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四季養生
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法
春季,是萬物生發,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冰雪消融,春風送暖,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升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耗傷陽氣和阻礙陽氣的情況發生。這是春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具體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麵要寬鬆舒展,另一方麵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要早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係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要早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及睡眠。清晨起床,鬆解衣扣,散披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發不息。
要慎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聯。春季養生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健康的關係,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潔、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皮膚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使其誌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誌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誌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腦,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要勤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煉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麵,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室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髒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遊離飄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發育。
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麵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皮膚病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皮膚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皮膚老化,春季盡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曬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春季重養陽
春天是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人們的生活規律在此季節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百草回生,百病易發”,人在這時候特別要做到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精神、情誌、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氣溫適中,人類機體產生的熱量正好與體內外的環境相協調,這使皮膚和肌肉的微血管處於舒張的狀態,血流緩慢,流入大腦的血液相應減少,如此一來,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刺激信息自然減弱。另外,春天的氣溫、濕度都十分適合睡眠,加上春天比冬天夜短,故出現了“春眠不覺曉”的生理狀態。因此,人們在春天也就有必要進行調適。一是在起居方麵,宜早睡早起,保持每天有一定的睡眠時間。午飯半小時後,應抓緊時間適當小憩(以30~40分鍾為宜),但要注意通風,始終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二是要注意鍛煉身體。要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選擇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做保健操、春遊踏青等。
春天還要注意保持體內陽氣。祖國醫學認為,在養陽之中重在養肝。因此,春季保肝尤為重要。一是飲食均衡,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和低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品,少吃些酸、辣及油炸、烤、煎的食品;二是要勤喝水少飲酒;三是要調理好情緒,始終保持每天有一個好心情。
春季養生六要訣
進入春季如何養生保健?專家為您指出春季養生六要訣。
調養精神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精神調攝應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鬱怒以養性,假日去踏青問柳,遊山戲水,陶冶性情,會使氣血調暢,精神旺盛。
防風禦寒
春天宜早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動,舒展形體,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春天要特別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根據初春天氣乍寒乍暖、一日三變的特點,衣服不可頓減,過早脫去冬衣,極易受寒傷肺,引發呼吸係統疾患。根據“春捂秋凍”的原則,一定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以適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
調節飲食
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忌過於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尤不宜多進大辛大熱之品,如參、茸、烈酒等,以免助熱生火。春天宜多吃含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特別是各種黃綠色蔬菜,如瘦肉、豆製品、蛋類、胡蘿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芹菜、菠菜、韭菜等,此外,還應注意不可過多貪吃冷飲等食品,以免傷胃損陽。
運動鍛煉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體質投資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於吐故納新,充養髒腑。春天多鍛煉,會增強免疫力與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種疾病,且令人思維敏捷,不易疲勞,人們可根據自己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預防春困
春天風和日麗,但人卻感到困倦、疲乏,頭昏欲睡,早晨醒不來,這種現象就是大家所說的“春困”。春天犯困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是因體內循環季節性差異,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液分泌增加,各器官負荷加重,供應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造成的。那麼怎樣減輕與預防春困呢?一要保證睡眠,克服消極懶惰思想情緒;二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改善血液循環;三要適當增加營養。研究證明,缺乏B族維生素與飲食過量是引發春困的重要原因,故宜多吃含維生素B族豐富的食品,吃飯不宜太飽;第四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用冷水洗臉,就會使困意盡快消除。
保健防病
春天溫暖多風,最適於細菌、病毒等繁殖傳播,易發生流感、肺炎、支氣管炎、流腦、猩紅熱、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講衛生,勤洗曬衣被,除蟲害,開窗通風,提高防禦能力,傳染病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傳染;春天又是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若不重視保健,或過食辛熱助火之品,再被時令之邪引發,一些舊病極易複發,如偏頭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心肌梗死、精神病等,應特別注意從衣食住行各方麵調攝預防。
春天生活五忌
冬去春來,萬物複蘇,給生活添了無窮樂趣,但也給人們帶來了不少疾病。為了健康長壽,建議大家切記春季生活五忌。
一忌睡眠過多
春天人易犯困,有些人有睡懶覺的習慣。中醫認為久臥傷氣。睡眠過多,無病也會說出病來。因為久臥會造成新陳代謝能力下降,營養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僵硬不舒,身體虧損虛弱。因此,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既要保證充足睡眠,又要防止睡眠過多,一般每天睡8小時即可。
二忌懶於活動
春光明媚,正是走出家門參加健身活動的大好時光。常到戶外活動,可以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蕩滌體內汙氣,增強心肺功能;還能舒適地沐浴和煦陽光,殺死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三忌衣著不當
春天氣候多變,忽寒忽暖。在一天中,氣候也有朝暮涼、白晝暖、午夜寒的變化。因此,不要過早地脫掉棉衣,而應適當地“捂”一段時間以便身體各個部位能夠適應,這樣可以防止受涼感冒,從而免除誘發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的危險。
四忌生冷食品
在春天,一定要注意飲食調理,宜多吃富有營養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盡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腸引發疾病。胃寒者早晚喝點薑糖水,有禦寒胃和防治感冒的雙重作用。
五忌四處大串門
春天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老弱幼等由於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間,千萬不要頻繁出入商場、影劇院等人多的公共場所。每天用淡鹽水漱口,或吃幾瓣生蒜,或在室內熏醋,均有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良效。
夏季養生
夏季養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裏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旺盛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於內。氣血運行亦相應旺盛起來,並且活躍於機體表麵。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這就是所謂的“春夏養陽”。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晚睡早起
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也就是說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早早起床接受陽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氣,對機體大有裨益。由於夏季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易醒的特點,更易出現疲勞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養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更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並注意睡眠姿勢,可平臥或側臥,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雖然短暫,但它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機體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經機能恢複,體力增強,疲勞消除,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以更有效地工作和勞動。
要防暑取涼
盛夏時節,天氣炎熱,為了解熱消暑,采取適當的防暑降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貪涼過度,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因為夏季暑熱外蒸,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突然遭到涼風吹拂,往往會引起血管收縮,排汗立即停止,造成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室內外溫差不易過大,以不超過5℃為好,室內溫度不宜少於25℃。
要防曬護膚
夏季烈日炎炎,強烈的陽光照射會對人體產生一係列不良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能使皮膚曬黑,而且還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膚癌。此外,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人體的體溫調節失去平衡,使機體大量蓄熱,水鹽代謝紊亂還易發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時要戴遮陽帽、太陽鏡,以減少紫外線對皮膚和眼睛的損害。由於夏天炎熱的氣候,人體容易出汗,應注意選擇護膚品,如防曬的膏、霜、蜜脂類,可消除皮膚早衰之慮,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僅可以保護皮膚,而且可以提神醒腦,還給人以芳香和美感。
要情緒歡暢
在精神調養上,中醫認為“夏季要放”,也就是說夏季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隻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向外,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要做到“華英成秀”,即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夏季精神調攝,應合自然界“生長”的規律,主動調節情誌,保持恬靜愉快心境,神清氣和,胸懷寬闊,使心神保養。
要動靜結合
夏季人體消耗較大,運動調攝應動靜結合,可選擇遊泳、釣魚、散步、慢跑等,但是運動量要適度,不可過於疲勞。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運動時應穿寬鬆、舒適、吸汗又有良好透氣性的棉織物為好,便於身體散熱。夏日外出旅遊,尤其是海濱和山區,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曠神怡,又可達到療養、鍛煉的目的,促進身體的健康。
要飲食衛生
夏季人體代謝增強,營養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欲減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和其他疾病。為此,夏季的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以保障身體的需求。同時,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烏梅、草莓、番茄、黃瓜、綠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幹淨,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既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調味解暑。總之宜注重飲食衛生。
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在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其症狀。這是中醫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即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入夏重“養陽”
春去夏來,老年人如何度過炎夏呢?祖國醫學認為,對老年人而言,夏季養生重在“養陽”。所謂“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順從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以達到健體頤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