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養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根本(2 / 3)

氣和血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而各自又有專門功能,但是兩者又是相互依存的。血液的組成和生成過程離不開氣和氣化功能,血的運行要依賴心氣推動、肺氣敷布、肝氣疏泄。氣行血行,氣止則血止;氣對血還有固攝作用,如氣虛可引起許多出血病症。反之,血能載氣與養氣,氣依附於血,氣血不可分;血又不斷為氣提供營養,使氣發揮作用。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虛則氣衰”,隻有氣血兩者協調,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健康無病。

氣血的調和是養生之本,兩者緊密配合,擔負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作用包括:

①溫煦滋養作用。氣血正常流通可以使人體溫度恒定,肌膚潤澤,麵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等,中醫認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損”。

②推動作用。人體是統一的有機整體,需要保持著動態平衡,靠氣與血有規律的正常運行而成。人體的每一個髒腑都有相應的經絡,這些大小不一的經絡遍布全身,血脈和經絡就成了運行氣血的通路。如果氣血本身的推動作用發生障礙,或是經絡受阻,或是氣血不亢,都會失去通達的功能,人體就會生病。

③防病作用。人體的自身防禦功能是很強的,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類抵禦疾病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氣血充足和運行流暢。所以中醫用補氣的方法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機體防病和抗病的能力。

情誌說

祖國醫學特別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把心理和生理方麵的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認識。人的精神、情緒,中醫學稱之為“內因”。古人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變化為人的本能,七情無製,太過或不及都能使人體功能異常,甚至引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情緒的變化,對於人體健康長壽有很大影響。這首先是由於這種情緒變化嚴重影響著大腦的功能,情緒過度反常,不僅破壞了大腦調節機體內外環境的平衡,而且也會導致新陳代謝和抗病能力的失調。例如,感情過度激動會導致腎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管痙攣,睡眠不安等。

美國有一位醫生,對抽煙的人肺癌發病率較高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抽煙的人之中,情緒易受影響者,肺癌發病率偏高。原因是煙草毒素再加上精神壓力,促使他對疾病的免疫功能降低,因而更容易患肺癌。美國另一位醫生通過研究發現,精神壓力較大的人,血液裏的白細胞減少,而消滅入侵人體的各種細菌正有賴於白細胞。在紐約的科研人員曾對一部分喪妻的男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在妻子剛死去的頭幾個月內,體內的白細胞明顯地少於正常人,因而抵抗力弱,容易得病。

為了進一步研究精神壓力與人體抵抗力的因果關係,科學家們用老鼠做過實驗,發現當它們受到巨大的外界壓力時,血液裏的激素就會增高,這種激素是由腎上腺分泌的,它的增高會直接影響老鼠體內抵抗疾病的功能。同時,這些受到外界壓力的老鼠,其體內白細胞也相應減少,從而影響其胸腺組織的功能。

現代養生

養生曆來是中醫學比較常用的名詞,但自從西醫學傳入中國以後,作為現代的中國養生學,已不再是純粹的中醫內容了,它與西方醫學中的抗衰老已相互滲透,緊密聯係起來了。現代養生一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遺傳學說

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生物進化和遺傳的結果。科學家發現衰老過程中某些遺傳物質受損,這證明衰老與遺傳物質損傷有關,即遺傳物質誤差引起了衰老。每個細胞都有細胞核,遺傳信息就存儲在核內的去氧核糖核酸分子內,細胞“讀出”部分存儲的信息,產生特異性酶,這種酶促進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使細胞得以正常地生存並行使其功能。

隨著人的衰老以及人體細胞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破壞,正常細胞不能再精確地“讀出”遺傳信息,其結果是,細胞活性降低,不能有效地發揮酶的功能。這一來,誤差的酶可以形成很多誤差的蛋白,使複製下一代細胞中核糖核酸及合成蛋白質的作用受到影響,以致影響細胞的功能和出現遺傳性損傷。由於這種細胞功能的不正常,人體器官組織出現衰老現象。

免疫說

人體免疫係統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的重要因素,而此係統的重要組成……免疫細胞隨人們年齡增長而出現改變。以胸腺為例,60歲老人可見其皮質變薄,細胞數量減少,T淋巴細胞數隻占原來的70%,而且細胞的活力也受到某種抑製因子的影響而大為減弱。衰老時免疫細胞的形態改變,其功能也明顯下降。

免疫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免疫細胞失去對病原體的識別能力,造成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複合症;二是對真菌、病毒的抗感染以及某些癌症的抵抗力下降,而引發多種疾病。

使退化的免疫功能重新獲得活力,有四種途徑:一是控製飲食,主要限製蛋白和熱量的攝入,以延緩幼年期免疫係統早熟從而延緩衰老,也可提高正常免疫能力,抑製自身免疫反應;二是依靠化學藥物如免疫抑製劑;三是細胞療法,即把幼年的免疫細胞如胸腺細胞、脾細胞、淋巴細胞等注入或植入老年人體內,有一定程度的“返老還童”效果;四是手術療法,即在發生免疫缺陷病前,切除胸腺和脾髒,可延長壽命,但這些方法目前隻是在研究探索之中,療效還不確切可靠。

神經內分泌學說大量資料表明,大腦的衰老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開始很早,但進展緩慢,到60歲後就急轉直下大為加快了。就拿大腦的重量來說吧:一般人活到70歲時腦重量隻有年輕時的95%;80歲時隻有90%;90歲時隻剩下80%了。

從事神經化學研究者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腦細胞中褐色素在增多。褐色素是腦細胞的一種代謝產物,與大腦的正常功能毫無關係。初生兒腦中,幾乎不含這種色素,以後開始增多,到60歲以上,其含量已十分可觀,竟可占據腦細胞內一半以上空間,這就影響了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由於神經係統在機體內外環境的調節上起主導作用,一旦腦細胞大量死亡,褐色素含量增加,大腦的調節功能降低,內外環境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衰老也就發生了。

腦也是主宰內分泌功能的中樞。內分泌機能紊亂和減退能引起衰老,因為內分泌係統(如性腺、腦下垂體、胸腺、甲狀腺、腎上腺等)分泌出的激素,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正常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激素是一種循環在血液中的化學物質,人體很多功能是依靠激素對某些組織細胞的作用才得以發揮的。

特定地接受某種激素的作用,稱為該激素的受體。激素受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老年人細胞形成受體的速度比年輕人慢;相反,其分解速度卻較快,到了衰老期激素則幹脆停止發揮作用。因此人們認為,受體的損失和減少是衰老過程的一個重要機製,從而說明激素的平衡或失調是延緩或加速衰老過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細胞分裂學說

實驗證明,人的胚胎細胞在組織培養中的分裂次數,到死亡前為止,與提供這種細胞者的年齡密切相關。例如,從胎兒取得的細胞可分裂50次左右,而從20歲以上成人取得的細胞則隻能分裂20次左右就發生衰老死亡。一般壽命長的動物,其細胞分裂次數也多。如太平洋的一種海龜,其細胞可分裂72~114次,壽命可達250年;小鼠的細胞可分裂14~28次,壽命為3.5年;人的細胞可分裂50次左右,壽命可達120歲。為什麼細胞在培養中壽命有一定的限製?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其存活過程中,細胞的蛋白質逐漸變異的結果。

生物鍾學說

科學證明,一切生命現象隨著晝夜的交替,四時的變更呈現出周期性特點。動物的繁殖、換羽、遷徙;人的體溫升降、心率快慢、血壓高低、血糖含量、激素分泌、尿中離子排泄、基礎代謝率、生長激素和睡眠覺醒周期以及經絡電位等均有規律可循。人體內還存在年周期以及其他不同周期的變化,如肝的解毒功能和膽汁分泌,一般是夏天降低,冬天升高。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海爾弗利克教授用組織培養動物細胞來研究老化機製。在控製很嚴的實驗條件下,培養基裏生長的正常動物或人類的細胞隻分裂到一定的世代,就停止分裂而死亡。正常人約由50萬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大部分從胚胎開始,共分裂50次。科學家認為,細胞裏可能藏著一個小小的“壽命鍾”,控製著細胞的分裂次數。

各種動物細胞內的“鍾”是不同的,甚至每個動物個體的“鍾”也有所不同,有的走得長一點,有的走得短一點。老人的“鍾”走到40次,快停止了,而胎兒的“鍾”才剛剛開始啟動。如果把細胞在液氮中冷凍起來,凍到零下近200℃時,細胞內的“鍾”就會暫停走動;解凍後,又會依所剩次數繼續走下去。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隻要讓細胞長期處於冰凍狀態,就能把生命永遠保存下去。

差錯成因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構成機體組成成分的某些分子往往會發生變化,若發生變化的分子逐漸增加,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起機體衰老。體內的蛋白質合成過程比較複雜,是構成機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當細胞合成蛋白質時,每一個合成步驟都可能產生誤差。如DNA複製,DNA轉錄,氨基酸的激活,肽鏈的延長等都很複雜,很可能在合成過程的某一點發生誤差,從而影響到蛋白質的合成,或者合成一種異常的蛋白質,引起細胞功能失常。

一般而言,誤差的形成與個別錯誤的氨基酸摻入有關。誤差的後果取決於摻入部位和摻入物的性質。若誤差蛋白質在細胞內大量堆積,就會發生“差誤災難”,導致細胞衰老和死亡。

交聯學說

由貝克傑斯於1963年首先提出,是分子生物學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衰老學說。其基本觀點為:人體的細胞和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發生交聯反應的成分,因而往往容易發生多種交聯反應。生物體內的交聯反應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發生在細胞核DNA的股間交聯;一類是發生在細胞外蛋白膠原纖維的交聯。組織膠原蛋白的共價交聯隨年齡而增加,膠原蛋白的不溶性也隨之增加。生物體內大分子中發生過多或異常的交聯,就會導致生物體的衰老與死亡。老年人皮膚皺縮,腰背彎曲,關節僵硬,這是膠原纖維交聯反應引起結締組織硬化的結果。交聯反應還使機體組織對激素、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通透性下降,造成組織和器官功能減退而使機體老化。

一般來說,引起衰老的因素也必然影響壽命,衰老是一個機體內部變化的過程,然而內因是通過外因起作用的。人的自然壽命應在百歲以上,但百歲以上的老人很少。結合內外兩方麵的因素,影響壽命的因素應該是多方麵的。

居家養生法

飲食養生法

飲食養生法,簡稱食養,即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及其功能作用,合理調配膳食,注意飲食宜忌,以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食物有寒、熱、溫、涼、平共五種性。寒涼食物大多具有清熱除煩作用,一般適用於炎熱的氣候環境及陽盛陰虛體質者養生之用;溫熱食物大多具有助陽散寒功效,一般適用於寒冷的氣候環境及陽虛陰盛體質者養生之用。食物有七種味,即辛、甘、酸、苦、鹹、淡及澀味。不同的味具有不同的作用,即辛散、甘補、酸(澀)收、苦瀉(健胃)、鹹軟(補腎),可根據情況選用。食物歸經,是指食物對髒腑經絡的選擇作用,如梨、香蕉、桑葚、獼猴桃等,都具有清熱生津作用,但梨重在清肺熱,香蕉側重清大腸的熱,桑葚側重清肝的虛熱,獼猴桃重在清膀胱之熱。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科學調配膳食,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偏頗、髒腑盛衰,從而強身健體,防病治病。

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即飲食要有節製。這裏的節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數量;二是指進食的時間。也就是說,飲食要定量、定時。定量是說進食不可過多或過少,饑飽適中。進食過少則機體營養不足,會使身體逐漸消瘦、衰弱,勢必影響健康。反之,進食過量,甚至暴飲暴食,則會加重胃腸負擔,食滯胃而難以消化,既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造成氣血化生障礙;又可導致胃腸受損,產生疾病;還會因熱能過剩,吸收大於消耗,發生肥胖等病。定時是指進食要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隻有有規律的按時進食,才能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奏地進行,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如果食無定時,或零食不離口,就會擾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脾胃失調,功能減退,有損健康。同時,一日三餐還要遵循“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的原則,既能保證人體對飲食營養的需求,又能避免胃腸受損,有利於保健。謹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謹和五味,即恰當地調配飲食五味,使人體獲取豐富而全麵的營養。具體包括四個方麵:

①食宜清淡。提倡素食為主,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並輔以豆類、蔬菜、瓜果、植物油等,少食肥甘酒肉等食物。

②食勿偏嗜。人體生理正常發育,需要各種營養物質,所以要合理搭配食物,切忌單調、偏嗜。偏嗜五味,往往會引起病變,有損健康。如過食酸,損胃氣,傷人筋骨,使牙齒酥軟;過食鹹,能傷骨傷血,使“肌肉短縮”、“傷肺使人咳”,令皮膚黑;過食甘,能使人脘腹脹滿,易成消渴病;過食苦,能使人脹滿,或嘔吐;過食辛,能使人筋脈弛緩,精神耗傷,頭熱目眩,傷血,久食發生痔瘡、齒痛咽腫。

③因人製宜。食物性味各異,人體體質有別,飲食選擇與搭配要注意因人製宜。如木火體質的人,宜食清淡、潤燥類食品;肥胖體質者,宜食清淡、利濕類食物;老年人宜選平補、清淡養陰類食品。

④五味所禁。五味與五髒、五體有其特定的親和性,五髒有病時對五味也有所要求,“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起居要合乎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和人體生理規律,即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包括:

①四時起居。根據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適當調節起居時間,春季宜晚睡早起,外出散步,無拘無束,以適應自然界生發之氣;夏季宜晚睡早起,多動少怒,以適應自然界長養之氣;秋季宜早睡早起,神態安靜,以適應自然界收斂之氣;冬季宜早睡晚起,固密心誌,避寒就溫,減少劇烈運動,以適應自然界潛藏之氣。

②定時作息。定時起床、定時用餐、定時鍛煉、定時工作學習、定時排便、定時洗澡、定時睡眠等。

勞逸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