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四季養生(2 / 3)

一般說來,夏季濕熱,人體陽氣活動旺盛,陰津往往容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人們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變化,比較注意養護陰津,從而不自覺地忽視了養護陽氣。夏季濕熱,人體腠理開泄,加之乘涼飲冷,每每易損傷陽氣。素體陽虛之人若不注意保養,則陽氣虛損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肺腎陽氣虛弱的咳喘病人至夏季易複發或病情加重。

夏季養生宜養脾

中醫認為,夏天人體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同時,夏天人們大量食冷飲和瓜果,易損傷脾胃,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現為不思飲食、乏力。而通過健脾益氣則往往能達到開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醒脾法

用生蒜泥10克、糖醋少許飯前拌食,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可預防腸道疾病。也可用山楂條20克、生薑絲5克拌食,有消食開胃之功。還可用香菜125克、海蜇絲50克,食鹽糖醋少許拌食,有芳香開胃健脾之功。

護脾法

選用各種藥粥護脾益胃,如蓮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米50克煮食,或銀耳20克、百合10克、綠豆20克、糯米100克煮粥食,或山藥50克、茯苓50克、炒焦粳米250克煮粥食。

健脾法

老年人宜用摩腹功,即仰臥於床上,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

溫脾法

夏天貪食生冷,容易寒積脾胃影響消化功能,此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於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炎夏養生最宜清

夏日氣候燥熱,應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為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養生之要道。

頭腦宜清靜

盛夏烈日高溫蒸灼,令人感到困倦、煩躁和悶熱不安,使頭腦清靜,神氣平和是養生之首要。據古醫經《養生篇》中記載,夏日宜“靜養勿躁”,節嗜欲、定心氣……可居高明、可遠眺望、可入山林、可坐台榭空敞之處,以避炎夏。切忌火暴脾氣、一蹦三跳,情緒激越而傷神害髒腑。

飲食宜清淡

炎夏暑熱,少食高脂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飲食清淡可起到清熱、祛暑、斂汗、補液等作用,還有助於增進食欲。新鮮蔬菜瓜果,如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西瓜之類清淡宜人,既能保證營養,又可預防中暑;菊花清茶、酸梅湯和綠豆汁、蓮子粥、荷葉粥、皮蛋粥等亦可清暑熱,生津開胃。

遊樂宜清幽

炎夏不宜遠途跋涉,最好是就近尋幽。清晨,曙光初露,涼風習習,到溪流、園林散步,做氣功、保健操等,可使你心曠神怡,精神清爽;傍晚,散步徜徉在江濱湖畔,亦會令你心靜如水,煩悶、暑熱頓消。晚上,在人少、清涼之室,聽聽音樂、看看電視,或邀三朋四友,品茗聊侃,亦愜意舒心。適當過過現代城市的夜生活,去夜總會、歌舞廳、卡拉OK,瀟灑一回,對豐富生活內容大有好處,但不宜常往,特別是老人更應慎之,否則亦會傷神害身,樂極而生悲。

夏日養生要防“火”

炎熱的夏天,如果不注意養生,很容易“上火”,所以要特別注意防“火”。

一要防“外火”,即自然界高熱的氣溫,預防的措施是盡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時戴好遮陽帽;同時要保持室內環境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以防外火內侵。

二要防“內火”,即是人體陰陽失衡而出現的內熱證。

主要有幾種:

①心火。心火分虛實,虛火主要表現有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口幹、舌尖紅,有虛火的人可常喝點蓮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麥冬等泡茶喝;實火主要表現為反複口腔潰瘍、口幹、小便短赤、心煩易怒、舌尖紅,有實火者可用導赤散或牛黃清胃丸降火。

②髒火。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有時痰中少量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兩顴紅、口幹舌燥、聲音嘶啞、舌紅嫩。有髒火者可用紅棗、大米適量煮粥吃,或用沙參、麥冬泡茶喝。

③胃火。胃火也分虛實,實火表現為多食善饑、上腹不適、口苦口幹、大便幹硬。胃有實火可用梔子、淡竹葉泡茶喝;虛火表現為輕微咳、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可吃些有滋陰作用的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④肝火。常表現為血壓高、頭痛劇烈、頭暈、耳鳴、眼幹、口苦口臭、易怒、兩肋脹痛、煩躁、舌邊紅,可服一些相關的藥物治療。凡有“內火”者,除給予藥物治療外,應多飲水,以清熱降火來調節體溫,多吃水果抗炎消暑;保持心情舒暢,不急不躁,抑怒熄火,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效果,防止“內火”自生。

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法

秋季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但是氣溫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生理活動也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機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因此,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陰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陰氣由疏泄轉向收斂、閉藏。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些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又宜早一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張。

另外適當早起,適當做一些晨練,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氣,促進新陳代謝,又有益於肢體功能活動的鍛煉,有助於身體的健康。要適當“秋凍”

夏去秋來,秋風拂麵,雖涼還不至於寒,人們還能耐受,不妨進行一點鍛煉,逐漸增強體質,適應氣候的變化。“秋凍”就是說“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避免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秋季應順應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但是“秋凍”還要根據天氣變化來決定,應以自己感覺不過於寒冷為標準。進入深秋時就應注意保暖,若氣溫驟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要清靜養神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秋風秋雨易使人感到蕭條、淒涼,勾起憂鬱的心緒。尤其是老年人容易產生情緒低落,多愁善感。這時候最好多聽一聽音樂,或靜下來讀一本好書,或與好朋友聊天,或到戶外散步,這些都能排解苦悶的情緒。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秋天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隻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收斂神氣,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要適當運動

金秋季節,秋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即陰精陽氣都處在收斂內養的狀態,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也就是說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應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來選擇運動項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練氣功等。隨著天氣逐漸轉冷,運動量可適當增加,在嚴冬來臨之前,體質會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抗寒耐凍的能力。

要護膚保健

秋季隨著天氣的變冷,人的肌膚不能馬上適應這種變化,血液循環變慢,皮膚幹燥,容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在眼睛周圍。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除了要多飲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類等外,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荷爾蒙的分泌與自律神經的平衡可因心緒的變化直接反映在皮膚上。因而皮膚的變化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此外,藥物、按摩、化妝、麵膜等美容護膚保健方法,不僅適用於秋季,其他季節也可采用,隻是在秋季更應重視罷了。

要防病保健

秋季氣候變化較大,若不謹慎起居,則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發作。尤其是老年人,體溫中樞的調節功能減弱,對外界寒熱的刺激反應較遲鈍,若不及時增減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適應不了氣候的變化,加上花粉、塵埃、煤氣、冷空氣等過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發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於秋天氣候多晴少雨,氣候幹燥,容易誘發咽炎的發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複發。

要性事有節

在性生活方麵,中醫認為在秋冬之令,應注意順應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規律,節製房事,蓄養陰精。這點對中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陰氣將由旺盛而趨向逐步減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漸衰,是自然的趨勢。中老年人節欲,以養腎精,可延緩衰老的過程,達到長壽目的。

秋季養生重養肺

入秋後,氣候逐漸幹燥,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於是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頭痛、手足心熱等現象,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秋燥症。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潤其燥”是秋季養生的大法,落實到生活中,要早臥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飲食上要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

搞笑宣肺

笑是一種健身運動,它能使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胸肌伸展;還能宣發肺氣,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清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複體力,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增加食欲。

沐浴益肺

金秋季節勤沐浴有利於血液循環,使肺與皮毛氣血相通,一般秋季洗澡的水溫最好在25℃左右,洗浴前30分鍾,先喝淡鹽開水一杯,洗浴時不宜過分揉搓,以浸浴為主。

食療補肺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幹性皮膚者除了抹一些潤膚霜防幹燥外,還可采用一些食療法,如鼻、唇幹燥者可吃一些蘿卜、芝麻、豆腐、豆漿等。還可服用白木耳、胡桃等食物。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胡桃有補腎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療效。

此外,還可以取鮮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服食;或者用生梨2個、川貝10克,加水燉服。以上兩方對肺燥久咳、慢性支氣管炎效果極佳。

補水養肺

幹燥的秋天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所以,補水是秋季養肺的重要措施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臨睡之前各飲200毫升。白天兩餐之間各飲水800毫升;這樣,可使肺髒安度金秋。

藥膏養肺

對秋燥症狀明顯的人,可以通過進補中藥膏來達到潤肺的目的。

①貝梨膏。川貝母粉10克、雪梨汁1000克、東阿膠500克,共蒸熟。每次10克,日服兩次,可滋陰潤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帶血、鼻中出血。

②八仙膏。生藕汁、生薑汁、梨汁、蘿卜汁、白果汁、竹瀝、甘蔗汁、蜂蜜各等份,將各汁和勻,蒸熟後用玻璃瓶貯存,任意食之。有生津養肺、清熱化痰之功效。當心“秋老虎”

一要當心“外火”

有關研究發現,人的情緒、心境和行為與氣象條件關係很大。當氣溫達30~34℃時,胃酸分泌會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食欲減退;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身體中暑和“情緒中暑”的比例急劇上升。預防措施是盡量避免烈日長時間直接照射,外出時必須戴好遮陽帽,在皮膚上塗搽防曬霜,同時保持室內環境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要注意心理、情緒的調整,保持情緒舒暢,心態平和。這是預防“情緒中暑”的有效方法。

二要當心“內火”

即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而出現的內熱證,臨床上可分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腎火。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失眠、反複口腔潰瘍、口幹、小便短赤、舌尖紅、幹咳無痰、潮熱、手足心熱、兩顴紅、聲音嘶啞、多食易饑、上腹不適、大便幹燥、頭暈耳鳴、口苦口臭、易怒、兩脅脹痛、頭暈目眩、腰腿酸痛等。除可分別對症給予中成藥治療外,還應多吃蔬菜瓜果,以瀉熱降火,還要戒急勿躁,抑怒熄火,這樣才能心靜自然涼。

三要當心缺水

生理學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最容易發生體內慢性缺水,高溫天氣濕度大,出汗多,更易發生缺水。當氣溫在32℃以上,相對濕度在70%~80%時,體溫的調節主要靠汗液的蒸發來散熱,人體每天大約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若不能及時給予補充,常可引起體內有害物質蓄積,發生心律失常,腦血栓形成,甚至發生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為保證血液的稀釋並有充足的血容量,水的攝入既要適量,還要適時。一般來講,飲水量以每天尿量不少於1000毫升為宜,可少量多次飲水,淩晨、睡前飲水效果更佳。不渴也得喝水。

四要當心熱傷風

不少人認為,傷風感冒最容易發生在冬春季節,但臨床實踐表明,熱天患傷風感冒者並非少數。高溫天氣,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加之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如果過於貪涼,電風扇直吹,或整天待在低溫空調房間中,細菌、病毒便可乘虛而入,導致感冒。預防熱傷風關鍵是避免受涼,大汗淋漓時,不要立即用涼水衝洗。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溫差不要大於8℃,特別應注意避免剛從炎熱的戶外回家後,就對著空調機的冷風長時間直吹。還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一定的睡眠和足夠的營養。一旦患了熱傷風,應及時就診,正確治療。

秋季宜食補

秋季三月,炎暑漸消,金風送爽,是自然界開花結果的收獲季節,人體也是處於收獲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由於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視補充營養。秋天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幹燥,容易傷及人的肺髒,燥邪會導致人口幹、咽幹、皮膚幹燥、唇裂、鼻幹出血、便幹難解。秋天食補要以補肺潤燥為原則。因為秋燥也容易傷陰,導致陰虛,因此還必須注意滋陰,補肺潤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這樣,一方麵可以直接補充人體的水分,以防止口唇開裂等氣候幹燥對人所產生的直接的傷害;另一方麵,通過這些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防止因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到燥邪的影響,產生疾病。這樣從內外兩個方麵來防止燥邪對人體的傷害。甘潤的食物,除了能濡潤肺髒、補養肺陰以外,還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既是補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同時也是養生抗衰的重要內容。秋高氣爽、氣候偏於幹燥,秋氣應肺,燥氣可耗傷肺陰,使人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症狀。這些都是秋補時應注意的因素。辨證施補的原則“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等。秋天進補應選擇甘潤養肺類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