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飲食養生(1 / 3)

第三篇飲食養生

科學飲食

飲食宜雜

雜食指的是粗糧、細糧都吃,葷菜、素菜搭配,膳食安排多樣化、全方位。古代醫學就指出“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雜食的優越性在於營養物質的齊全與互補:

①穀類是B族維生素的來源。如果缺乏會影響生長發育,以及易致皮膚黏膜組織的病變。穀物中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穀粒的糊粉層,如果與薯類一起食用,可互補其各自營養素的不足。

②蔬菜是營養物質的“綠色倉庫”。根菜類、莖菜類、葉菜類、果菜類等,含有許多無機元素鈣、磷、鐵、銅等,是組成骨骼、促進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所含的食物纖維,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黏膜接觸的時間。

③肉、蛋、魚、蝦等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脂肪。肉類中的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更是人體中必需的氨基酸。

單調的食品,由於缺乏眾多營養成分,必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如牛奶和雞蛋是含有豐富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的營養物質。若天天吃這兩種食品而不吃其他菜肴,會造成機體缺鐵或心髒病變。選配雜食,通過各自所含不同的營養成分相互調劑,對生長發育及髒器組織的功能才是有益的。

多吃蔬菜

①食用蔬菜有講究。我們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很多,其中有些營養素隻能從蔬菜中攝入。營養學家經實驗證明,大蔥、番茄、香菜、芹菜等含維生素C最多,菠菜、紅蘿卜、南瓜中含維生素A較多,卷心菜、土豆、菜花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深綠色蔬菜含鈣豐富。紅、黃、綠各色蔬菜互相搭配,既可增進食欲,又可起到營養互補的作用。因此,一般人應注意多種蔬菜搭配食用,而對病人則應按不同病情選食蔬菜。

②有些蔬菜要帶皮吃。在日常烹調中,南瓜、蘿卜、番茄、茄子等蔬菜,隻要表麵無汙染,用清水洗幹淨,就可以帶皮食用。因為其營養成分大都集中在皮下。如將其皮削去,營養成分也就所剩無幾了。

③蔬菜的老葉應盡量食用。蔬菜的葉有老嫩之分,但所含的營養成分沒有多少差別。有些蔬菜的老葉子,由於生長期長,接受光照時間較長,養分積累也多,故不宜一概丟棄,應適當保留食用。

④炒菜先放鹽好處多。炒菜時一般人喜歡菜熟才放鹽,其實油沸之後先放鹽好處更多。鹽可以使油溫下降,從而避免倒入生菜時油、水亂濺;鹽與油混合均勻,炒出的菜色、香、味都較好;食用油在榨取、運輸、儲存過程中,難免混入黃曲黴素,如果先放鹽(含碘),鹽中的碘化物可破壞黃曲黴素的毒性。因此,炒菜應先放鹽。

⑤吃蔬菜講究四多四少。

多吃生少蒸煮。有些蔬菜可以生吃,如柿子椒、黃瓜、蔥等。生吃可保留易遭高溫破壞的營養成分,保健價值更高。

多吃清淡少加鹽。不能生吃的蔬菜隻能煮熟吃,但不能煮得過久,最好是在開水中稍稍燙一下,而且不加作料。

多吃原菜少榨汁。蔬菜榨汁會丟失太多的營養素,還會影響咀嚼能力。

多吃雜少吃單。進食蔬菜不可太單一,品種越多越好,營養學家建議每天不要少於五種。

飲食有學問

空腹不宜吃的食品

①大蒜。大蒜中含有強烈辛辣的蒜素,空腹吃蒜,會對胃黏膜、腸壁造成刺激,引起胃腸痙攣、胃絞痛並影響胃、腸消化功能。

②番茄。番茄內含豐富的果膠、柿膠酸及多種可溶性收斂成分。如果空腹下肚,這些成分容易與胃酸起化學反應,生成難以溶解的硬塊狀物,堵塞胃腸,造成腹壓增高,引起胃腸脹滿、疼痛等一係列症狀。

③柑橘。因其含有大量糖分及有機酸,空腹食用,會使胃酸增加,對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胃脘部不適,泛酸,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④冷凍品。在運動後或空腹時大量飲用各種冷凍食品,會強烈刺激胃腸道、心髒,使這些器官發生突發性的攣縮現象,久而久之可以導致各種酶促化學反應失調、內分泌失調、女性月經紊亂等病症發生。

⑤食糖。科學研究發現,空腹大量吃糖,會使血液中的血糖濃度突然升高,破壞機體的酸堿平衡與體內各種有益微生物的平衡。

⑥白酒。空腹喝白酒,能降低人體內血糖濃度,很快出現低血糖,腦組織會因缺乏葡萄糖的供應而發生功能性障礙,出現心悸、頭暈、出冷汗及饑餓感,嚴重者若搶救不及時,會發生低血糖昏迷,導致生命危險。

不宜多吃的食品

①鬆花蛋。因為製作鬆花蛋時要用一定量的鉛,經常食用會引起鉛中毒。

②臭豆腐。臭豆腐在發酵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汙染,並含有大量揮發性有害物質,這些是蛋白質分解的腐敗物質,對人體有害。

③味精。味精每人每日攝入量應不超過6克,過多攝入會導致血液中穀氨酸的含量升高,可造成短時期的頭痛、心跳、惡心症狀。

④方便麵。方便麵中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品色素與防腐劑等。

⑤葵花子。葵花子中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堿,嚴重影響肝細胞的功能。

⑥菠菜。菠菜營養豐富,但含草酸,食物中的寶貴元素鋅與鈣會與草酸結合而排出體外,從而引起人體鋅與鈣的缺乏。

⑦動物內髒。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動物內髒含有比較豐富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是,動物的內髒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比其肉中的含量要高,例如豬腦中脂肪和膽固醇分別達到9.8克/100克和2571毫克/100克,比豬肉高得多。而一個人膽固醇攝入量太多易導致動脈硬化。

⑧烤肉串。肉類在熏烤過程中會產生如苯並芘,這種有害物質將直接誘發癌症。

⑨醃菜。長期食用醃菜可引起鈉、水在體內滯留,從而誘發心髒病。

⑩油條。油條中的明礬是含鋁的無機物,如經常吃油條,鋁就可能由腎髒排出,從而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產生毒害。

不宜偏食豆製品

豆製品有優點也有缺點,但隻要合理食用,對人體還是有益的。但過度偏食豆製品,會“物極必反”,使機體發生營養失衡,甚至引發代謝紊亂和疾病。

豆製品雖然蛋白質含量豐富,但是為植物蛋白,不能補充機體每天必需的氨基酸,而且有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不適,所以老人除了吃豆製品外,還應吃些含動物蛋白豐富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等。

豆製品中含有大量的蛋氨酸,它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同型的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易沉積於動脈壁上,最終有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

豆製品中的皂角苷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攝入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發生碘缺乏病;而且長期大量吃豆製品雖能大幅度提高血鈣濃度,但是它又阻礙微量元素鋅的利用和吸收,而鋅對人體健康同樣功不可沒。因此,吃豆製品也應有度。

另外,老年人在患某些疾病或身體狀態不佳的情況下,應當忌食或者少吃豆製品。除缺鐵性貧血、冠心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病人不能多吃豆製品外,以下疾病的患者也應慎食豆製品:

①腎衰竭。豆製品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髒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勢必會加重腎髒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

②痛風。豆製品,特別是豌豆製品含嘌呤較多,若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多食,則不利於病情的控製。

③消化道疾患。由於豆製品中的嘌呤有促進胃液分泌的作用,低聚糖容易在腸道被細菌酵解而產生,因而多吃豆製品會出現噯氣、腸鳴、腹脹、腹痛等症狀,故患消化道潰瘍、胃炎、胰腺炎、膽囊炎、痢疾等病者慎食。

吃海鮮六不宜

①不宜生食。海鮮容易引起食源性的寄生蟲病,潛伏在魚、蝦、蟹等水產品體內的“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力十分驚人,隻要十幾分鍾就能繁殖一代。人生食海鮮較易造成急性食物中毒,嚴重者甚至被奪去性命。但是,這種細菌怕熱、怕醋。我們可以用燒熟、燒透的辦法來殺菌;在吃涼拌菜的時候,可以加一些濃度為1%的食醋,10分鍾以後再吃,就可以減少中毒的危險。

②不宜飲啤酒。食用海鮮的同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便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痛風發作時,不但被侵犯的關節紅腫熱痛,甚至會引起全身高熱,狀似敗血症。久而久之,患部關節逐漸被破壞,甚至還會引起腎結石或尿毒症。

③不宜服維生素C。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食用蝦類等水生甲殼類動物同時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能夠致人死亡。因為海產品中常含有一種對人體無害的砷類,它在維生素C作用下,能夠轉化為有毒的砷。

④烹調要得當。海鮮品會引起食物中毒,蒸煮海鮮時應在100℃中連續加熱半小時以上,防止外期內生,沒有完全殺死細菌及毒素。海鮮品不能醃製或生食,若生吃涼拌,可以在洗後加入食醋浸泡10分鍾,再加其他調味品。熟海鮮如暫時不吃,再次食用應回鍋加熱煮開。

⑤不宜暴飲暴食。海鮮含蛋白質較多,特別是未吃過海鮮的人,易引起變態反應,如腹瀉、腹脹、蕁麻疹、水腫等,增加肝髒負擔。

⑥不可與水果同吃或立即喝茶。魚、蝦、蟹等海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海產品後,馬上吃水果或喝茶,不但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海鮮中的鈣還會與水果或茶水中的鞣酸相結合,形成難溶的鈣化合物,會對胃腸道產生刺激,甚至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保健學家認為,分開進食,即吃海鮮與吃水果、喝茶水間隔2個小時,才能不影響身體健康。

膳食調配

主食巧搭配

我國人民的主食以米麵為主,是熱能的主要供給來源。科學烹製主食,做到合理搭配,科學加工,一則可提高主食的營養價值;二則能預防一些老年病的發生;三則能減少營養素的丟失,有助於人體健康。

①米麵混食,如大米與燕麥或麵粉混合食用,或大米與玉米粉混合食用,營養互補。

②粗細糧混食,如大米與小米按1∶1等量混合煮粥,或玉米粉、小米粉與豆粉混合做成饅頭,營養價值增高。

③烹製多用蒸、煮、烙,少用油炸和少加堿,可以有效地避免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損失及有害物質的產生。

副食多樣化

副食,指除每日三餐米麵等主食以外,還具有增強營養、刺激食欲、調節機體功能等作用的蔬菜、水果、奶類、蛋類、碩果及休閑食品等食物。副食品種繁多、營養豐富、色鮮味美、應用方便,是中老年人必需的食品。水果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如獼猴桃、大棗、草莓、山楂、檸檬、柑橘等含豐富的維生素C,紅黃色水果如杏、柿、柑橘、山楂、荔枝等含胡蘿卜素較多,含糖量高的有葡萄、桃、大棗、香蕉、橘、荔枝、菠蘿等。此外,櫻桃含鐵豐富,蘋果含鋅多,柿子含碘多,梨子水分充足,而蘋果、獼猴桃、山楂等水果中含果酸和有機酸,能促進消化功能。不少水果還有降血壓、利尿、補腦作用,對防治老年病十分重要。碩果中的南瓜子含蛋白質較多,核桃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栗子、榛子、蓮子及白果中含糖類為40%~70%,且脂肪含量較低,花生、核桃、鬆子、葵花子、西瓜子產熱量高,還含鐵、磷、鋅、鎂等礦物質和維生素,對身體非常有益。牛奶、羊奶及雞蛋等更是中老年人的保健佳品。各種綠葉蔬菜含維生素B族和無機鹽,還有大量膳食纖維,是中老年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西瓜、苦瓜、黃瓜、甜瓜等不僅含水量高,且含有人體需要的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卜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有降壓、降脂、降糖功能,可防治各種老年病。香菇、木耳是抗癌防癌的重要食物,常食有益健康。總之,每天多吃些蔬菜、瓜果、奶類,且經常變換種類,使人體廣泛攝取營養,是平衡膳食的要求,也是人類保健的需要。

水果生吃好

一般情況下,水果以生吃為好。水果中所含的維生素怕熱、怕光、怕酸堿。如果加熱處理,不僅會使營養素大量損失,還可能因加熱處理的容器所含的某些元素與水果含的某些營養素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不利於健康的物質。所以,生食水果既可以有效地保存水果中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又能保持各種水果特有的香氣和美味。當然,必要的衝洗和削皮是應該的,可以除去汙染,確保衛生。老年人牙齒不好,消化功能差,可以將水果榨取水果汁喝,或切小塊放入粥內,或做成水果羹的方法,稍微加熱後再食。

晚上喝牛奶最適宜

牛奶是全世界公認的營養保健食品,也是最佳食品之一。牛奶營養豐富而全麵,是完全蛋白質食品,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尤其是植物蛋白質所缺乏的蛋氨酸和賴氨酸含量極高,而且牛奶蛋白質的吸收率高達97%左右。牛奶中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低,不會引起膽固醇升高,相反,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牛奶中含的糖類容易被人體吸收,有促進消化的功能。牛奶還能中和胃酸,增強消化功能。

牛奶還含豐富的鈣、磷、鉀等無機鹽和鋅、銅、碘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有利於人體的生長發育,並有一定的催眠作用。早晨空腹喝牛奶,不利於消化吸收,還易使人有昏昏欲睡之感。所以睡前喝杯熱牛奶,不僅有利於健康,而且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蔬菜與健康長壽

蔬菜是人類膳食的重要組成之一,更是現代膳食必不可少的成分。葉菜類蔬菜營養豐富,是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重要來源。油菜、菠菜、小白菜、雪裏蕻、韭菜、香椿、萵苣、空心菜、卷心菜、莧菜等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一定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還含較多的鈣、磷、鉀、鎂和微量元素鐵、銅、錳等,而且,鈣、磷、鐵的吸收和利用都較好。一般地說,顏色越深的蔬菜,含維生素C、維生素B和胡蘿卜素就越多,其營養價值也就越高。值得一提的是海帶,質柔味美營養多,富含多種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是碘的含量最高,可用於防治甲狀腺腫。在含動物脂肪的膳食中摻點海帶,可降低血膽固醇而防治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症等。芹菜、韭菜富含纖維素和無機鹽等,有很好的醫療作用,芹菜可治高血壓、動脈硬化、神經衰弱、骨質疏鬆、便秘等病。韭菜能通便和降低血脂。根莖類蔬菜如土豆、紅薯、芋頭、胡蘿卜、山藥、魔芋等,含澱粉較多,可提供較多的熱能。紅、黃顏色的胡蘿卜、紅薯則還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能增強消化,預防便秘,是防癌抗癌的最佳食品之一。胡蘿卜還能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多食胡蘿卜還有助於防治皮膚粗糙、夜盲症和眼幹燥症。紅薯屬堿性食物,能調節人體酸堿平衡,還是減肥防癌的理想食品。瓜及茄果類蔬菜的作用也不少,不僅含水量高,可補充人體需要,還是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之一。如番茄是營養豐富的蔬果,也是防治高血壓、肝病、牙周病、動脈硬化及夜盲症等的良藥,同樣屬防癌抗癌的“明星食品”。冬瓜能減肥,黃瓜可美容,苦瓜健胃降血糖,茄子能降低膽固醇,南瓜通便降血糖,辣椒開胃助消化。蕈類蔬菜不僅味美,香菇、口蘑、木耳等還能降血壓、降血脂、助消化,都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也是防癌抗癌食品。野菜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B族及人體需要的鈣、磷、鎂、鉀、鐵、鋅、銅、錳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野菜的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蔬菜,且氨基酸組成比較平衡,是新崛起的一類無公害食品,如馬齒莧、薺菜、苜蓿、灰菜、苔菜等都深受群眾歡迎。調味類蔬菜如香菜、大蒜、生薑、大蔥等既能開胃助消化,又可殺菌治病。從保健角度講,寧可三天無魚肉,不可一日無蔬菜。

春季的飲食

春季的膳食調配應掌握以下四點:

①熱量較高的主食,可選穀類、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產熱量較高的食物,補充冬季的熱能消耗及供給春季的活動所需。

②優質蛋白質,多食奶類、蛋類、魚類、蝦、雞肉、兔肉、牛肉(瘦)、豆製品,增強機體抗病力。

③無機鹽和維生素含量豐富,選食小白菜、番茄、韭菜、紅辣椒、莧菜等新鮮蔬菜及柑橘、檸檬、紅蘋果等黃、紅色水果和海帶、發菜。

④性味甘平的清補食物,如小白菜、胡蘿卜、薺菜、油菜、芹菜、青蔥、菠菜、荸薺、馬蘭、菜花、青色卷心菜、百合、梨、蓮藕及甲魚、薏苡仁、赤小豆等,並可經常吃點薺菜粥、紅棗粥、芹菜粥、韭菜粥、赤豆粥、蓮米粥、薏米粥等。

夏季的飲食

①主食要清爽可口、容易消化,如經常吃點大小米粥、赤豆粥、綠豆粥、玉米粥、荷葉粥。

②副食以素為主,如豆製品、黃瓜、扁豆、豇豆、豌豆、苦瓜、豆芽、蘑菇、白菜、番茄、絲瓜、竹筍、豆角、藕、茄子、冬瓜、薺菜等,選料新鮮,熱鍋快炒,鮮鹹適口,口味清淡。

③適當搭配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瘦肉、雞鴨蛋、海蜇、銀耳、芝麻醬、鱔魚、鯽魚等。

④清涼解暑飲食,如西瓜、甜瓜、楊梅、枇杷、梨、綠茶、綠豆湯、金銀花茶等。

⑤適當多用大蒜、生薑和醋,少吃油炸、過鹹或刺激性食物。

秋季的飲食

①飲食宜涼潤,預防“秋燥症”,可多食蘿卜、豆腐、甘蔗、梨、柿子、香蕉、青菜、葡萄、橄欖、胡蘿卜、菠蘿等。

②適當多吃有助於改善髒器功能、增強身體素質的食品,如紅棗、銀耳、百合、蓮子、菱角、山藥、枸杞、栗子粥、芝麻粥、桂花蓮子湯等。

③攝取平衡膳食,增加副食種類,增加蛋類、魚類和瘦肉,少食辛辣食品。冬季的飲食

①適當多吃富含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鉀、鈉、鈣等無機鹽的食物,如動物內髒、瘦肉、魚類、蛋類、奶類、蝦皮、蝦米、雞肉、鴨肉、鵝肉、甲魚及豆類。

②多吃蔬菜,如蘿卜、胡蘿卜、雪裏蕻、大白菜、韭菜等。

③多吃增強機體禦寒能力的飲食,如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烏龜及桂圓、荔枝、木耳、土豆、藕、海帶、牡蠣等。

④常喝薑棗湯,適當喝些韭菜粥、蝦米粥、核桃仁粥、牛肉粥及鵝肉蘿卜湯、狗肉紅棗湯、海帶湯、羊肉藏魚湯。

飲食衛生

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細菌和細菌產生的毒素汙染的食物而引起疾病,稱為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病特點是突然發病,病勢急,甚至集體中毒,症狀一致,多表現為急性腸胃炎症狀,如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發冷甚至頭痛、頭暈等。食物從生長到成熟,從貯存、加工、運輸、銷售、烹調,到食前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遭受各種致病微生物和有毒物質的汙染。常見的細菌有沙門菌屬、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毒素)、肉毒杆菌(毒素)及結核杆菌、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口蹄疫等多種。對細菌性中毒,隻要強化衛生觀念,處處設防,做好消毒工作,是可以預防的。

①采購食物時,注意看、嗅、摸、聽等,凡不新鮮、有異味異色、不清潔的就不買。

②加工時,生、熟食品分開,注意清洗、煮熟。

③餐具、廚具經常消毒,建議采取分餐製(設立公筷公勺,人各1盤)。

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

⑤講究公共環境衛生,處理好“三汙”。

⑥未吃完的飯菜,凡適於保存者,須在通風、幹燥或低溫條件下保存。

防止非菌性食物中毒

凡因食用了本身有毒的食物,或被有毒化學物品汙染的食物,或被真菌(黴菌)汙染的食物,或食物保存不當、烹調不得法而產生毒素等所引起的疾病,稱為非菌性食物中毒。非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病特點是發病快,症狀重,多表現為神經係統症狀和胃腸道症狀,如全身乏力、多汗、流涎、流淚、皮疹、驚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甚至譫妄、昏迷。常見的有砷化物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河豚魚中毒、毒蕈中毒、真菌中毒、豬牛羊的甲狀腺引起中毒、土豆發芽及四季豆烹製未熟引起中毒等多種。預防非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有:

①采購食物時,不買有毒食物,如河豚魚、毒蕈、發芽的土豆、農藥殘留嚴重的蔬果等。

②對食物徹底清洗、消毒。

③注意科學烹調,正確貯存食物。

④不食變質、發黴、腐敗的食品及過期的罐頭食品等。

汙染食物巧識別

食物是否汙染變質,除有關專業人員檢測外,消費者購物時,也可通過眼看、鼻嗅、手摸等方法加以鑒別。

①畜禽肉類食物,凡肉色晦暗、無光澤,脂肪呈黃綠或灰綠色,外表極幹燥而黏手,指壓後凹陷不能恢複,可聞到臭味,或者煮出的湯混濁,有黃色或白色絮狀物,有臭味,說明肉已腐壞變質,不能吃。

②魚類食品,凡魚體表麵色澤灰暗,鱗片脫落,魚鰓灰暗且內有汙濁黏液,眼球塌陷,角膜破裂,肛門突出,魚體無彈性,腹部膨大鬆軟,有腐臭味,說明魚已腐敗變質,不能吃。

③蛋類,凡蛋殼呈灰白色,有黴點或裂紋,無光澤,對著燈光或日光看時,不透光,有惡臭,說明蛋已變質。

④牛奶,凡奶液變酸發臭,奶呈凝固團體及水樣液體,說明已變質。

⑤米類,凡米色暗褐,有黴點或黴味,甚至結塊黴爛,說明已黴變。

⑥油類,凡有異味,沉澱多或有絮狀物,說明已發生酸敗。

⑦蔬菜水果類,凡有黴變斑點、腐臭味或農藥味,不能吃。

⑧罐頭食品類,凡罐頭盒兩端外凸,或外觀生鏽嚴重,瓶裝罐頭發現內有沉澱絮狀物,顏色變綠而灰暗,或有黴點,說明已汙染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