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養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根本(1 / 3)

第二篇養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根本

養生與健康

亙古至今,任何時代和民族無不把健康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指出“強國必強種,強種必強身”。馬克思認為:健康是人的第一權利,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人類為了創造曆史,首先必須健康地活著。健康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目標由來已久。

然而,什麼是健康?健康的內涵如何理解?由於人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對健康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受傳統觀念、世俗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視健康為“無病、無傷、無殘”,機械地視健康與疾病為單因單果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在著名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美狀態。”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標準。健康和疾病之間不存在明確的界線,一個人的機體可能潛伏著病理性缺陷或功能不全,而表麵仍是健康,隻有在出現症狀和體征時才被認為是生病。事實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現臨床表現已是病入膏肓,如肝癌、肺癌等。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自我保健,自我養生,以防患於未然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健康標準的有力補充和發展。這裏所說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豐盈充實、和諧安寧的狀態,並與周圍的環境保持均衡協調。由於人的社會屬性,如政治、經濟、戰爭、教育、工作、居住等外界影響,以及衝動、孤獨、緊張、恐懼、悲傷、憂患等不良情緒,這些往往使人們在心理上難以承受,對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此外,許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如吸煙、酗酒、吸毒、濫用藥物、異常性行為以及生活節奏紊亂、缺乏鍛煉等均無益於心身健康。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若幹指標,即安全感、穩定感、信任感、自主感、歸屬感、幸福感和認同感,對於判斷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具有量化評價的參考意義。指標分值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社會健康是指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現代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發展,提示了人的整體性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統一。人的機體必須與社會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而人在協調過程中往往處於主動地位,這是認識健康,探索健康,科學養生的基礎。人自身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健康和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種對健康的新的認識將健康觀從被動地治療疾病發展為積極地預防疾病;從單純的生理標準擴展到心理、社會標準;從個體標準延伸到群體乃至社會的健康評價。也就是說,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側重於人的社會屬性;既重視健康對人的價值,又強調人對健康的作用,並將兩者結合起來。這種對健康與疾病、人類與健康是多因多果關係的認識,是健康觀念的更新。

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學提出了更高的社會要求,迫切希望改善生存的質量和延長生存的時間。但社會的發展又迫使人們卷進一個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激烈、應激增多、汙染嚴重的境況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各自的養生行為更顯得舉足輕重。自古以來,善養生者健康長壽。

養生當順其自然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能達到天年?其實,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要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在醫學領域裏,中醫傳統的養生學,對於延緩衰老,延長壽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是祖國偉大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奇珠。

目前在養生保健行為中存在一種不良傾向,這裏應該提一提。有這樣一個小笑話:有一位想長壽的人向醫生請教延年益壽的秘方。醫生問他:“你喜歡工作嗎?”此人說:“不!”醫生又問:“你喜歡體育、唱歌、跳舞、下棋、釣魚、爬山、養花、旅遊、交友、家務等活動嗎?”此人皆搖頭說:“不!”這位醫生笑著對他說:“那你還要長壽幹什麼!”因此,我們說,沒有生活質量的長壽不僅沒有意義,甚至是痛苦的。

有的人為追求清靜虛無就每日閉門謝客,打坐養神;有的人為追求生命在於運動就終日爬山;有的人為追求老有所樂,便夜以繼日地下棋或搓麻將牌不止。如果僅從以上單一模式保健方法“養”下去的話,不僅不能長壽,反而會影響健康而折壽。

如何養生保健?中醫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和手段。其特點是孕育在普通的日常諸多行為之中。吃、喝、拉(大便)、撒(小便)、行、動、坐、臥等都涉及養生保健內容。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意;“養生”是養護生命之意;“厚生”是厚待生命之意;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段經文就是告誡人們養生還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

中醫的養生之道就是要遵循養生原則。這就要求人們在養生活動中要順其自然,法於自然。

養生四要

明代醫學家萬全(密齋)在他所著的《養生四要》一書中提出了四種重要的養生之法:

一曰寡欲

顧名思義,寡欲就是要求人們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欲望,但萬全卻對其提出了積極的解釋,即“堅忍其性”,其意是,要寡欲,就要培養堅強的意誌,鍛煉獨立的性格。確實如此,假若一個人能成為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即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要寡欲,豈不易哉!

二曰慎動

一般地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對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而萬全卻提出了慎動的主張。他認為,為了身心健康,必須謹慎地對待運動,既不要運動過度,也不要靜而不動,應以“保定其氣”為原則。這對我們是有啟發的,每個人都應當根據自己身心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運動方式,特別是運動量要進行合理的調整。

三曰法時

法時的一般要求,就是順從自然(特別是四季交替變化)規律以養生,對此,萬全提出了“和於陰陽”這一觀點。《周易》曾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一般規律,就是陰陽相互製約、相互依存的表現,人的身心發展變化,也必須合乎這“一陰一陽”的變化之“道”,才有利於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

四曰卻疾

萬全對卻疾的解釋是:“慎於醫藥。”意思是,人生了病,當然應就醫服藥,但不能迷信醫藥。這提示我們,患者應當善於自我調攝,提高身心素質,以增強對疾病的抗禦能力,這樣,在“卻病”方麵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

傳統養生與現代養生

傳統養生

我國傳統醫學對人類健康長壽有著非常特殊的貢獻,經過曆代名醫、名師漫長的探索,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與方法。其中與養生有著密切關係的理論主要有陰陽平衡說、腎氣說、脾胃說、五行調和說、飲食說等等。

陰陽平衡說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寶命全形論》中也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這說明人的生命活動是以體內陰陽為依據的,而體內陰陽又必須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相適應,生命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進行。即陰陽平衡,生命才有保障。為此,《內經》上也進一步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一組對立的屬性,又是相互依存的。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叫做互根。人體功能屬陽,物質屬陰,物質無功能則不能化生,功能無物質作基礎則不能生存。若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人體的生理現象就發生變異而出現病變,若一旦嚴重到陰陽離訣則生命就會宣告停止。事物中對立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靜止不變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條件,隨事物運動的變化而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

根據陰陽學說,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所有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係,又是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以髒腑來分,六腑為陽,五髒為陰。而五髒六腑之中又有陰陽之分,人體上下、內外各組織結構之間,以及每一結構本身,雖然關係複雜,但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說明。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陰陽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

例如,人體的功能活動以營養物質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功能活動就無從產生,即沒有陰就無從產生陽氣。反之,沒有髒腑的功能活動,食物也不能轉變為體內的營養物質,即沒有陽氣的作用,又不能化生陰精。人體內陰陽就是這樣相互作用,平衡協調,共同保證著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去相對平衡的結果。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機體有“陰虛”、“陽虛”之別。陽邪致病,可以使機體陽偏勝而傷陰,而出現熱證;陰邪致病,可以使機體陰偏勝而傷陽,而出現寒證。陽氣虛則不能製陰,而出現虛寒證;陰氣虛則不能製陽,而出現虛熱證。腎氣說《內經·素問》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竭於上,麵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從這段文字中可看出,人體的衰老與腎氣(真氣)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腎是生命活動的根本,腎氣是生命個體不可缺少的物質機能。腎氣包括元陽、元陰兩種物質,又稱命門之水火,為性命的根本所在,正如《中藏經》所述:“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人體變老與否,變老的速度,壽命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腎氣的強弱。腎氣旺盛不易變老,變老的速度也慢,人的壽命也就長;反之,腎氣衰,變老就提前發生,變老的速度也加快,壽命也就短促。所以,祖國醫學曆來對於腎氣都非常重視。人體無論受內因影響或受外因影響都會損傷腎氣,因此,人體的保健主要應從消除影響腎氣的不良因素以保護腎氣著手。

現代醫學證明,腎氣不僅與人體的先天遺傳有關,還與內分泌和免疫功能有密切關係。這就進一步證明腎氣的虛衰是引起人體變老的重要因素。

脾胃說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泉。人體生長發育,其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靠脾胃供給;脾胃虛弱,功能反常,供給減少(或過多),生長發育、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影響。現代醫學認為,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的蛋白質雖由人體自身合成,但其原料來源全依靠胃腸道的功能,即依靠胃的“受納”與脾的“運化”功能。不少國外學者認為:缺少蛋白質是人體變老的原因之一。

此外,脾胃虛弱會影響生命活動所賴以維持的維生素的攝取。實驗證明,維生素的缺乏,也是變老的原因之一。

五行調和說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行變化,故稱為五行。五行學說將人體內髒的特性予以分類,用以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例如,肝屬木,木的特性是生發,柔和;心屬火,火的特性是陽熱,上炎;脾屬土,土的特性是長養,變化;肺屬金,金的特性是清肅,堅勁;腎屬水,水的特性是寒潤,下行。

五行學說,主要以五行相生與相克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關係,五行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生,按照其相反的順序相克。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又可引起相乘和相侮的變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屬於正常,正是它們的運動維持了整體的平衡和穩定;而相乘、相侮屬異常,相乘、相侮的活動則破壞了整體的平衡與穩定。

五行學說不僅說明在生理情況下,髒腑間的相互聯係,而且也可說明在病理情況下,髒腑間的相互影響,一髒的病變可以傳至他髒,他髒的病變可以傳至此髒,具體分為相生關係傳變和相克關係傳變兩類。

五行學說在養生學中的應用,就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係,通過五行的調控,促進人體機能的正常有序,從而達到健康益壽的目的。疾病的發生發展,有時與髒腑的生克關係異常有關。因此,在預防與治療時,除了對病變的髒器進行調治外,還應考慮其他有關的髒腑,並調整其關係,控製其病變,以達到治療目的。

飲食說

《內經》中說:“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說:“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是祖國傳統醫學從正反兩麵充分闡述了飲食對人壽命的影響。

目前,一些科學家正研究飲食與人類衰老的關係。有人認為,如果人從小就合理地控製飲食量,有可能活到120歲。

試驗證明,用含熱量較低的食物喂養斷奶後的幼鼠,並補充些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以使鼠的壽命延長25%~100%。

有些科學家並不把研究重點放在限製飲食上,而是在努力探索食物與衰老的關係。實驗證明,用缺少色氨酸(一種主要為生長所需要的氨基酸)的飲食喂3周齡雌鼠,結果使有些雌鼠的壽命從701天延長到1527天,並且使雌鼠的繁殖期由15個月延長到33個月。33個月齡的雌鼠還能生出完全健康的幼鼠。這好比是80歲的婦女還能生育嬰兒。但是,這種減少飲食中的色氨酸的方法副作用太大,不宜用於人身上。

居住地區環境對人的壽命長短也有影響。如美國有些地區的白種男人每年的死亡率為0.96%,而在另一些地區死亡率則高於2%。絕大多數地區的居民的壽命都在不斷延長。這種情況不但發生在美國,也出現在世界各地,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這與生活環境的改善有很大關係。

氣血調和說

祖國醫學認為氣與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周流全身以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可以說氣與血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和動力。氣血調和運行無阻,在正常情況下,它完成各個組織器官的需要,使身體健康而百病不生。

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於氣的變化而產生的,即“萬物化生皆由於氣”。在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宇宙觀影響下,祖國醫學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所謂“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氣可以變為能量而流動於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對於人的生命活動有推動和溫煦作用。

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流行貫徹於全身脈管之中,具有營養滋潤作用。中醫學所說的“血”,基本上是指血液。血的生成與脾胃、肺、腎有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氣使血變得鮮紅,而腎藏精,精血同源。此外,肝也有“以血生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