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腫瘤疾病
1肺癌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肺癌)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般在40歲以後發病迅速上升,高峰年齡國外在55~65歲,國內在65~70歲之間。全國許多大城市如滬、京、津等和工礦區如遼寧鞍山和雲南個舊等在近幾年肺癌發明率有明顯上升。
造成肺癌的因素很多,如吸煙;大氣汙染;廚房油煙汙染;食物中缺乏β-胡蘿卜素、維生素A、C、E等與肺癌的發生、發展有關;遺傳變異亦是肺癌的重要發病基礎。
肺癌有以下臨床表現:
(1)咳嗽:最常見,早期為刺激性幹咳,合並感染後,咳嗽加劇,伴發熱、氣促、痰量增多變黃色。平時不咳者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幹咳,應注意檢查。
(2)痰中帶血,可能是血絲,也可能是整口痰血。
(3)氣急和胸痛:癌腫累及胸膜,出現胸水,可引起胸痛、氣促。肺癌可引起較重的胸痛、肩痛和背痛。
(4)老年人短期內反複發生同一部位肺炎,對抗生素難於奏效者,或不能完全吸收和消退者應警惕肺癌基礎上並發肺炎的可能性。
(5)肺癌發展並波及胸腔內其他部位,可出現一係列臨床表現。如縱隔淋巴結轉移、壓迫上腔靜脈,發生眼瞼和顏麵浮腫、頸靜脈怒張、氣促不能平臥等症狀;侵犯隔神經,頻頻呃逆而終於出現隔神經麻痹,侵犯喉道神經,引起聲帶麻痹,聲音嘶啞;侵犯心包引起心包積液、積血;侵犯食管可加劇吞噬障礙等。
(6)遠處轉移: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最多見;還有肋骨、脊椎、肋骨及股骨轉移;此外,也有肝轉移、腦轉移等。都屬晚期肺癌。
至今為止,還沒有根治肺癌的藥物。因此,早期診斷、合理治療、預防複發是肺癌治療的關鍵。為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對有下述表現的患者可進行重點隨訪:長期吸煙,尤其是吸煙超過400支者(年支為每日吸煙支數×吸煙年者,如每日吸20支,吸20年即為400年支)、接觸放射性物質或石棉粉塵者;長期幹咳或咳粘液痰、痰中帶血、年齡超過40歲者;同一肺或肺葉反複發生炎症,且伴有咳嗽性質改變者;擬診為“肺結核”行正規抗結核治療無效,患者肺部陰影進行性增大或陰影空洞不規則、偏心者;出現聲音嘶啞、麵部浮腫者均應考慮到肺癌的可能性,應積極作痰癌細胸檢查、攝胸片或做胸部CT檢查。
一旦診斷明確後即應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及早治療,並預防複發。對小細胞肺癌局限期的患者可先做化療和放射治療,效果好者擇期手術,然後內科治療。對廣泛期的患者可先行化療,反應好者可行放射治療。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手術者選手術,然後配合適當的化療預防複發;不能手術者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化療、放射治療。化療藥物可選用長春瑞賓(諾維本)、異環磷酰胺、順鉑、表阿黴素、紫杉醇(泰素)等。此外,中草藥和生物治療對改善患者的症狀、減輕化療和放射治療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方麵也有幫助。
2胃癌
胃癌是我國的常見癌腫。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城市和農村,胃癌一直為癌腫發病的首位。近年來,生活條件改善,食品質量和保鮮程度的進步,衛生知識的普及以及醫療條件的提高(包括胃鏡和胃腸X線檢查的普及),在有些城市發病率稍有下降。
胃癌多見於中老年男性,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在55歲左右突然升高,75~79歲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達高峰。在老年惡性腫瘤中,胃癌約占半數。
一般認為胃癌有下列病因:
(1)胃部疾病:一般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但隻有經過長期演變,胃粘膜腸化生和不典型上皮增生,才發展為胃癌。對一般慢性胃炎,沒有上述變化的,不宜一律將其列為癌前疾病。有胃潰瘍者,粘膜反複糜爛、破壞和再生,出現不典型增生,約6%~10%可以癌變。其他如胃息肉、胃病作部分胃切除後的殘胃,部分可能癌變。
(2)飲食:胃癌與飲食關係密切。長期低蛋白、低脂肪,少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長期營養不良,導致粘膜受損,同時缺乏維生素保護胃粘膜,阻斷癌變機製,從而易於導致胃癌。鹽醃、熏炸食品中含有亞硝胺、3、4苯肼苡等強烈致癌物質,被真菌汙染的黴變食物,以及烈酒、辛辣粗糙食品等,易致胃粘膜屏障損害。經常食用這類食品,可使胃粘膜受致癌的作用而發生胃癌。
(3)遺傳因素:其與胃癌的關係尚有不同意見。某些家庭連續幾代有胃癌史者,其發病率較沒有家庭史者高4倍。但根據日本、美國以及近年來上海等地統計,胃癌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似乎說明環境因素比遺傳因素更為重要。
胃癌起病常是隱匿,甚至沒有症狀或僅有非特異症狀,僅在癌腫出現潰瘍、出血、梗阻或轉移時才有明顯症狀而被確診,但往往已屬晚期,已喪失有利的根治機會。
臨床上出現腹痛、上腹不適、貧血消瘦、食欲減退、嘔血、黑便等都要及時進一步檢查,但近1/3以上病人起病沒有任何症狀。
本病早期診斷不能依靠病人自覺症狀。凡對患有慢性胃病包括胃炎、胃潰瘍等,症狀發生改變,疼痛加劇,疼痛節律改變,出現消化不良久治不愈的病人,和自願作定期檢查者,以及胃癌高發區普查對象,應進行界腸X線或胃鏡檢查。當X線胃腸飲餐檢查發現粘膜潰瘍,為了確定性質,亦需內鏡檢查。
內鏡直視下如發現胃粘膜褪色、粗糙、小糜爛、疤痕、息肉、扁平隆起等病變,應作活檢,常能發現早期胃癌。應用超聲內鏡可掃描出病變位置、大小,並可判定癌灶深度,以及周圍組織和附近淋巴結有否侵襲或轉移。
確診胃癌後的治療應以手術為主。老年人除了急性或慢性失代償疾病無條件手術外,年齡不是手術禁忌,不應放棄機會。嚴重惡液質、癌腫廣泛轉移者不宜手術。近年來對早期胃癌和原位癌采用胃鏡內作局部切除,可取得很好的療效。
化療常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或用於晚期不能手術的病例。一般治療第一年完成4療程(或4~6療程)第二年進行2療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胃癌很少應用放射治療。近年來有人嚐試術前放療、術中放療和術後放療。認為可提高手術切除率及手術後生存率。
3結腸癌
結腸通常稱大腸。小腸到達回腸末端為終點,自回盲部開始即是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近肝髒處拐彎)、橫結腸、結腸脾曲(近脾髒處拐彎)、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從右向上,拐彎後向左,自右向左橫行,拐彎後向下,環繞著整個腹部。大腸各個部位都可生癌,但在我國70%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
目前,結腸癌在我國大城市中已成為主要癌腫之一,而且發病率還在增高。國外結腸癌的發病年齡,約2/3超過60歲,我國的高峰年齡為50~59歲期間。
結腸癌的發病原因有3種:
(1)飲食因素:脂肪食品攝食過多,有助於結腸內細菌繁殖,分解脂肪酸和膽鹽、膽固醇在腸道代謝等,可產生一些致癌物質。加上食物內纖維含量低,高濃度致癌物質在腸腔停留時間久,與腸粘膜廣泛接觸,故易致癌。
(2)結腸內腺瘤與息肉,特別是直徑大於2厘米或絨毛樣腺瘤與腺瘤樣息肉易於癌變。多主張在結腸鏡內將其摘除。原有慢性反複發作的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長期刺激結腸粘膜可引起癌變。此外曾有報道,血吸蟲卵沉積在直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引起炎症、肉芽腫和息肉等,長期炎症刺激也會誘發癌變。
(3)家族中有遺傳性多發性息肉病易變癌。
結腸癌患者常常原有的大便習慣發生改變,如原每日1次變成每日數次或幾日才大便1次;原有便閉者突然出現便閉與腹瀉交替等。大便帶血是最常見和最先出現的症狀,病人50%以上有此現象。上段的右側結腸出血,糞便暗黑;中段結腸出血,血與糞便相混,類似果漿色大便;下段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出血則血色鮮紅,與大便相混或在大便表麵。
癌腫的部位與症狀、體征關係密切。右半結腸癌,特別是鄰近回盲部的癌腫,多有右下腹包塊,同時伴貧血、低熱、全身衰弱以及腸道症狀;左半結腸癌常是潰瘍癌和環狀癌,出現慢性或急性腸梗阻發作,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直腸癌主要有便血、排便困難及裏急後重和痙攣性腹痛等。肛門指診可了解直腸腫瘤的大小、質地和範圍等。
晚期癌腫逐漸增大,腹部可捫及腹塊,累及腸道外和腹腔,出現腹水;肝轉移可捫及增大的、質硬的肝髒,伴有黃疸;遠處轉移可至鎖骨上淋巴結等。
早期結腸癌可以沒有或很少症狀。或者僅有大便習慣改變,常規大便隱血出現陽性反應,此時應及時作結腸鋇劑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有時在檢查其他腸道情況時,纖維結腸鏡發現早期癌或原位癌,病變小,浸潤淺,沒有轉移,及時摘除(有的可在結腸鏡內作摘除)療效佳。有便血時需與痔瘡、結腸炎、結腸息肉、結腸腺瘤等相鑒別,經結腸鏡檢查和活組織檢查,一般可以區別。結腸癌在原發部位較隱匿而未被重視,可首先發現為肝大、肝區腫塊,此情況應與原發性肝癌作鑒別。
手術治療是結腸癌的主要措施。雖高齡70~80歲或更高,隻要一般狀態尚可,亦需爭取手術切病變部位,並發症及死亡率並不一定高於青壯年。根除手術後五年治愈率可達50%~60%。
化療以5-氟脲嘧啶加上甲基CCNU等其他抗癌藥物,作術後輔助治療,或作手術後複發病人不能再次手術者的治療。已有腹水或轉移(如肝)者,化療有時亦能延緩病情或暫時緩解,但多數效果不佳。
經皮動脈導管插入作介入療法、免疫療法、放射療法等,可根據病情試用中醫辨證論治。
4原發性肝癌
肝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一種癌腫,而在西方國家比較少見。由其他髒器的癌腫轉移至肝髒稱斷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在病理上分為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和混合型3種,其中90%以上為肝細胞癌(以下簡稱肝癌)。胃癌、肝癌和結腸癌是消化係統3大主要腫癌。我國有一些肝癌高發區,如江蘇啟東市、廣西扶綏、福建閩南地區等。上海市的崇明、南彙、奉賢等縣肝癌發病亦較高。
乙型和丙型肝炎與肝癌發病的關係,已得到國內外公認。這些肝炎病毒整合至肝細胞內,從而使之逐漸癌變。
造成原發性肝癌的原因還有水源汙染,如肝癌高發區啟東,當地飲用死水、呆水者,飲水易被致癌物質汙染。飲用清潔的井水是該地區防治肝癌的措施之一;黴菌汙染,如高發區扶綏,當地主糧常是受黃曲黴素等汙染的玉米及花生。以汙染玉米喂飼鼠類可導致實驗性肝癌;其他因素,如營養不良(低蛋白、低維生素)和家庭因素可能與肝細胞易受致癌物質攻擊有關。
本病早期沒有症狀。對原有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者,近期內出現肝區疼痛加劇,消化道症狀增多如消化不良、胃部不適、大便溏薄,或伴有消瘦、乏力、低熱、盜汗等全身症狀時,都應及時進行檢查。
晚期症狀有黃疸、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劇烈腹痛、低血糖神誌模糊、肝性昏迷等。這些症狀的發生,往往病情已較嚴重,病程凶險,預後不良。
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是治療肝癌的關鍵。經確診後,直徑小於3厘米以下的小肝癌可手術切除。較大的肝癌如有可能也應爭取手術切除。如大塊型或直徑較大的肝癌,有時可采取先作介入治療(或放射治療),使癌腫縮小後,創造作切除的準備,爭取能夠切除的機會。
在超聲引導下,瘤內注射無水酒精,對病灶較局部及不宜切除的肝癌有效。嚴重並發症較少。
其他治療方法,如淋巴因子激活殺傷因子、基因工程重組白細胞介素,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所謂“生物導彈”等都在繼續研究和觀察之中。
晚期癌腫一般采取對症治療措施。在治療肝癌過程中,可采取中醫輔助治療。
5膀胱癌
膀胱腫瘤是男性泌尿係中最常見的一種腫瘤。病理上以移行上皮乳頭狀腫瘤為主,良性者極少見,臨床上均是乳頭狀癌,也有腺癌和鱗狀上皮癌。膀胱癌的發病在男性泌尿係癌腫中僅次於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
慢性膀胱疾病,如慢性膀胱炎、膀胱結石等,常年刺激、發炎可致癌變;經常接觸致癌化合物,如染料、皮革、橡膠、油漆工業,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非那西丁類,亦有可能引起膀胱癌變;吸煙可增加尿內致癌物含量,日久可導致膀胱癌變;埃及血吸蟲,流行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經常寄生膀胱,引起出血、癌變。我國無埃及血吸蟲病,我國流行的日本血吸蟲與此病無關。
無痛性全血尿常是本病的主要表現,偶也見到血尿中混有爛肉樣組織。膀胱癌位於三角區,尤其合並感染時出現尿頻(排尿次數多)、尿急(不時想排尿感)、尿痛(排尿時疼痛)。如腫瘤位於或鄰近尿道上口,或增大的腫塊可堵塞膀胱出口,小便不通;如腫瘤位於膀脫下口,出血量多時呈血塊,也可在排尿過程突然堵塞,小便不通。梗阻時間久可引起腎盂積水;癌腫侵入盆腔,可出現會陰區酸痛,甚至有腹塊捫及和並發腹水。
膀胱癌確診後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方式取決於腫瘤的大小、部位及浸潤深度。表淺、小的腫瘤可經尿道作腫瘤切除和電灼;單個腫瘤浸潤較深時可作膀胱部分切除術;腫瘤浸潤深、分布廣可作全膀胱切除術,但此手術需重建膀胱(一段回腸取代膀胱,上端與輸尿管縫合,下端開口於腹壁,讓尿液流入尿袋)。
膀胱癌經尿道電切或作部分切除膀胱,術後複發較多,故每3個月隨訪1次(送尿檢查癌細胞和膀胱檢查)。膀胱鏡內以高頻電灼將複發小腫瘤燒掉,如一年不複發,可延長至半年複查一次。
手術傷口愈合後可作膀胱內化療藥物灌注,如環磷酰胺、順氯銨鉑、喜樹堿、絲裂黴素、阿黴素等,對預防複發有效。亦可灌注免疫製劑,如幹擾素、白介素Ⅱ等。化療藥物和免疫製劑也可同時用。灌注治療必須堅持不間斷。
6乳腺癌
乳腺癌的發病以女性為主,男性很少見。過去女性癌腫以子宮頸癌為主,近來發病已明顯下降,而乳腺癌明顯上升,已成為女性癌症首位。
乳腺癌發生與內分泌、遺傳、免疫、環境和生活方式等都有關係,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雌激素在乳腺癌發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一般認為月經初潮提早在13歲之前,絕經年齡延遲在55歲之後,女性一生行經時間達40年以上者,乳腺癌發病明顯增加。
(2)高齡未婚婦女,初產在35歲以後,或婚後未生育和雖生育未曾自己哺乳者,乳腺癌發病機會增加。
(3)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患此病的危險性增加。已有報道一個家族中幾代都有乳腺癌患者的例子。
(4)良性乳腺病如小葉增生、乳暈濕疹等與乳腺癌有關係,但認為尚不足列為一特殊監測指標。
(5)絕經後婦女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療已受到廣泛重視和接受。一般認為乳腺癌危險性輕度增加,與劑量和服藥時間有關。小劑量、短期服用較安全。大劑量可使體內雌激素積蓄量增高,乳癌危險亦相應增加,特別有家族史和有良性乳腺病者尤然。大量有關口服避孕藥與乳癌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兩者沒有關係。
(6)其他如接觸放射線、飲酒、食物等也許有關,某些因素有待進一步證實。近年認為幼年起即大量高脂肪飲食者,常導致體重超重、提早發育、雌激素水平高,與乳腺癌發病有關。
(1)乳房腫物為本病主要首發症狀,約半數病人位於乳房外上方。常自己捫及、無痛、硬、邊緣不規則、表麵不平,初起可活動,侵及周圍組織後腫塊固定。少數質地也可軟韌,這與病理性質有關係,多為髓樣癌、粘液癌,應予以注意。不在哺乳期的婦女乳頭液應予重視,尤其是血性、漿液血性。乳腺癌浸潤周圍組織或轉移至區域淋巴結時,可有乳頭下陷;皮膚桔皮樣改變,如已累及表麵,可紅腫、潰破呈菜花樣,或向胸壁浸潤,甚至達肌層和肋骨;腋下淋巴結是最早淋巴轉移區,如壓迫血管、影響血液回流,則出現同側上肢水腫。乳腺癌晚期可轉移至鎖骨上淋巴結,經血行轉移可至胸膜、骨、肺、肝、腦等部位,出現相應的症狀。有骨轉移疼痛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