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醫療篇(1 / 3)

第六章醫療篇

高血壓病的合理治療

高血壓病是不太容易治愈的疾病,雖然治療方法較多,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可治愈各種高血壓病的特效藥。如果能夠早期合理用藥,輔以適當活動,生活規律,控製飲食等綜合措施,高血壓病也是可以控製的,尤其是新近出現了很多新型的降血壓藥,療效均較理想。接受合理治療的高血壓病病人,其預後仍然是比較好的。

對一些繼發於其他疾病(腎炎、腎盂腎炎、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的高血壓病,隻要能很好地治療原發疾病,高血壓即可以得到控製。一般的降壓治療,隻能是對症處理;對一些原發性高血壓來說,重視克服有關誘因,是非常重要的。不少病人,由於情緒煩躁、夜不能眠,血壓波動大,用一些鎮靜藥就可能有很好的降壓效果。有些老年肥胖病人,隨著體重的增加,血壓更加增高,如果能夠有效地減肥,有助於血壓降至正常。疲勞、緊張也是常見的誘因,應該避免。

藥物治療是很多病人首先考慮的問題,隻要堅持用藥,合理用藥,高血壓病患者會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然而,每個病人所用的降壓藥不一定相同,應該考慮每一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有不少早期高血壓病病人,隻有很輕微的症狀,有的甚至沒有症狀,就不必立即投用強烈的降壓藥,隻要服用一些普通的利尿藥就可以了。用雙氫克尿塞、環戊甲噻嗪、氨苯喋啶等,治療一段時間後血壓仍不下降,可以增加些鎮靜藥,如安定、利眠寧等;對於一些中度高血壓病人,多選用利尿降壓藥及心得安等藥物聯合使用;重度高血壓,可選用聯合用藥。應用血管擴張藥治療高血壓病,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鹽酸呱唑嗪、氨酰心安是很受歡迎的藥物,尤其是氨酰心安和心得安,心率偏快的高血壓病病人更為適用。近幾年來,新用於降血壓的藥物比較多,如可樂定、異搏定、硫氮卓酮、硝苯吡啶、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倍他樂克、硝普鈉、開搏通、尼卡地平、拉西地平、絡活喜等,對各型難治性的高血壓病病人均有很好的療效。多品種、小劑量的降壓藥的聯合應用,既可減輕副作用,又可提高療效,這是治療高血壓病闖出的一條新路子。不管應用什麼降壓藥,如果血壓已降至正常,不應該加大劑量,這一點人們往往能夠注意到。但是,不少人常在血壓降至正常後立即停藥,這樣,常使血壓反跳或波動,可能增加更多的並發症,人們並未認識到這種做法的危害性。因此,當應用降壓藥使血壓下降後,可將藥物減至最小的有效劑量,繼續服用半年至一年,以後再根據病情決定是否用藥。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權威性治療高血壓的“階梯方案”,但是,方案一再被修訂。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應該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力爭找出適宜個體的方案,這就是“個體化”原則。

在高血壓病的患者中,一般是腦力勞動者居多。病人如果能夠參加適當的體力活動,可以減輕自覺症狀。這對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高血壓病病人尤其重要。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用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等活動。保健按摩常可以使緊張的肌肉放鬆,人體的外周血管得以舒張,血壓可以降低。有人按壓雙側曲池穴5分鍾,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可降低13~27千帕,即10~20毫米汞柱。養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勞逸得當,動靜結合,避免緊張,消除憂慮,戒除煙酒,對治療高血壓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對精神緊張、患有失眠症的病人,要不加遲疑地應用安定藥,如芬那露、安定等。

現代醫學特別重視采用低鹽飲食以輔助治療高血壓病。高鹽飲食的病人,體內鈉鹽增多,血容量增加,血壓容易升高,高血壓則不易下降。應用低鹽飲食後,血壓容易控製,也能維持在一個較好的治療水平上。中醫常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來治療高血壓病。其方如:天麻、鉤藤、石決明、野菊花、黃芩、牛膝、杜仲、益母草、夜交藤、白芍、茯神等。民間有不少驗方也可以酌情選用,帶紅衣的花生米,在陳醋中密封浸泡1周後,每晚睡前服5~10粒,連服1周後觀察,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針灸治療高血壓的效果是肯定的,針刺曲池,有即刻降壓作用,並可作為高血壓急診時選用之良藥。

高血壓病的用藥原則

初始藥物治療

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後再根據具體病情變化,逐漸加量或減量,以確保平穩降低血壓。任何一類降壓藥物均可作為初始藥物,如果某一種藥物療效不好,或者是病人感到不能耐受時,則應換用另一類藥物,而不是靠加大用藥劑量或同時再加用第二種藥來達到目的。

盡可能選擇長效藥物

長效製劑一般降壓作用溫和平穩、持續作用時間長達24小時以上,即使漏服1次,對維持平穩降壓的療效也沒有很大影響。相比之下,用一種或幾種短效降壓藥的患者,白天的血壓控製也許很好,但夜間血壓的控製多數為“空白”,久而久之,可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第三代長效鈣拮抗藥如氨氯地平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如雅施達、洛汀新等可作為首選藥。

小劑量聯合用藥

調查發現,高血壓病人用一種藥能控製血壓的人不到一半,一半以上的病人需要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可以協同治療作用,抵消不良反應,使降壓效果更強。

逐漸降壓

除高血壓急症以外,降壓以在數日、數周內逐漸降低為好,特別是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壓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機體已適應於高血壓目前水平,突然降低反而不好。

強調個體化

即藥物的選擇、用量、給藥方法等都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盲目一概而論。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

原發性高血經過治療使血壓控製在正常範圍內,可使中風、心力衰竭發生率和病死率降低,使腎功能得以保持甚至改善。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提示,經降壓治療可能使冠心病病死率降低。因此,對原發性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應該是:降低血壓,使血壓降至正常範圍,防止或減少心腦血管及腎髒並發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和病殘率。

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適用於各級高血壓患者。Ⅰ級高血壓如果無糖尿病、靶器官損害可以非藥物治療為主。非藥物方法通過幹預高血壓發病機製中的不同環節使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並對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有利。

降壓藥物治療

近年來,抗高血壓藥物發展迅速,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可單用或聯合應用各類降壓藥。目前常用降壓藥物可歸納為以下六大類。

(1)利尿劑利尿劑使細胞外液容量減低、心排血量降低,並通過利鈉作用使血壓下降。降壓作用緩和,服藥2~3周後作用達高峰,適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尤其適宜於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壓的治療。可單獨用,並更適宜與其他類降壓藥合用。有噻嗪類(雙氫克尿噻)、袢利尿劑(速尿)和保鉀利尿劑(安體舒通)三類。噻嗪類應用最普遍,但長期應用可引起血鉀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膽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宜慎用,痛風患者禁用;保鉀利尿劑可引起高血鉀,不宜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合用,腎功能不全者禁用;袢利尿劑利尿迅速,腎功能個全時應用較多,但過度作用可致低血鉀、低血壓。另有製劑引達帕胺,同時具有利尿及血管擴張作用,能有效降壓而較少引起低血鉀。

(2)β受體阻滯劑有倍他樂克,心得安,氨酚心安等。β受體阻滯劑的降壓機製尚未完全明了。血管β受體阻滯雖可使α受體作用相對增強,周圍血管阻力增加,不利於降壓,但β受體阻滯後可使心排血量降低、抑製腎素釋放並通過交感神經突觸前膜阻滯使神經遞質釋放減少,從而使血壓降低。

β受體阻滯劑降壓作用緩慢,l~2周內起作用,適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尤其是心率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並有心絞痛、心肌梗塞後的高血壓患者。

β受體阻滯劑對心肌收縮力、房室傳導及竇性心律均有抑製,可引起血脂升高、低血糖、末梢循環障礙、乏力及加重氣管痙攣。因此對下列疾病不宜用,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外周動脈疾病。冠心病患者長期用藥後不宜突然停用,不然會誘發心絞痛;由於抑製心肌收縮力,也不宜與維拉帕米(異搏定)等合用。

(3)鈣通道阻滯劑由一大組不同類型化學結構的藥物所組成,如心痛定、拜心通、絡活喜、波依定、尼群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其共同特點是阻滯鈣離子通道,抑製血管平滑肌及心肌鈣離子內流,從而使血管平滑肌鬆弛、心肌收縮力降低,使血壓下降。鈣通道阻滯劑降壓迅速,作用穩定為其特點,可用於中、重度高血壓的治療。尤適用於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

維拉帕米與地爾硫卓除抑製血管平滑肌外,並抑製心肌收縮及自律性和傳導性,因此不宜在心力衰竭、竇房結功能低下或心髒傳導阻滯患者中應用。二氫吡啶(如心痛定)類近年來發展迅速,其作用以阻滯血管平滑肌鈣通道為主,因此對心肌收縮性、自律性及傳導性的抑製少,但由於血管擴張,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可引起心率增快、充血、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上述副作用主要見於短作用製劑,其交感激活作用對冠心病事件的預防不利,因此不宜作為長期治療藥物應用。近年來二氫吡啶類緩釋、控釋或長效製劑不斷問世,使上述副作用顯著減少,可用於長期治療。

(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是近年來進展最為迅速的一類藥物,常用的有開博通、洛汀新等。降壓作用是通過抑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使血管緊張素Ⅱ生成減少,同時抑製激肽酶使緩激肽降解減少,兩者均有利於血管擴張,使血壓降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對各種程度高血壓均有一定降壓作用,對伴有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塞後、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等合並症的患者尤為適宜。高血鉀、妊娠、腎動脈狹窄患者禁用。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幹咳,可發生於10%~20%患者中,停用後即可消失。引起幹咳原因可能與體內緩激膚增多有關。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有科素亞、頡沙坦、伊泰青等,通過對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的阻滯,可較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更充分有效地阻斷血管緊張素對血管收縮、水鈉瀦留及細胞增生等不利作用。適應證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製劑相同,但不引起咳嗽反應為其特點。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降壓作用平穩,可與大多數降壓藥物合用(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

(6)α受體阻滯劑分為選擇性及非選擇性兩類。非選擇性類如酚妥拉明,除用於嗜鉻細胞瘤外,一般不用於治療高血壓。選擇性α1受體阻滯劑通過對突觸後α1受體阻滯,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動靜脈收縮作用,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本類藥物降壓作用明確,對血糖、血脂代謝無副作用為其優點,但可能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及耐藥性,使應用受到限製。

(7)其他包括中樞交感神經抑製劑如可樂定、甲基多巴;周圍交感神經抑製劑如胍乙啶、利血平;直接血管擴張劑如肼屈嗪(肼苯達嗪)、米諾地爾(長壓定)等。上述藥物曾多年用於臨床並有一定的降壓療效,但因其副作用較多且缺乏心髒、代謝保護,因此不適宜於長期服用。

我國不少中草藥複方製劑其降壓作用溫和,價格低廉受到患者的歡迎,作為基本醫療之需要仍在一定範圍內廣泛使用,但有關藥理、代謝及靶器官保護等作用尚缺乏深入研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未推薦為一線用藥。

降壓目標與用藥

降壓目標由於血壓水平與心、腦、腎並發症發生率及心血管危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因此,有效的治療必須使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即降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也以此為標準。高血壓合並糖尿病或腎髒病變的患者,治療應使血壓降至130/85毫米汞柱以下。對於中青年患者(<60歲),則應將血壓降至“正常”(收縮壓<l3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85毫米汞柱)或“理想”(收縮壓<120毫米汞柱和舒張壓<80毫米汞柱)水平。

原發性高血壓診斷一旦確立,通常需要終身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經過降壓藥物治療後,血壓得到滿意控製,可以逐漸減少降壓藥的劑量,但一般仍需長期用藥,中止治療後高血壓仍將複發。

此外,長期服藥治療者突然停藥可發生停藥綜合征,即出現血壓迅速升高,交感神經活性增高的表現如心悸、煩躁、多汗、心動過速等;合並冠心病者,可出現心肌缺血發作及嚴重心律失常。

藥物選擇與應用一般而言,凡能有效控製血壓並適宜長期治療的藥物就是合理的選擇,包括不引起明顯副作用,不影響生活質量等。在具體用藥時應注意:

(1)合並有心力衰竭者,宜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利尿劑。

(2)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者,宜選擇利尿劑、長效二氫吡啶類鈣通過阻滯劑。

(3)合並糖尿病、蛋白尿或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者(非腎血管性),可選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

(4)心肌梗塞後的患者,可選擇無內在擬交感作用的β受體阻滯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尤其伴收縮功能不全者)。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也可選用鈣通道阻滯劑。

(5)對伴有脂質代謝異常的患者可選用α1受體阻滯劑,不宜用β受體阻滯劑及利尿劑。

(6)伴妊娠者,不宜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Ⅱ體阻滯劑,可選用甲基多巴。

(7)對合並支氣管哮喘、抑鬱症、糖尿病患者不宜用β受體阻滯劑;痛風患者不宜用利尿劑;合並心髒起搏傳導障礙者不直用β受體阻滯劑及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

(8)對於輕、中高血壓患者直從小劑量或一般劑量開始,2~3周後如血壓未能滿意控製或有副反應時可增加劑量或換用其他類藥,必要時可用2種或2種以上藥物聯合治療。較好的聯合用藥方法有:利尿劑與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與ACE抑製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二氫吡啶類)與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與ACE抑製劑,α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用藥可減少每種用藥劑量,減少副作用而降壓作用增強。

(9)要求在白晝及夜間穩定降壓,可用動態血壓方法監測。

(10)盡可能用每日1片的長效製劑,便於長期治療且可減少血壓波動。

高血壓急症的治療

高血壓急症時必需迅速使血壓下降,迅速降壓的目的是盡快使血壓降至足以阻止腦、腎、心等靶器官的進行性損害,但又不導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水平;以靜脈給藥最為適宜,以便隨時改變藥物所要使用的劑量。常用靜脈給藥有硝普鈉、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烏拉地爾等;但是在非醫療場所發生高血壓急症時該怎麼辦呢?一方麵,應首先服1片鎮靜藥如安定、舒樂安定或硝基安定以保持鎮靜,然後舌下含服心痛定、尼群地平、硝酸甘油或開博通等,並將患者搬至通風安靜處,臥床休息,有條件者給予吸氧。另一方麵,緊急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治療高血壓要對症下藥

高血壓中的“原發性”高血壓,通常找不到發病的原因,因此隻能以藥物長期控製來減少並發症。另一種則是所謂的“繼發性”高血壓,其中有些是可以治愈的,所以應該積極找出病因,好對症下藥。

繼發性高血壓主要是腎髒和內分泌兩個係統出問題所造成的。

(1)腎實質病變高血壓約占所有高血壓的5%,主要是因腎絲球炎、腎盂腎炎、多囊腎或腎衰竭所引起,病人常有尿毒增高或血尿、蛋白尿的出現,因此除了控製高血壓外還要治療腎髒病。

(2)腎血管性高血壓約占2%~3%,主要是因腎動脈狹窄所引起,腎動脈狹窄的原因,在老年人是粥狀硬化,在年輕人則可能是纖維異常增生,若是做血管攝影看到明顯狹窄時,可用氣球擴張木加以打通,對血壓控製會有戲劇性的改善。

(3)嗜鉻細胞瘤主要是生在腎上腺髓質的瘤,但也有可能出現在別處,病人常有頭痛、心悸、出汗、臉部潮紅等現象,主要是此種瘤會分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使得血管收縮而產生症狀,驗血或尿可測知過多的神經傳導物質,摘除腫瘤病情即可治愈,此種病例約占高血壓的05%。

(4)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此種荷爾蒙會貯積鈉鹽,造成血壓升高,臨床上隻有低血鉀、血中醛固酮極高而腎素極低的現象,大部分病因是腎上腺皮質腺瘤,隻要摘除則病人即可以痊愈,它所占的比率為0l%。

(5)其他內分泌病患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等亦可引起高血壓,但病人還有其他明確的病症,較容易分辨。

什麼樣的病人要懷疑有“繼發性”高血壓呢?下麵幾點可供參考:

①高血壓在30歲以前或50歲以後發病者。②在上腹部可以聽到血管雜音者。③需用多種藥物才有辦法控製或仍無法控製血壓者。④原本容易控製的血壓突然惡化者。⑤有腎功能或尿液異常者。

有這些問題的高血壓病人應做詳細的檢查,確定病因對症治療,以免除長期吃藥的痛苦。

高血壓患者要慎用藥物

地中海地區第六屆心髒及心髒外科研討會上,專家們一再告誡高血壓患者:慎用藥物。據說,目前在西方國家中,高血壓患者約占人口總數的20%,但是,其中一半的人實際上可以完全不需要藥物幫助而得到自愈。專家們說,蔬菜、水果和魚,是控製血壓的最好食譜。在高血壓患者隊伍中,大多數的血壓並不特別高。他們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戒煙戒酒和減輕體重使血壓恢複正常。至於藥物,專家們指出,目前防治高血壓的藥物有四類,不同藥物有不同的治療對象,高血壓患者應該避免濫用。有些人喜歡用阿司匹林來防治高血壓,這種習慣應該改變。隻有那些發生過心肌梗塞或做過心髒手術的人,才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

高血壓降壓治療方法

辨證處方

(1)如見眩暈頭痛,麵紅日赤,口苦煩躁,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為肝火亢盛,方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9克、山桅9克、黃芩9克、生地15克、木通6克、車前子12克、當歸12克、澤瀉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2)如見眩暈頭痛,腰膝酸軟,耳鳴健忘,手足心熱,睡眠不佳,舌紅苔薄,脈弦細數,證屬陰虛陽亢,方用鎮肝熄風湯:懷牛膝15克、龍骨30克、生白芍15克、天門冬12克、麥芽12克、代赭石15克、牡蠣30克、玄參15克、川楝子12克、茵陳9克、甘草6克、龜板15克。

(3)如見眩暈頭痛,耳鳴,腰膝酸軟,舌淡或紅,苔白脈細,證屬陰陽兩虛,方用二仙湯:仙茅12克、仙靈脾12克、巴戟天12克、知母9克、黃檗9克、當歸12克。

(4)如見胸悶,胃口欠佳,苔白膩,脈滑,證屬痰濕壅盛,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12克、白術12克、天麻12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5)桃仁12克,杏仁12克,梔子3克,胡椒7粒。

用法:上藥共搗爛,加1個雞蛋清調成糊狀,分3次用。於每晚臨睡時敷貼於足心湧泉穴,白晝除去。每天1次,每次敷一足。兩足交眷敷貼,6次為1療程。

(6)茺蔚子10~15克,桑樹枝10~15克,桑葉10~15克。

用法:上藥煎湯1500毫升,稍涼至不燙腳時,倒入腳盆,把雙腳放入藥液浸泡約半小時,洗後上床休息。

(7)芹菜100克,大蒜5瓣,洋蔥5片,番茄1隻,去皮荸薺5隻,共入鍋加水4小碗,煮沸後用溫火煎至1小碗,睡前一次喝下,連服數次即可見效。

(8)花生葉治高血壓

花生葉煎湯當茶飲,可降低血壓,控製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從而防止動脈硬化。

常用中西藥

(1)珍菊降壓片:每日3次,每次2片。

(2)洛丁新:每次10~20毫克,每日1次。

(3)卡托普利:每次125~25毫克,每日3~4次。

(4)科素亞:每次50毫克,每日1次。

(5)絡活喜:每次5毫克,每日1次。

(6)硝苯地平控釋片:每次30~60毫克,每日1次。

針灸療法

(1)體針法:常取合穀、曲池、足三裏、內關、三陰交、陽陵泉、風池等穴。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留針20分鍾。

(2)耳針法:常取降壓溝、腎上腺、耳垂、耳尖等穴,用中、強刺激,每日1次,留針1~2小時。亦可用埋針法,用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針。

(3)梅花針法:輕叩頭部、脊柱兩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

推拿療法

保健按摩,如洗麵、揉叩頭皮、浴眼、擦鼻、叩齒、梳頭、鼓耳、撫枕後、舉手、搓腰眼、揉腹、練腿、搓腳心等都有疏導氣血、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症狀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3~5分鍾。

體育療法

太極拳動作柔和,動中有靜,剛柔相濟,內外結合,上下相隨,能調整人體機能,使血壓下降。打太極拳需在空氣新鮮時進行,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食物療法

食療常選用海帶決明子湯、芹菜苦瓜湯、羚羊角冰糖飲、珍珠母粥、決明子粥、羅布麻茶、山植決明子湯、菊花芹菜豆腐幹、天麻甲魚、夏枯草茶、向日葵盤玉米須煎、菊花茶、黃瓜秧飲、醋泡花生米等。

推穴法

推刮橋弓穴,每日3次,每次15分鍾;每次隻能推一邊,交替從上推刮到下(蹺弓穴:當頭例轉時,從耳後到鎖骨頭有一條肌肉突出頸側,整條肌肉即是)。

敷穴法

吳茱萸研末,拌以醋或凡士林,貼敷於腳底湧泉穴,每晚更換。湧泉穴位置:在腳底前1/3中間凹陷處。

外治療法

(1)佩藥、藥枕法:可選用野菊花、磁石等做成藥帽、藥枕或香袋,睡覺時或隨身攜帶使用。

(2)握藥法:用芒硝6克、生石膏(研細)15克、冬桑葉50克(搗爛)。上藥和勻,攤於手心中握緊。每日2~3次,每次30分鍾左右。

(3)磁療法:將磁碳片、磁帶貼於曲池、內關、足三裏等穴位,每日12小時,l~3個月為1個療程。

高血壓主要降壓新藥

目前在我國醫藥市場上可購買到的抗高血壓藥物的緩釋製劑有硝苯地平緩釋片、壓寧定緩釋膠囊、心得安緩釋膠囊;控釋製劑有硝苯地平控釋片、尼卡地平徐放劑等。這類藥物由於在劑型上進行了改進,使短效藥物可起到長效的作用,從而能達到持續平穩降壓的目的。服用此類藥物時,不可嚼碎或壓碎後服用,否則便起不到長效作用,一般應避免與葡萄、果汁同服。常用的幾種新劑型藥物的服用方法為:

(1)波依定(非洛地平緩釋片)鈣拮抗劑,口服,每日1次,初始劑量為5毫克,最大劑量為每日20毫克,清晨少量進食後用水整片吞服為好,不可分割服用。

(2)恬爾心(地爾硫革緩釋片)不能分割服用,需每隔12小時服藥1次。對於夜間血壓明顯低於日間血壓者,應酌情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動態血壓的結果選擇最佳的服藥時間,以免夜間血壓過低。

(3)異搏定(緩釋維拉帕米)可用於各種程度的高血壓,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壓或合並穩定型心絞痛時。每日1次,120~240毫克,可分割成半片服用。應在進食、喝水或喝牛奶後服用,若在空腹時服用,則會影響藥物釋放度,引起胃部不適。

(4)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釋片)硝苯地平控釋片可在24小時內接近恒速釋放,且不受胃腸道蠕動和PH值的影響,24小時服藥刃次即可,不受就餐時間限製。

(5)怡方、代文(纈沙坦膠囊)是一種強效和特異性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抑製劑,主要用於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治療後發生幹咳的高血壓病患者。可以改善高血壓患者中較常見的性功能障礙。突然停藥無血壓反跳或其他不良反應。長期給藥無積蓄作用。口服,每日1次80毫克,2~4周後酌情可增加至每日1次160毫克。維持量為每日亞次80~160毫克。

(6)絡活喜、施慧達(氨氯地平)鈣拮抗劑,直接舒張血管平滑肌,具有抗高血壓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和缺血性心髒病,作用時間長,達到穩定的降壓作用時間也較長,一般需4~7天。治療高血壓和心絞痛的初始劑量為5~10毫克,一天隻需服用1次,能維持降壓療效達24小時以上。根據患者的臨床反應,可將劑量最大增至10毫克,一般情況下在早餐前後1小時服用為好。

(7)洛汀新(依那普利)長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通過抑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使血管緊張素Ⅱ生成減少,降低血管阻力而降壓,適用於中、重度原發性高血壓病。每日10毫克,口服。

(8)蒙諾(福辛普利)長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降低血管阻力而降壓,適用於中、重度高血壓病患者。每日5毫克,口服。

降壓藥要合理使用

臨床證明,將血壓控製在合適的水平(HOT研究通過設定治療後舒張壓≤90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十分重要,這對於減少中風、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後果有重要意義。

如何達到將血壓控製在合適的水平呢?常用的降壓藥物有利尿平、β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及α受體阻滯劑。據研究,由於個體對各類降壓藥的反應差異很大,單服一種降壓藥的療效僅有50%左右,即有一半的人無效。如果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應用,降壓效果將明顯增強,從而更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目標血壓”。高血壓病患者應如何合理使用降壓藥,研究者認為,最好先請醫生做全麵檢查後,由醫生為你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新近美國高血壓病治療專家戴維·希威克維克通過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如果通過服用降壓藥,把舒張壓下降到70毫米以下,心肌梗塞的危險可能會隨之大增。據此,希威克維克醫生告誡高血壓患者服用藥物降壓應有“度”,即降壓須控製在適度範圍內,不然的話,反而會損害健康,甚至危及性命。

高血壓患者應正確把握用降壓藥的時間

人的血壓波動是有規律的。經觀察發現,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每日淩晨1~2時的血壓為全天最低點,然後血壓逐漸上升;早起6~8時為第一個血壓高峰,8時後開始下降;中午12~13時為第二個低穀,然後血壓開始上升;18~20時為第二高峰,也是全天最高之時,然後血壓又逐步下降。

24小時平穩降壓

高血壓病人一定要按照血壓波動規律及降壓藥物在體內作用時間合理用藥,即:第一次用藥時間要在早晨6時起床時。如果是中效藥物,在下午5~6時服第H次;如果是短效降壓藥物,那些僅限於白天血壓升高者應在中午12時、下午5~6時各加服1次。

清晨降壓

為了控製清晨高血壓,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通常主張晨起即服長效作用藥物。至於降壓藥物是飯前服好還是飯後服好,則要看攝取的食物是否影響藥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或藥物是否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

使用長效藥物

有條件的患者應盡量選用長效降壓藥。在長效作用藥物中,鈣拮抗藥(如絡活喜)空腹或餐後服用療效相當好。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中,喹那普利、培哚普利(雅施達)、西拉普利、貝那普利與食物同服時,會減少或減慢吸收,空腹服用療效好;福辛普利(蒙諾)、苯那普利(涪汀新)、依那普利、賴諾普利空腹或餐後服用,降壓效果不受影響。

使用中效藥物

中效降壓藥依那普利、非洛地平(波依定)、美托洛爾(倍他樂克)、尼群地平等在血液中維持的時間在10~12小時左右。如硝苯地平控釋片,服用後能維持最低的有效血液中藥物濃度在12小時以上,尼群地平也可以維持6~15小時,依那普利則可達11小時左右。服用這類藥,l天可服用2次,大多數空腹服用較飯後服用起效快。不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欠佳者為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等不良反應,一般應在飯後或兩餐之間服用。中效作用藥物一般應選擇早晨及午後2小時服藥,可降低日間活動後升高的血壓。對於夜間血壓明顯低於日間血壓者,應酌情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動態血壓的結果選擇最佳的服藥時間,以免夜間血壓過低。

使用短效藥物

短效降壓藥一般維持的時間在5~8小時左右,所以,一天必須服用3次,否則就不能保證有效的降壓效果。這類藥的維持作用時間不長,但起效作用時間卻很快,如硝苯地平僅需3~15分鍾、卡托普利需15~30分鍾。所以,在遇到血壓突然升高時,常用這些藥作為急救藥。需要注意的是:卡托普利(開博通)口服吸收受食物影響,如空腹服用可吸收60%~75%,餐後服用僅吸收30%~40%,故餐前1小時服用為好。硝苯地平、可樂定口服吸收良好,一般不受食物影響,空腹或舌下含服起效更快,一般應在血壓明顯升高時臨時服用。拉貝涪爾(柳胺苄心定)由於同時阻斷α受體和β受體,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胃部不適等不良反應,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應在餐後服用。短效藥服藥次數多,容易被遺忘,缺失保護的時段將使人體處於危險狀態。

除以上幾類降壓藥外,對胃有刺激作用的藥物需餐後服用,以減少空腹服用時胃部不適的症狀,如吲噠帕胺一般應在早餐後服用。老年人如有餐後低血壓反應者,應在兩餐間服降壓藥。如偶爾忘記服藥,且該藥應在餐後服用,可在少量進食後補服藥物。

高血壓患者要常服降壓藥

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目的是使血壓能盡可能地保持常態。降壓藥能降低病人血壓,但不能根治高血壓症。所以,病人一旦停服降壓藥,血壓就容易上升。高血壓患者必須堅持長期地持續地服用降壓藥,可能要服用一生。如果血壓下降後,就隨意停服降壓藥,隔一段時間,患者又會出現頭暈、頭痛、目眩,就是說,血壓又升高了。有的病人雖無上述症狀,沒有異常的自我感覺,其實血壓還是很高的,而腦中風的危險往往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

高血壓病人隻要堅持服藥,同時禁煙,少飲酒,注意低鹽、低脂肪飲食,堅持適量體力活動,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血壓才會自然下降。

高血壓的長期治療

治療高血壓,即控製血壓和減少高血壓造成的器官損害,一個人如果確診為高血壓病就要終生堅持治療,控製血壓,避免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並發症。

當今常用的降低血壓藥有β阻滯劑、利尿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α阻滯劑以及中藥等。以上藥物都各有其適應證及副作用,所以要謹遵醫囑。據從事心血管病多年的專家臨床觀察,認為高血壓病需要較長時間(但並不一定是終生)服用降壓藥,大多數病人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因為服藥時間太短血壓不能得到很好控製,則不能防止由高血壓引起的心、腦並發症,尤其是腦出血的發生。有些病人血壓不高時,可停用降壓藥,如:

(1)當引起血壓升高的一些因素得到長期較好的控製時,如堅持長期的體育鍛煉、減肥、戒煙酒、清淡飲食、避免精神與體力過度勞累等,如血壓已恢複正常,可將降壓藥減量,直至停用。

(2)當高血壓病患者出現並發症如左心室肥厚勞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或腦卒中時,病人血壓可能降至正常,而不需再用降壓藥。

(3)部分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由於年齡進一步增大,心肌收縮力降低,血壓可下降至正常,而不需繼續使用降壓藥。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不可擅自停藥。而且在停藥期間要定時測量血壓,一旦血壓有所升高或患者出現自覺症狀,應及時去看醫生或繼續服用降壓藥。

高血壓治療綜合措施

美國的一項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高血壓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由多種病變組成的綜合征。它包括血壓增高、血脂增高、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及相關的其他血液化學異常。血壓高隻是症狀之一。這就回答了為什麼相當多的高血壓患者雖然長期服用降壓藥,但未能避免發生中風或冠心病的問題。控製高血壓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冠心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但抗高血壓藥物本身有一定副作用。那些無自我感覺的單純性輕型高血壓患者,可采用非藥物綜合性治療,如低鹽低脂肪飲食、肥胖者減重、適當的體育活動、避免激動、戒煙酒、保證足夠睡眠等,這樣經3~6個月,多數病人的血壓可得到滿意控製。同時要治療其他病變,如降低血脂、血粘度等。

高血壓患者用藥宜忌

憑感覺估血壓

特別是長期高血壓患者,由於對高血壓產生了“適應”,所以即使血壓明顯升高,仍可不出現任何不適感覺。由此,可能延誤治療。

正確的做法是:高血壓患者應主動定期測量血壓,1~2周應至少測量血壓1次。

用藥不規則

病人有時服藥,有時停藥,不能持之以恒地治療,導致血壓不穩定。這可能導致一個時期使血壓處在較高的水平,而持續高血壓的存在,可造成心、腦、腎等重要髒器的損害。

正確的做法是:治療高血壓應堅持“三心”,即信心、決心和恒心,隻有這樣才能防止或推遲機體重要髒器受到損害。

血壓一下降,立即停藥

即服藥——停藥——服藥,結果導致血壓出現升高——降低——升高。這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而且由於血壓較大幅度的波動,將會引起心、腦、腎發生嚴重的並發症,如腦溢血等。

正確的服藥方法是:服藥後出現血壓下降,可采用維持量,繼續服藥;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將藥物進行調整,可以增減藥物品種或服藥劑量,而不應斷然停藥。

長時間服藥而不定期複查血壓

病人由於種種原因,如怕麻煩、出差等,不定期測量血壓,卻一味“堅持”服藥,此即為“盲目治療”。這可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或者根本沒能控製高血壓。此即為另一種現象——“無效治療”,可能使患者出現不適感,並且易產生藥物副作用或耐藥性。

正確的做法是:定期測量血壓,按血壓的高低與周身情況,決定用藥種類和用藥劑量,並隨病情加以調整。

單純依賴降壓藥,不做綜合性的治療

高血壓的病因多屬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治療也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否則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正確的做法是:除選擇適當的藥物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宜少鹽,適當參加文體活動,避免情緒激動,保證充足睡眠,肥胖者應減輕體重等。

忽視降血藥的作用

有些患者認為降壓藥屬於“頂藥”,服不服藥沒多大差別。有8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原因不明的高血壓)。長期血壓增高本身即可引起心、腦、腎的損害。

正確的做法是:認清降低血壓的意義,積極控製高血壓。

過分迷戀一種藥

盲目長期迷戀於一類降壓藥是不對的。這類病人過於信賴某種藥物,不願更改,不講究實效。

正確的做法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程、年齡、個體差異、髒器功能等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

不求醫,自行購藥治療

目前,治療高血壓藥物多達幾十種,各有適應證和一定的副作用,自行購藥服用,采取“對號入座”的方式治療高血壓,是極為不安全的。

正確的做法是:先經醫生診斷,做必要的檢查,包括心、肝、腎等髒器的功能測定,然後進行治療。

忽視血壓偏高

有些病人覺得自己血壓隻是偏高,自認為不值得治療。事實是輕度高血壓同樣會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

正確的做法是: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給予包括藥物在內的綜合性預防和治療。

一味追求正常血壓

有些患者不根據具體情況,一味追求血壓達到正常水平。老年人(指60歲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為此偏高些的血壓,有利於心、腦、腎等髒器的血液供應。如果不顧年齡及病人的內在情況,而一味要求降壓到“正常”水平。勢必影響上述髒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償失。

正確的做法是:根據病人的年齡、髒器的功能情況,將血壓降到適當的水平,特別是老年人,不可過度降低血壓。

高血壓患者不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過去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的常用解熱鎮痛藥。有人研究發現,阿司匹林還能阻止血小板凝集,從而有效地預防血栓致腦梗塞、心肌梗死。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阿司匹林的危害是在某種情況下可能導致原來患有出血性疾病者出血不止,還有可能刺激胃黏膜而導致潰瘍病。

同時,女性高血壓病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害,而阿司匹林會嚴重影響腎血流量,極有可能導致並加重腎功能損害,還可能導致出血傾向的加重。所以,凡血壓高於170/110毫米汞柱,患有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的女性高血壓患者,一般忌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而近期發生過由高血壓引起腦出血的女性患者,也不應該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誘發或加重腦出血。

另外,高血壓病患者合並有肝病、胃病、糖尿病、哮喘病等,也不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

老年高血壓治療五不宜

高血壓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多,65歲以上的患者約占高血壓病人的35%。老年人血壓增高的特點是以收縮壓升高為主,舒張壓往往不高或相對偏低,隨年齡增長收縮壓逐步升高,而脈壓差增寬,血壓波動性大,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等。加之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因此在治療老年高血壓時應注意:

不宜降壓過猛

老年高血壓患者多有全身動脈硬化,過猛、過速、過低降壓,會影響重要髒器的血液供應,出現心、腦、腎等缺血而誘發腎功能不全、心絞痛或腦血管意外。因此,治療時應注意在數天內使血壓逐漸下降。

不宜用藥過濫

老年人對不同的藥物可能都有效,目前尚不能肯定哪種藥物最為有效,因此應盡量使用單一種類藥物治療,先從小劑量開始,以後根據血壓及治療反應再決定增減劑量,並經常測量立位血壓,警惕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總之,用藥不宜過濫,應盡量簡單,投藥方便,以便長期治療。

不宜劑量過大

老年人體內水分減少,而脂肪含量相對增加,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就有所改變。老年人血漿蛋白的降低,藥物與蛋白對合減少,使具有活性的遊離藥物濃度增加,同時肝髒對藥物的滅活能力降低,而且隨年齡增長,腎髒的排泄功能減退,以上改變均導致同劑量的藥物在老年人中血藥濃度偏高,不良反應率增加。因此用藥劑量應控製在常規用量的1/2~2/3左右。

不宜忽視藥物副作用

老年人心肌收縮力和竇房結功能已減弱,應避免單獨使用具有抑製心肌收縮力和影響心髒傳導係統的降壓藥。有些老年人對利尿劑的失鉀作用較敏感,通常主張常規補鉀,與保鉀利尿劑聯用,以免造成水電解質紊亂。

不宜僅僅依賴藥物

中度限鹽對降壓有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鹽量以3~5克為宜,而對高血壓病人則應限製鈉鹽在每日2克以下,研究發現體重與血壓呈正相關,故肥胖者應減輕體重,同時適當運動,如散步,慢跑也有助於血壓下降。

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原則和目的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中的手段之一,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補充與代替治療。首先要強調一點,藥物治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藥品種類,合理劑量,而不能自作主張或人雲亦雲。同時,患者本人及其家屬也要了解藥物的基本作用機理,藥物的有關副作用,服藥方法與注意事項等,以便患者能夠很好地理解和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減少治療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達到非常理想的療效。

在各種疾病中,糖尿病的治療是最需要患者的耐心、積極性及多方麵的支持才能得到良好療效的疾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糾正體內代謝異常,使糖、脂肪、蛋白質代謝恢複正常,消除代謝紊亂引起的症狀,防止和積極治療酮症酸中毒,預防並發症,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維持正常體重及兒童、青年的正常生長發育,維持成年患者的正常社會勞動和工作,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順利妊娠和分娩。其治療原則是“健康飲食,體重達標,綜合治療,持之以恒”。

治療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時,應在保證其生活質量的基礎上,糾正代謝紊亂,防止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中老年患者對於飲食的控製應較壯年患者適當靈活掌握。

糖尿病中藥治療簡介

中藥治療糖尿病的效果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中藥治療是在辨證論的基礎上,根據糖尿病的不同症狀而分別治療,它有別於現代西醫關於糖尿病的分型。

中醫將糖尿病分為上、中、下三消。認為上消多偏實熱證,位在肺胃,治宜清熱養陰為主。中消多見實證,位在中焦脾胃,治宜清熱瀉火。下消多屬虛證,位在肝腎,治宜氣陰雙補,陰陽兩益。同時提出了糖尿病病機是陰應為本,燥熱為標,氣滯血淤為常的病機學說和清熱潤燥、益氣養陰、治腎為本,注重活血化淤的治療原則。

口服降糖藥治療

口服降糖藥物主要用於Ⅱ型糖尿病的治療,針對Ⅱ型糖尿病發病機理的兩大原因分為兩類:其一,針對胰島素抵抗現象,雖然胰島素的數量並不少,但胰島素卻發揮不了很好的作用,解決的辦法是提高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可用藥物如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其二,針對胰島功能損傷,即胰島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相應的對策是刺激與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如磺脲類、瑞格列奈。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藥效肯定、副作用小的口服降糖藥物有五大類:磺脲類、瑞格列奈、雙胍類、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和胰島增敏劑。每類藥物都有各自的作用特點,適用於不同類型、不同病情的患者。下麵將具體介紹各類降糖藥物的特點。

1磺脲類降糖藥作用機製與適應證

磺脲類藥物眾多,雖說基本結構相同,但作用效果和特點並不完全一樣。

碘脲類降糖藥物主要是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藥物受體結合,開辟了胰島β細胞膜麵的閘門,使鈣離子進入了細胞內。作為信使的鈣離子,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第二個作用是減少了糖儲存形式的肝糖原分解,葡萄糖的來源減少。第三個作用是緩解了胰島素受體後的缺陷。最後是增加了接受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膜上受體的數量。總之是使胰島素的產量增加了,血糖的來源減少了。接受胰島素的受體多了,近而達到了降低血糖的目的。磺脲類藥物口服後均經肝髒代謝,除格列喹酮經膽道、消化道排出外,均經腎髒排出。所以腎髒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妊娠與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不可服用碘脲類降糖藥物。

磺脲類降糖藥物主要是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加強胰島素的分泌。隻有胰島β細胞尚有功能的情況下這類降糖藥物才會有效,所以主要是適用於Ⅱ型糖尿病。

非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單純飲食控製與適當運動兩個月後,血糖仍居高不下可首選磺脲類降糖藥。

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雙胍類藥物後,血糖控製仍不滿意,或因雙胍類藥物的胃腸道反應不能耐受,也可加用或改用磺脲類藥物。磺脲類藥物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還可使患者體重增加,因此不作為肥胖患者的首選藥物。

Ⅱ型糖尿病患者每日僅需少於20單位胰島素,療效明顯者在不願意繼續使用胰島素時,可試用磺脲類降糖藥物替代胰島素。

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發病在5年以內,空腹血糖>111毫摩爾/升,從未采用過胰島素治療、體重正常或肥胖者,亦可選用磺脲類藥或與雙胍類藥聯合使用。

近年來,臨床上已試用於與胰島素聯合使用以加強療效。磺脲類降糖藥均應在餐前半小時服用,否則會影響藥物效果的適時發揮。

當磺脲類降糖藥物服用至最大劑量仍不能有效控製血糖時,就稱之為磺脲類藥物失效。根據失效過程與時間的不同,又分為原發性失效和繼發性失效兩種。原發性失效是指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嚴格的飲食控製情況下,服用大劑量的磺脲類藥物,已經服用一個多月病情仍未控製,稱為原發性失效。一般情況下,磺脲類藥物降血糖約半數治療效果明顯,l/3處於邊緣狀態,l/5無效。繼發性失效是指磺脲類藥物開始治療的一段時間內有效,短可維持1個月、多數可在4年以上,然後降糖療效逐漸減弱,需要大劑量也不能有效控製血糖,稱為該患者對磺脲類藥物繼發失效。所謂“不能有效控製血糖”是指服用適量的磺脲類降血糖藥後空腹血糖仍高於11l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149毫摩爾/升,且持續數月。早期失效見於口服藥物後6個月內,失效率約為5%~20%;遠期失效見於2年後,失效率為3%~30%。引起失效的原因,可能與病例選擇不當,飲食控製不嚴、用藥量不足,暫時性應激而未能堅持用藥、合並心、腦、腎等糖尿病並發病等,大多數的原因不明。

磺脲類藥物失效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重新調整治療方案。改換另一種磺脲類藥物有可能獲得良好效果。還可能在合並使用雙胍類藥物後有所改善,也可加用或改用胰島素治療,但要因人而異。

2磺脲類降糖藥的種類

(1)甲苯磺丁脲:臨床上最常用的第一代磺脲類藥物,作用最快、最弱,藥效時間最短,近期療效約70%~80%。服後迅速從胃腸道吸收,l小時開始起作用,3~5小時作用最強,一次服用05克能維持6~8個小時,12小時後作用消失。它在血循環中與血漿蛋白結合,在肝髒氧化後於24小時內90%經腎髒排出,半壽期約4~6小時。開始劑量為每次05克,每日2~3次,飯前口服。根據患者血糖變化及反應,必要時隔3-5天增加05克,每日用藥總量不能超過30克,必要時與雙胍類藥物聯合應用。此藥副作用小,多數患者無不良反應,但長期服用可引起厭食、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腹瀉等。

(2)氯磺丙脲:屬於第一代磺脲類降糖藥,其特點是胃腸吸收慢,排泄慢,降血糖作用強,為甲苯磺丁脲的7~8倍,藥效持續時間長,副作用較大。一次服藥後4小時開始發揮降血糖作用,10小時後作用最強,但由於與血漿蛋白結合後在肝內不分解,而以原形經腎髒緩慢排出,因此,其作用時間取決於腎功能與尿量。服藥後第1天排出約60%,半壽期35小時,藥效可長達36~60小時。劑型有01克/片和025克/片,每日1次,餐前服用,一般每日0l~03克,極量為05克。由於本藥降血糖作用強而持久,必須特別警惕低血糖的發生。老年人及腎功能不全者不宜采用。

(3)格列本脲(優降糖):最早應用於臨床的第二代磺脲類降糖藥物,目前仍廣泛應用,其降糖作用強大,約為甲苯磺丁脲的200倍。口服後迅速從胃腸道吸收,12~20分鍾血糖開始下降,2~6小時達血漿高峰濃度,半壽期10~16小時,作用持續時間達24小時。主要由肝髒代謝,代謝產物無或弱生物活性,經腎髒和膽汁排泄,各占50%。有125毫克/片和25毫克/片二種劑型。每日量在5毫克以下者,主張早餐前一次口服,超過5毫克者,早、晚餐前分次口服,最大劑量為每日20毫克。國內有研究認為,如果每日超過10毫克,再增加劑量並無明顯增強降糖效果。本藥降糖作用強大,持續時間較長,易引起低血糖反應,甚至導致嚴重或頑固性低血糖。對於老年患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或不用。

(4)格列齊特(達美康,甲磺吡脲):由法國施維雅藥廠研製生產的第二代磺脲類降糖藥。對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介於優降糖和甲苯磺丁脲之間,但作用持續時間較二者長。達美康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加強進食葡萄糖後的胰島素釋放,恢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失去或減少的胰島素早期分泌峰,降低血糖,並能增加靶細胞胰島素受體數量,提高外周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達美康還能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促進PGI2合成,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糖尿病患者眼底病變的預後,減慢視網膜病變的病情惡化或進展,延緩心血管並發症的發生。動物實驗發現,達美康能有效地抑製動脈粥樣硬化前期損害的進展,降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遊離脂肪酸水平。目前臨床主要用於經飲食和運動療法治療尚不能控製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尤其適用於糖尿病伴有微血管和大動脈組織病變者、肥胖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糖尿病。與胰島素合用,也可用於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餐前半小時口服。治療宜從小劑量開始,如80毫克/日,2~3周後根據病情調整劑量,一般用量80~240毫克/日,少數患者用量可達320毫克/日。小劑量時可采用餐前一次口服,大劑量時可分2~3次/日服用。采用最大劑量療效仍不滿意時,可加用雙胍類口服降糖藥,多能收到滿意療效。個別患者在服藥期間有胃腸道反應。偶見皮膚過敏反應,停藥後可消失,罕見血液中血細胞異常,但多為可逆性。用量過大時可出現低血糖反應,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文獻報道老年患者口服達美康80毫克/日,即出現低血糖。合並有嚴重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前驅昏迷及昏迷、妊娠以及嚴重肝腎功能衰竭患者禁用。

(5)格列吡嗪(美吡達):意大利FarmitaliaCarloErba藥廠生產的較新的第二代磺脲類藥物,其降糖效果穩定,有效率達88%,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效果較好,對其他口服降糖藥無效者,改用本藥仍50%有效。目前認為此藥具有吸收迅速、降血糖作用明顯和發生低血糖危險較少等優點。口服後可迅速由胃腸道完全吸收,3分鍾後血漿胰島素濃度上升,血糖開始下降,可降低30%左右,l~3小時後血漿胰島素達到高峰濃度。半衰期短,僅2~4小時,10小時後血中已測不出藥物濃度。主要由肝髒代謝,代謝產物無活性,24小時內經腎排出97%,故長期服用一般無蓄積作用。此藥每片5毫克或10毫克。一般開始每日5毫克,老年患者最好從25毫克開始,早餐前30分鍾服用,可每周調整一次劑量,每次25毫克~50毫克,最大劑量不超過每日30毫克。老年患者不超過每日20毫克為宜。

(6)格列喹酮(糖適平、糖腎平):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研製成功並應用於臨床。糖適平是一種親胰島β細胞的短效磺脲類降血糖藥。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降低β細胞膜ATP依賴型鉀通道的活性,由此而激活C2+a通道和C2+a內流,增加胰島素的釋放。本品還能改善胰島功能,提高細胞對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抑製肝糖原產生。其作用強度介於優降糖與甲苯磺丁脲之間。與其他磺脲類藥物比較,糖適平口服吸收後,95%代謝產物經膽道從糞便排泄,僅有約5%的代謝產物由腎髒排出,因而糖適平的作用不受腎小球濾過率變化的影響,適用於伴有腎功能不全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作用時間較短,長期服用不會產生藥物蓄積中毒,用藥期間低血糖發生率低。糖適平主要用於有一定胰島素分泌功能,經單純飲食和運動療法尚不能得到控製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特別適用於60歲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用其他口服降糖藥易發生低血糖反應者。僅需要小劑量口服降糖藥來控製餐後高血糖的患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伴有肝腎功能不全而腎小球濾過率不低於30毫升/分鍾者。每片30毫克,口服吸收迅速,2~3小時達高峰濃度,8~10小時降至低水平。餐前30分鍾口服,一般從小劑量開始,劑量範圍為每日15~180毫克。因個體差異大,在上述劑量範圍內通常每日可遞增15毫克,根據血糖水平調節劑量。日服劑量在30mg以內,可早晨一次口服,超過30毫克可分2~3次/日服用。糖適平可與雙胍類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聯合應用,療效滿意。本品副作用小,極少數人有皮膚過敏、胃腸道反應、輕度低血糖反應。妊娠期及對磺脲類藥物過敏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代謝性酸中毒者禁用。嚴重腎功能減退、腎小球濾過率<30毫升/分鍾者慎用,用藥期間懷孕者應停藥。

(7)格列波脲(克糖利,甲磺冰脲):瑞士Roche藥廠出品,是通過充分動物實驗和多國臨床驗證的第二代磺脲類降糖藥,其治療的對象是單純用飲食治療不足以控製症狀又尚不必使用胰島素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克糖利是一種療效穩定,能增加胰島β細胞功能的口服磺脲類降糖藥,對優降糖失效的患者大部分仍有效。對預防糖尿病合並血管並發症可能也有一定作用,但是肝腎功能不良患者禁用。此藥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或抑製胰島素的降解而產生降糖作用。可能有抑製胰島β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利於降糖。具有抗脂肪分解作用,而該作用並不完全是由於內源性胰島素釋放所致。服藥後甘油三酯顯著降低,能降低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糖化血紅蛋白,從而有預防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降低血漿支鏈氨基酸。口服後可迅速從胃腸道完全吸收,2~4小時達到血漿高峰濃度,半衰期8小時。口服後經肝髒代謝,以無活性或活性很低的代謝產物由腎髒排出體外。每片劑量25毫克,開始服用宜從小劑量開始,早餐前服用。增加劑量後可早晚分次服用。少有胃腸道症狀,很少發生低血糖反應,據統計僅占013%,且均屬輕型。同其他磺脲類降糖藥一樣,服用克糖利期間需注意與磺脲、水楊酸、異煙姘等藥物的相互作用,並警惕造成低血糖的可能性。

(8)瑞易寧(格列吡嗪控釋片):由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第二代磺脲類降糖藥,其活性成分為格列吡嗪,采用“胃腸道治療係統”製備為控釋片劑。每日一次服藥,全天勻速持續釋放格列吡嗪。瑞易寧的藥理作用主要為提高胰腺有功能的β細胞對血糖的反應性,促進胰島素的釋放;並且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肝髒葡萄糖的生成,可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且不增加空腹胰島素水平。口服瑞易寧後2~3小時血漿格列吡嗪濃度逐漸增加,6~12小時達到最大濃度,全天血藥濃度波動小。服藥5天後血藥濃度達到穩態,老年患者達到穩態的時間需6~7天。瑞易寧適用於Ⅱ型糖尿病,在飲食控製基礎上的一線治療。每片劑量為5毫克,用法為起始劑量為5毫克,每日一次,推薦與早餐同服。根據血糖控製情況可進一步增加劑量,每次加5毫克,最大劑量為每天20毫克。瑞易寧禁用於對格列吡嗪過敏者、Ⅰ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同其他磺脲類藥物一樣,瑞易寧亦有可能產生低血糖。患有嚴重胃腸疾患,如嚴重胃腸狹窄、嚴重腹瀉者不宜使用。瑞易寧應整片吞服,不應嚼碎或掰開服用。糞便中如出現片劑樣物為正常現象,此為包裹片劑的不溶性外殼。

3磺脲類降糖藥的注意事項

磺脲類降糖藥容易引起低血糖反應,嚴重時會引起低血糖昏迷。所以用量原則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用量。老年患者服用優降糖降糖時,更需要警惕低血糖昏迷的發生。少數患者發生皮疹,多形性紅斑,膽汁性黃疸。極個別患者可出現骨髓異常。第一代的氯磺丙脲、甲磺丁脲及第二代的磺脲類藥格列本脲(優降糖),偶見肝功能異常、腎功能不全的病人,除格列喹酮(糖適平)可以服用外,其他磺脲類藥物因從腎髒排泄發生障礙,而致藥物積蓄引起低血糖,加之增加腎髒的排泄負擔,故不宜服用。妊娠與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不可服用磺脲類降糖藥。

在服用磺脲類降糖藥時,應在飲食控製、適當運動、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基礎上選用此類藥物。否則,會加速胰島細胞的衰竭。道理很簡單,因為磺脲類藥是以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來滿足人體對胰島素的需要的,是加重胰島細胞負擔的一種辦法。如果不控製飲食,不去運動,胰島素的需求量則會增大,加之藥物催促作用,有效的胰島細胞在兩麵夾攻下,隻會出現過早衰竭。所以飲食控製和適當運動一定要做好。

在選擇磺脲類降糖藥時,隻能選其中的一種,不能兩種藥同時疊加著服用。

由於胰島素分泌增加的同時,除了降低血糖外,還使脂肪合成增加。體重增加容易加重胰島素抵抗,為此嚴格控製飲食,合理運動就必須堅持。

各種磺脲類降糖藥雖屬同一類,但每一品種各有特點,在藥物的作用時間、藥物效力、排泄途徑、藥物的劑量等都有不同,所以一定要在醫生的幫助下選擇。凡是降糖藥,隨便購來就服用的辦法是極不科學的,有時是有害的。

由於糖尿病並發症及伴隨病症較多,在服用磺脲類降糖藥時,必須注意與治療其他疾病藥物的相互影響與幹擾。有的能引起磺脲類藥物降糖能力的增加,有的則減弱磺脲類藥物的降糖效果。而另一類藥物可以影響到升降血糖的激素。因此,必須予以充分了解。特別是在降低血糖方麵的協同與拮抗關係。

增加磺脲類降糖效果的藥物有阿司匹林、保泰鬆、消炎痛、磺胺類、甲氧苄胺嘧啶、丙磺舒、青黴素、環磷酸胺、氨甲喋啶、抗凝劑、雙香豆素等。它們是通過在磺脲類藥與血漿蛋白結合部位發生競爭置換,使磺脲類藥遊離而增強其降血糖作用。但對第二代磺脲類藥則無此作用。氯黴素、保泰鬆、雙香豆素及磺胺苯毗等因抑製酶係統,有協同降糖作用。能從腎小管分泌與氯磺眠等發生競爭,抑製磺脲類排泄的藥物,如丙磺舒、保泰鬆、雙香豆素和其他有機酸類藥物,亦可加強磺脲類的降血糖作用。

降低血糖的藥物是通過抑製體內升糖激素來加強降糖效果的。有心得安、胍乙啶、可樂寧、麥角胺、痢特靈、滅滴靈、他巴唑、二硫基丙醇、苯丙酸諾龍等藥物和酒精。

拮抗磺脲類降糖作用的藥物,也就是使血糖升高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雌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氨茶堿、麻黃素、咖啡因、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利福平、噻嗪類利尿藥、甲狀腺素、鏈黴素及煙酸等。

因此,當服用磺脲類降糖藥物的患者,如同時服用有增強磺脲類藥物降糖效果的藥時,容易發生低血糖,而與有拮抗磺脲類藥的藥品同時服用時,則血糖容易升高,要留心注意血糖的變化,及時予以調整。

4雙胍類降糖藥的作用機製

雙胍類藥物隻有兩種,一種為苯乙雙胍,商品名為降糖靈,另一種為二甲雙胍。前者因為發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幾率比二甲雙胍高,所以臨床上已被二甲雙胍所代替了。二甲雙胍的最大優點是不給胰島β細胞增加負擔,相反通過它的抗高血糖作用,還減輕了胰島的分泌負擔。它是通過四個途徑達到降低血糖的。

首先,增加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換句話說,就是改善或克服胰島素抵抗。

肌肉、脂肪組織細胞有允許葡萄糖進入的特殊通道,把它比作一道“門”,隻有胰島素這個特殊“門衛”才能夠打開這個“門”使葡萄糖進入。Ⅱ型糖尿病的胰島素抵抗就是胰島素不能順利地打開葡萄糖通道,葡萄糖不能順利地進入到細胞中。二甲雙胍可以減輕胰島素抵抗,使胰島素的作用增強,促進葡萄糖在外周組織中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尤其是降低餐後血糖。因此,它的最大優點是不刺激胰島的β細胞,不增加胰島β細胞的負擔;相反還可減輕胰島的負擔。單獨使用不產生低血糖,故而又稱為抗高血糖藥物。二甲雙胍主要適合於存在胰島素抵抗的Ⅱ型糖尿病。

二甲雙胍可以增加人體肌肉的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葡萄糖被利用了,自然血糖就降低了。

眾所周知,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在人體的組織細胞中產生熱量供細胞利用的。在有氧化的條件下,葡萄糖進行氧化,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熱量。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葡萄糖進行酵解,產生乳酸等,同時產生熱量。乳酸可以進入肝髒,通過糖異生而生成葡萄糖及糖原。一般情況下,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以有氧氧化為主,當人體缺氧的情況下,無氧酵解可增加。

肝髒“處理”乳酸的能力是有限的,當乳酸產生過多,超過肝髒處理能力,或肝髒有了病,處理乳酸的能力下降,體內乳酸就會堆積,導致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雙胍可以促進肌肉組織的葡萄糖的無氧酵解,但一般不會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當體內處於缺氧狀態時服用二甲雙胍,就有發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險。另外,除了乳酸外,人體內還有其他酸性物質,如果體內的其他酸性物質增加,再服用二甲雙胍,同樣會引起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二甲雙胍可以抑製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同時還可抑製腸道對氨基酸、脂肪、膽固醇、膽鹽及水的吸收。所以,二甲雙胍適合於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對於有慢性胃腸病、慢性營養不良、消瘦、脫水等患者不宜用二甲雙胍。

二甲雙胍可以抑製肝糖的異生作用。血糖有兩大來源,一是從胃腸道吸收,另一用途是肝髒合成葡萄糖,即肝髒的葡萄糖異生。二甲雙胍可以抑製肝髒的糖異生。

前兩個作用是促進血糖在體內被充分利用,後兩個途徑是減少血糖的“來源”。

二甲雙胍在降血糖的同時,有以下幾個優點:不增加體重;單獨使用不產生低血糖;抑製食欲,有利於控製飲食。二甲雙胍除了降血糖作用外,還有其他的一些藥理作用,對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益的。

二甲雙胍可以改善異常增高的血脂水平,抑製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治療的最終目標是防止或延緩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除了要控製血糖外,控製血脂也是防止和延緩並發症的手段。二甲雙胍不僅可以控製血糖,而且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從而抑製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二甲雙胍還有減低血栓形成的作用。血液中有兩種物質可以凝固成血栓。一種是纖維蛋白,一種是血小板。纖維蛋白可以凝固成固體狀的血栓;而血小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聚集、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固體的血栓。二甲雙胍可以減少纖維蛋白的凝固,還可以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從而預防血栓形成。

5二甲雙胍的適應征與禁忌證

二甲雙胍最適合於存在胰島素抵抗、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對於Ⅰ型糖尿病血糖波動較大或胰島素用量較大者,加用二甲雙胍可減少胰島素用量,減少血糖波動;二甲雙胍可與磺脲類降糖藥聯合應用,也可與胰島素聯合應用。

二甲雙胍的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嚴格掌握二甲雙胍的禁忌證,是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關鍵。下麵幾種情況不能服用二甲雙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並發症患者;體內低氧狀態者,如心功能不全、循環功能失調、慢性肺病患者;貧血、失血患者;肝、腎功能不全、黃疸的患者;以前發生過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慢性胃腸病、慢性營養不良、脫水、消瘦等,特別是每日熱量攝入少於1000千卡的患者;經常飲酒或酗酒者;妊娠、分娩者。

為了用藥安全,同所有的藥物一樣,應用二甲雙胍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如果食欲特別好,不好控製飲食,可飯前半小時服;如果服該藥惡心明顯,影響了正常的吃飯,可飯中或飯後服藥。

二甲雙胍的降血糖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當每天用藥量在到1500毫克,其作用就達到了最大。這時再增加劑量,也不會增加降血糖的效果,反而會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險。所以不可盲目增加劑量。

6雙胍類降糖藥的種類

(1)苯乙雙胍(降糖靈):每片25毫克,開始劑量為25毫克,每日2~3次,進餐時或飯後服用。根據療效和反應,逐漸增量,一般每日劑量在50~100毫克以內,最大劑量不超過每日150毫克。因有效劑量與毒性反應劑量很接近,當每日超過150毫克時,常會出現較嚴重的胃腸反應。苯乙雙胍口服後,2~3小時血糖開始下降,半壽期約3小時,作用維持4~7小時。服用後約50%從胃腸道吸收,1/3經肝代謝為羥基乙雙胍經尿排出,其餘以原形從腎髒排泄,90%在24小時內排出。長期服用此藥,可使患者體重逐漸下降,約95%可見效。當服用磺脲類失效時,采用本藥仍有半數有效。其主要副作用是胃腸道反應,有厭食、口幹、口苦、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大劑量時較易發生,減量或停藥後反應即可消失。最嚴重的副作用是誘發乳酸性酸中毒,當劑量達到125~150毫克/日較易誘發。這種情況尤其見於肝、腎功能不全者。因肝功能不全者乳酸代謝受阻,腎功能不全者乳酸從尿中排出障礙,導致乳酸增多而積聚。心力衰竭及肺功能低下者,由於缺氧可促進乳酸形成,因此有心肺疾病及缺氧的糖尿病患者,也不宜使用本藥。為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必要時需作乳酸監測。血乳酸>3毫摩爾/升時應停藥。采用雙胍類治療後,約有5%因出現各種反應而停藥。

(2)迪化糖錠(進口二甲雙胍):由澳大利亞艾華大藥廠生產,其藥理作用主要為增加周圍組織糖的無氧酵解,增加血糖的利用,抑製肝糖原異生,降低肝葡萄糖的輸出使血糖下降。通過增加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合,增強受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尤其是對於已發生胰島素抵抗的患者,迪化糖錠可通過增加胰島素受體數量,增加低親和性結合點的數量,改善胰島素抵抗或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腸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小腸的無氧酵解。可降低血甘油三酯、總膽固醇的水平,並有輕度減輕體重的作用。

迪化糖錠適用於單純飲食和運動療法無明顯療效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也用於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超重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單用磺脲類降糖藥血糖控製不滿意的患者與本藥合用可以提高療效。與胰島素合用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特別是已發生胰島素抗的患者。500~1000毫克/次,每日l~3次,進餐時服用,劑量根據病情調整,最大不超過每日3000毫克。

但嚴重肝腎功能不良,慢性心肺功能不全及缺氧性疾病者,酗酒者以及孕婦禁用。用藥期間血乳酸>3毫摩爾/升時或合並全身性嚴重疾病時應停藥。不宜與利福平合用。服藥期間少數患者可有胃腸道反應,如上腹不適、食欲不振、腹瀉等,但無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可能性極低。

(3)美迪康(國產二甲雙胍):由深圳中聯製藥廠生產,目前為臨床上最常用的雙胍類藥物,其藥理機製與迪化糖錠基本一致,能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並隨著時間的延長作用更明顯,其降糖作用不是通過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而是由於增強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且隨血糖下降,胰島對葡萄糖介導的分泌反應減輕而致,故不會引起臨床低血糖。美迪康尚有降低食欲、輕度減肥及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等有益作用,故更適合於繼發性磺脲類失效、胰島素抵抗、貪食肥胖及缺少體力活動等情況所致的降糖藥失效。還可有效預防糖尿病。

每片250毫克,每次服用250毫克,每日3次,4周後若血糖無明顯改善者,劑量加至每次500毫克,每日3次。對於同時服用磺脲類降糖藥而繼發失效者,服美迪康開始用250毫克,早晚餐中各服1次,以後根據血糖水平及耐受情況逐步調整至滿意療效或最大耐受量;最大量不超過2000毫克/日。

適應證和不良反應與迪化糖錠基本一樣。

(4)立克糖:雙胍類口服降血糖藥物。立克糖降低血糖的作用主要通過幫助糖尿病患者充分利用內源性胰島素,增加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延緩或降低葡萄糖在胃腸道的吸收,減少肝細胞的葡萄糖輸出量,抑製糖原異生,改善糖尿病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引起的高脂血症狀態,對防止動脈硬化有一定療效。立克糖治療期間患者低血糖反應發生率較磺脲類藥物低。

主要適用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型患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發生胰島素抵抗時,可作為胰島素治療的輔助治療。與磺脲類降血糖藥合用,可提高降血糖效果,減少磺脲類藥物的劑量。常用劑量為250~500毫克/次,每日2~3次,進餐時服用。

本品為膜衣片,減少了用藥後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但少數患者仍偶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一般減少劑量後以上症狀即可消失。對孕婦及重症糖尿病患者,如糖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及準備手術治療的患者禁用。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另有報道指出,長期服用立克糖治療可引起維生素B12吸收減少。因此,必要時需補充維生素B12。本品可增強抗凝血劑藥物的作用,共同使用時需調整有關藥物劑量。

7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種類

澱粉是由許多葡萄糖連接在一起組成的。所以澱粉又叫“多糖”。“多糖”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需要在消化道分解為單個的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入血。在腸道內能把“多糖”變為單糖的特殊的物質,就是α-葡萄糖苷酶,Ⅱ型糖尿病餐後血糖升高的原因,就是進食後,大量的澱粉在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消化為葡萄糖吸收入血,可體內的胰島素又不能迅速增加而引起的。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就是抑製α-葡萄糖苷酶的這種作用,延緩了腸道內澱粉變為單糖的過程,從而避免了餐後高血糖的發生。

(1)阿卡波糖(拜糖平):由德國拜耳公司生產。本藥競爭抑製小腸粘膜刷狀緣的α-糖苷酶(如葡萄糖澱粉酶、蔗糖酶、麥芽糖酶、異麥芽糖酶等),抑製了澱粉、蔗糖、麥芽糖的分解,使葡萄糖的吸收減慢,使餐後血糖曲線較為平穩,從而降低餐後高血糖。但阿卡波糖不抑製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不會造成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本藥可降低餐後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肽(抑胃肽)和其他胃腸激素的升高,具緩解餐後高胰島素血症的作用。還可減少脂肪組織的重量和體積,降低三酸甘油(甘油三酯)水平,有利於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臨床上可作為Ⅱ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也可與磺脲類或雙胍類合用,還可與胰島素聯合使用。其降糖作用較為理想,尤其是降低餐後高血糖。空腹血糖≤111毫摩爾/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可在飲食控製和運動治療的同時單用阿卡波糖。對於空腹或餐後血糖明顯升高者,可與磺脲類或雙胍類合用。Ⅰ型糖尿病患者,阿卡波糖聯合胰島素治療,可減少胰島素用量和穩定血糖,並可緩解高胰島素血症。阿卡波糖(拜糖平)的使用應從小劑量開始,開始劑量25~50毫克,每日3次,於開始進餐時或與頭幾口飯同時嚼碎吞下。若無胃腸道反應,可逐漸增加用量,一般每日150毫克可取得較滿意效果,最大劑量300毫克/日。

在應用拜糖平治療期間,由於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在結腸中的發酵,使蔗糖及含有蔗糖的食物容易引起腹部不適,甚至腹瀉。拜糖平具有抗高血糖的作用,但它本身不引起低血糖。拜糖平與磺脲類藥物或二甲雙胍或胰島素合用時,血糖濃度降到低血糖範圍,則應適當減少磺脲類藥物、二甲雙胍或胰島素的劑量。如果發生急性低血糖,應考慮到拜糖平抑製蔗糖的分解,因此,蔗糖不適於迅速緩解低血糖症狀,而應該使用葡萄糖。拜糖平應避免與抗酸藥、消膽胺、腸道吸附劑和消化酶製品同時服用,因為它們可能會降低阿卡波糖的作用。

服藥後時常出現脹氣、腸鳴響,偶爾有腹瀉和腹痛,如不遵照醫生規定的糖尿病飲食進餐,腸道副作用可能會更加嚴重。即使遵守飲食規定,仍有嚴重不適時,必須請醫生診斷並且暫時或長期減少劑量。有以下情況者應禁用拜糖平:對阿卡波糖過敏;18歲以下的青少年患者;有明顯消化、吸收障礙的慢性腸功能紊亂;由於腸脹氣而可能惡化的情況,如嚴重病氣、腸梗阻等;妊娠及哺乳期。

(2)米格列醇:德國Bayer公司開發研製的阿卡波糖更新的製劑。其藥理機製與阿卡波糖相似,不同的是米格列醇在小腸中幾乎完全吸收。米格列醇能有效降低Ⅰ型糖尿病和Ⅱ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治療劑量為50~100毫克,每日3次,餐中服。該藥與阿卡波糖的吸收和排泄有所不同,但總的臨床效果和副作用是類似的。較大劑量會產生吸收不良、腹脹和腹瀉等。

此類藥物,目前仍在不斷改進中,更新的製劑的副作用已很少。

(3)伏格列波糖(倍欣):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生產,是一種選擇性雙糖水解酶抑製劑,其作用機理與拜糖平相似,可適當延緩糖的消化和吸收,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後高血糖,適用於接受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而沒有得到明顯效果的患者,或者患者除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外還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製劑而沒有得到明顯效果者。每片含伏格列波糖02毫克,成人每次1片,每日3次,於飯前口服,可與其他降糖藥物合並使用。

對以下情況的患者禁忌使用:嚴重酮症的患者,糖尿病昏迷或昏迷前的患者;嚴重感染的患者,手術前後的患者或嚴重創傷的患者;對本品成分有過敏史的患者。

(4)瑞格列奈(諾和龍):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生產,是甲基甲胺苯甲酸家族的第一個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藥物,能有效地促進胰島素分泌,在胰島β細胞膜ATP~敏感鉀通道上的結合位點與磺脲類藥物完全不同。口服後可被迅速吸收,對胰島素分泌的促進作用較快,但持續時間較短,具有“快進快出”的特點,可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以此有效地控製餐後高血糖。諾和龍主要在肝髒中代謝,絕大部分由糞便排出。此外,諾和龍有較高的蛋白結合率,因而不會在組織中蓄積,有較好的安全性。每日上、午、晚三餐前服用025~40毫克諾和龍。靈活的“進餐服藥,不進餐不服藥”模式可以減少低血糖事件的發生,但治療早期,宜對患者血糖進行較為密切的監測。新型的胰島素分泌促進劑諾和龍的作用特點及安全性,在治療飲食治療失效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可作為一線抗糖尿病藥物單獨應用,有可能為Ⅱ型糖尿病的強化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手段。

對下列症狀者嚴禁使用:對瑞格列奈或諾和龍中的任何賦型劑過敏;Ⅰ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或哺乳期;12歲以下的兒童;嚴重腎功能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與CYP3A4抑製劑或誘導劑合並治療時。

8其他降糖藥的種類

(1)胰島素增敏劑:研究發現,噻唑烷二酮衍生物能增加胰島素刺激的糖原合成和糖酵解,增加脂肪細胞中葡萄糖氧化和脂肪合成等作用,但不改變胰島素受體數目和親合力。這些藥物可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者的血糖。此類藥物已在日本、歐美開始臨床應用,目前國內臨床上應用的是曲格列酮,該藥的排泄半衰期為16~34小時,每日服藥1次,以200毫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多不宜超過600毫克/日,與食物同服可加強其吸收,使其治療效果更好。此藥在降低空腹和餐後血糖的同時也降低血漿胰島素、甘油三酯和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它不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胰島β細胞有保護作用。另外,它通過肝髒代謝,從膽汁排泄,因此在腎功能不全時亦能服用。

這類藥物的作用機製是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肝糖原合成酶活性,減少肝內糖異生,與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結合,調節糖脂代謝。臨床上對於Ⅱ型糖尿病伴高胰島素血症或胰島素抵抗明顯的患者尤為適用,可單用或與磺脲類、胰島素合用。但請注意一點,曲格列酮主要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其降血糖作用有賴於胰島素循環水平,當與磺脲類、胰島素合用時,它們作用將加強,可能會引起低血糖。副作用是部分患者會出現肝損害,可致轉氨酶升高,發生率為05~19%,嚴重時可發生肝壞死。因此,肝功能不全者禁用;使用本藥的同時要監測肝功能。

(2)胰升糖素拮抗劑:胰升糖素由胰島A細胞分泌,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胰升糖素通過刺激糖原分解和糖異生,使血糖升高。胰升糖素拮抗劑能與胰升糖素受體結合,抑製胰升糖素的作用,從而降低血糖。但此類藥物尚未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