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老年養生
老年人如何養生
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和衰老作鬥爭有著豐富的經驗。養生之道大致概括如下: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不吸煙,堅持體育鍛煉,不沾或喝酒有節製。每天睡7~8小時,保持適當的體重。按時早餐,不多吃零食。
平衡營養
所謂平衡膳食就是指每餐或每份膳食中各營養素間合宜的比例關係。適合老年人的平衡膳食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蛋白質攝入量應比青壯年略高,並盡可能每日保證一定量的優質動物蛋白質;適當控製熱量,避免肥胖,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注意攝取新鮮蔬菜、水果等,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無機鹽及植物纖維;膳食宜清淡,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
掌握飲食原則
首先,減少總飲食量,降低飲食量釋放出來的熱量,以5018~5854千焦為適宜。其次,選擇易於消化的食物,超過65歲的老人幾乎跟五六歲的幼兒的飲食相似才為適宜。再次,餐量宜少、餐次宜多,進餐時,不能吃得過飽,最好能以半飽或八成飽為限。另外老年人的飲食以溫熱熟軟為宜,最忌黏硬生冷,亦可經常食用些蜂蜜,它對機體起到特有的營養和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
注意三餐的要求
有人認為,每天堅持用早餐是延年益壽的重要因素,甚至認為吃早飯等於吃補藥。所以老年人應該在起床後30分鍾左右用早餐最為適宜,並可根據自己的生活條件,盡可能把早飯安排得好些。俗話說得好:“早飯吃得飽,中飯吃得好,晚飯吃得少。”晚餐以清淡為宜,少食油膩。吃飯時細嚼慢咽對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充足的睡眠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可以幫助消除疲勞,調節各種生理機能,穩定神經係統的平衡,是生命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有規律的保質保量的睡眠,有助於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大部分老年人在清晨醒後不易再睡,但在正午前開始,就會感到體力不支,因此在午飯後充足地睡一個午覺是十分必要的。午睡時間最好在1小時左右,不宜過長,以免夜間入睡困難。
注意起居
老年人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低下。季節的更換,往往會使老年人宿疾誘發,所以要注意增減衣服,謹避風寒,以防寒冷空氣的侵襲。
適宜的體育鍛煉
人到了老年,身體各方麵的機能都有所減弱,易患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從事適當的體育鍛煉對預防老年性疾病,改善身體狀況是十分有利的,老年人可以做些氣功、徒手操、慢跑步、打太極拳等有益健康的活動。
按摩促進長壽
按摩調節神經功能,增強抵抗力,舒筋活絡,消炎散淤。這裏我們推薦一種按摩法,即每晚在睡前以手掌自劍突下開始,直向下腹部,然後由下腹部轉向劍突下反複自行按摩。按的輕重要適中,以1分鍾來回按摩15~20次為宜。這種按摩,有助於消化、催眠、治療便秘等多種作用,也可促進人健康長壽。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步入老年後人的心理變化
不服老心理
許多老年人事業心較強,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有生活樂趣,雖已年逾花甲,仍勤奮工作,不顧體力和精力的衰退,因而常常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
自尊心強
有些老年人在青壯年時期曾有過輝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順利,在離退休後仍希望社會、周圍的人們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自尊心較強,不愛聽逆耳之言。
疑心重
有些老年人總感到自己經驗豐富,年輕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觀念及自己的經驗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用自己頭腦中固有的標準來衡量事物,表現為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東猜西想,疑慮重重。
空虛心理
一些從繁忙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年人,緊張的生活一下子轉為無所事事,往往不能適應,感到退休後大勢已去,於是出現空虛心理,感到生活毫無滋味,焦躁不安,情緒不穩定,喜怒哀樂變化無常。
興趣狹窄、消沉
一些老年人興趣狹窄,不愛活動,感到精神衰退及體力不支,並出現消沉、孤獨的狀況。這些老年人如果再患有慢性軀體疾病,則情緒更加抑鬱、消沉、寡言少語、悶悶不樂。有些老年人由於喪偶或子女分居,則更感到無依無靠。
個性改變
有些老年人的性格與年輕時明顯不同,如出現性子急,耐心差,愛發牢騷,絮絮叨叨。有的老年人則變得格外吝嗇,喜歡攢錢,總是感到有人要偷自己的錢。有的人對自己身體特別關注,過分地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害怕死亡到來,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許多年輕人對老年人上述心理特點不了解,往往會給老年人帶來不愉快,從而影響老年人的健康長壽。
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軀體衰老對人的心理造成較嚴重的影響老年人的各髒器功能出現全麵衰老,這種髒器功能的衰老往往對人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影響,老年人感覺器官功能下降,如視力減退,有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病及視疲勞;聽力減退,重聽、耳鳴;嗅覺、味覺減退。此外,由於老年人肌肉萎縮,使得肌力減退,體力下降,不願活動,與外界交往明顯減少,安於現狀。因此,易產生繼發性抑鬱症及其他心理問題。
各種身心疾病對心理產生的嚴重影響
由於身體衰老及身心功能減退,有50%~70%的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炎、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癌症等,其中有一半人患有高血壓。老年人各種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主要有老年癡呆、焦慮症、抑鬱症、腦器質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由於患有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造成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活動不便,人際交往困難,精神負擔加重,身心痛苦,使老年期固有的一些焦慮、不安、抑鬱、煩惱、壓抑、孤獨等心理變化加劇,導致老年人情緒危機,精神崩潰,自殺率明顯上升。
腦功能衰退對心理產生的影響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腦功能趨向於衰退,表現為大腦的抑製過程明顯減退,神經係統靈活性下降,智能減退,主要為近事記憶減退,但遠事記憶相對保持較好,思維缺乏創造性。上述這些腦功能的變化,使得老年人心理靈活性差,迷戀往事,保守,重視傳統,創新性差。
固執己見
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性格出現較大變化,主要是性格的彈性明顯減退,靈活性差,往往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經驗,以自我為中心,不易接受新鮮事物,不能正確判斷目前的生活現狀。常沉湎於往事回憶中,經常嘮叨及向別人講述自己以往的輝煌,並自歎過去的好時光不再回來。少數以往有較大成就者,變得傲慢、偏見、盲目自大,聽不進別人的勸說。
情緒不穩
老年人情緒變化具有截然相反的兩極性:一種情況是老年人情感脆弱,變得容易激動,難以自製,情緒穩定性差,常因小事而大發脾氣;另一種情況是情緒變得淡漠,對外界事物、他人情感日漸淡漠,缺乏興趣,不易被激發出熱情,焦慮、抑鬱、孤獨等負麵情緒明顯占優勢,往往產生疑慮、空虛,對死亡恐懼,各種內心衝突、心理矛盾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稍有刺激便可出現消極言行。
病態心理出現
猜疑、偏執在老年人中較為多見,常常表現為嫉妒、猜測、偏見,總感到有人要害自己,有人要偷拿自己的東西,老伴有外遇,以及興趣索然,孤獨離群,人際交往困難等。
如何增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可以通過鍛煉和自己的努力而獲得。對於老年人來說,在自己不斷老化、功能逐漸衰退的時期,講究心理衛生,使自己思想豁達、精神愉快、心胸開朗,避免精神不振、憂鬱多愁、驚恐悲傷,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老年人怎樣才能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呢?
培養並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老年人應認為自己肩負重任,始終有一種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不考慮自己,而時時想著社會,想著人民,胸懷寬廣,無所畏懼,不圖名利,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積極進取,熱愛生活,善於生活,使生活充滿意義。
永葆青春的心理
老年人應有人老心不老,永葆年輕的心理。要知道,人體內所有的器官,如腦、心、肺等,都具有一種後備能力,這種能力需由良好的心理和適度的運動來加以引發,從而減慢衰老的過程。因此,老年人應不斷地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意誌和毅力,使其對生活充滿信心。
保持愉快的情緒
老年人應有健全飽滿的情緒,但適度的緊張也能增強大腦的興奮過程,提高大腦的生理功能,並且使心髒加強收縮,有更多的血液來供給全身各器官組織,特別是大腦的營養需要,使血管的收縮、舒張功能也隨之改善,代謝增強,有利於改善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代謝及內分泌係統的功能,並減少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糖尿病等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還應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冷靜和穩定的情緒,遇事不急,頭腦冷靜,克服激動和不安情緒。
熱愛事業
老年人在幾十年的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有的甚至具有獨創的技能,要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適度的社會活動,會使生活變得充實起來,真正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但工作也不能太緊張,應張弛有度,過於緊張會造成一種精神壓力,導致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不要有不服老的心理,要正視現實,實事求是,培養勞逸結合的良好習慣。
與人為善
老年人應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才能感受到人際間的溫暖,使人樂觀向上,心胸開闊。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沒有朋友和夥伴,有了知心朋友,可以與你共享快樂,分擔憂愁,可以增加生活樂趣,增強承受心理壓力的力量。和睦的家庭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天倫之樂,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熱愛生活
隻有熱愛生活、性格開朗、胸襟豁達、樂觀向上的人才認為生活是美好的,才能充滿朝氣與活力。老年人應培養自己良好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離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進行再學習,可掌握一門適合自己體力的新技能,如烹調、繪畫、書法、音樂、園藝、修理等。這樣可以有新的精神寄托,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晚年生活的樂趣。
堅持鍛煉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健身,而且還可以振奮人的精神,鍛煉人的意誌。有學者認為,體育鍛煉可使身體發生化學和心理變化,改善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從而改善精神健康狀況和自主神經的功能。另外,體育鍛煉可給人一種成就感和優勝感,激發人的熱情,激勵人進取的勇氣和信心。
善於讓步和超脫
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與矛盾時,應理智一些,適當地做出一些讓步,這不僅對自己有好處,也會使別人對自己敬重和諒解。盡量擺脫矛盾,避免卷入是非之中。
老年人如何預防離退休綜合征
老年人離退休綜合征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孤獨、空虛、自卑。一些老年人在離退休後往往出現孤獨、空虛和嚴重的失落感,體力和精力明顯減退,自卑心理嚴重。
②憂鬱、煩躁不安。一些老年人由於不適應離退休後的環境,因而情緒低落、坐臥不寧、行為重複、做事猶豫不決、心神不定、喜怒多變、情緒不穩、難以自控。有的人則悲觀厭世,愁眉苦臉,怨天尤人,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有的老年人性情發生明顯變化,容易急躁和發脾氣,對任何事情都不滿意,更有甚者,終日處於惶惶不安之中,而且有失態現象發生。
③不與外界交往。有些老年人對事物毫無情趣、缺乏活力、懶散乏力、不愛活動、不與周圍人交往、反應慢,嚴重時可達到麻木遲鈍狀態。
④心理老化加快。自感腦力活動減慢,體力活動不支,並因此而出現悲觀失望。
⑤容易發生身心疾病。有些老年人不適應離退休後的環境變化,容易出現身心功能障礙和免疫代謝能力下降等情況。許多人在離退休前身體健康,一旦退休後很快重病纏身,甚至在較短時間內死於癌症或心腦疾病。
⑥老年人應做好離退休前的心理準備。老年人接近離退休時,應及早做好離退休前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心理準備,計劃好退休後的生活。有一技之長者,可聯係需要自己技術特長的單位,準備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充實退休後的生活,這樣可以預防退休後的適應不良。這種心理準備一般在離退休前1~2年就要著手進行。
⑦老年人離退休後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老年人在離退休後,應積極參加一些自己喜愛或者是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尤其是一些公益事業,為社會發揮餘熱,摒除無用感。
⑧培養業餘愛好。老年人最好能有2~3種業餘愛好,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活到老,學到老,使生活豐富多彩,激發生命活力。
⑨運動健身。離退休後老年人往往由於身體的原因不愛活動。“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如想獲得身心健康,必須克服心理老化和不愛活動的習慣,積極參加適合自己體力的活動。
⑩人老有“心病”,應及早就醫。如心理障礙嚴重,應及時到心理谘詢門診就醫,以便順利地渡過離退休的初始階段。
瑏瑡消除自卑感。老年人離退休後,遇到了社會角色的轉變過程。人老身體狀況差,離退休使得其原有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老年人不適應目前重新擔任的社會角色,進而產生“不中用”、“心有餘而力不足”等強烈自卑感;還有一些老年人,離退休前社會地位較高,學識和工作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好麵子,希望得到別人尊重,愛聽恭維及順耳語,處事固執己見,不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一旦出現反對聲,便感到自己沒有麵子,人老了,誰也看不起了;部分老年人離開了工作崗位,由於沒有了需要自己決策和把關的事情,便把注意力從單位、社會轉移到家庭中來,尤其是在單位習慣了發號施令的老年人對子女工作、婚姻、生活橫加幹涉,並因此常與子女發生矛盾,感到自己經驗無處使用,而產生自卑感。
那麼,怎樣克服這種由於角色轉換所產生的不適應呢?對自己應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人生在世並不是隻在工作崗位上做貢獻,在家庭也可有所作為。一個人辛苦工作了幾十年,對家庭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照顧,離退休在家趁自己身體還好,應為家庭盡自己的一份義務。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可平靜地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
瑏瑢克服失落感及孤獨。克服孤獨與失落感,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調節。
第一,不斷探索和追求,充實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在過去幾十年的工作中,由於忙碌,無暇顧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離退休後可以充分地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施展才華,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則可充分發揮自己的餘熱,將寶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後人。
第二,克服消極情緒,重新安排晚年生活。離退休後的老年人,一定要消除“無用”的悲觀心理及消極情緒。要知道,隨著科學的進步,人的壽命在逐漸延長,離退休不是生活的結束,而是人生第二個春天的開始,是一種新生活的開端。因此,要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第三,改變舊有的生活環境,擴大人際交往。老年人不要自我封閉,不要離群索居,要擴大社會交往,努力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使自己的人際關係冷漠化。應該盡量增進兩代人或三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如果有條件的話,盡量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幫助子女教育第三代人,從中尋找家庭的樂趣。盡量地縮短與同代人之間的差距,不做脫離群眾的超人,也不做不合群的“怪人”。
老年人應從多方麵與同代人進行交往與溝通,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多參加集體活動及各種公益活動,打破自我封閉的局麵,並在人際交往中開闊自己的眼界,學習他人良好的性格,為自己性格的改造創造良好條件;要多交幾個性格開朗的朋友,遇事多與朋友協商,取得朋友的熱情幫助,而不要悶在心裏。在交往過程中,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取長補短,互助互學,以有益身心健康。
瑏瑣培養多方麵的情趣。老年人可參加一些文藝、體育活動,如唱歌、跳舞、打太極拳、舞劍、打球、下棋、寫字、作畫、垂釣、養花、養鳥。這樣可以陶冶情操,集中注意力,忘卻孤獨寂寞,幫助解除煩惱,使自己融合於群體中,通過交流技藝和感情,消除失落感和孤獨感。
瑏瑤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離退休老年人,因為擺脫了忙碌的工作,進入一個輕鬆自由的休養環境,生活會變得不規律。規律的生活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老年人也不例外。所以,離退休後的老年人也需要給自己安排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將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樣有益身心健康。
瑏瑥結交夥伴。老年人喪偶後,孤獨感較為嚴重。所以,應結交適宜的異性伴侶,待感情成熟後,結合在一起,相敬相愛,這是克服孤獨的最好辦法。老年人在再婚問題上,即使遇到一定的阻力,也應積極去爭取,尤其是無子女的老年人,喪偶後更應尋找新的生活伴侶。對於那些無子女又不想再婚的老年人,應到養老院中去生活,這樣可以找到夥伴,防止孤獨感的產生。
瑏瑦在情緒低落時,應多尋求幫助。老年人在離退休後,隨著社會地位的改變,經濟收入的降低,朋友交往的減少,生活上的單調,常會有孤獨感及失落感,從而情緒低沉、精神空虛、心情煩躁、鬱鬱寡歡、委靡不振、焦慮不安,還會出現頭昏頭痛、四肢無力、消化不良、周身不適、心悸失眠等症狀,甚至出現活著受罪、生不如死的念頭。這時應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談心,或找心理醫生谘詢,以排除心中苦悶,減輕失落感及孤獨感,調節情緒,順利地渡過這一心理危機。瑏瑧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老年人要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老病死或者其他不順心的事。不要害怕孤獨,孤獨並不是滅頂之災,孤獨並不等於孤立。老年人如果時刻把自己同國家、民族、社會、群眾連接在一起,雖然自己身邊無親人,但是可以感覺到有成千上萬的人與自己生活在一起,就不會感到孤獨。
老年人的日常保健
老年人養生原則
順應自然
人生存於自然界中,與其有著密切的聯係。隨著自然界的種種變化,人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膚幹;水土環境不同,人的生活習性也會產生差異。若不明此理,隨心所欲,機體無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疾病迭起,如有的人為求時髦,冬天衣著少而露,以致感冒、關節酸痛;有的人隻圖舒適,夏天長時間吹空調,最後生出“空調病”。人隻有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為等隨時適應自然界各種變化,保持體內外的協調,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長壽。
運動形體
形體好比是生命活動的宅宇。它內含精、氣、神,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形體又是人抗禦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膚、血脈筋骨、髒腑組織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養生防病須重視形體的調攝。《呂氏春秋》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這說明了動形以防精氣鬱滯的道理。運動形體還能增強脾胃機能,有助於氣血的化身。關於長壽老人的縱向研究表明,堅持適量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者,90歲後多數能獨立生活。
調節正氣
即保持人體正氣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動。中醫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充滿全身,運行不息,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盛衰和運行的正常與否決定著人體的強弱壽夭。如生活起居違逆了四時的變化,可引起氣的耗散或氣的運行障礙;勞累過度、性生活不節可導致氣虛;久臥久坐等過逸行為,則往往造成氣行鬱滯;飲食不當也會傷氣;情誌失常則最易損氣和滯氣。另外,亂用補藥,往往損傷正氣於無形之中。
固護陰精
陰精,指腎精,也包括其他髒腑之精。中醫視精為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靜神內守神,指精神思維活動。養生要保持精神思維活動的清靜內守。一般來說,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用神不當,長期過激或突然劇烈的情誌活動,超過了人體調節適應能力,會耗傷精氣,引起氣行紊亂,陰陽失調,髒器受損而發病。因此,從養生防病角度而言,應常使精神清靜內守。這樣,精、氣、形可得到休養生息。精神情誌常宜和悅愉快,避免躁、憂、悲、驚、怒等不良情緒。經常進行靜坐、欣賞音樂、書畫等藝術活動,可以產生良好的調節效果。所以,靜神內守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這樣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調節作用。
老年人養生十要
一貫知足,知足常樂
不盲目與別人比較,量體裁衣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求花天酒地,隻求平淡人生。
二目遠眺,遠眺明目
無論何時,不可隻看到眼前利益;不可患得患失,要登高望遠。
三餐有節,食不過飽
過飽傷人,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四季不懶,勤於鍛煉
根據季節的變換,選擇不同的時間和項目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貴在堅持,不可懈怠。
五穀皆食,營養均衡
不可偏食,五穀雜糧,各類蔬果都吃,才能攝入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
六欲不張,清心寡欲
欲張則損精氣,欲節則養精氣,縱欲傷身,後患無窮。
七分忍讓,豁達大度
要心胸寬闊,遇事達觀,得讓人處且讓人,不必爭個你高我低。
八方交往,廣結朋友
力忌閉塞,要廣交八方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才能接納各方麵的信息,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九(酒)薄煙戒,神清氣爽
飲酒不可過量,且根據各自身體條件限酒,不得貪杯豪飲;力求戒煙,以免危害身體。
十分坦蕩,以誠待人
為人襟懷坦白,寬以待人,不做虧心事,保持心平氣和的好心境,心平天地寬。
老年人養生“四戒”
一戒久視
“久視者傷血”。人到老年,眼目本已昏花,倘過於用目,會傷血耗氣,頭暈目眩。因此,老年人看書報、雜誌或電視以1~2小時為宜。
二戒久臥
“久臥者傷氣”。要順應四時,春夏“晚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睡眠不能過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8小時足矣。適量的睡眠才能達到寧神養氣,確保益壽延年。
三戒久坐
“久坐者傷肉”。坐是消除疲勞的一種必要休息,但長期坐著不動,會使肌肉缺乏鍛煉,從而導致肌肉鬆弛,久而久之加速了肌肉的衰退與萎縮。因此,老年人應多參加戶外活動,不宜坐得過多、過長。
四戒久立
“久立者傷骨”。人的一舉一動,都要消耗氣血,如果久坐不動或久立不走,會出現氣血凝滯,從而招致疾病。老年人氣血運行本已減弱,全靠動靜結合調節平衡,因而要坐與行走輪流交替,活動筋骨。
老年人要有“童心”
所謂童心,就是一種無憂無慮、打鬧嬉戲的心理,而大部分老年人缺乏這種心理。因為人到暮年,往往感覺身體不適,甚至病魔纏身,尤其是離退休之後,失落感、孤獨感、老朽感……油然而生。調適這些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顆童心。俗話說得好,“老有少年心,疾病去七分”,“童心未泯,青春常在”,“童心常在養天年”。
老年人的童心,實際上是一種精神上返老還童的心理。童心能使老年人忘卻煩惱和憂愁,是一種精神年輕的體現。童心相隨,青春不老。一些長壽的老年人大多都具有心情開朗、性格活潑、童心未泯等特點,常被人稱為“老小孩”、“老頑童”。老年人應怎樣塑造自己的童心呢?
追憶童年
老年人不妨經常追憶童年時代的樂事,如果身體條件許可的話,還可回到童年時代居住、生活、玩耍過的地方,故地重遊,可以使童心再度萌發。
多交童友
老年人會從小孩的神態和言談舉止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溫童年的時光,使心靈上感到極大的快慰,對晚年生活產生一種珍惜感,珍惜這無限美好的“黃昏”,進而激發出積極向上的心理。
多看童話
一個簡單的童話和寓言往往極富哲理和幽默感。因此,老年人經常閱讀童話書,不僅可使自己捕捉到童年生活的樂趣,而且還能培養情感、充實生活,有興趣時還可講給孫子們聽。一切疲勞和煩惱均在孫兒們的歡聲笑語中消除幹淨,從而有益於健康長壽。
常存童樂
人到老年,往往會產生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這些消極情緒對身體是極為有害的。常存童樂,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要知足常樂,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要想得開,始終保持樂觀的情緒,以延緩老化的過程。
做個老頑童
童心常在,童心忘憂,童心益壽,童心伴人永遠年輕,做一個樂觀豁達、風趣幽默的“老頑童”。
老年人要常做四件事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許多老年學專家、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老並不可怕,隻要發揮老年人的優勢,常做下麵四件事,就有益於精神愉快、益壽延年。
多動腦
人們常說,年老必定思維遲鈍,其實不然。古往今來,大器晚成的事例不勝枚舉,而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從未中斷動腦。很多偉人、領導,都在老年時期日理萬機。不少作家、科學家在老年時智力更勝青年。
鍛煉身體
醫學家說健康狀況取決於本人怎樣對待自己的身體。人在25歲時體格健壯,乃天經地義,如果到了七八十歲仍然精力充沛,那就說明你能做到生活有規律,保健有注意,身體有鍛煉。
廣交朋友
老人最怕孤獨,若不采取措施,便會感到天地愈來愈小。老人有眾多空閑時間,可廣泛地結識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擁有更多終身的朋友。廣交朋友不但有事可以互相支援和幫助,精神上也有了寄托。
保持心情愉快
心情愉快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關鍵。時時保持良好的心情,對生活充滿樂觀態度,以自身豐富的閱曆經驗助人為樂,怡然自得,是老年人養生之道的根本。
脾胃保養四訣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漸衰退。中醫學認為,胃、脾是髒腑氣化升降的樞紐,是氣血生化之源。“動為綱,素為常,酒少量,莫愁腸”,是保養脾胃的四大要訣。
“動為綱”
指適當的運動可促進消化,增進食欲,使氣血化源充足,精、氣、神旺盛,髒腑功能不衰。老年人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鍛煉方式和運動量。
“素為常”
少吃油膩,多吃蔬菜。日常飲食應以淡食為主,以便清理腸胃。進食應溫涼適當,熱傷黏膜,寒傷脾胃。
“酒少量”
不要嗜酒無度,以損傷脾胃。
“莫愁腸”
中醫認為:思慮過度,易傷脾胃。久之氣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健忘失眠,形體消瘦,導致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潰瘍病等。所以,必須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養,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冥思苦想,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
老年人要挺胸
人到老年,由於性激素水平降低,於是骨的生長減緩;鈣鹽沉積減少,骨質就變得疏鬆,骨質疏鬆就容易駝背縮胸。如遇上輕微扭挫、過度疲勞、感冒風寒、內分泌失調等誘因,就可能出現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對神經根、推動靜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刺激或壓迫,甚至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而引起多種臨床綜合征。因此,老年人要養成“站如鬆、坐如鍾”的良好習慣,越老越
要挺起你的胸膛。
科學家研究發現,挺胸可以使肺活量增加20%左右。肺活量增加了,身體的各部位獲得的氧氣也便增加了,這樣人就不容易疲勞。養成抬頭挺胸、直腰的良好姿勢還可減少腰背酸痛感和脊柱的彎曲。人體的脊柱長約70厘米,由24塊椎骨連接構成人體的支柱和中軸,由四個生理性彎曲形成了人體美麗的曲線,以避免椎骨與椎骨“狹路相逢”。如果長期彎腰駝背,其椎骨向前邊的椎間盤組織就要萎縮消失,成了真正的駝背老人。
堅持挺胸能增強大腦的記憶力。人的大腦所需氧是全身的40%,其血液的需要量是其他器官的30倍。供給大腦的血液越多,其思維記憶能力就發揮得越好。反之,人則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挺起胸膛可使豐富的血液順利輸送到腦部,保證大腦所需的乙酰膽堿、卵磷脂等營養物質的供應,保持敏捷的思維、良好的記憶。
老年人冬養七忌
老年人髒腑虛羸,體質較弱,冬季天寒地凍,易受風寒等病邪,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老年人冬季養生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