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逸適度,即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逸,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勞,指體力、腦力勞動及形體鍛煉。逸,指恢複、增強生理功能的休息過程。經常而合理的勞作,有利於活動筋骨,暢通氣血,促進心腦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增強體質,從而保持生命的活力。而適度的休息能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和精力,調節身心,維持健康。但過度勞作則可內傷髒腑、外損筋骨,導致氣血虧損,精竭形弊,疾病叢生;過度安逸則會使氣機鬱滯,人體功能活動衰退,同樣可致疾病,損害人體健康。所以葛洪《抱樸子·內篇》說:“不欲甚勞,不欲甚逸。”《千金要方》說:“養性之士,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懵。”《黃帝內經》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安臥有方
安臥有方,指根據自然界與人體陰陽變化的規律,采取合理的睡眠方法與措施,保證高質量睡眠,以消除疲勞,恢複精力,促進健康,延年益壽。具體包括睡前調攝、睡眠宜忌、醒後保養及防治失眠等四個方麵。
①睡前調攝強調三點。睡前調攝精神,使情誌安定,心思寧靜,摒除一切雜念,為睡眠創造良好意境;睡前散步;睡前濯足(用40℃左右的溫水泡洗並摩擦雙足),按摩湧泉穴。
②睡眠六宜九忌。六宜即“寢具適宜,睡眠時間適宜,睡眠姿勢正確,睡眠方位恰當,睡眠環境幽靜,睡眠宜露首”。九忌即“睡前忌憂慮惱怒;睡前忌多食、饑餓或飲濃茶、咖啡;睡眠忌言語;睡眠忌開燈;睡時忌張口;睡眠忌俯臥、仰臥;睡眠忌掩麵;臥處忌當風;臥忌麵對火爐”。
③醒後保養。主要有熨目、運睛、叩齒、咽津、梳發、櫛沐、顏麵按摩、鳴天鼓及忌戀床不起。
④防治失眠。常用安眠五法,即清靜安眠法(睡前保持身心安靜,睡時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臍處,然後默念數字),吐納入國法(睡時,全身放鬆,用鼻吸氣,以口呼氣,心中默數數字),勞形安眠法(睡前半小時,慢跑或散步或作床上八段錦等體育鍛煉,使肌肉輕度勞累),食療安眠法(常食百合、蜂蜜、大棗、桂圓、蓮子等食物,睡前喝杯溫牛奶),藥枕安眠法(枕心內填充菊花或決明子或綠豆殼或合歡花等藥物)。
調神養生法
調神養生法,即調養精神,調節情誌,使情緒穩定,心情舒暢,從而使身心健康的養生法。“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及其外在征象的概括;狹義的神指以情誌、意識、思維活動為特點的心理活動現象。調神養生法重在指後者。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髒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調攝精神情誌包括清靜養神、四氣調神、氣功練神、節欲保神、修性怡神等多方麵。
清靜養神
清靜養神,指保持心神寧靜、思想安定、專心致誌地從事工作與學習。
包括:
①少私寡欲。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要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過高過多,達不到目的,就難免會產生憂鬱、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必然擾亂心神的清靜,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若能減少私欲,從實際情況出發,節製對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則可減少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境坦然、心情舒暢,即神氣清靜內守,從而促進身心健康。
②養心斂思。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誌,神用專一而不雜,可驅逐煩惱。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的,凝神斂思是保持心思清靜的良方。欲取得保養心神的良效,必須具備光明磊落的胸懷,誌有所專的品德。也隻有這樣,才能保持精神愉快,安詳調和,不僅有利於工作和學習,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③抑目靜耳。眼和耳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感官,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隻有做到耳無妄聽,目無妄視,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避免外界事物對心神的不良刺激,才能使神氣內守而不過勞,維護身心健康。
修身養性
修身養性是指道德品質的培養。一般來說,有道德、修養好的人往往健康長壽。由於品德高尚,不謀私利,講究仁義,常做好事,必然人際關係良好,不愉快的糾紛大大減少,心情愉快,氣機通暢,心神安寧,氣血和調,從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可獲健康長壽。修身養性強調少私欲,除六害,以理收心。除六害,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如果過分熱衷名利,計較錢財,好色縱欲,成天沉醉於美酒佳肴,狂妄自大,嫉妒賢良,患得患失,心胸狹窄,必致心神不定,七情過度,百病叢生而傷身折壽,而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望獲得高壽。
恬淡虛無
恬淡虛無,指生活淡泊質樸,心境愉快寧靜,外不受物欲的誘惑,內不存在慮的激擾。養生者能做到恬淡虛無,則“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夠神守於內,形全於外,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與長壽。
節製法
節製法,是指調和、節製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的養生方法。節製法,包括遇事戒怒和寵辱不驚。“怒”是情誌致病的魁首,它不僅損傷肝髒,還會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心身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製怒之法,首先是“以理製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衝動。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可怒之事,但若在發怒之前,考慮一下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以及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常可理智地控製自己過激的情緒。其次,可用“提醒法”製怒,即在自己的案頭或床頭寫上“息怒”、“遇事戒怒”、“忍”等警言,隨時提醒自己勿亂發脾氣或大發脾氣。再次,要怒後反思,即每次發怒後,冷靜地思考一下,這樣處理是否得當,並吸取教訓,逐漸克服遇事易怒的毛病。“寵辱不驚”,是指對於個人的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情感活動不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宣泄法
宣泄法,指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法宣達、發泄出去,從而盡快恢複心理平衡的方法。宣泄法主要包括直接發泄和疏導宣散等方式。直接發泄,即在遭遇不幸或挫折或不平時,可以向親人或朋友或領導及上級機關一訴衷腸;也可以痛哭一場或引吭高歌,或大聲呼叫;還可以將心中的苦悶寫出來,等等。通過以上方法,將內心的憂鬱、悲痛或煩惱發泄出來,從而達到精神的寧靜和愉悅。或者當出現不良情緒時,也可以借助於他人的疏導,把鬱悶在內心的苦惱宣散出來,通過交友談心,互相幫助,啟發誘導,解除煩惱和苦悶,恢複心理平衡。
移情法
移情法又稱轉移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進而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或轉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以恢複正常心境的方法。轉移法包括升華超脫、移情易性和運動移情等多種方法,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用理智駕馭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中去,用工作或學習的成績衝淡過去的不快,寄托自己的情思。這是排除不良情緒、保持穩定心態的重要保健方法。超脫,即在思想上把某些事情看得淡一些,在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通過散步、旅遊等活動驅除煩惱,使精神振奮。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易性,指改易心誌。通過排除內心的雜念和抑鬱,改變不良情緒和習慣,如通過琴棋書畫、觀劇聽戲等,排解不良情緒,恢複正常心態,或者通過運動鍛煉,如打球、遊泳、拳擊、賽跑等,發泄胸中的苦悶,轉移注意力,用肌肉的緊張抵消精神的緊張,使人除去煩惱,心情愉快,更加精神飽滿。
陶冶法
陶冶法,指在閑暇、業餘時間,通過多種情趣高雅、動靜相參的娛樂活動,以怡養心誌,舒暢情懷,忘卻或克服不良情緒,調節精神情誌的方法。陶冶精神情誌的具體方法很多,如音樂欣賞、書法繪畫、弈棋垂釣、唱歌跳舞、讀書賦詩、種花養鳥、旅遊參觀等。在眾多方法中,以音樂欣賞和書法繪畫最為有益,當然,這些都需要根據年齡、性別、文化素質、經濟條件、藝術修養、個人稟性及地域環境等不同情況,有選擇地合理運用,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情誌製約法
情誌製約法,指通過多種方法和措施,消除和幹擾過激或不良情誌對人體的損害,達到調和情誌的目的。情誌製約法包括抑情順理、情誌相勝及情誌導引。抑情順理,即通過他人的語言開導,“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使其明達事理,或者通過自己的理性思考,以理智駕馭情感,製約過激或不良情誌的傷害。情誌相勝,是根據情誌與五髒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原理,以一種情誌活動來調節與控製另一種情誌活動,從而達到消除和幹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誌的目的。如通過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等“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起到調節情誌的作用。情誌導引,是通過修煉,創造一個良好的心境,從而消除不良與過激情誌對人體的損害。如彭祖情誌導引法、靜神冥思法皆是。
陽虛體質養生法
陽虛體質者,麵色蒼白,身倦懶動,平素喜暖畏寒,手足欠溫,大便時溏,小便清長,性格日內向,缺乏熱情,舌淡苔白,脈沉而無力。此種體質者,平時要注意避風寒,多參加慢跑、球類活動、舞蹈活動及五禽戲、八段錦等動功,取“動則生陽”之義。還可常作日光浴、空氣浴,以強壯衛陽。飲食調養方麵,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雞肉、韭菜粥、附子粥等壯陽食物。並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在夏日三伏天,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氣旺盛之時,以強壯人體之陽,最為得法。還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補益陽氣的藥物,如鹿茸、鹿角霜、淫羊藿、巴戟天、仙茅、冬蟲夏草、蛤蚧、補骨脂、胡桃、杜仲等,或選用成方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全鹿丸。偏心陽虛者,常服桂枝甘草湯加肉桂,虛甚者可加人參;偏脾陽虛者,可選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腎兩虛者用濟生腎氣丸。
陰虛體質養生法
陰虛體質者,形體消瘦,口幹咽燥,畏熱喜涼,手足心熱,心煩失眠,便秘尿黃,性格多急躁易怒,舌紅少苔,脈細數。此種體質者,要注意保持環境的安靜與涼爽,宜選擇太極拳等較和緩的運動,不宜參加過於激烈的球賽、速跑、勁舞等活動。飲食調養宜清淡涼潤,忌肥膩厚味和辛辣燥烈之品,適當多吃些新鮮蔬菜瓜果、豆腐、牛奶、雞蛋、芝麻、蜂蜜、魚類及鴨等。根據“秋冬養陰”的法則,在秋冬季可選食銀耳、燕窩、淡菜、海參等益陰之品,並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服用養陰清熱藥物,如玄參、生地、何首烏、黃精、五味子、桑葚、麥冬、天冬、沙參、石斛、王竹、枸杞子、女貞子、山茱萸、龜板等。常用的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若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可用天王補心丹;肝陰虛,宜選一貫煎;脾陰虛,服用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地黃丸。陰虛體質的人常服首烏延壽丹,對身體大有裨益。
氣虛體質養生法
氣虛體質者,麵色白而少澤,語聲低怯,常感氣力不足,動則氣喘籲籲,自汗,活動尤甚,體倦乏力,舌淡苔薄,脈弱。此種體質者,宜選散步、慢跑、交誼舞等鍛煉項目,可練養腎功。飲食調養宜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黑米、山藥、蓧麥、土豆、大棗、胡蘿卜、香菇、禽肉、魚、牛肉等食物。也可常服金匱薯蕷丸。偏脾氣虛者,可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偏肺氣虛者宜服補肺湯;偏腎氣虛者,可服腎氣丸。
血虛體質養生法
血虛體質者,麵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不耐勞作,常覺頭昏眼花,失眠健忘多夢,脈細無力。此種體質者,不可過度用腦,通過聽音樂,觀看相聲、啞劇等,以振奮精神;也可選擇散步、太極拳等鍛煉項目。飲食調養宜常食荔枝、鬆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畜肉、甲魚、海參等食物。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丸。若氣血兩虛者,宜服八珍湯、十全大補丸或人參養榮丸。藥膳中可選當歸、黃芪、黃精、熟地、首烏、桂圓、西洋參等藥物。
痰濕體質養生法
痰濕體質者,形體多肥胖,皮膚多白滑,身重易倦,懶動嗜睡,動作遲緩,食量較大,多汗,怕熱又畏冷,舌體胖,苔滑膩,脈濡而滑。此種體質者,應堅持散步、爬山、慢跑、騎自行車及練八段錦、五禽戲、健美操等運動,並逐漸加大運動量。飲食調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注意節食,可常食蘿卜、荸薺、冬瓜、包菜、海蜇、洋蔥、扁豆、薏苡仁等。可常服二陳湯,食山楂粥、荷葉粥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香砂六君子丸、平胃散合溫膽湯及減肥消脂茶。
淤血體質養生法
淤血體質者,形體多瘦,膚色晦暗,肌膚幹燥,眼眶黯黑,口唇色暗,舌紫暗或有淤點,脈細澀。此種體質者,宜多練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舞蹈及進行按摩,促使氣血運行。飲食調養宜常食黑豆、油菜、慈姑、桃仁及山楂粥、花生粥,可適量飲丹參酒、山楂酒、紅葡萄酒等以助氣血暢通。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服地黃、丹參、當歸、川芎、茺蔚子、草決明、三七、五加皮、紅花、地龍等藥物。
熱盛體質養生法
熱盛體質者,多形體壯實,聲高氣粗,麵紅體熱,喜涼怕熱,渴喜冷飲,手足多汗,小便赤熱,大便秘結而臊臭,舌紅苔黃,脈洪數有力。此種體質者,宜選擇遊泳、跑步、球類等運動量大的項目鍛煉身體,讓體內多餘的陽氣散發出來。飲食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香蕉、西瓜、番茄、蓮藕、柿子及綠豆粥、藕粥之類,多飲綠茶或白開水,忌酒、咖啡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薑、蔥、狗肉、羊肉、雞肉、牛肉、鹿肉等應少食。平時可常飲菊花茶、苦丁茶、金銀花茶,睡前宜練靜功,常洗冷水浴。大便幹燥者,用麻仁丸或潤湯丸;口舌幹燥者,可服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選用丹梔逍遙散;皮膚常長瘡瘍者,服牛黃解毒丸或三黃散。
氣鬱體質養生法
氣鬱體質者,多麵色蒼暗或萎黃,性情多急躁、易激動,或抑鬱寡歡,胸悶不舒服,喜歎氣,食欲不佳,舌淡紅苔白,脈弦。此種體質者,宜多參加集體文娛活動或社會活動,常看喜劇、小品和聽輕鬆歡快的樂曲,不宜看悲劇。常參加體育鍛煉、跳集體舞或外出旅遊,以活躍身心,解除鬱悶。飲食調養宜多食佛手、柑橘、橙子、蕎麥、茴香茶、大蒜、火腿、高粱、香櫞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常服香附、烏藥、川楝子、鬱金、青皮等具有疏肝、理氣、解鬱作用的藥物或越鞠丸、逍遙散等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