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資本(3 / 3)

生理健康,可概括為五句話:吃飯香,大便暢,入睡快,走路疾,思維敏捷。

吃飯香。有食欲,表明有“胃氣”,胃腸道無明顯疾患,消化吸收好。也能間接反映出無肝膽疾患,因為此病患者常厭油厭食,茶飯無心。

大便暢。每日1~2次成形軟便,無便溏、無幹結,表示腸道蠕動好。

入睡快。落枕即睡,是否有夢無妨。各人習慣不同,有人一覺天明,有人亂夢紛紜,隻要醒後大腦清爽,精神振奮即可;若是該睡時睡不著,不該睡時昏昏沉沉,則表明大腦皮質功能減退,或動脈硬化,供血不足,或有腦萎縮、神經衰弱、失眠等症。

走路疾。“行如風,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表示肌肉筋骨健壯,無關節疾患,無肌肉萎縮,無骨質鬆變。

思維敏捷。說話口齒伶俐,表達準確無誤,反應迅速到位,近事記憶尚清,心算加減敏捷無誤。可做兩個小試驗:

①測記憶。複述昨日讀過的新文章概況,能說出70%為優,50%為良,30%尚可,不足30%則提示腦記憶功能顯著減退。

②測心算。可用100減7,再減7,依次減至餘2,1分鍾內完成為優,1分半鍾為良,2分鍾尚可,超過2分鍾,說明腦記憶功能顯著減退。

心理健康,可概括為三句話:心境平和,與人為善,淡泊功利。心境平和。處世為人磊落隨和;情緒穩定,平心靜氣,生活規律,舉止有度,遇喜不癲狂,逢悲有節製。

與人為善。親人相愛,鄰裏相敬;助人為樂,不思報答;扶貧濟弱,福蔭鄉裏;抑惡揚善,伸張正義。

淡泊功利。知足常樂,質樸無華,熱心公益,不求揚名;不爭不鬥,寧靜致遠,利欲麵前不動心,身處貧賤誌不移。

這兩把尺子,是對絕大多數成年人而言的。若各項均“達標”,自然是“上上簽”了;若大多數“達標”,也算得上比較健康;若大多數不“達標”,就要找找原因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指標就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比如記憶減退,反應遲鈍,語無倫次,吐字不清,性格孤僻,喜怒無常等等,這是一些老年人特有的改變,隻要是與年齡增長同步,就不足為怪,但有此表現就算不上是體魄健康了。

衡量健康的標準

在人人都需要健康、渴望健康的同時,人們心中的健康到底是怎樣一個定義呢?身體不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不虛弱就是健康?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準確、不全麵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更是在保持體格方麵、精神方麵和社會方麵的完美狀態。這很好地說明了真正的健康是關係到三方麵的:身體、心理和對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

現代人的健康標準

怎樣去衡量一個人的健康情況?世界衛生組織規定了健康的十條標準:

①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從不挑剔。

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⑤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⑥體重適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臂位置協調。

⑦眼睛明亮不發炎,反應敏銳。

⑧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且無出血現象。

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鬆。

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心理健康製定了七條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善於協調和控製情緒。

③具有較強的意誌和品質。

④人際關係和諧。

⑤能動地適應並改善現實環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⑦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良好的心理狀態的表現內容

對良好心理狀態的表現,國內外眾多社會心理學家、醫學心理學家都曾提出過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內容。作為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應包括情緒的穩定、心理的成熟等。具體標準如下:對環境有較強或很強的適應力,能根據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

充分了解自己,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尊、自悅和悅人。

生活目的切合實際,包括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家庭目標的實現也如此。與現實環境保持一定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變化,自我意識和社會化程度都較好。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在集體中能與他人建立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能適當地發泄情緒。

在不損害社會和集體利益、不影響他人的原則下,達到個性的發揮。

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作恰當的追求;

並有滿足此種需求的相應能力。

這些標準,具體、全麵地給健康的內容作了詳細的闡述,使我們都能對健康有一個明晰的認識,並能通過養生朝著這個共同的健康準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