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篇(3 / 3)

愛書、棋、琴、畫

老年人如能有一兩種濃厚的興趣、愛好,就能夠充實、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那些對看書、對弈、彈琴、書法、繪畫、收藏、集郵等活動興趣強烈,而且已達到難舍難分程度的老年人,從來就沒有孤獨感。

愛親人、愛朋友、愛同胞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愛最為重要。愛老伴兒、愛兒孫,自然會得到他們愛的回報。一個人若生活在一個充滿親情之愛的溫暖的家庭中,很少會感到孤獨。孤獨最怕朋友,朋友多的人不會孤獨。但是交友必以心換心,隻有真心實意地關心朋友,才會交上知心朋友。許多老年人把愛心獻給社會,獻給遭到不幸的同胞。他們慷慨解囊,給災區寄錢寄物,資助希望工程,幫貧困兒童入學。這些高尚行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讚揚和人民的敬佩,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可以想象:心中時時裝著他人,總是關心他人的人,孤獨怎麼能進入他(她)的心中?

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

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礙會引發人類多種疾病,甚至會產生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心身疾病。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幸福、歡樂與痛苦、悲傷是相互交織、碰撞、交替和並存的,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遭受多種心理刺激。如果精神上遭受挫折,必然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緊張。如工作上得不到重用,事業上遭到猜忌排擠,同誌、鄰裏關係不和,家遭意外,親人喪生,婚姻失敗等。心理緊張多數可以通過體內的平衡、調節控製係統加以調整平息。但因心理刺激強度過大,或因持續時間較長,或因同時遭受多種心理刺激的綜合作用,而又未能及時地解脫和調控,就會發生心理障礙。心理障礙是心理不健康的開端,是導致心理疾病(包括心身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要及時地消除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在外界的不良刺激對心理造成影響之時,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它、解決它。下麵介紹一些消除心理障礙的保健方法。

總的原則是:要堅定生活信念,樹立崇高理想,明確奮鬥目標,使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感到充實。要有自信心,對自己的能力,經驗以及取得的成績能夠正確地評價。能夠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始終置身於平穩的狀態中。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都能使自己用正確的態度去麵對它。

學會駕馭情緒

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一個人的情緒可以使學習、事業成功,也可以使學習、事業失敗。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是最明智的選擇。人們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由大腦直接調控的。聰明的人是用理智駕馭自己情緒的,是情緒的主人。

學會寬宏大度

隻有有度量的人,心胸才會開闊,才可團結更多的人。缺乏度量的人,處處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常常是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要加強修養,經得起批評甚至冤屈,克己讓人。以大局為重,寬宏大度,利己利人。

學會理智與調控

用理智調控即是用清醒的頭腦和較高的道德修養來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其激烈的情緒逐漸緩和,慢慢消退。

學會聽從勸告

人隨喜、怒、哀、樂變化是常有之事,不良的情緒一律壓抑有損健康,應及時找親人、知心朋友傾吐胸中鬱積與憤懣,聽其相勸,達到情緒的緩解。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當向朋友說出真情後,一定會得到朋友的忠言相勸,避免糾紛,不良情緒得以轉移。

學會轉移注意力

在憤怒時,大腦出現強烈的興奮灶,如果能及時有效調節這一興奮灶,使轉變為抑製狀態,則可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如當情緒被激怒時,盡量抑製發怒,可以走開做點別的事,如唱歌、看電影、散步、打球等,強製性將注意力轉移。“風平可以浪靜”,心平氣和地去解決矛盾,往往可以得到滿意效果。

加強個人修養

在刺激麵前,有的人卻能泰然處之,應付自如。這就是他們的自我修養水平較高,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麵對現實會隨時遇到苦惱,是去發牢騷、動情緒,還是借此發憤圖強,這要看一個人的修養水平的高低。“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

學會自我暗示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這緊要關頭,當遇到挫折或失敗的事情時,告訴自己“要冷靜、沉著”、“吃一塹長一智”;在大喜事麵前,自敲警鍾“要謙虛謹慎,再立新功”;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是使自己變消極為積極、情緒穩定、頭腦清醒、以利再戰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人應付各種環境、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學會消除悲觀情緒

恩愛夫妻在喪偶之時,免疫係統會發生嚴重改變,免疫細胞數量急劇下降。其他原因所致的悲觀失望,同樣會使中樞神經係統失去平衡,致使內分泌失調,免疫機製下降,疾病會乘虛而入,如發生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等。

搞好心理過渡

當麵臨離退休回家的急劇轉折時,這種從台前一下轉入幕後的變化,會使心理出現急驟波動,如空虛、寂寞、孤獨、苦悶、惆悵等,出現不平衡及不適應的嚴重現象,甚至發展成病態心理。為此,在中年期或中年後期(45歲以後)就要學會自身心理保健,提前為老年到來作好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麵的準備和訓練。例如:過去長期坐辦公室的人要培養多散步、運動、旅遊等愛好。自己偏向內向的性格,要嚐試多參加些演出、舞蹈,結交新朋友,組織有益的集會等,使性格有所轉變,改變壞的行為,保留好的習慣。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每個人早晚都要從工作第一線退下來,工作和生活範圍變小,多數人能順利進入退休生活,心情愉快,生活內容會豐富多彩。而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產生“退休綜合征”,產生心理波動、情緒不穩、空虛、孤獨、無所適從、意誌消沉、生活沒節奏、沒責任感、食欲不佳,重則出現失眠、頭痛、心血管疾病。

為防止上述“退休綜合征”出現,在中年後期,應有計劃地對自己麵臨退休問題做一個通盤考慮,對結尾工作有一個“善始善終”的計劃,不要等到宣布退休時才發現自己的工作任務還有“幾年”才可完成,使自己產生半途而廢的挫折感。

對退休後幹些什麼要有個準備和打算,要重新開始自己想幹、又能幹好的新工作。

會控製情緒,遇事不怒

人老了,機體狀況差,各種應變能力下降,情緒變化較大,而且不易控製,當憤怒時,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明顯增強,腎上腺分泌突然增加,從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也常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和加重,重則危及生命。

老年人要學會控製情緒,遇事不怒,堅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對往事不要耿耿於懷,不要背任何包袱,“看破過去,看淡挫折,麵對今天的現實,樂觀、積極地去迎接每一個明天。”

在中年後期還應有一個心身保健規劃,並加以實施。可參加老年大學、太極拳、氣功班、釣魚、養鳥、種花等各種活動,這些活動都可使中老年人的精神有寄托之處,使中年向老年在心理上能順利的過渡,有利於延年益壽。

塑造健全人格,增強適應能力

人們步入這高度現代化、社會急劇變幻、信息不斷增長的時代,來自各方麵的壓力不斷增加,每天要應付快速變化的節奏,工作、學習緊張,人際交往頻繁,生活節奏加快,再加上高聳的龐大眾多的建築物、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擁擠繁雜的城市噪聲、環境汙染等內外環境一下子向人們擁來,極易產生劣性情緒,亦會對心身疾病起著促發作用。人們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渺小、孤獨、冷漠、空虛、自卑的心理。如果再遇上挫折或遇上不幸的心件,心理必然會產生過重壓力,使身心疲憊不堪,容易喪失信心,甚至精神崩潰。

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保證心理健康,能善於進行自我調節、改善心理狀態,有助於戰勝逆境和困擾。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隻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戰勝逆境的韌性和勇於探索的精神,積極進取,一定會達到成功的彼岸。甘居平庸者即使不被時代大潮所淘汰,也將四處碰壁,一事無成。隻有心理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無論在多麼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能夠在人生暴風雨的洗禮中前進。

塑造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理,需要長期鍛煉和培養,甚至相當艱苦的磨煉。

學會及時解決夫妻間的矛盾和衝突

處理夫妻間矛盾很有藝術。夫妻間矛盾雖不可避免,但絕大多數屬於可逆性矛盾,能及時解決夫妻間的矛盾和衝突,是一個家庭幸福所在。

(1)多克製自己:夫妻間要善於忍讓,克製是解決矛盾的有效方法,切記不可為區區小事而喪失理智。做丈夫的要記住“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可粗暴行事;做妻子的不可喋喋不休、嘮叨沒完,更不要“妻管嚴”,夫妻感情得來不易,喪失了找回更不易。

(2)不翻老賬:夫妻雙方認識不可能一致,要麵對現實,要就事論事,適可而止。在爭吵時總要翻陳年老賬,把對方過去的缺點、錯誤重新數落一遍,甚至將對方父母、兄弟姊妹也牽涉進去,導致矛盾擴大化、複雜化,鬧得一發不可收拾,這是極不理智、不可取的。

(3)互相諒解:夫妻矛盾給雙方感情帶來一定影響,甚至很壞,但矛盾暴露出來,事後可尋找好的解決辦法,並從中吸取教訓。隻要雙方互相諒解,多原諒對方,感情為重,家庭為重,一切會重新開始。

(4)主動讓步:矛盾、爭吵已經發生,往往雙方都不肯主動讓步,是不理智的,雙方要為了將來的幸福,采取高姿態,要主動讓步,爭取對方的諒解。可采取多做家務、幫助對方幹點事、倒倒茶等辦法,給予諒解和體貼,會使對方的惱怒、怨恨消解。

老年防“傷感”的方法

性格開朗樂觀是長壽的重要一環,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寶貴的心境。

對於老年人來說,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環境,最重要的是防止傷感。它通常來自三個方麵。

(1)懷舊,人老戀舊事,喜歡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久而久之,會使心情抑鬱、性格也會隨著變得孤僻。

(2)戀友,老來失伴,摯友作古。“哀莫大於心死”,精神崩潰,往往是身體衰竭的前奏。

(3)失落感,離退休後無所事事的清閑,使老人產生失落感。

老來傷感,是老年養生之大忌,須時刻提防。老來防傷感,一要善尋趣。生活樂趣很多。理應閑中求樂,不可自尋煩惱。二要能超脫。三要會隨和。遇事不逞強,得糊塗處便糊塗,不生悶氣、認死理。

傾訴是老年人的一劑保健良藥

憂鬱是人類健康的大敵,老年人它輕則使人神經衰弱,內分泌紊亂(如月經失調等),發生高血壓及心血管等疾病,同時可大大降低人體的免疫力,招致癌症等。而放聲地傾訴,正是這一係列疾病的良好預防藥。

離退休後的老年人脾氣可能變得怪一些,有些事容易疑心,在家庭中可能為一點小事而悶悶不樂,有時因為子女工作繁忙,一時在生活上,或飲食上照顧不周,或有所疏忽,老人便不開心,有時子女尚未察覺,情況繼續存在,而使矛盾日益加深,或在“發揮餘熱”時安排工作不理想,或人際關係上緊張,或遭受委屈、誹謗。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老是放在自己心裏,可以找自己親近貼心的子女談談自己生活上的需求,或與知心朋友談談自己心中的不悅之由,這樣“竹筒倒豆”,把放在肚子的話全部說出來,自己如卸重負,心中會痛快些,會得到他人的安慰,幫助解除思想上不愉快和想不通的問題。情有千千結,解除思想上的疙瘩,也算解除一個結,“把苦悶講給朋友聽,一個苦悶就會變成半個”,這句話很有心理意義。

總之,當遇到麻煩和不順心的事時,不可憂鬱壓抑,把心事深埋在心底,而應將這些煩惱向值得信賴、頭腦冷靜的人傾訴,甚至可自言自語。傾聽的人應熱情誠懇,循循善誘。

老年人消除失落感的方法

有的老年人整天惶惶然若有所失,情緒低落,時間長了,就會變得焦躁易怒、性格孤僻。這不但對老年人的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加速衰老:也使兒女婦女、親屬和周圍同誌不好接近。這樣,就使老年人更加孤獨寂寞。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得從防止這種若有所失的失落心理做起。這除了有關部門和單位安排組織老年人多參加一些活動和家人多給予關心照顧外,從老年人自身方麵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盡量豐富生活內容

過去由於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忽略了自己的才能和特長。離、退休以後,有了閑暇的時間,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滿足自己各方麵的愛好。如釣魚、養花、音樂、戲劇和攝影、下棋等等,以豐富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擴大生活麵

適時的探親訪友、與老友親朋談談心裏話,既可聯絡感情,又可抒發情懷。參加原單位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還可以參加住所附近的社會活動,包括街道、居委組織的各種活動,如老年俱樂部、老年活動室、讀書會,參加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學習,不僅可以學到新的知識,而且擴大了接觸麵,進入新集體裏,那裏有許多來自各方麵的同齡人,有共同的話題和生活節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歡樂。

向“老有所為”方向邁進

從原來有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技能特長和本人的健康狀況出發,自覺地適應社會需要,不考慮原有地位,不計較工作報酬,誌在發揮作用,為社會多作貢獻,使晚年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這樣的老年人,也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對老年人自身來說,重新生活在集體之中,必將生活得更充實快樂。

老年人克服逆反情緒的方法

既服老,又不服老

人到老年,黃金時代畢竟一去不複返了。因此,要正視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要服老,但又要不服老,不要過早地產生衰老感,更不能因衰老而惶惶不可終日。所以,老年人既要正視現實,服老不盲目,又要保持積極進取精神。

在物質和精神上適當滿足要求

經濟和精神生活上的變化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要在經濟和醫療保健方麵,在發揮其“餘熱”方麵和與人交往方麵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以消除延年益壽上的不安和恐懼及精神生活上的消沉、空虛和孤獨感。

充實生活,適當鍛煉身體

要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遵守生物節律,適度鍛煉,這對增進身心健康非常有利。要自我調理,積極參加老年活動,凡事不要往心裏去,盡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該玩的時候就盡情地玩。要建立廣泛的興趣,把自己一天的休息生活安排得滿滿的,不容思前想後,以克服老以為別人要謀害自己、對一切事物都反感的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