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量基本達到或超過身體所需,如果再食用補品,必然會適得其反,所以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那麼,怎樣進行“神補”呢?
用綠色養眼
春回大地,滿眼新綠,草木萌芽,讓人賞心悅目。當我們疲勞、煩悶時,漫步在滿園蔥蘢的林間或草地的時候,很自然會感到神清氣爽,心情舒暢。醫學專家認為:綠色柔和明快,對光線的反射相對較弱,它能吸收陽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不讓眼睛受到傷害,它能使人們消除視疲勞,可以緩解人們大腦中的緊張情緒。
踏青以健身
春光明媚,山清水秀,正是春遊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不僅可以使你感覺到放鬆後的輕鬆愉快,而且還可以促進你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加強血液循環,調節神經係統趨於正常,使心肺功能更加強盛,讓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得到鍛煉,踏青時的“日光浴”還可以使你的肌膚健康亮麗。
放風箏以活血
帶著家人外出放放風箏,也是一項有益身心的“神補”活動。放飛一枚風箏,活動全身筋骨,身子不時前傾後仰,眼睛跟蹤極目遠眺,動靜結合,手腳、眼睛和大腦同時運動,互相協調。放飛風箏,既可得到歡樂,又可讓人舒筋活血。
用愛好怡情
良好的情趣與愛好的培養更是神補的最佳方式。比如養花草,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淨化了空氣,有益於身心健康。試驗證明:人每天漫步於花草林園之間,可以使耐力增加15%,皮膚表麵溫度下降1~2℃,每分鍾脈搏減少4~8次,消除疲勞的時間縮短80%,還能讓人的嗅覺、聽覺、視覺、觸覺提高到最佳狀態。難怪有人說花草是我們人類最好的“保健醫生”,像書法、繪畫、寫作和養鳥等等愛好都是神補的好措施,隻要自己喜歡,能夠陶冶性情,便不拘於何種形式。就拿練習書法來說,要求精神高度集中,頓筆裹鋒、筆走龍蛇,眼、手、心並用,練到一定程度,便可溝通內氣運於筆端,達到修煉身心的作用。
緩解壓力的良方
調整生活壓力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表示壓力無時無刻不存在我們的四周。
每一個年齡層都有其特殊壓力。例如青少年時,以課業壓力為主;到成年人時,有家庭和工作的壓力;邁入老年期,以退休、孤單,麵臨死亡為壓力。
角色的扮演不同,壓力也不盡相同。當老師和當學生的壓力不同;做主管和做員工的壓力不同;身為父母和身為孩子的壓力不同。而一個人往往是身兼數種角色,集數種壓力於一身。
故如何應付生活壓力,是現代人所關心的重要課題,這裏提供一些小偏方,供大家參考:
別為小事煩惱
我們經常為一些小事煩惱,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些都不是真的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隻是專注在一些小問題上,把問題過度放大了,浪費寶貴的時間為小事煩惱,當然就無故平添了許多壓力。
小心你的想法滾出雪球效應
越是全神貫注在令你心煩的細節上,你就覺得越糟糕,思緒一個接著一個,直到你變得焦慮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需及時打住,防患於未然,並且要察覺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低潮所愚弄,切忌以負麵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物,如果那樣的話,小小的壓力,可能瞬間就變成巨大的壓力。
練習放鬆數到十
當你感到生氣時,長長而深深地吸一口氣,同時大聲對自己數一、二、三……然後在吐氣時放鬆全身。當你數完時,氣也全消了,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大事化小,壓力也就消失於無形。
教你“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清代鄭板橋之言。按現代人的理解是:一個人在細小問題上不糾纏不休;對不便回答的問題佯作不懂;對危害自身的詢問假作不知,以理智的“糊塗”化險為夷,以聰明的“糊塗”平息可能發生的種種矛盾。日本有句格言“雄辯是銀,沉默是金”,其意就是當別人情緒激動時,你顯得沉默,心胸豁達,寬宏大度,這比黃金還貴重。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該糊塗的時候糊塗呢?
學會理智處事
每當遇到沉不住氣的事時,反複提醒自己“千萬不能發火”,以理智的語言來控製自己的感情。
學會苦中求樂
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樂趣,多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文化娛樂或體育活動,將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津津有味。
學會廣交朋友
要廣交朋友,學會適應各種環境,遇到煩惱之事要找摯友傾吐心聲,須知“知心朋友一席話,可勝藥物能達你的心靈”。
學會應付逆境
人生征途是崎嶇不平的,但“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深哪無渡船人”。要能應付各種複雜多變的環境,以保持心理平衡。可見“難得糊塗”確是心理健康的一帖良方,亦是精神世界的一種道德修養。它對人體健康長壽是大有裨益的。
擺脫心理困擾四招
在競爭相當激烈的現實中,人們往往在大負荷的工作壓力和這樣那樣的心理困擾下變得悶悶不樂。競爭失利時有,成功時也會有。有些人雖然具有超群的才能,但往往因為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不強,在工作和生活中會常常因為心理問題的困擾,影響到工作才能的發揮,並進而影響到事業的健康發展。下麵四招是擺脫心理困擾的方式,不妨一試。
休閑常聽音樂,改變心境
聽什麼音樂很有講究。如在心情抑鬱時,先聽些曲調委婉哀傷的音樂,這樣的音樂雖然看起來會給自己心理增添一些憂鬱,但卻是著手改變心情、平抑煩惱的第一步,以後再慢慢地轉為欣賞歡快活潑的音樂,如此循序漸進,使自己心理困擾所造成的不快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轉化。
改變環境顏色,滋養心氣
猶如維生素能滋養身體一樣,顏色也能滋養心氣,而且效果還較明顯。要注意選擇適宜的顏色,凡是能使心情愉快的鮮明、活潑的顏色以及具有緩和和鎮靜作用的清新顏色都可采用,這樣,既可使人的視覺,在適宜的顏色愉悅下,產生滋養心氣的效果,並使心理困擾在不知不覺中消釋。
加強耗氧運動,振奮精神
不少心理專家指出,耗氧運動在改變不良情緒等方麵,比服用任何藥物效果都好。在擺脫心理困擾時,也可進行耗氧運動,如小跑、快速騎自行車、疾走、遊泳等等。通過這些耗氧量很大的運動,來加速心搏,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對氧的利用,並在加大氧的利用量中,讓不良情緒與體內的滯留濁氣一起排泄。
豐富業餘愛好,增加興趣
心理困擾常常會使人意誌消沉,情緒低落,影響鬥誌。這時,如果能有意識地通過豐富自己的業餘愛好活動,去讀一本自己早就想讀的好書,甚至潛心雕刻等,對擺脫心理困擾、轉移消極情緒很有好處。
節製情感法
古人認為節製情感是調攝
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麵,提出了“神在於養,情在於節”的養生要則。“七情”是人類由於外界環境的刺激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如果外界刺激過大,而人們在思想上對這些刺激又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劇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疾病。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麵,要十分注意節製情感。
①要對“七情”有所節製而不使其過甚。
②提倡性情溫和與寬宏大量。
③要把事情看得平淡一些,不可看得過重。
學會發泄
遇到令人煩惱、怨恨、悲傷和憤怒的事情時強行壓抑自己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健康。美國一位學者曾測量了一大批人的血壓,發現87%血壓正常的人偶爾有過哭泣,而高血壓病人卻從不流淚。臨床觀察表明,許多神經衰弱、抑鬱症和消化性潰瘍的病人,也是悲而不哭,性格內向,不能發泄自己的情緒。
遇到煩惱、悲傷的時候,如能在不危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發泄一通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得到自我排解,取得心理平衡,對身心健康有莫大的益處。發泄的方法有:獨自大喊大叫、寫信、痛哭、向親朋好友傾訴等。
永葆一顆年輕的心
心老十八變
心理衰老的表現千變萬化,一些老年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條較為明顯的特征:
①感覺、知覺衰退,視力減退,聽力不如從前,味覺遲鈍,以前覺得很好吃的東西現在感到淡而無味。
②記憶力衰退。熟人的名字老是記不起來,讀書前看後忘,常常記不起隨手放的東西。
③想像力衰退。幻想越來越少,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
④言語能力衰退。講話變得緩慢囉嗦。
⑤思維能力衰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學習新知識感到吃力。
⑥情感不穩定。較易動感情和在感情上被人同化,還常常流淚;遇到困難,不像以前那樣鎮定自如,經常有莫名其妙的焦慮感。
⑦意誌衰退,做事缺乏毅力;喜歡憑老經驗辦事,對任何事情都缺乏強烈的探索精神。
⑧反應能力下降。動作不如從前靈活,對事物不如以前敏感。
⑨興趣愛好減少。
⑩產生衰老感和死亡感。
瑏瑡比青年人更容易受疾病、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變得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瑏瑢容易焦慮不安。很多人在更年期後情緒逐漸穩定,但是焦慮不安常常難以消失。
瑏瑣情緒容易發生明顯的變化。一方麵是對一般刺激趨向冷漠,喜怒哀樂不易表露,或反應強度降低;另一方麵在遇到重大刺激時,情緒的反應特別強烈,難以抑製。
瑏瑤敏感多疑。常把聽錯、看錯的事當作對自己的傷害而傷心不已。
瑏瑥易產生孤獨感。性格由外向轉為內向,深居簡出,懶得交際。
瑏瑦容易自卑。主要是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情緒也就隨之而來。
瑏瑧習慣心理頑固。老年人不容易改變長年累月形成的習慣。
瑏瑨個性心理特點明顯。老年人比青年人、中年人更易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讚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如果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有上述心理特征,那就得好好反思了。
“減去10歲”健康法
科學實驗證明,樂觀可以長壽,情緒抑鬱有損健康。中老年人應力求樂觀開朗,心理平衡。“減去10歲”之法,對中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減去10歲”法,就是使你的愛好、興趣、追求及整個心理環境都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上。從精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個人能使自己的心理環境保持在10年前的水平,那麼良好的精神素質必然會對身體素質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研究表明,人的免疫係統的功能直接依賴大腦,“年輕化”的精神心理環境必然促進免疫係統功能的“年輕化”,這就使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全方位的鞏固和提高。可見,主動創造“年輕化”的心態環境,對提高健康水平、延緩衰老是大為有益的。
年輕是一種心理感受
有人把年齡分為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細想起來是很有道理的。
絕大多數人都願意長生不老,但從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看,這仍是一個具有幻想色彩的願望。但是人心理上的青春卻是可以常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擔任對日作戰的美軍總司令。據說他一直把一篇名為《年輕》的短文鑲嵌在鏡框裏,放在辦公桌上,並經常在談話或開會時引用其中的詞句。後來此文在日本廣為流傳,被許多人奉為生活的哲學。鬆下電器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說:“幾十年來,這篇文章始終是我的座右銘。”
這篇《年輕》的作者塞繆爾·尤爾曼70多歲才開始寫作,他在文中這樣寫道:
年輕,不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時光,也不是紅顏、朱唇和輕快的腳步,它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是頭腦中一個意念,是理性思維中的創造潛力,是情感活動中的一股勃勃生機,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
年輕,意味著寧願放棄溫馨的享樂去開創生活,意味著具有超越羞澀、怯懦的膽識和勇氣。這樣的人即使到了60歲也並不遜於20歲的小夥子。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衰老,隻有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才會變為真正的老翁。
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但若保持熱情,歲月卻無法在心靈上刻下痕跡。隻有憂慮、恐懼和自卑才會使人佝僂於塵世之上。
無論是60歲還是16歲,每個人的心理都會蘊含著奇跡般的力量,都會對進取和競爭懷著孩子般的無窮無盡的渴望。在你我的心靈之中,都擁有一個類似無線電台的東西,隻要能源源不斷地接收來自人類和造物主的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會永遠年輕。
無論什麼時候,這無線電台似的東西一旦坍塌,你的心便會被玩世不恭的寒冰和悲觀絕望的酷雪所覆蓋,哪怕你才隻有20歲,你也會衰老。但如果這無線電台似的東西始終矗立於你的心中,捕捉著每一個樂觀向上的電波,那你就會有希望在80歲告別人世時依然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