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疹前半天至一天有輕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等,小兒還可出現流淚、頭痛、咽痛、胃口不好及發熱,體溫經常在38~39℃。1~2天後,出現淺紅色丘疹,但較少,很少融合成片,2~3天後即消退,不留痕跡。疹子發出前期,口腔粘膜上無白點,但耳後及枕骨部淋巴結腫。具有上述症狀者為風疹。
3起病急驟,高燒39~40℃,高燒3~4天後,體溫突然下降,全身出現玫瑰色疹點,以臀部為多,麵部及肘膝以下較少,24小時內出齊,1~2天內消退且無色素沉著及脫屑,用指加壓疹退色者為幼兒急疹,這種疹出前常不易診斷,熱退疹出是其特點。
4起病時稍有發熱,周身不適,1~2天後有紅色米粒大小的丘疹出現於軀幹和頭部,四肢上較少。丘疹在1~2天內又很快變成水皰,水皰多數呈橢圓形,大小不等,周圍有紅暈,再過3~5天皰疹幹縮結痂,2~3周後痂皮脫落,由於水皰、丘疹是分批陸續出現,因此同一部位皮膚上同時存在斑疹、丘疹、皰疹和結痂者為出水痘。
5多在發燒的第二天,在脖子和胸上部出現腥紅色皮疹,然後向全身蔓延,皮疹針頭大小、排列密集、分布均勻、呈雞皮狀,或融合成一片,用手按皮疹即變黃褐色,同時伴有嚴重的咽痛和咽部紅腫,並有楊梅樣的舌麵、皮膚有刺癢感,口唇周圍顏色蒼白,這些都是猩紅熱的主要特點。
6服用退熱藥、抗生素、磺胺類等藥物後,出現的斑丘疹,不屬於傳染病,這種皮疹,分布不均勻,停藥後不再增多,且明顯減少以至消失,這是藥物性皮疹。
24為什麼發燒
發燒多是由各種感染性疾病、大量出血、組織破壞、藥物反應等引起,熱度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
1發病較急,有接觸傳染病人史,多為急性傳染病或急性炎症。這種病發燒日期短。若發燒超過兩周不退的,一般是得了肺結核、傷寒、風濕症、敗血症等疾病,要引起足夠重視。
2若發燒時出現嗓子痛、流鼻涕、咯痰、胸痛、呼吸困難,並伴有鼻塞、咽紅腫、皮疹,胸部叩診有異常者,多為呼吸係統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氣支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結核、麻疹、風疹等症。
3若發燒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有下墜感或有膿血便,同時伴有腹脹、腹部壓痛、腹部緊張、黃疸、肝脾腫大等,多為消化係統感染,如痢疾、腸炎、肝炎、急性闌尾炎、傷寒、副傷寒等症。
4若發燒時有尿頻、尿痛,出現血尿並伴有腎區、膀胱部位壓痛者,多為泌尿係統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症。
5發燒時呈現遊走性關節痛者,並伴有心動過速、心雜音,皮下結節、環形紅斑者,多為風濕熱。
6發燒時出現局部疼痛,伴有局部紅腫、化膿或潰破者,多為感染,如中耳炎、扁桃體炎、皮膚感染。
7若用藥和輸液後出現發燒,伴有皮疹和皮膚發癢者,多為過敏反應。
25不可忽視的低燒
低燒是指人體腋下體溫持續在374~38℃而言(正常人體溫保持在362~373℃之間)。
結核病、慢性局部病灶感染、慢性病毒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感染所致的細胞巨毒病等均可引起持續低燒。
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病、變態反應性疾病與結締組織疾病(如風濕熱、血清病、急性皮肌炎等)、肝硬化、腸道潰瘍病以及間腦綜合症等也可引起低燒。
更多的長期低燒者是由於功能性紊亂引起的,青年女性較為多見。
26昏迷病因種種
昏迷是中樞神經受到抑製而使意識完全喪失,隻有呼吸心跳的一種狀態。發生昏迷要嚴密監視病情,加強護理,注意口腔衛生,取出假牙,並保持呼吸道暢通,昏迷期間要禁食,可輸液。
1若昏迷發生在冬季取暖及工業用煤時,並伴有呼吸增快,口唇呈櫻紅色者,多為一氧化碳中毒。
2若昏迷伴有流涎、多汗、肌肉顫動、瞳孔縮小、呼吸肌麻痹者,多為農藥(有機磷)中毒。
3若昏迷發生在夏季並伴有皮膚灼熱,無汗或濕冷、瞳孔散大者,多為中暑。
4若昏迷發作前有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昏迷後,肢體癱瘓者,多為腦出血。
5若昏迷前有陣發性頭暈、眼花、暫時失明、肢體麻木,既往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症狀者,多為腦血栓形成。常發生在夜間。
6若有心髒病、心房纖維顫動、心內膜炎等病史,突然發生昏迷、偏癱者,多為腦血管栓塞。
7突然發生劇烈頭痛、嘔吐、頸部強直而昏迷者,多為腦蛛網膜下腔出血。
8若昏迷並伴有呼吸深快,有蘋果味,既往有多喝、多吃、多尿者,多為糖尿病。
9若既往有肝病伴有黃疸、肝大、腹水而昏迷者,多為肝昏迷。
11若既往有腎髒病史,伴有尿少、浮腫、呼吸深長而昏迷者,多為尿毒症。
27小兒為什麼抽風
6歲以下的小兒,因大腦發育不健全,易發生抽風(驚厥)。抽風時,全身或局部肌肉呈強直或陣發性痙攣狀,神誌不清,眼球凝視、口唇青紫、口吐白沫等。抽風時間長,會損害大腦,也易發生窒息。發現抽風要迅速采取措施,找出原因,及早治療。小兒抽風可分為發燒後抽風和不發燒抽風兩種。
1發高燒並伴有流涕、咽紅、咳嗽等和消化道症狀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高燒引發抽風。燒退抽風可止。
2若患中耳炎、淋巴結炎、肺炎、麻疹、猩紅熱多由發燒感染引發抽風,燒退則風止。
3高燒退後仍有抽風,並有腦神經症狀者多為腦膜炎或腦炎。
4若有新生兒難產及外傷史,抽風時出現嘔吐、窒息、陣陣青紫者,多為顱內出血引起抽風。
5一歲以內的人工喂養兒,抽風並伴有佝僂病症狀者多為手足搦症引發抽風。
6新生兒用舊法接生,或1~2周內有外傷史,抽風時多牙關緊閉或哭笑狀、全身出現陣發性強直痙攣者,多為破傷風。
7突然發作,抽後一切如常,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者,可能為癲癇引發。
28臉色為什麼這樣黃
臉麵、眼球和全身皮膚的黃色,是血液中膽紅素增加超過正常濃度所造成的,即所謂黃疸。
1出現黃疸並伴有尿黃、食欲減退、渾身乏力,肝脾腫大、有壓痛,曾有傳染性肝炎接觸史,或有與毒物接觸及誤服史者,多為傳染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
2出現黃疸並伴有肝脾腫大、肝髒較硬,或有腹水、浮腫及蜘蛛痣,同時,曾有肝髒損壞史者,多為肝硬化。
3出現黃疸並伴有消瘦、衰弱、貧血、肝髒腫大、質硬、並有行進性肝區疼痛者,多為肝癌。
4出現黃疸並伴有右上腹疼、高燒、有膽絞痛發作史者,多為膽囊炎或膽石症。
5出現黃疸後進行性加深,並伴有皮膚瘙癢和灰血大便,有時可觸及到膽囊及腫塊,45歲以後消瘦、衰弱、貧血者多為胰頭癌或總膽管癌。
6出現黃疸並伴有惡寒高燒、尿血,有感染、燒傷、用藥中毒及血型不符輸血史者,多為深血性黃疸。
29水腫與疾病
水腫病共分兩種:局部水腫和全身性水腫。全身性水腫比較常見,臨床常見的全身性水腫有營養不良性水腫、腎髒性水腫、心髒性水腫、肝髒性水腫;局部水腫有靜脈阻塞性、淋巴阻塞性、感染中毒性及變態反應性等。
1若先從踝部開始浮腫,逐漸向上發展延及全身;肝髒觸診可發現腫大,皮膚發紺,心髒聽診時可有收縮期雜音者,多為心髒性水腫。
2若先從眼瞼開始浮腫,後至顏麵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膚蒼白者多為腎髒性水腫。
3若皮膚出現黃疸和蜘蛛痣,下肢水腫,伴有腹水者,多為肝髒性水腫。
4若皮膚蒼白、粗糙、幹枯、有鱗屑,水腫先從下肢開始,然後遍及全身者,多為營養不良性水腫。
30從耳鳴看疾病
耳鳴是一種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發生的生理現象。多半是因為疲勞、焦慮、精神緊張、失眠等原因而誘發的。隻要注意休息消除緊張情緒,無須治療便會減輕和消失。
但也有的耳鳴是體內疾病的征兆,必須引起注意。如鏈黴素的毒性反應,應及時停藥或更換藥物。耳內出現搏動聲音是血壓升高的反映。耳鳴伴有耳聾、眩暈,多是耳內發生病變的表現。耳鳴伴有嚴重頭痛、嘔吐等症狀時要警惕顱腦病變,須及時去醫院檢查處置。
31血型與疾病
早在50年代中期就有人發現血型(指紅細胞血型)與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幾十年的臨床觀察和反複研究,醫學界一些專家提出了下列觀點:
1A型血的人患胃癌的比例較其他血型的人約高25%,而且易患肝炎、瘧疾等傳染病。一般說,這種血型的人免疫功能較其他血型的人為差。
2B型血的人易患白血病,而且易患齲齒。
3O型血的人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並出血的比例要比其他血型的人高14倍,患腎炎、肝硬化的也較多。但O型血的人患傳染性肝炎的卻較其他血型的人少得多。
4AB型血的人易患心肌梗塞。
血型作為一個遺傳因素, 對某些疾病的發生起著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它隻能提醒我們注意自己及家庭成員中不同血型的人要經常防範那些有關疾病的發生,以便能防微杜漸。
32惡夢兆示的疾病
科學家認為,潛在的病理信息,可在大腦神經某一點得到存儲,有些疾病在夢中,特別是惡夢中有所反應。
1常夢見自己騰雲駕霧、淩空飛行,表明可能患高熱病。
2常夢見自己從高處跌下來,但始終落不到地上,表明可能患心血管疾病。
3常夢見自己被關進黑色的籠子或箱子內,氣喘不上來,可能已患呼吸道疾病。
4常夢見自己身負千斤重擔登山,說明可能是胸腔積液,或患上肺炎、肺結核。
5常夢見自己在行走時,背後突然被人刺了一刀或踢了一腳,是患泌尿係統疾病,尤其是患泌尿係統結石的征兆。
6常夢見自己進食腐魚爛蝦,入腹作痛,通常是胃腸疾患的征兆。
7常夢見自己與人口角,甚至囈中出現罵聲或呼叫聲,表示可能有寄生蟲。
8常夢見自己頭部被人用利器戳擊或被悶棍打擊,可能已患腦部腫瘤。
科學家們指出:預示疾病的惡夢,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反複出現相同的惡夢;
2不單是夢中存在。如夢見腰間被刺,醒後也有疼痛的感覺;
3夢囈不休,夢醒心悸怔忡。
如遇以上情況中的某種情況,應警覺疾病的發生,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33癌變的早期信號
耳鳴、聽力減退、鼻塞、鼻流血、吐痰帶血、頭痛、頸部長腫塊,常是鼻咽、顱內惡性腫瘤的早期表現;持續聲音嘶啞、幹咳、痰中帶血,常是喉、氣管、肺部惡性腫瘤的早期症狀;全身無其他不適,但體重卻進行性下降,要注意檢查胃;疣和黑痣明顯變化;皮膚、乳腺、舌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可觸及的不消腫的腫塊及口腔粘膜、會陰部白斑更要及早發現;唇咽有異物感、梗阻感,胸骨後脹不適,上腹疼痛,不明原因的持續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無痛性血尿均要警惕。
34從便血診病
便血主要是腸道疾患和全身性疾患所致。
1血與大便相混,有粘液或膿,伴有腹瀉、腹痛及腹部下墜感者,多為痢疾、結腸炎或腸結核。
2血呈鮮紅色與大便不相混,肛查可見痔核者,為痔瘡。
3右側腹部有腫塊,有壓痛,伴有急性腸梗阻表現的小兒便血,多為腸套疊。
4排便後出血,呈鮮紅色,肛查可見息肉,尤以兒童及男性多見,多為直腸息肉。
5腹部可觸及腫塊,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伴有便血者,多為結腸癌。
6常有便秘、便後出血、大便形狀改變,肛查可觸及腫塊者,多為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