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運動健身(1 / 3)

第四篇運動健身

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這一至理名言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提出的。現在,已為全世界人們所公認。

運動是健康長壽之本。古人早就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呂氏春秋》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就是說,人如果長期不活動就會因鬱滯致病。該書還提出對於這類鬱滯病應該“舞以宣導之”。“舞”,就是指體操或體育鍛煉形式。華佗講過這樣一段話:“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根據導引法而創造的“五禽戲”至今流傳不衰。孫思邈針對老年人特點提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明·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更明確指出:“終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人徒知久行久立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十叟長壽歌》中“服勞自動手,安步當不久,太極朝朝走”等都是長壽的秘訣。可見祖國醫學曆來重視適度的運動或體育鍛煉,並且要求“持之以恒”。

現代研究證明,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不在運動;科學合理的運動能改善人體各個係統的功能,是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要素,延緩衰老的良方。運動對身體各係統功能的增強都有好處。

增強抗病能力

運動鍛煉可提高人的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使機體攝取更多的氧氣、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並可以預防感冒等常見病。呼吸頻率減慢和加深,可使肺部最大通氣量的平均值增大,肺部活動量增加,肺泡的有效通氣量增加,氣體交換得更好,使機體組織細胞與器官充分獲得氧氣。

運動還可增強消化係統的功能,如增強腹肌,使腹肌內的消化器官保持在正常位置,並能強化消化道的平滑肌,可以防止胃下垂和便秘的發生;調節消化係統的自主神經活動,使唾液中澱粉酶含量增加,活性程度明顯增高;能使腸胃液分泌增多,有利於增強人體消化吸收功能。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防止患腫瘤等惡性疾病。可使紅細胞數明顯增加,能使因病而導致的血沉升降率恢複至正常範圍,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經常運動可以增強心血管的功能,使心肌纖維逐漸發達有力,冠狀動脈側枝血管增多,宮腔增大,血管壁的彈性增強,心輸出血量增加,心髒和全身的血管血液循環改善,從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可增強心肌收縮,使心率明顯減慢,脈跳有力;心血輸出量在吸氣時稍增加,呼氣時減少,使心肌氧耗量降低,可使心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這對血壓正常者無明顯影響,但對高血壓者可使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降低。

增強機體對外界的適應力

機體對外界的適應力指機體對工作與生活的適應能力,對自然災害、精神打擊、經濟困擾、社會壓力、生活坎坷等外界刺激的應對能力。一般來說,經常運動鍛煉的人,身體強壯、精力充沛,生理機能適應性強,可使機體內在髒器活動與外界環境統一協調。有力的體內調節可防止胃潰瘍、心血管病、精神衰弱等疾病的發生,同時容易轉移人的注意力,可以使人從外界的刺激中解脫出來,可使尿中17酮類較低的患者恢複到正常,改善腎上腺皮質機能。

增強機體持久力

平時堅持運動鍛煉的人,心髒與肺的功能會得到增強,吸收到的新鮮氧氣可隨著旺盛的血流不斷地供給肌肉細胞,使乳酸不會過多地儲存在肌肉內。因此,經常運動鍛煉的人精力充沛、耐力十足、有很強的持久力。

消除機體疲勞

堅持運動鍛煉的人平時脈搏次數少,這主要是因為心肌功能強。同時,安靜時是迷走神經占優勢,可以充分消除身體的緊張狀態從而使機體得到有效的休息。缺乏鍛煉的人自主神經功能較弱也容易紊亂,即使夜間休息心跳也比較快,因而不能充分地消除疲勞。消除精神疲勞主要靠活動身體而不能單靠睡眠,比如用腦過多而感到疲勞時,可以練練靜功,打打太極拳或進行其他運動,這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積極而有效的辦法。

增強腦神經功能

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人腦是主宰和統帥整個人體各項機能的司令部,腦起生理協調、心理協調、智力反應三大功能。人的大腦從40歲開始逐漸老化,其實人體的衰老主要是腦細胞的老化。如果經常進行肢體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腦的營養和供氧量,可延緩大腦老化,增強腦神經功能,並通過腦神經來更好地協調與控製全身的生理機能,延緩機體衰老,達到真正的健康長壽。

練呼吸功是一種加強腦神經功能的極好運動。據有關練呼吸功的科學測定表明,練15分鍾後人的腦電圖記錄的波周期延長,波幅增高;半小時後明顯增強,節率減慢;在練完後10分鍾恢複到正常的α波活動。這樣可使大腦皮質得到一種特殊的積極性的休息,從而使全身各係統的機能活動得以改善。

練呼吸功對自主神經係統的作用:練時調整呼吸(呼長吸短),可以使因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而導致的疾病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胃潰瘍等病得到一定的調節和治療。

低代謝生理狀態的保護作用:人們平時每分鍾要呼吸17~18次,練呼吸功時人體耗氧量會比平時約減少30%,能量代謝率降低20%左右。可見,練呼吸功使人體處於低代謝的生理狀態,甚至低於睡眠,無疑對恢複體質、積聚精力、強身防病、抗衰延年十分有益。

運動健身原則

預防衰老而進行的各種體育運動,一定要做到因人而異,區別對待,不能循規蹈矩千篇一律。在運動量的安排上要做到適中,不要過大或過小,運動量過大對身體不僅無益,反而有害;運動量過小對身體各個器官係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時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還應注意係統性、循序漸進等科學原則,一般說來,體育運動對人來說,是鍛煉意誌,強化體質,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必須掌握科學的運動健身原則。

形神兼煉

在中國傳統的運動養生活動中,非常講究意識活動、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的密切配合,即所謂意守、調息、動形的協調統一。意守是指意識要專注,心無雜念;調息是指呼吸的調節,要均勻、有節奏;動形是指形體的運動,要自然、連貫、剛柔相宜。調意以養神,調息以練氣,形動以行氣血、通經脈。三者在鍛煉中協調統一,則能內煉精神、髒腑、氣血,外煉經脈、筋骨、四肢,使內外和諧,氣血周流,形神兼備,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中醫把“精、氣、神”視為人身三寶,運動養生緊緊抓住這三個環節,使整個機體得以全麵而協調地鍛煉,則能增強人體各種機能的協調統一性,所以能夠增進健康,祛病延年。

準備充分

體育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十分必要。準備活動的目的在於逐漸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克服機體機能活動的生理惰性,為正式活動做好準備。準備活動能使平時閉合的毛細血管逐漸開放,增加肌肉裏的營養供給,從而提高肌肉的彈性。準備活動還可以提高關節韌帶的機能,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韌帶的損傷。通過準備活動,可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心髒每搏輸出量增加,把儲備的血液動員起來,為正式活動創造條件。準備活動還能使呼吸加緊加快,肺活量增加。此外,準備活動還可以促進全身新陳代謝,增強體內氧化和還原過程。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要根據鍛煉的項目決定。

量力而行

鍛煉的目的在於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因此,在運動種類上就應結合個體情況有所選擇,不能盲目進行,否則有害無益。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期間,其特點是中樞神經係統興奮過程占優勢,但調節不完善,容易疲勞;心髒容積和體積較小,心跳頻率較快;胸廓窄小,呼吸肌力量弱,肺容量較小;肌肉富含水分,彈性好。根據這些特點,在安排體育運動時要注意形式的生動活潑,少作單調活動。活動時間宜短,並應以速度性練習為主,少安排耐力性及力量性訓練。

婦女的體育運動,應考慮她們生理特點。如心髒一般小於男子,胸廓也比男子小。心跳快,肺活量小,但女子柔韌性強,鍛煉時運動量宜小。另外女同誌還有其自身的生理特點(來月經、妊娠、哺乳等),合理地安排運動內容和運動量更有必要。

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之間的轉換速度逐漸減慢,神經細胞容易疲勞且恢複較慢;心肌收縮力下降,血管壁彈性減弱,血管硬化,血壓增高;肺的通氣及換氣功能降低,肺活量減少;肌肉萎縮,力量減小,骨骼中礦物質增加,因而增加了脆性,易發生骨折。根據這些生理特點,鍛煉時應避免過於緊張激烈,用力過大過猛或快速運動,舉凡閉氣、驟然前傾、後仰或彎腰等動作都應少做,適宜的形式是:散步、健身跑、太極拳、氣功、保健按摩或放鬆體操等。這類活動可以放鬆神經、肌肉,對治療各種慢性病,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均有良好作用。

持之以恒

運動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貴在經常持久不間斷。“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話一方麵說明了“動則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麵也強調了持久而不間斷的重要性。水常流才能不腐,戶樞常轉才能不被蟲蛀。人體也一樣,疾病的發生、衰老的到來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肌肉張力的恢複、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的增大,心肺功能的改善,代謝失調的恢複,也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隨著鍛煉量的增加而漸見成效的。因此,需要長期地、有係統地進行鍛煉。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養生健身的功效。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暴十寒式的運動是不能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養生不僅是形體的鍛煉,也是意誌和毅力的鍛煉。

勞逸結合

運動養生,並非指要持久不停地運動,而要有張有弛、有勞有逸,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緊張有力的運動,要與放鬆、調息等休息運動相交替;長時間運動,一定要注意有適當的休息,否則會影響工作效率,導致精神疲憊,甚至影響養生健身。廣義的運動包括勞動,勞動也應有鬆有緊,有勞有息。因為有的勞動受條件限製,身體需要保持一定的體位,或局限於某個固定姿勢,重複單一的動作,如久坐勞動會使血液循環不暢;久立勞動會使下肢及腰背肌肉長期緊張,需要間隔一段時間改變一下體位,以使機體緩和一下緊張程度,以免造成勞損。充分的休息和放鬆,不僅可以恢複體力,而且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和運動能力。

順應時日

合理的生活製度和運動方法對於人體的健康和長壽有重要意義。我國古代養生家對這點早有認識,其中根據每天的時間順序調理起居的措施,便是這一認識的重要體現。

清代養生家張誌聰把一日比作四時,他說:“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因此,提出在一天裏運動的規律是: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起居有常”的養生主張,告誡人們要順應每日的陽氣變化規律,合理安排日常活動。古人說的起居,不是僅指作息時間,而是泛指衣著、居住、勞作、鍛煉、休息在內的一切日常活動。所以,鍛煉、活動也應順應陽氣的運動規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陽氣在一天中的消長變化規律,以清晨鍛煉為最佳時間。因為大氣中與人體健康有關的氣體除氧氣以外,還有氣態水和三個氧原子組成的臭氧。這些氣體在紫外線、高能射線或超聲波作用下,會生成形形色色的帶電荷的負離子。負離子能增強人體內各係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如健腦、改善心血管係統功能、提高肺活量、減少肌肉中的乳酸含量和延緩疲勞期等,故有“空氣維生素”之稱。但是,負離子在空氣中逗留的時間很短暫,易變成中性離子而消逝。負離子濃度最大的時間是旭日東升、晨曦初露之時,它遊徊於曠野、海濱、溪邊、峽穀、林間、草地和有瀑布、噴泉、急流的地帶。清晨常到這些地方鍛煉,可攝取大量負離子,增進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