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作可有陣發性腹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不長,從數分鍾至數十分鍾,時痛時止,一般反複發作經數十分鍾至數小時可自愈,個別患兒可延長到數日。腹痛程度輕重不等,嚴重者表現哭鬧不止、翻滾、出汗,甚至麵色蒼白、手足發涼。發作時檢查可見全腹觸痛過敏,似有腹肌緊張,但發作間歇時則全腹柔軟,不脹,無固定壓痛點或腹肌緊張,無腸型或腫物。
腸痙攣多發生在小腸,腹痛部位以臍周為主,並多伴有嘔吐。遠端大腸痙攣絞痛放射於左下腹、近端大腸和回腸絞痛多放射於右下腹。降結腸主結腸絞痛常在大便前出現。嘔吐常為突出症狀,在飯後發生輕腹痛時,精神不佳,但吐出食物後,精神好轉,玩耍如常。
3個月以下小嬰兒絞痛的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哭鬧,可突然大聲哭叫持續數小時之久。哭時麵部潮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足發涼、雙手緊握。發作可因患兒力竭、排氣或排便而終止。
多數患兒偶然發作1~2次而自愈。亦有不少患兒時愈時發,甚至遷延數年。絕大多數患兒可隨年齡增長而痊愈。
治療方法 以解痙止痛方法為主,同時設法消除發病誘因。一般使患兒在保暖條件下睡眠後常可自愈。常用解痙、鎮定或抗過敏藥物,如顛茄、氯丙嗪、異丙嗪、小量口服硫酸鎂等。如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寄生蟲病等誘因,可酌用適當藥物。對消化不良患兒,宜減少奶量或糖量,並在喂奶後拍出胃部空氣。對牛奶過敏者,可改用豆漿等代乳品。
40小兒腹痛
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胃、腸痙引起;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在器質性病變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這類疾病常需緊急處理,有些要手術治療,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後果。胃腸痙攣常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大量冷飲、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腹部受涼,一些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也可常發生腹痛。當然一些器質性病變也可誘發腸痙攣如痢疾、腸炎等。
腹痛雖然多由腹腔內髒器病變引起,但其他係統、器官疾病也可反映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帶狀皰疹和大葉肺炎等。此外,腹部鄰近器官如肛門、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對年齡小體檢時不會合作的孩子與腹痛有時易混淆。
小兒常見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急性闌尾炎 多見於3歲以上的小兒。起初腹痛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後轉到右下腹,為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常有發熱,可伴有惡心、嘔吐,腹部檢查右下腹有明顯固定的壓痛伴肌緊張。小兒闌尾炎的症狀有時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細觀察。
腸套疊 多見於2歲以下。可見陣發性哭吵,麵色蒼白,伴嘔吐,直腸指檢見果醬樣血便。仔細按摸小兒腹部,常可摸到一個似“香腸樣”塊物,發現上述情況必須立即送往醫院,早期通過空氣灌腸可將套疊腸曲複位,時間太晚則需手術治療且套疊處腸壁可因缺血而壞死。
腹股溝端 即“小腸氣”,在腹股溝(大腿與軀幹交界處)部出現一橢圓形隆起,大多進入陰囊。當小兒站立、咳嗽或啼哭時,腫塊出現或增大;安靜躺下時,腫塊縮小或消失。這種能複位的疝,可等孩子稍大後再行手術。如不能複位即稱嵌頓疝。有小腸氣的小兒,如有陣發性哭吵應仔細檢查腹股溝,有無疝的腫塊突然增大及壓痛,以便及時發現嵌頓疝,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痛病因複雜,診斷沒有明確之前,不可亂用止痛藥,以免遮蓋了症狀,增加診斷的困難。也不要在腹痛時自己服驅蟲藥或亂吃瀉藥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41嬰兒腹瀉
嬰兒腹瀉是指2歲以下的小兒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或嘔吐,大便性狀改變,水分增加,可含有不消化食物、粘液或濃血等,嚴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對小兒的健康影響甚大,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發病率最高。
【發病原因】
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都比較薄弱,再加神經調節功能不成熟,全身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由於飲食不當或受各種病原侵入而引起腹瀉。
嬰幼兒每天大便次數沒有絕對的標準,人奶喂養的小嬰兒大便次數稍多,每天大約2~4次,軟膏狀、有酸味、但不臭。人工牛奶喂養的小嬰兒大便每天1~2次,較稠些稍帶腐敗臭味。如小兒平時大便每天經常4~5次,但一般情況好,體重照常增長,不應認為是病。若平時大便每天1~2次,突然增加至5~6次,且性狀改變則可考慮為病態腹瀉。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可分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兩大類。由於各種病原感染引起的稱為感染性腹瀉或腸炎。非感染因素中主要是飲食因素,即喂養不當所致。父母都願意孩子吃得好,常自認為什麼營養好就吃什麼,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恨不得一口吃出個胖子。殊不知往往事與願違,由於喂養不合理,孩子可能吃了就拉稀,反而越吃越瘦。氣候變化或護理不當也可引起腹瀉,如腹部受涼使胃腸蠕動加快,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少,口渴吃奶過多等。此外佝僂病、營養不良,某些異常體質的孩子都易發生腹瀉。
腹瀉可丟失大量營養物質、水分和機體必須的多種電解質,對機體危害很大。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多種維生素缺乏和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可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育。
【注意事項】
1飲食:吐瀉嚴重的患兒應禁食6~12小時,吐瀉好轉後逐漸恢複飲食。母乳喂養者要縮短每次哺乳時間,限製哺乳次數。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的患兒可先給米湯;稀釋牛奶,脫脂牛奶等。由少到多,由稀到濃,逐漸恢複到正常飲食。暫停增加輔食品。
2合理喂養:要注意喂養方法,鼓勵母乳喂養,尤以出生後最初幾個月及生後第一個夏天更為重要。避免在夏季斷奶,添加輔食不宜過早,要采取逐漸過渡的方式。
3注意氣候變化時的護理,勿使小兒衣著過多,避免過熱和受涼;夏天應多喂水。
4輕型腹瀉,營養不良或佝僂病等小兒腹瀉時要及早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
42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是小兒最常見的腹外科疾病,可發生於小兒任何年齡,最常見於5~12歲,10~12歲發病率最高,3歲以下則很少見。
【病因】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發病原因較複雜,目前仍不夠了解,但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幾種因素:1闌尾腔梗阻:闌尾腔機械性阻塞,分泌物滯留,腔內壓力增高,闌尾壁血運發生障礙,有利於細菌的侵入。最常見的梗阻原因是糞石、異物(果核、蛔蟲)、闌尾扭曲、管腔癜痕狹窄等造成。2細菌感染:細菌可經破潰或損傷的粘膜及血循環達到闌尾,引起急性炎症。如咽峽炎、上感、扁桃體炎等。3神經反射:當胃腸道機能發生障礙時,常伴有闌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痙攣,闌尾腔發生梗阻及血運障礙引起炎症。
【病狀表現】
典型闌尾炎有腹痛、發熱、胃腸道症狀及右下腹部壓痛和肌緊張四大症狀。腹痛是最常見的症狀。許多病都可以有腹痛,闌尾炎腹痛的特點是轉移性腹痛,即開始時在心口窩或肚臍附近,經過幾個小時或半天左右轉到右下腹痛,即肚臍右下方。少數患者也可以一開始就是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續性,不太劇烈。如果是由於蛔蟲鑽入而引起者,可有陣發性劇痛。患兒常屈著右腿側躺著,不敢直腰走路。幼兒說不清疼痛部位,嬰兒則常常蜷著腿哭鬧不安。
小兒闌尾炎發燒比成人出現早,一般於發病幾個小時後即可出現發燒,體溫38℃左右,重症可達39℃以上。多數患兒病初就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有些患兒還有便秘或腹瀉。右下腹部壓痛是比較可靠的體症,如果還有肌肉緊張、抵抗,那麼診斷就更明確了。有些闌尾炎症狀可以不典型,年幼者不典型症狀更多見。比如有的一開始就隻是腹瀉,常以為是腸炎,如果同時有咳嗽、嗓子痛,病初容易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但隨著病情發展,大多會出現上述闌尾炎症狀。
【治療方法】
對小兒腹痛應特別注意,凡是腹痛或哭鬧2~3小時以上,應懷疑有闌尾炎(或其它腹部外科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小兒闌尾炎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輕症或早期症狀還不典型者也必須在醫生嚴密觀察之下用抗菌素保守治療。切不可大意。
43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一般見於3歲以上小兒,多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或與其他細菌、病毒感染有關。由抗原一抗體複合物沉著在腎小球基底膜,使基底膜受損而發病,病程中可合並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壓腦病。一般預後良好,極少數可轉為慢性腎炎。
【症狀表現】
患兒發病時除可有低熱、頭昏、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一般症狀外,突出的表現有:
浮腫、少尿 浮腫多由眼瞼部開始,1~2日內漸及全身,用指壓時無明顯凹陷。於浮腫同時,尿量明顯減少,甚至尿閉,1~2周內尿量逐漸增多,浮腫也隨之消退。
血尿 所有病例均有血尿,嚴重者為肉眼血尿,尿呈鮮紅色或洗肉水樣,也可呈濃茶樣;輕者為顯微鏡下血尿。肉眼血尿通常在1~2周內消失,顯微鏡下血尿一般在1~3個月內消失,少數病例可持續半年或更久。
高血壓 大部分患兒在病初數天可有高血壓,隨著尿量增多,浮腫消退,血壓也隨之下降。如血壓過高或上升過急,則要警惕並發高血壓腦病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若能及時控製並發症,本病預後良好,一般病程約1~15個月,浮腫、高血壓症狀常先消退,其次為肉眼血尿,但顯微鏡下血尿常可持續3~6個月或更久。
【治療】
本病典型病例極易診斷,但有些病例尚需與尿路感染、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病毒性腎炎等作鑒別。
由於本病是一種感染後免疫反應引起的腎病病變,所以預防感染對本病的發生有直接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膿皮病等感染應及時應用青黴素等治療。
【注意事項】
雖然目前對急性腎炎尚缺乏特效藥物治療,但是為了減輕病情,促進痊愈,防止嚴重並發症,需注意以下幾點:
1休息 起病1~2周內,不論病情輕重均需臥床休息,輕症患兒可讓其在床上作輕微活動,待浮腫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壓正常,才可允許逐步在室內活動或戶外散步,血沉正常後恢複上學,但仍應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直至尿液檢查多次正常才算痊愈。
2飲食 病初浮腫明顯、尿量減少時應限製水、鹽、蛋白質的攝入,可給高糖無鹽或少鹽飲食,浮腫消退、血壓正常後即應逐漸由低鹽過渡到正常飲食,不需限製至病愈,因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較多的鹽和蛋白質,過久的限製對之不利,另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充分補充維生素C。
3藥物應用 本病是免疫性疾病,抗菌藥物對疾病本身無治療作用,但為了徹底清除病灶或殘存的病原菌,可在病初用青黴素(如青黴素過敏可用紅黴素)7~10天。
4如有心力衰竭、高血壓或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不全等時,應立即住院搶救治療。
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中有相當作用,可根據患兒病情辨證用藥。
44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本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及明顯浮腫為共同特征的臨床綜合征。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起病年齡以學齡前兒童為多見。單純型腎病綜合征發病年齡偏小,腎炎型偏大。
【臨床表現】
一般起病緩慢,浮腫為最早出現的症狀,開始時多見於眼瞼及麵部,以後漸遍及全身,嚴重者累及漿膜腔。患者皮膚水腫鬆軟,壓之可凹,麵部扁平,眼瞼腫脹不能睜開,頸粗下頜消失,全身皮膚?白發涼,有水腫壓痕。體重可增加30~50%。常見有腹腔積液,其次為胸腔積液,或多體腔積液。較小兒童和嬰兒鞘膜腔和腹腔相通, 外陰部水腫和鞘膜積液更為突出。尿量減少,有時僅1~2次/日,腹瀉較常見,這和腸道水腫有關或提示伴有感染。有時浮腫出現較突然,尤其緊隨呼吸道感染之後,水腫可在數日內遍及全身。病程中不伴有明顯高血壓。如作血液生化檢查,則有血膽固醇增高、血漿蛋白降低的特征。亦有少數患者,發病年齡大於7歲,全身浮腫不顯,但有明顯的、反複發作性或持續性的高血壓及血尿,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障礙。
因患兒病程遷延、抵抗力低下,極易得感冒和肺炎,而這些病又常是使腎病病情反複發作的誘因,每當患兒有上述感染時,浮腫、尿少則加劇,尿中蛋白含量也增加。除此之外,還可在病程中出現下列伴發症:
低血鈉症:患 兒可因長期忌鹽或應用過多的利尿劑,加之感染、嘔吐、腹瀉等原因,使體內鈉鹽減少,出現食欲減退、神萎嗜睡、口渴但不思飲、浮腫加重、血壓降低,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驚厥。
低血鉀症:當浮腫消退時或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常有大量鉀鹽自尿液中排出,造成血鉀過低,患兒可出現腹脹、全身肌肉軟弱無力、心音低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時可因呼吸肌無力而出現呼吸困難、青紫。
低血鈣症:在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期間,腸道對鈣的吸收不良,且在排出蛋白尿的同時,常可有大量鈣鹽排出,故腎病患兒常可因血鈣過低而發生低鈣驚厥或引起骨質疏鬆。
【防治措施】
本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要有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多數患兒經采用中西藥治療後,可取得良好的效果,部分患兒雖經反複發作仍可痊愈,但有些則可發展為腎功能衰竭。在治療中需注意下述情況:
飲食:浮腫時要淡食,嚴格限製食鹽的攝入量,不腫時可食少量鹽分,以防體內鹽分過低。
休息與預防感染:浮腫時需休息,平時防止過分疲勞,多進行戶外活動,盡量避免與感冒或其他傳染病患者接觸,注意清潔衛生,預防各種感染。如已發生感染,必需及時積極控製 。
藥物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藥物,其近期療效較好,但停藥後常易複發,近年來常同時加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除可加強激素療效外,尚有防止複發的作用,但均有一定副作用。中藥有扶正、鞏固療效及減輕上述藥物副作用的功能,一般常於病初加用清熱解毒、健脾利水藥, 在應用免疫抑製劑時,常可加用補氣補血藥,當病情緩解時,可交替應用參苓白術散、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等中成藥,以鞏固療效。
45特發性血小板
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自發性出血,大多數病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臨床表現】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段,分急性與慢性兩類。小兒時期多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且多見於嬰幼兒時期,春季發病率較高,以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多數發病潛隱,出血症狀較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的特點是皮膚、粘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在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要症狀。約1%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成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偶可發生失血性休克。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狀。
【病程及預後】
急性患者出血雖重,但不經特殊治療可以自愈。一般於發病第1周內出血較重,第2周即減輕或不再出血,第2~3周未出血即可完全消失,但血小板數上升較慢。約90%病人可在1年內痊愈。也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轉為慢性過程。
慢性患者病程長達數月以至十餘年,可反複發作出血,遷延不愈,血小板經常波動於2~3萬至7~8萬之間。有時發生難於控製的出血。
【防治措施】
1一般療法:急性病例主要是在發病1~2周內出血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外傷,積極控製感染,給予足量液體及易消化飲食,大量維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對症治療。也可口服較小量強的鬆1~2毫克/公斤/日,待出血好轉即漸停用。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避免外傷,預防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出血嚴重者或久治不愈者應進行如下特殊療法。
2輸全血或血小板:輸血不僅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對血紅蛋白較高的病人,可輸血小板或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3腎上腺皮質激素:危重出血患兒,宜將氫化考的鬆10~20毫克/公斤/日,分2~3次靜脈滴入,症狀好轉後改口服強的鬆。較重出血病人,開始即可用強的鬆2毫克/公斤/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現象消失即可減量,於3~4周內停藥。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藥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5萬/mm3以上漸減量,停藥。
(4)其它藥物:免疫抑製劑如長春新堿、硫唑嘌呤、6MP、環磷酰胺等。
46齲 齒
齲齒是小兒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時部位在牙冠,如任病變繼續發展,可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
齲齒的發病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細菌、飲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關聯,缺少一個方麵都不能發生齲齒。
【臨床表現】
齲齒最容易發生在磨牙和雙尖牙的咬麵小窩、溝中,以及相鄰牙齒的接觸麵。前者稱為窩溝齲,後者稱為鄰麵齲。根據齲齒破壞的程度,可分為淺齲、中齲和深齲。
1淺齲 齲蝕破壞隻在釉質內,初期表現為釉質出現褐色或黑褐斑點或斑塊,表麵粗糙,繼而形成表麵破壞。淺齲沒有自覺症狀。
2中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形成牙本質淺層齲洞。病兒對冷水、冷氣或甜、酸食物會感到牙齒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後,症狀立即消失。中齲如及時得到治療則予後效果良好。
3深齲 齲蝕已達到牙本質深層,接近牙髓,或已影響牙髓。這時齲洞已深,破壞也較大。病兒對冷、熱、酸、甜都有痛感,特別對熱敏感,刺激去掉以後,疼痛仍持續一定時間才逐漸消失。這時多數需要作牙髓治療以保存牙齒。
【防治措施】
預防齲齒的基本原則是針對發病因素,采取相應措施。
(1)增強牙齒的抗齲性 主要是通過氟化法增加牙齒中的氟素,特別是改變釉質表麵或表層的結構,增強其抗齲性。但高氟區不能使用。
(2)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 最實際有效的辦法是刷牙和漱口。
(3)減少或控製飲食中的糖。
治療齲齒的主要方法是充填。即將齲壞組織去除淨,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後,用充填材料填補,並恢複牙齒缺損的外形,齲壞即可不繼續發展。
47小兒癲癇症
癲癇是陣發性、暫時性的腦功能失調,既與遺傳有密切關係,也與腦部疾患、代謝紊亂及中毒有關。
癲癇種類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發作型。最為常見,特點是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可有呼吸暫停、青紫、咬破舌頭、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發作後入睡,經數小時後神誌清醒。
(2)小發作型。為短暫意識喪失,語言暫時中斷,活動停止於某一體位,不跌倒,兩眼凝視,持續2~10秒鍾,不超過30秒。在3~10歲間發作,青春期減少,智力正常。
(3)運動型。發作起病較早,常伴有器質性腦病變智力落後。
(4)嬰兒痙攣症。多在3~7個月發病,2歲後少見,發作時短暫意識喪失,頭及軀幹前屈,發作往往頻繁,影響發育,智力明顯落後。此外還有局限性發作等。
一旦確診後,必須選用有效抗癇藥,堅持長期規則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對頻繁發作而控製不住的部分性發作癲癇,必要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兒的生活、學習,盡量減少患兒精神負擔及不良的心理影響,防止因癲癇發作而造成的意外。
小兒癲癇症在治療期間,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癲癇不是“不治之症”,可以算是難治之症,如堅持施以正確的治療,約有一半患兒可完全治愈,37%可發作減少一半以上。所以對癲癇患兒必須堅持服用藥物,不能隨意停藥,藥物的減量也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治療期間應注意藥物的毒性作用,長期服用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乙琥胺等應定期檢查肝功、血象等。
(3)應避免過度緊張、精神刺激及激烈運動,不要在高處或水邊玩耍,以免突然發作發生意外。
48皰疹性口炎
本症為小兒容易發生的急性口腔粘膜感染,也可能單獨發生在唇及口周皮膚,以學前兒童多見,有自限性。
單純皰疹常發於唇紅部及鄰近口周皮膚和口腔粘膜。呈散在或成叢的小水泡,周圍有紅邊。初起時發癢,繼而有痛感。水泡很快潰破,形成淺潰後迅即結痂,數日即脫落自愈。全身症狀較輕,所屬淋巴結有時略腫大。嬰兒發生在口腔粘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
治療: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藥。但可塗擦魚肝油軟膏以促其愈合,並可減輕疼痛。進食時宜用流食或軟食,食前可用1%奴弗卡因液漱口或塗布,也可以減少疼痛。
49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本病是因化膿病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發生,為嬰幼兒多見的耳病。因嬰幼兒抵抗力弱,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種疹熱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臥吃乳,易反胃嗆咳,帶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嬰兒中耳常遺有胚胎期的結締組織,容易發生感染。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發炎。
【臨床表現】
(1)發熱:體溫在38.5~40℃或以上,鼓膜穿孔流膿後,體溫可降至正常。
(2)耳痛:年長兒可訴耳痛,可放射至頭部及齒部。鼓膜穿破流膿後疼痛減輕。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則哭鬧煩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顯的胃腸症狀,如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極似胃腸道疾病。間有驚厥及頸部強直。
(3)本病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下述並發症:
1急性乳突炎2急性化膿性腦炎3重症嬰兒腹瀉。
【治療方法】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能及時治療,多能控製流膿使穿孔愈合, 恢複聽力。治療若不及時可遷延成慢性。
(1)全身療法: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及磺胺藥消炎,治療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2)局部療法:保持耳部清潔,清洗外耳道膿液,用各種消炎藥水滴入耳內。如用3%過氧化氫液洗耳:將藥滴入耳內,2~3分鍾後,使患耳朝下倒出藥水,反複2~3次,然後用棉簽清拭幹淨。
(3)清除耳周圍病灶:治療鼻炎、鼻竇炎、增殖體炎或扁桃體炎。
50小兒痱子
痱子是由於汗液排泄不暢所致的汗腺周圍發炎。大都發生在大汗以後,尤以夏季為多。患者多半是肥胖的嬰兒或兒童。
【臨床表現】
小兒痱子易發生在麵部、頸部、軀幹,大腿內側,肘窩等處。一般分三類:
1晶痱(俗稱白痱子) 常見於新生兒,或兒童突然大汗暴曬之後。是因角層下瀦留汗液所致。表現為多數散發或簇集的直徑1~2毫米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淺皰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額、頸部、胸背部及手臂屈側等處。無自覺症狀,多於1~2日內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狀鱗屑 。
2紅痱子(紅色汗疹) 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是由汗液瀦留在真皮內所致。發病突然,迅速增多,多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散發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折處,可有癢、灼熱和刺痛等感覺,患兒煩躁不安,遇熱後則症狀加重。
3膿痱子 是以孤立、表淺與毛囊無關的粟粒膿皰為特點。小膿皰位於真皮內,以汗腺為中心,破後可繼發感染。多在皮膚皺折處發生。
上述三種類型,均可繼發感染,尤其小兒的頭部繼發感染時可形成小膿腫即為痱毒。
【注意事項】
1應注意室內通風,勤洗溫水澡,保持皮膚幹燥、清潔。多撒些爽身粉、撲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堿性肥皂。宜穿寬敞單薄、布料的衣服。嬰兒要注意喂水和勤翻身。兒童要避免在烈日下玩耍。
2通常可用各種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鋅為主要成分,可加0.1%薄荷及1%樟腦。亦可用各種止癢劑,可加氧化鋅,石炭酸及石灰水等。35~70%酒精對輕型痱子也有一定效果。油膏可使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切忌應用。
51小兒厭食症
厭食症是指較長時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調節受到影響而導致厭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另外還有家長的喂養方式不當、飲食結構不合理、氣候過熱、溫度過高、患胃腸道疾病或全身器質性疾病、服用某些藥物等。
【臨床表現】
患兒由於長期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較長時間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現為精神、體力欠佳,疲乏無力,麵色蒼白,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防逐漸消失,肌肉鬆弛,頭發幹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種感染。
可有消化係統疾病的理化檢測。
【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2)中醫驗方:
1曲麥枳術丸加味:神曲、麥芽、白術各6~10克,枳實、陳皮、雞內金各3~6克。若舌苔厚膩濕重者,白術易蒼術6~10克。
2養胃增液湯加味:石斛、北沙參、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藥15~20克,甘草、烏梅各6~10克。
3參苓白術散加減:太子參、扁豆、蓮米、苡仁各10~15克,白術、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陳皮、甘草各3~6克。
【注意事項】
(1)調節飲食,糾正不良的偏食、零食習慣,禁止飯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時進食,建立正常生活製度和良好習慣。
(2)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不正確的態度,合理喂養,針對小兒的口味變換菜樣。
(3)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應及時醫治。
52異 食 癖
異食癖是指嬰兒和兒童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宜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製的咀嚼與吞食。發病年齡以幼兒為多,但學齡兒童亦可見到。
本症患兒常喜食煤渣、土塊、牆泥、砂石、肥皂、紙張、火柴、鈕扣、毛發、毛線以及金屬玩具或床欄上的油漆。對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較大的物品則舔吮或放在口裏咀嚼。他們不聽從家長勸阻,常躲著家長暗暗吞食。一般臨床症狀為食欲減退、疲乏、腹痛、嘔吐、麵黃肌瘦、便秘和營養不良等。
小兒異食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不良習慣;2缺乏鐵鋅等;3腸內寄生蟲病。
對心理異常引起的異食癖,不能責罰和捆綁患兒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異食習慣,反而使他們暗中偷吃此類不潔食物。對疑鐵鋅缺乏者或腸道寄生蟲病,可到醫院去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鋅劑或驅蟲治療。
53小兒遺尿症
正常情況下10~18個月的嬰幼兒即可開始訓練自覺地控製排尿,但有些幼兒到2~25歲時夜間仍有無意識的排尿,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如在3歲以後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而自覺地排尿,稱原發性遺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以後又出現夜間遺尿,則稱繼發性遺尿症。此症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偶可延長到12~18歲。
絕大部分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是由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所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遺尿大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敏感或睡眠過熟的兒童。個別病兒有家庭性傾向。少數患兒是由於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積較小等。
【臨床表現】
(1)患兒常在夜間熟睡時夢中排尿,尿後不覺醒,輕則一夜一次,重則一夜多次,有時消失後再出現,時好時壞,有的甚至持續至青春期。
(2)患兒常感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產生惡性循環,增加遺尿的頑固性。
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正常。
【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可用氯酯醒、鹽酸丙咪嗪、苯甲酸鈉咖啡因等。
(2)中醫驗方:
1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以溫開水調服,連續服用10日。
2益智仁10克,醋炒研細末,分三次開水衝服。
3雞腸散:雞腸一具洗淨燒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龍骨各8克。共研為細末,每服3~4克,一日服3~4次。
4甘草50克,白芍20克,白術20克,水煎濃縮後,加白礬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幹研細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鹽水調糊敷臍,2~5天換藥1次。
5蔥白7個、硫磺10克。共搗成泥,每晚睡前敷臍部,次晨取下。
6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後以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注意事項】
(1)自幼用良好的方法培養、訓練小兒的排尿習慣,避免不良刺激。
(2)訓練膀胱正規排尿,傍晚以後不用流質飲食,少喝水,臨睡前排尿,在患兒經常排尿的鍾點前喚醒其排尿。
(3)對患兒著重教育、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情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鼓勵患兒樹立信心。
54夜驚與夢遊症
夜驚為一種意識朦朧狀態,患兒的表現為在開始入睡一段時間後突然驚醒,瞪目起坐,躁動不安,麵間表情恐怖,時有喊叫,其內容與受驚的因素有關。一般可持續十餘分鍾,清醒後對夜驚發作完全遺忘,偶爾可有片斷記憶。部分患兒在發作的同時伴有夢遊症,患兒起床走動,做一些機械的動作如開抽屜等,醒後完全不能回憶。發作次數不定,可隔幾天、幾十天發作一次,偶可一夜發作數次。
引起小兒夜驚和夢遊症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受驚, 如睡前聽緊張興奮的故事,看緊張興奮的電影以及初次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境的緊張不安等。
針對小兒夜驚與夢遊症的特點,在預防和治療上應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應注意培養和塑造兒童勇敢、沉著、頑強的性格,並注意合理安排生活,避免聽講使兒童過分緊張興奮的故事電影等。藥物療法可服用5%溴化鉀(或溴化鈉)5~10毫升,每日2次,睡前給魯米那0.03克。年齡較大兒童可加利眠寧5毫克或安定25毫克,以減輕緊張情緒,加深睡眠,對控製夜驚發作效果較好。
55斜 頸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後即存在,也可在生後第2~3周出現,症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部分病人不遺留斜頸;但不少病人若未經治療,肌肉為纖維索條所代替,頭部可因攣縮肌肉的牽拉而發生斜頸畸形。頭與麵部可因不正常的位置而產生繼發性畸形,肌肉短縮側的麵部自上而下的長度變短,麵部增寬。隨著骨骼的發育,麵部的不對稱將加重。患側眼外眥角至口角間的距離比對側變短。
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治療原則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後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維持時間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56小兒發熱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又不斷從皮膚和呼吸道散熱。在人的腦子裏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使其相對穩定。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準)。喂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發病原因】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藥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病狀表現】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鬥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鬥爭。
【注意事項】
在病因不明時不能急於用大量退熱藥退熱,這樣既抑製了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熱型搞亂,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些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3~5天甚至1周以上。不要因為一時未退熱,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2對於高熱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熱抽風史的,要及時給予退熱。3還有一些孩子對某些退熱藥過敏,用藥後起了皮疹、誘發哮喘等。退熱藥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濫用。
【治療方法】
1發熱時,患者食欲明顯減退,應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膩。
2小兒發熱,需注意高熱驚厥。體溫超過395℃,應采取退熱措施。
3物理降溫方法:
降低環境溫度,利用風扇、空調、通風換氣均可。
利用冰塊、冷濕毛巾置於大血管處,比如頸部兩側、腋窩、腹股溝。降低血液溫度,但注意防止凍傷。置於頭部、前額降低顱內溫度。
40%~50%酒精,進行擦浴,加速散熱。禁用部位,胸前區,腹部,頸後,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作用。
4藥物退熱,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