事,卻很少想過女人的生命也一樣寶貴。
不錯,情和愛是女人在世界上不知疲倦地生活下去的情感支柱,她們可在世界末日舍棄最後一塊麵包,但絕不會舍棄最後一份愛戀。因此,女性注定是情愛的奴隸,也注定要在情愛深淵中接受奴隸一樣的生活。假如女性把情愛的執著、專注、熱情和耐力投入到事業中,她們又將會擁有怎樣一種人生呢?
女性的依賴心理
女性常有這樣的思想,長大後找個男人就有了依靠。一旦失去了這個男人,她頓感失去了支撐。古今中外,有許多女性悲劇的事例表明,她們悲劇的產生就緣於她的依賴心理。女性的依賴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調整與適應,將會產生不良結果。因此,女性在青年時期就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性,加強自我獨立性,減輕心理負擔,以便順利度過人生全部階段的生活。那麼,依賴心理主要有哪些表現及危害呢?
造成自我生活能力的缺乏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年輕女性在家時,這一切均有父母包攬,但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後則需要自己照顧自己了,因而有的人衣服髒了不會洗,錢物不會管,被子不會疊,生活不規律,甚至有的煮雞蛋不會吃。由於生活難以自立,勢必影響學習和工作以及整個身心健康。
造成自我導向能力的缺乏
一些女性不會自學和自由安排時間,不知道該學什麼或參加哪些活動。而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女性,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無從下手或手忙腳亂,理不出頭緒。她們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是盲目清高,就是自卑自歎,心理壓力很大。
造成分辨是非能力的缺乏
依賴心理強的女性對大千世界中的是非、善惡、美醜的分辨能力極差,在社會上極易上當受騙,甚至容易犯錯誤或犯罪。
造成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
依賴心理重的女性一般是“以我為中心”者,任何時候,都想著讓別人關心體諒自己,稍不順心就不高興或發脾氣,久而久之,同事、朋友就會疏遠她。當受到孤立時,又會感到孤獨、苦悶,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造成適應能力的缺乏
依賴心理大的女性由於心理承受能力弱,適應性差,往往對於新的環境不能適應,學習、工作、人際、氣候、生活習慣等微小的變化,都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從而產生心理障礙。
女性安度“危機期”的方法
不惑之年在人們的心理往往是安定成熟的代表其實不然,有很多男性恰恰就有這一時期出現了不穩定的情緒和恐懼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中年危機”可有五花八門的各種表現。譬如,對前途悲觀失望,有的甚至產生自殺意念;對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麵的壓力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無所適從;為填補心靈空虛,常常沉醉於各種自我毀滅性的活動,染上一些惡習,如迷戀打牌、擺“方城”、上歌舞廳、賭博、酗酒、有家不思歸、尋求婚外情等。
出現中年危機可能有如下誘因:對婚姻現狀的不滿;對事業過分投入,壓力太大造成緊張的情緒;付出甚多,回報甚少帶來的心理不平衡;後悔以往選擇的生活道路;人際關係不盡人意;生活中突然闖入一位欽羨不已的異性等。而國外一些資料顯示:怕老、怕失去工作能力、怕失去性功能、怕容顏早衰等也是導致中年危機的重要原因。
心理醫學專家指出,很多人在出現中年危機之前是有信號的,如改變了生活規律,變得消沉、孤獨起來;不願再與親屬往來;不與朋友聯係,對家裏的來賓常表現出一種莫明其妙的反感;玩世不恭,對周圍的一切缺少信任感。有的則突然熱衷於打扮,過於注重儀表,刻意減肥等等。
妻子發現丈夫有上述反常情況時,首先,在家裏要給他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喜歡家庭生活。如果說男人是一隻漂泊的小船,那麼家庭就是遮風避雨的港灣。做為妻子,應該耐心地傾聽丈夫的訴說,夫妻間的彼此溝通是解除中年危機的一把鑰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出去旅遊一下,既緩解了工作的勞累,又增進了夫妻間的感情。
假如發現丈夫有婚外情時,最忌諱的是諷刺、挖苦、爭吵。因為那樣會加速夫妻感情破裂,把丈夫“推”出家門。你不妨重新樹立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形象,如適當地修飾自己,巧妙地裝飾房間,製造一點浪漫情調,用你的勤勞、賢淑、聰慧、體貼去喚起他美好的回憶。
你也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生活規律,如出去會會親朋好友,參加一些可行的社交活動或外出看看電影、聽聽音樂會。男人對女性常采用一種欣賞、讚美的態度,他們喜歡豐富多彩的生活,喜歡自信、幽默而溫柔的女性。這是多數男人的共同特征。做為妻子,應當充分施展你的魅力,把丈夫吸引在自己身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用時間來重新燃起他的情感之火。
當然,你也可以請教心理醫生幫助他解開心靈上的疙瘩。但是,你必須明白,怕凡有“中年危機”感的男士,常常不肯承認這一點,會拒絕接受心理谘詢。如果你在沒有征得對方同意之前,突然要他去接受什麼心理谘詢,他會大動肝火,反而把事情弄糟。你應該采取一種委婉的方式,如邀請雙方都熟悉的心理醫生來家作客,讓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治療;也可由你請求心理醫生給予幫助,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對其實施治療。
事實上,中年人畢竟不是青少年,他們雖有困惑,也隻是暫時的難以自拔,隻要妻子熱情地給予幫助,他們會很快轉過彎來,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相反,若繼續發展下去就可能患上“男士更年期綜合征”。那些有婚外戀的男士,極有可能給家庭帶來悲劇。希望每一位妻子都能夠幫助自己的丈夫順利度過“中年危機”。
焦慮症的心理療法
焦慮症是由期盼性焦慮所造成的焦慮性神經症,是一種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複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致使許多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婦女容易罹患此疾。
焦慮與恐怖有著本質的區別,焦慮是一種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怖,因此以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為特征。這種緊張不安、擔心或煩惱與現實很不相符,使病人感到難以忍受,但又無法擺脫。
這種焦慮和煩惱可表現為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的經常擔心;也可能對某一兩件非現實的威脅或生活中可能發生於他自身或親友的不幸事件的擔心,這類病人常有恐慌的預感,終日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憂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將降臨在自己或親人的頭上。因此注意力難以集中,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興趣,以致學習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焦慮症病人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運動性緊張和過分警惕症狀。植物神經功能亢進患者常見有心跳加快、氣促和窒息感、頭暈感、多汗、麵部發紅或蒼白、口幹、吞咽梗塞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瀉以及尿頻等症狀。有的患者還可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運動性緊張可表現為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緊張不安、不能靜坐,因而患者經常感到疲乏,有的眼瞼、麵肌或手指震顫;有的緊皺雙眉,麵部和肢體肌肉感到緊張、疼痛、出現抽動。過分警惕常表現出惶恐不安,易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有時感到腦子一片空白,難以入睡、易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