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常見病的防治(2 / 3)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腦動脈硬化、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病的主要發病因素之一。因此,積極防治高脂血症,對於防治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臨床上患者常有眩暈、心悸、胸悶、健忘、肢麻等自覺症狀。但部分患者雖血脂高而無任何自覺症狀。掌握飲食療法,對防治本病甚有作用。

飲食防治的原則

①飲食治療是高脂血症治療的基礎。飲食治療無效時或病人不能耐受時,方可用藥物治療。在服用降脂藥物期間,也應注意飲食控製,以增強藥物的療效。

②減少脂肪的攝入量首先要控製熱能的吸收。少食動物性脂肪,這類食物飽和脂肪酸過多,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膽固醇吸收和肝髒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飽和脂肪酸長期攝入過多,可使三酰甘油升高,並有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可促進血栓形成。

③膽固醇是人體不可少的物質,但攝入過多對人體有害處。應忌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髒、蛋黃、魚子、魷魚等食物。

④不要過多吃糖和甜食,因為糖可轉變為三酰甘油。每餐應七八分飽。應多吃粗糧,如小米、燕麥、豆類等食物,這些食物中纖維素含量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尤其是大豆。

⑤應多吃含維生素C、維生素E較多的蔬菜和水果,降低三酰甘油,促進膽固醇的排泄。可選用降脂食物,如酸牛奶、大蒜、綠茶、山楂、綠豆、洋蔥、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猴頭菇等食物。

⑥要避免飲酒。酒能夠抑製脂蛋白酶,可促進內源性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合成,導致血脂升高。

⑦盡量采用蒸、煮、燉、燜、熬的烹調方法,每日食鹽用量要控製在6克以下。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在發病後幾個小時內死亡。尤其是發病初期救治不當,如急於送病人去醫院,人背、車拖,一路顛簸,使病情更為惡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因冠狀動脈分支的一支或多支痙攣使血管腔狹窄,或因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腔造成局部心肌供血中斷,出現心肌嚴重缺血、缺氧而造成心肌廣泛壞死。如果此時病人處於活動狀態,心肌的耗氧量必然增加,心髒負擔明顯加重,病情也隨之加重。實驗證明,活動時的心肌耗氧量是安靜平臥時的4倍,翻身活動、搬運不當等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早期出現室性心律失常,這是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首要原因。

如果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現劇烈的心口疼痛,並伴有周身冷汗,首先要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此時絕不能忙於搬運,而應該讓病人就地安臥,不要翻身,不要讓其肢體活動,不要讓病人說話,周圍的人也不要大聲說話。如患者身邊有急救藥,應及時讓其服用,並速請救護人員處理。當病人病情得到控製後再平穩地送往醫院治療。如找不到救護人員亦可用擔架盡量平穩地把病人送往醫院。禁動是現場處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極為重要的措施。禁動可以使許多心梗病人逢凶化吉,為以後的急救和治療贏得良好的條件和寶貴的時間。

心肌梗死的防護

心肌梗死是指心髒持久、嚴重的缺血引起的一部分心肌的壞死。其原因一般多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血栓,阻塞血管,或者由於突然刺激造成血管強烈痙攣引起的。所以有動脈粥樣硬化的人、以往有冠心病的人以及其他有心髒病、血管畸形的人是心肌梗死的高發人群。

心肌梗死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髒病,一旦患病,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據文獻記載它的病死率達到10%~15%甚至更高。所以對於心肌梗死,預防是關鍵。

首先,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同時嚴格避免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如高脂肪飲食、煙酒、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寒冷刺激、便秘、暴飲暴食、大出血、大手術、休克等。其次應該積極治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等。

腦血栓

腦血栓是指腦動脈在內膜病變基礎上的血管壁內形成血栓,阻礙血流,導致腦組織局部缺血或供血不足而出現卒中證候。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上。本病多在安靜狀態下發生,如睡醒後出現肢體不靈活,口角歪斜,講話不清等症狀;有舌下神經和麵神經的中樞性麻痹;偏癱需經幾小時或一兩天逐漸形成,幾天或幾周後可變為痙攣性癱瘓,神誌多清醒,中度昏迷者也可在24小時左右逐漸清醒。由於發病時無預兆,飲食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飲食防治的原則

①腦血栓病人常伴有高脂血症和肥胖,飲食防治原則以控製脂肪的攝入、減輕體重、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為目的。

②烹調時不用動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每日用量不超過25毫升。要限製攝入膽固醇,每周可吃3個蛋黃。

③由於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飲食中就要適當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可由瘦肉、去皮禽類提供,可多吃魚類尤其是海魚,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製品,如豆腐,對降低血液膽固醇及血液黏稠度有利;要增加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糧、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菇、木耳、海帶、山楂、紫菜、魔芋等都有降脂作用。

④腦血栓病人有的合並原發性高血壓,所以,要采用低鹽飲食,每日食鹽用量以3克為宜。炒菜時還可適當加一些醋、番茄醬、芝麻醬等。食醋可以調味,還可以加速脂肪的溶解,促進消化和吸收。芝麻醬含鈣量高,經常食用對防治腦出血有一定好處。另外,腦血栓的病人要經常飲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間,有利於防治血栓栓塞。

⑤腦血栓病人平時宜吃清淡、細軟、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燉、熬、清炒、燜、溜、溫拌等烹調方法,不適宜采用煎、炸、爆炒、油淋、烤等烹調方法。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多由急性支氣管炎轉變而成。患病者中年人居多,多在寒冷季節發病,出現咳嗽及咳喘的症狀,尤以清晨最明顯,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黏稠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後痰量增多,黏度增大呈黃色膿性。有時痰中可帶血,病情嚴重者終年咳嗽,咳痰,秋冬時節更為劇烈。長期發作者可導致肺氣腫。

飲食防治的原則

①供給足夠的熱能及含蛋白質、維生素豐富的食物,以增強呼吸道的抵抗力,有利於支氣管組織的修複,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反複感染的機會。

②膳食中應選用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每日可用六餐。蛋白質的供給應以動物蛋白和大豆蛋白等優質蛋白為主。

③適當限製奶類及奶製品,以免使痰液變稠,感染加重。

④應增加液體攝入量,大量飲水有利於體液稀釋,保持氣管通暢;每日飲水量應在2000毫升左右。同時,避免過冷、過熱或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陣發性咳嗽。

⑤應補充足量的維生素,增強機體免疫力,減輕呼吸道的感染症狀,促進支氣管黏膜修複。每日應補充維生素A5000國際單位、維生素C200毫克。

慢性胃炎

飲食防治的原則

①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吃飯時要細嚼慢咽,飲食宜清淡,少刺激性,晚餐不宜過飽,待食物消化後再睡覺,以調整胃的各項功能。

②少吃脂肪過高的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蔥類,因其不利於胃黏膜的恢複。對胃酸分泌少者,如萎縮性胃炎,可給予濃肉湯、雞湯等味道鮮美的食物,以刺激胃酸分泌,促進食欲;高酸性胃炎(胃酸分泌過多者)患者應禁用肉湯、雞湯及過多的鮮味食品。可將肉類煮熟去湯後再烹製。食物要做得細、碎、軟、爛。烹調的方法多采用蒸、煮、燴、燉與煨等。

③多吃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各種營養素的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增加富含蛋白質和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腎等內髒。高維生素的食物是指深色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綠色蔬菜、番茄、茄子、紅棗等。

④要注意飲食的酸堿平衡,當胃酸分泌過多時,可喝牛奶、豆漿,吃饅頭或麵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像豆製品、蔗糖、芹菜、韭菜等食物會引起腹部脹氣,不宜多吃。萎縮性胃炎患者宜飲酸奶,因為酸奶中的磷脂類物質會緊緊地吸附在胃壁上,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使已受傷的胃黏膜得到修複。酸奶中特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謝所產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內的酸度,可抑製有害菌分解蛋白質產生毒素,同時使胃免遭毒素的侵蝕,有利於胃炎的治療。

⑤平時要少食多餐,避免喜愛食物多吃,不喜愛的不吃,應以增加營養、減輕胃部負擔為原則,同時要禁忌煙酒。

慢性胃炎的護理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其主要表現為輕度胃部疼痛、噯氣、飽脹、食欲不振,有的病人若胃酸明顯增多,會有反酸甚至吐酸水症狀,有的病人則表現為胃酸減少,還有的則出現貧血、無力、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慢性胃炎患者保養與治療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再加上必要的藥物治療,就能取得滿意療效。

①細嚼慢咽。吃飯隻有細嚼慢咽,才易於消化吸收。若狼吞虎咽,便會加重胃的負擔,不利胃病恢複,且可能加重病情。

②食能以時。即飲食要有規律,定時進餐,少吃零食。因為定時進餐,可使胃液分泌形成規律,容易消化吸收;此外,還可以使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利於胃病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