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養生還須養心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21世紀人類健康主題
最新研究發現,現代社會中60%的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人們更多的體驗是:我們沒有疾病,但似乎又不健康;我們什麼都可能有,但卻少有幸福。處於健康與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稱之為亞健康狀態。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焦慮感、疲倦感、煩亂感、無聊感、無助感、無用感,這些感受是現代人陷入亞健康狀態的求救信號。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將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危機、心理障礙將是人類麵臨的最大問題,21世紀人類的健康主題將是心理養生。
心理專家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如何,對身體健康極為重要。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緊張、競爭激烈,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多地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身上表現出來,尤其是中青年齡段的人表現更為突出,有的甚至嚴重影響了工作、學習和生活。目前,許多人簡單地以為身體差了就要“補”,加上廣告的大肆渲染,許多人對亞健康狀態糾治的理解就是服用補藥,其實這是錯誤的。過去由於營養不良而引起虛弱狀態的人比較多,而現在已經很少了,大多數人是由於心理緊張、壓力太大,再加上營養過剩、代謝失常或者不良生活習慣影響等,才促成了亞健康狀態。專家建議:亞健康者,調整重於“補”,調整身心功能狀態,這就是心理養生。
健康從“心”開始
心身醫學研究表明,除了飲食起居,情緒的好壞也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當人遇到精神壓力而處於緊張、憤怒、焦慮、激動等不良的心理狀態時,都會引起人體生理上的異常改變,如時間較長,反複發生,便可能由功能性改變逐漸演變成器質性損害。有專家對千餘例卒中病人調查發現,75%是由於心理因素而誘發,尤以憤怒位居首位。
“人與動脈同壽”,這是19世紀法國名醫卡薩尼斯的一句名言。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的作用非常強大。孟子活了84歲,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可謂高壽之人,可稱為善於養生的典範。孟子提出人生在世要有“四心”: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恭敬之心(禮),是非之心(智),這是處世之道,更是修身養性之道。伴你一生的是心情,這是你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才有神經、內分泌等係統的協調,才有髒腑生理功能的正常。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健措施的總和,所以,健康長壽,應該從“心”開始。
保障心理平衡的是大腦。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經常做頭部按摩,會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頭部按摩對緩解大腦疲勞、腦供血不足可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頭部按摩還能治療頭痛、頭暈、高血壓、卒中後遺症、腦癱、神經衰弱、傷風感冒等疾病;還能增強記憶力;對散光、近視、老花眼,尤其是中小學生的散光和近視,療效尤佳,所以人體保健應該從“頭”做起。
心理因素對健康有著密切影響
關於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中任一情感失調都可傷心,心傷則引起其他髒腑功能的失調。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愉快、幸福感及成功、晉升、加薪等積極的心理情緒和社會因素有益身體健康,而緊張、憤怒、抑鬱感及失敗、解聘、喪葬等消極的心理情緒和社會因素則擾亂了神經係統或內分泌係統,造成了人體器官和組織器質性損害,削弱了機體防禦機能,使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導致軀體發病,如原發性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冠心病、惡性腫瘤、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月經失調以及某些過敏性皮膚病等。心理不健康還易患神經官能症、不同程度的某些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則導致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障礙。
據醫學統計,人類疾病的70%以上都與人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有關。全世界約有10%的人在生命中都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2000年,國際勞工組織為紀念“世界精神衛生日”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勞動者患抑鬱症的約有3.4億人,每年有80萬精神疾病患者死於自殺。
造成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勞動節奏加快、勞動者過度勞累以及失業的危險、分配不公而導致的心理不平衡等。
世界精神治療協會指出,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社會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了“精神疾病時代”。
20世紀末中國的一項統計顯示,約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1.3%的人患有重症精神疾病,神經官能症的比例為10%~20%。
同時大量臨床發現,許多軀體疾病患者,都伴有心理失衡。而更不容樂觀的是,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預測:
到2020年,在中國居前20位的主要負擔源疾病中,精神疾病問題占了6項,即抑鬱症、自傷或自殺、雙向情感性疾病、癡呆、強迫症和分裂症。顯然,與全世界一樣,中國21世紀的健康主題是精神衛生。
在現代社會工業化和日趨信息化的進程中,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日漸凸現,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步轉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在重視軀體疾病預防的同時,愈發多地關注心理障礙以及精神疾病的預防。
“心病”從內部瓦解人體健康
中國傳統醫學是世界上最早重視情緒與疾病關係的醫學,《內經》中對情誌與髒腑氣血關係的論述就很深刻。《素問·舉痛論》中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上述文字的意思為,大怒導致氣機上逆,嚴重的可以引起嘔血及飧泄;喜悅的情緒使氣和順誌暢達,氣血運行通利;悲哀過度使心血運行急迫,肺擴張而肺葉上舉,導致心肺運行功能得不到宣通,氣血不能敷布四肢髒器,邪熱就會鬱結在胸中耗傷精氣;恐懼使精氣丟卻,不能上行濡養心肺,它的病變部位發生在下部,所以說“恐則氣下”;受驚則心悸動蕩、精神不安、疑慮不定;思慮太過則心事留存纏綿不去,精神過分集中,使得正氣留結而不行。《靈樞·本神》篇中指出:“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這不僅對情緒進行分類和概括,而且指出了基本情緒的心理生理特點。宋元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陳無擇提出了疾病產生的“三因論”,明確地把“七情”定為內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本神》篇中還說:“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這說明情誌的波動可以耗傷精血,出現眩暈、耳鳴、眼花、失眠、腰膝軟、心悸怔忡、遺精、早泄、陽痿、流產、月經不調、閉經、大小便失禁和便秘等精虛血虧之症狀。歸納起來,祖國醫學認識心理與疾病的關係,主要是情誌太過,引起氣機紊亂,經絡阻滯,使髒腑功能受損,精血衰竭。
現代醫學對於情緒導致疾病的因素也可以歸納成四個方麵:直接影響神經係統,影響免疫功能,影響內分泌功能,引起神經生理的變化。
情緒決定人的行為舉止、飲食起居乃至影響到每個細胞,情緒的本質是人們對外界事物體驗後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它反映了人的願望、理想、要求等一係列心理因素。因此,人的情緒好壞不是由外界客觀事物所決定的,而由主客觀之間協調的程度所決定。當主客觀適應時,一個人就會產生愉快和滿足的情緒;反之,就會產生不滿和反感。因此,情緒的好壞,情緒的控製,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心胸開闊,“不以物喜,不為己悲”,和諧的人際關係,克服情感個性中的弱點,提高心理素質和修養,學會對情緒活動的自控能力,使自己的情緒堅強飽滿,這無疑是走出亞健康的一條重要保證。
“喜、怒、哀、憂、驚、恐、悲”七情的心理活動是人之常情。
孔子認為:七情,“弗學而能”,屬於人的本能。情緒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積極情緒包括樂觀、愉快、和悅、明朗、喜愛、滿意、舒暢等;消極情緒包括憂愁、憤怒、苦惱、抑鬱、悲傷、恐懼、痛苦等。現代心理學家把情緒歸屬四種基本類型,即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其他各種情緒都是由這些基本類型派生的。情緒對人的健康有密切關係,是導致亞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情緒與胃
情緒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當一個人心理受到挫折時,往往會情緒低落、意誌消沉;而一旦受到鼓舞,則為之振奮、情緒高漲。如果讓消極情緒長期存在就會滋生疾病。為了證明這一觀點,許多醫學科學家做了大量的臨床實驗,其中最著名的是現代心理、生理學家沃爾夫的實驗。
沃爾夫應用胃鏡長期地觀察情緒與胃功能之間的關係,發現當病人處於恐怖、憂鬱時,胃黏膜變成貧血狀態,胃酸分泌低下,胃運動功能抑製;而當麵臨敵意、憤怒、焦慮時,胃黏膜充血,胃運動和分泌亢進;當長期處於情緒矛盾狀態時,胃黏膜充血,胃運動和分泌亢進,並可見胃黏膜出血、糜爛。
美國一所醫院調查了500例胃腸道疾病患者,具有明顯情緒障礙者占74%。
情緒與血壓
有人證實,憤怒的情緒會引起血壓升高,如果憤怒情緒得到平息,血壓即恢複正常;如果憤怒情緒得不到宣泄,長期被壓抑,處於慢性憤怒狀態,那麼高血壓就會持續,變成原發性高血壓。除此之外,憤怒情緒還會產生舌喉和頭頸部肌肉痙攣,如有異物梗阻於喉頭,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胃部不適、心悸、頭昏、出汗、嘔吐等多種症狀變化。
20世紀60年代,我國心理學家曾對23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詳細的個案分析,提示74.5%有不良心理因素。
情緒與腫瘤
據專家研究證明,情緒是引起腫瘤的重要原因。
1982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對200例胃癌患者進行病因調查,發現這些患者皆有長期的情緒壓抑、精神創傷和家庭糾紛。
山西省是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發現食管癌患者56.9%有憂慮、急躁、消極等不良情緒,半年之內有重大精神刺激者占52%。
情緒與食欲
我們常說:食欲是情緒的寒暑表。情緒愉快食欲增加,情緒不悅食欲減退,這已是生活常識。長期持有消極情緒,會引起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過敏性結腸炎。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
情緒過分波動,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最容易影響心血管係統,造成血管收縮、高血壓、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1983年,我國醫學家鄒之光曾做了情緒與心肌梗死的臨床調查,他選擇了40例心肌梗死的病人與40例健康者作對比。結果發現,在發病6個月內,兩組生活事件的頻率分別是60∶23,病人組要比健康組高出3倍,患者中情緒誘因者達94%。
心理健康的十二條標準
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複劑,也是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根據國內外心理學界專家們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十二條:
①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熱愛生活和工作,能盡情適應和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角色。
②保持完整和諧的人格。人格是個人心理品質的總和。完整人格包括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動機、興趣、道德和人生觀。和諧就是全麵、平衡發展,切忌台上握手、台下踢腳。
③適當地發泄和控製情緒。能協調與控製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對人有禮,不卑不亢,富有自信和安全感。
④保持和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自己的情緒就是別人的心理環境,要保持自身完好的心理境界,永不汙染他人的心理環境。
⑤保持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是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也是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控製力和堅持力、表達力以及操作能力的綜合。因此,必須保持正常智力水平。
⑥心理行為符合生理年齡特征。生命有不同的生理年齡階段,隨之有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特征。如果兩者有嚴重的偏離,則屬於變態心理行為。
⑦有一種符合憲法的信仰。忠於信仰則心境平和,追求不止。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奉公守法,多做貢獻。
⑧能充分地了解和恰當地估價自己。有自知之明,永遠不自責、不自怨、不自卑,從不自己給自己製造心理危機。
⑨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人同情、和解、友善、信任、尊重,從不製造人與人之間的緊張情緒。
⑩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正視現實,接受現實,隨遇而安。從不怨天尤人,從不感覺“生不逢時”。
瑏瑡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心理健康要有物質的保障,也要靠精神的哺育。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習慣,才能永葆青春。認清挫折帶來的有利效應,善於從失敗中尋覓成功之道。
瑏瑢生活必須誠實和富於正義。在不違背國家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發揮特長、體現個性、誠實勞動;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求。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助人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