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溫潤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總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度。具有甘潤生津、養肺潤燥作用的補品有梨、柿子、甘蔗、百合、沙參、麥冬、荸薺、菠蘿、香蕉、銀耳、阿膠、蘿卜等。
食物進補取材方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所食的米麵、大豆、家禽、蛋、肉、魚及水果、蔬菜和蔥、生薑、大蒜等食物。這些東西都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大眾化食物,容易為人們所接受。而有的卻被人們作為廢棄物丟棄,如冬瓜皮、冬瓜子、橘皮、梨皮等等。一些疾病初起,症狀較輕,原本抵抗力較強的人,利用食補往往可以很快收到效果。食物雖有四氣五性,但畢竟作用力相對較弱,食用時對症選用,不僅效果較為明顯,一般也不會出現什麼不適。
秋日進補當心脾胃
秋天到了,該怎樣調補才有益健康,確實有講究。有人認為,補就是吃補藥補品,不管自己身體情況,把許多補藥補品,如人參、鹿茸、雞肉、豬肉等等集中、突擊食用,稱之為“大補”。有人則認為,夏天天氣熱,不想吃,現在應該好好地吃幾頓,把夏天的損失補回來,稱之為“貼秋膘”。其實,這些補法是不科學的,不但對健康無益,而且浪費財力物力,甚至可能有損身體。
大家知道,夏天氣溫高,人們胃腸功能相對不好,多不思飲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類、湯類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動功能亦減弱,秋涼後如馬上吃進大量豬、牛、羊、雞等燉品,或其他一些難以消化的補品,勢必加重脾胃的負擔,甚至損害其正常消化功能。這些正如跑步,必須先經過慢跑後才能逐漸加快一樣。如一下吃進大量難以消化的補品,胃腸勢必馬上加緊工作,才能趕上這突然的需要。結果就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無法消化,營養物質不能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甚至還會引起疾病。
秋季睡眠有“八忌”
睡眠是人們恢複體力,保證健康,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秋季氣候涼爽,人們睡眠的氣候條件大為改善,但如果不適當加以注意,睡眠質量將會大受影響。所以,秋季睡眠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忌睡前進食
這將會增加腸胃負擔,易造成消化不良,有害身體,還會影響入睡。睡前如實在太餓,可少量進食,休息一會兒再睡。
二忌飲茶
茶中的咖啡因能刺激中樞神經係統,引起興奮,睡前飲過濃的茶會因乏而難以入睡,飲用過多的茶會使夜間尿頻,影響睡眠。
三忌睡前情緒激動
睡前情緒起伏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導致失眠,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睡前應力戒憂愁焦慮或情緒激動,特別是不宜大動肝火。
四忌睡前過度娛樂
睡前如果進行過度娛樂活動,尤其是長時間緊張刺激的活動,會使人的神經持續興奮,使人難以入睡。
五是睡時忌多言談
臥躺時過多說話易傷肺氣,也會使人精神興奮,影響入睡。
六是睡時忌掩麵
睡時用被捂住麵部會使人呼吸困難,身體會因之而缺氧,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七是睡時忌張口
睡覺閉口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如果張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氣和灰塵會傷及肺髒,胃也會因之而著涼。
八是睡時忌吹風
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降低,易於受風邪的侵襲。故在睡眠時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讓風直吹。
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法
冬季氣候寒冷、幹燥,自然界的生物都進入了匿藏、冬眠狀態,以蓄養其生命的活力,這種現象,中醫學稱之為“養藏”。人類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當然也要以養藏為原則,隻是人類所要“藏”的,是體內的“熱能”和生命的“動力”。這“熱能”和“動力”,中醫學便稱之為“陽氣”。並主張冬季應該做到“無擾乎陽”,也就是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因此,“無擾乎陽”便是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
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節,由於寒冷的刺激,使得機體的交感神經係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從而促使人體外周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導致冠狀動脈痙攣,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因而極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麵,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中醫學強調要“去寒就暖,無泄皮膚”,就是這個道理。但“暖”不等於“熱”,室溫保持在20~23℃即可,溫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這個“晚”是以太陽升起的時間為度,即所謂“必待日光”,並非賴床不起。因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壓影響下,往往會有氣溫逆增現象即上層氣溫高,地表氣溫低,大氣停止對流活動,從而使得地麵上的有害汙染物停留在呼吸帶。這時如果過早起床外出,就會身受其害。
要動靜結合
動,就是要進行適當鍛煉。早晨太陽升起後,要選擇活動量適當的鍛煉項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使身體微有汗出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濕了內衣,反會引起感冒。中醫學說“無泄皮膚”,就是這個意思。適當活動,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強體質,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謂靜,就是不要過於疲勞。例如,慢跑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
要情緒穩定
冬季“養藏”的原則,體現在心理活動方麵,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麼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樣,不要太過發泄。《內經》中“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這個意思。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一般在37~38℃,太高易使周身血管擴張,引起頭暈,心跳加快;太低則易患感冒。飯後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太過疲勞時洗浴,會加重體力的消耗,引起不適。此外,洗浴的時間不宜過久,浴前可飲用一定量的糖鹽熱水。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時,室溫以20~23℃最為適宜,可適當留有小氣窗通風換氣,但要避免當風吹頭。被內的溫度可保持在32~34℃,可使用暖水袋或電褥子調節被內溫度。睡前宜用熱水洗腳,並保持心境平和,不說不笑。午間可小睡30分鍾。晴天要常曬被褥。
要性事有度
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性生活的頻度,對養生保健有一定意義。如春季性生活次數可稍多;夏、秋季則適當節製;冬季則要節欲。特別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減少性生活的次數,才能達到保養“陽氣”,養精蓄銳的效果。
要適當進補
人體是否需要補養,究竟應該怎樣補養,人與人之間差別很大。一般來講,體質虛弱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不同;體質特征,有易於上火、喜暖怕涼、腎氣虛弱、脾胃欠佳之差異……如果不加分析,盲目進補,難免犯虛虛實實之戒。舉例而言,脾胃虛弱的人,濫用膏滋等滋膩之品,可使人脾胃更虛;易於上火的人,濫服鹿茸等溫補之品,會使人火氣更大。可見,不論養生與治病,都應當“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就是說,人體要健康,除了陰陽氣血充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人體各項生理機能的協調平衡;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其核心在“調”而不在“補”。
因此,為了使您在冬季能夠更好地進行調養,在此提醒您注意:補品雖好,不可濫用;若要進補,應當在有關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滋補食品及調養藥品。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進補的目的。
冬季養生五字訣
暖……暖頭暖背暖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頭、背、足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強的免疫細胞,保暖頭、背、足,能強化它們的功能,以免遭各種病菌侵襲。因此,寒冬要戴帽子;身上要穿一件貼身的棉或皮毛背心;腳要穿上合適的鞋襪,每晚睡前還需用溫熱水浸泡雙腳。
動……適度運動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惰性大,老年人千萬不可終日躲在室內。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堅持每天鍛煉。這對增強體質,防病保健大為裨益。
開……開窗換氣
冬季,人們為了禦寒,往往門窗緊閉,再加上取暖設施,致使室內的空氣幹燥、汙濁,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在控製室內溫度的同時,應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和濕度調節。晴朗天氣要打開門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
樂……心情快樂
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自然界陰盛陽衰。實踐證明,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惡化與人的心理狀態息息相關。保持心情愉快可有利於陽氣潛力,斂陰護陽,養精蓄銳,預防疾病。
補……食補與藥補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所以民間流傳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
冬季禦寒首當養腎
與春風、夏暑、秋燥不同,冬天帶給人的是另一種感受……寒。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由於人身之陽氣根源於腎,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可見,數九嚴冬,若欲禦寒,首當養腎。
冬天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宜多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這不但能增強與人體免疫有關的腎氣功能,提高抗病力,還因“腎主納氣”,而幫助肺氣呼吸,預防多種慢性呼吸係統疾病。“腎主骨”,冬天經常叩齒有益腎、堅腎之功;腎“在液為唾”,冬日以舌抵上齶,待唾液滿口後,慢慢咽下,能夠滋養腎精;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
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狀態,因而宜“負日之暄”……進行“日光浴”,以助腎中陽氣升發。腎與膀胱,一髒一的,互為表裏,“肝膽相照”,膀胱經脈行於背部,寒邪入侵,首當其衝,故冬天應注意背部保暖,著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腎陽。古人認為,“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天切忌房事過度,工作、運動不可過多出汗,防止腎之陰精虧損、陽氣耗散。
對於養腎防寒來說,飲食調攝也很重要。冬天宜選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這對身體虛寒者尤其有益。還可食一些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黑色食品”能入腎強腎,亦宜擇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烏骨雞、海帶、紫菜之類。冬日宜常進各類溫性熱粥,若將上述食品置於粥中煮食,既能祛寒,又可給養,還能療疾。
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有句名言:“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對於腎之陰精漸衰的老人,冬天可配食鱉、龜、藕、木耳等護陰之品。冬令飲食不可過鹹,因鹹味入腎,致腎水更寒,有擾心陽。另切忌寒涼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折傷元陽。
寒冬養生八宜
一宜出汗少
冬主閉藏,宜歐陽護陰。汗為陰津,汗多會傷陰,大汗則亡陽。冬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的“祛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
二宜健腳板
健腳即健身。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幹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以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防犯病
冬季氣候誘使慢性病複發或加重,寒冷還刺激心肌梗死、卒中的發生,使血壓升高和潰瘍病、風濕病、青光眼等病症狀加劇。因此,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四宜水量足
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一般每日補水仍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五宜調精神
科學證明,冬天確實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冬天改變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
六宜空氣好
冬季室內空氣汙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切不可多人在一密閉室內玩樂。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或在室內放一台負離子發生器,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七宜粥調養
冬季飲食忌黏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粥類以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八宜入睡早
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古人主張“早臥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冬季保健三忌
忌穿衣過多
如果衣服穿得過多、過厚,會使皮膚血管擴張,流向皮膚的血液增多,從而增加散熱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機體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容易生病。
忌舔唇
有的人為了滋潤嘴唇常常喜歡用舌頭舔幹裂的嘴唇,結果越舔越幹,越舔越裂。這是因為唾液是用來滋潤口腔和消化食物的,裏麵含有澱粉酶等物質,舔在唇上就好像唇上抹了一層糨糊一樣,風一吹,水分蒸發了,澱粉酶粘在唇上,使之更加幹燥,甚至會造成幹裂流血,引起感染化膿。
忌穿小鞋
如果鞋子太小,會把腳勒得緊緊的,鞋與腳的空隙過小,使鞋中靜止空氣儲量成倍下降。空氣具有極好的隔熱保暖作用,其保溫性能比羊毛高2倍,比棉花高3倍。因此穿鞋大小適宜,才能有較好的保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