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腫瘤疾病(2 / 3)

本病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局部放療和全身化療。對Ⅰ、Ⅱ期乳腺癌多采改良根治術,傾向於選用損傷較小的手術方式。

術後放射治療需根據腫瘤部位、大小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決定,如骨轉移、肝轉移采用局部放療。一般術後2~4周開始,持續1~2年,每4周1次。

國外如歐美國家,對早期乳腺癌、病人要求保持乳房外貌者,作局部切除,輔以局部放療。據報道其生存率與其他治療方法類同。

一般晚期乳腺癌采取術後輔助化療,或複發後與其他治療方案聯合應用。化療多主張幾種藥物聯合應用,藥物組合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案CAF,即含環磷酰胺(CTX)+阿黴素(ADM)+5-氟脲嘧啶(5-Fu)。將上述方案中ADM以甲氨喋呤(MTX)替代即為CMF方案。正在深入研究中的尚有其他方案。化療期間如有化療反應如嘔吐可予以抗嘔吐的針劑治療,也可用中藥扶正。

激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抑製雌激素刺激瘤細胞的增殖。故對乳腺手術標本作組織學檢查外,同時作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檢測。

對晚期病例不能耐受化療者,則先用激素療法,然後爭取並用化療。

7食管癌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俗稱噎膈,以50歲以上男性發病最多。主要集中在長江和黃河以北的地區,特別是河南、河北、山西和北京市,都屬高發地區。

為弄清食管癌的發病原因、流行規律,我國醫學科學者深入食管癌的高發地區,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和科學研究。認為本病與飲食內容及飲食習慣有關,如長期食用醃漬酸菜及黴變食物。高發區土壤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及仲胺物質,當人們長期進食這些化合物之後,在體內很快發生化學變化,轉變為致癌能力極強的亞硝胺。喜食熱粥、飲很熱的開水、長期飲酒、食物咀嚼不細、家族遺傳等,也都有密切關係。

食管癌早期症狀常常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特別是有煙酒嗜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的病人。這些慢性病的症狀常與早期食管癌症狀相混淆。初期常表現吞咽食物不暢,有食物緩慢下降或滯留的感覺。有的病人常說,食物好像下台階一樣,一層一層往下去,不像以往一咽就下去。有的覺咽部有異物感,總覺得嗓子裏貼著什麼東西一樣。有的在吞咽食物時感到食管內有刺激性疼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胸骨下麵或心口窩部,這是食管狹窄或刺激病灶表麵炎症所引起的。食管癌發展到中晚期以後,最突出的表現是食物下咽困難,從吃幹食需用水衝咽,到隻能進流汁。胸背部持續性疼痛時表示癌症已牽連到其它髒器。腫瘤造成食管梗塞後,食管分泌物逆流到口腔,病人就會整天吐粘涎,這時癌症已經發展到晚期了。

確診食管癌的辦法很多,典型的中晚期病例,隻作X線鋇餐造影就可以確診。進行食管拉網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病人。

食管癌的預防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不食酸菜、發黴變質的食物,注意烹調技術,使飯菜富有營養、軟硬可口、衛生;加強糧食、食品管理,防止發生黴變和亞硝酸鹽、仲胺致癌化合物的汙染;講究口腔衛生,不吸煙、不酗酒、不喝滾燙的開水和熱粥;對高發地區的人群要定期進行體檢,特別對40歲以上及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

早期食管癌應及早手術治療。

9直腸癌

直腸是大腸的最末一段,包括自肛門以上2~15厘米長的部分,這個部位發生的癌叫做直腸癌。發病年齡80%在30~59歲。

近年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由素食改為高脂肪飲食後發病率有所增加。高脂肪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且可刺激較多的膽汁分泌,因此,進入腸腔內的膽酸、膽固醇量增加,在腸內細菌的作用下,其代謝產物發生致癌因素。此外,食物中纖維素含量減少,糞便在腸腔滯留的時間延長,增加了對腸壁的刺激與損傷,使患癌的機會明顯增多。歐洲人食物精細,含纖維素少,非洲土著居民食物粗陋,含纖維素多,所以,歐洲人患直腸癌比非洲人高60%以上。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久治不愈的肛瘺和免疫缺陷等,也都可能成為直腸癌的誘因。

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外形變細或有凹痕,有時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大便帶血及粘液,伴有裏急後重或排便不淨的感覺。病人常表現腹脹、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和進行性貧血。當癌腫蔓延至直腸周圍而侵犯骶叢神經時,可出現劇痛。若癌腫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則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和血尿等症狀,並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內生殖器的瘺管,甚至發生腸梗阻。

直腸指檢,早期診斷的意義非常重大,80%可以早期發現。結腸鏡、鋇灌腸、病理切片等檢查,均可得到正確診斷。此外,癌胚抗原檢查常呈陽性反應,本項檢查除有診斷意義外,並且還能提示抗癌治療後有無複發和轉移。注意防止和消除致癌因素,合理安排膳食成分,多食粗纖維,少食高脂肪類食物。定時大便,不使糞便在腸腔積存時間太長。對不明原因的大便習慣改變和帶血粘液便,必須及時查清原因。

無轉移的直腸癌,全身情況較好應早期手術治療。已有局部組織粘連和遠處轉移者,可采用姑息手術治療。化學藥物常用5-氟腺嘧啶、喜樹堿或長春新堿加5-氟腺嘧啶等聯合用藥,或直腸給藥。

放療可以使腫瘤縮小,提高切除率,減少區域性轉移和複發。晚期放療有止痛、止血和延長生命的作用。

中藥海藻30克,水蛭6克,共研為末,黃酒衝服,每次6克,每日2次;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100克,每日1次水煎,分2~3次口服,也有一定的療效。

9皮膚癌

皮膚的惡性腫瘤稱皮膚癌,常見的有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和惡性黑色素瘤。

(1)鱗狀細胞癌:又名鱗狀上皮癌,是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發生率占皮膚癌的60%左右,病人中男性多於女性,發於50歲以上。真正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長期日光照射。動物試驗證明,波長280×109~320×10-9米之間的紫外線有致癌作用;放射線,各種放射線均有致癌性;機械性刺激,長期反複機械性刺激可引起細胞角化、增殖麵發生癌變。長期吸煙者唇癌發病率較高就是例證;化學物質刺激,長期接觸煤焦油、瀝青及其衍生物者,皮膚癌發病率很高;其他如長期不愈合的皮膚慢性潰瘍、瘢痕上的潰瘍或皮膚慢性炎症,也易癌變。

本病的發病部位多在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及皮膚的暴露部位,少數也可發生在正常皮膚上。病變開始在皮膚上,初起為圓形隆起的幹燥疣狀小結節,基底堅硬,暗紅色與皮膚粘連很緊,不易剝落,剝落後易引起出血,露出潮紅麵,增長較快;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鱗狀細胞癌在病變皮膚上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潰瘍型、較常見。其腫塊質硬,深埋於皮膚中,界限不清,中央破潰,表麵不平,邊緣向外翻,觸之邊緣和基底較硬,有粘稠的分泌物,有惡臭味;另一種是乳頭瘤型。整個潰瘍麵充滿菜花狀角質增生物,有痂皮覆蓋,除去痂皮易出血。增生物不斷增長,邊緣向外翻,伴有繼發感染時有惡臭味。另外鱗狀細胞癌可逐漸向深部和周圍擴展,侵犯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並向局部淋巴結轉移。

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在初發階段手術切除便於確診。在臨床表現已明顯時,手術切除可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應將切除的病變組織,進行冰凍切片檢查,以確定切除是否徹底。放射治療可作為手術治療的輔助手段,病變組織較小時放射治療也可作為主要手段。

避免引發皮膚癌的有關因素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如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避免放射線的照射;少吸或不吸煙;避免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如工作需要必須接觸時,應注意防護皮膚。皮膚潰瘍超過3個月不愈合,或皮膚腫物增長快,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2)基底細胞癌:也稱基底細胞上皮癌。本病發展慢,不轉移,但局部破壞性大,可嚴重損壞局部組織及骨骼。真正病因不明,誘因基本同鱗狀細胞癌。老年疣和日光角化病易變為基底細胞癌。

以麵部發病率最高,特別是眼部周圍。多為單發型損害,也有多發者。臨床分型有以下幾種:侵蝕潰瘍型最常見,初起損害往往是一個針頭至黃豆大的淡紅色或淡黃色小結節,觸之較硬。數月至一年內變化不大,以後逐漸長大,中心下陷,邊緣隆起升卷,稍受碰觸容易出血,中央部可自行糜爛結痂,並逐漸向周圍擴大,向深部組織侵蝕,但發展速度很慢;硬斑型,開始是一個丘疹,可逐漸發展成扁平蠟樣淡黃色硬化性斑,上麵有毛細血管擴張,無明顯的外翻邊緣,發展很慢,一般不形成潰瘍與結痂;色素型。由微隆起而表淺的蠟狀小結節聚積而成,表麵往往有結痂,去除痂後易出血,顯出深褐色或黑色顆粒狀表麵。

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切除範圍應大些、深些,切除的腫瘤及周圍組織應進行病理檢查,以切緣及基底處查不到腫瘤組織為準,以防複發。在基底細胞癌初期階段,用液氮冷凍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療也有效。

預防基本上與鱗狀細胞癌的預防一樣。要特別強調的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麵部發現新生的皮膚病變,應早到醫院檢查,並定期進行追蹤觀察。

(3)惡性黑色素瘤:一般認為是惡性度較高的腫瘤。發病原因主要為各種皮膚色素病受刺激後轉變為惡性黑色素瘤。交界痣最易惡變,少數是混合痣,皮內痣極少有惡變的。刺激的種類主要是長期壓迫、摩擦、搔抓、刮臉刺激、外傷或局部使用腐蝕藥等,均可成為惡變的誘因。

診斷原有色素痣的基礎上,短期內發現色素增多,硬度增加,有癢感或輕度疼痛,經數日或1~2年內色素痣體積突然增大,癢加重、黑色加深、表麵糜爛,甚至發生表麵潰瘍,易出血,表麵有一層黑痂。病變周圍有時出現一些小的衛星痣,局部淋巴結腫大,以上諸項變化,均表明惡變的征象。

掌及甲床惡性黑色素瘤的特點為結節隆起不明顯,主要為色澤的變化。甲床的惡性黑色素瘤損害較為特殊。多發生於拇指及拇趾的甲床,顏色不均勻,為棕色、藍色或黃褐色條紋。

對於本病目前主張采用多學科綜合治療。

黑色素瘤局限無轉移者,目前仍主張切除,切除範圍盡可能大一些。如已有轉移至附近淋巴結,應行局部淋巴結清掃。放射治療僅作為一種姑息性或手術後輔助性治療,可減少局部的複發率。化學治療也是作為手術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對播散型病灶,化療仍是重要手段。

近年來免疫治療已成為惡性黑色素瘤綜合治療的主要治療措施之一。主要用細胞因子、幹擾素和轉移因子等進行注射。

目前對引發惡性黑色素瘤的原因尚不清楚,隻觀察到是在色素痣基礎上產生惡變。故對身體上的黑色素痣要特別注意,經常觀察其變化。發生在易受刺激部位的色素痣,如口唇、陰莖龜頭及經常受到刺激的部位,應盡早切除以防惡變。有惡變前驅表現者應立即切除,送病理檢查以判定有無惡變。

10喉癌

喉部為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發聲、呼吸和吞咽。當喉部發生癌瘤時,就會產生以上3種功能的障礙,如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及吞咽疼痛等。喉癌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的腫瘤,約占全部耳鼻咽喉腫瘤的20%,多發生於老年、男性。據統計,喉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特別是在城市及重工業城市增長更為明顯。

喉癌因其生長部位不同可分為聲門上型喉癌、聲門型喉癌及聲門下型喉癌3類。臨床上以聲門型及聲門上型多見,聲門下型較少。

聲門型喉癌腫瘤分化較好,發展比較緩慢,向頸淋巴結轉移或全身轉移的機會也較少。聲門上型喉癌為發生於聲帶以上的喉癌,它分化較差,發展也較快,容易產生頸淋巴結的轉移。聲門下型喉癌因部位隱匿,常規喉鏡檢查不易發現。

男性40歲以上,有煙酒嗜好;聲啞2周不愈(無原因聲啞或“喉炎”經治療2周不愈);咽部不適,咽異物堵塞感,咽痛持續不愈;咳嗽痰中帶血,呼出氣體有臭味;單側頸上深腫大淋巴結,無壓痛;後期可出現喉喘鳴及呼吸困難;喉鏡檢查,包括間接喉鏡、直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喉部發現腫物;CT檢查可看到喉部腫物的範圍及軟骨支架的侵犯,看清轉移淋巴結的情況,均是診斷本病的依據。

喉癌的治療依據病變的部位及病變的範圍而定。首次治療方案的確定,對治療的效果和病人的預後非常重要。

單純放射治療主要適合於早期喉癌病變,其效果與手術治療相同;姑息治療主要針對全身情況很差、不宜手術者,或病變範圍廣泛而不能手術者;病變較廣泛或癌細胞分化較差者,可先放療,一般在4周內照射400拉德,放療後2周手術,術後再行放療,總量6000~7000拉德。

手術治療是治療喉癌的主要方法,近些年來,手術治療方法有很大的發展,其目的在於既要徹底切除腫瘤,又要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保留喉的功能:聲帶粘膜撕脫術適於聲帶限局的原位癌;垂直半喉切除術適於Ⅰ、Ⅱ期的聲帶癌;水平半喉切除術適於某些聲門上型喉癌;喉次全切除術,即切除聲門以上及一側聲帶之腫瘤,僅保留一側聲帶及部分甲狀軟骨支架,利用甲狀軟骨外軟骨膜,杓狀軟骨粘膜及梨狀窩粘膜作喉的修複;喉近全切除術,又稱Pearson氏法。僅保留小部分喉組織,作成一管,以保留喉的發聲功能。

晚期喉癌,隻能作全喉切除術。術後可作食管發音訓練或配戴人工喉。也可在全喉切除的同時作發音小管成形術。

對有頸淋巴結腫大或懷疑有頸淋巴結轉移者,可作一側或雙側的頸淋巴結廓清術。

喉癌的化學療法因效果差而很少應用。免疫療法目前仍為實驗階段,從理論上講是理想的療法,但效果不肯定,價格貴而且有副反應。

喉癌的確切病因目前尚難肯定,但有些因素確實能促使喉癌的發生,故喉癌的預防應從兩個方麵入手:

(1)避免誘發喉癌的因素:忌煙。吸煙與喉癌確有密切關係,在嚴重吸煙人群中,其喉癌發病率是不吸煙人口的20倍。忌煙肯定能降低喉癌的發病率;忌酒。聲門上型喉癌可能與飲酒有關;空氣汙染。工業廢氣的汙染是造成城市人口喉癌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汙染對預防呼吸道癌的發生十分重要。

預防喉部慢性炎症的發生,還要避免長時期的上呼吸道感染及用聲過度等的刺激。

(2)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聲門型喉癌由於腫瘤生長在聲帶上,早期即產生聲音嘶啞的症狀,而且病變發展緩慢,容易引起病人、病人家屬及醫生的重視,一般容易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治療的效果也較好。但由於早期聲門癌除聲啞外,無其他症狀,無疼痛,也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一般不易引起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警惕;到醫院去檢查,若遇到不懂或不負責任的醫生,沒有作詳細檢查即誤診為喉炎,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直到病變發展、病情嚴重,引起呼吸困難才得到重視。

早期聲門上型癌可以沒有任何症狀,或僅有咽喉部異物堵塞感。輕微疼痛、頸部腫塊塊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則表示腫瘤已有發展。

對於40歲以上男性病人,有煙酒嗜好,有咽喉不適、疼痛,特別有聲音嘶啞持續2周不愈的,應到醫院檢查喉部,以排除外喉癌的可能。

有的病人在喉癌得到確診後,害怕手術,特別聽說切除喉頭後不能說話,不願手術,有的回家等待,有的在外麵找江湖醫生或偏方治療,過了一些時間,又回到醫院要求治療,因為這時隨著病情的發展,已經感到憋氣、呼吸困難,非常痛苦。這時,醫生或許隻能給他做個氣管切開手術,解決呼吸困難的問題,有的隻能做喉部全切除及頸部廓清術,術後的效果就不如早期治療好。因為早期手術治療,多數病人都能保留喉頭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治愈率也高。即便作了全喉切除,有些病人可以作食道發音訓練,有些病人可以作發音功能的重建手術,最後,還可以使用人工喉,達到開口說話的願望。

喉癌經治療後需定期複查,每次要複查切除腫瘤的部位、氣管瘺孔周圍及頸部淋巴結三個部位有無可疑腫瘤複發或異常,必要時作活組織檢查,還可使用特殊檢查,如胸片、腹部B超、CT掃描等。複查間隔時間:治療後第一年,1~2個月複查1次;第2~3年,2~4個月複查1次;3~5年,可每半年複查1次;以後每年複查1次,其間出現特殊情況可隨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