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節

1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氣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呼吸係統疾病。多發於寒冷季節,以老年、幼兒及體弱者患病較多。本病屬中醫“咳嗽”範疇。

【臨床表現】

1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噴嚏、咽痛咽癢、聲音嘶啞、頭痛、周身不適或肌肉疼痛,輕度畏寒、發熱等。開始時咳嗽不明顯或輕度刺激性咳嗽,無痰或少痰,1~2天後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粘液轉為粘液膿性痰,較重時呈陣發性咳嗽或終日咳嗽。

2如伴發支氣管痙攣時可有氣急和哮鳴。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兼喘者,茶堿控釋片01克,1日2次;或舒喘靈24~48毫克,1日3次。

〈2〉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1日3次;或交沙黴素04克,1日3次;或希刻勞05克,1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1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1日2次。

〈3〉發熱者,給於APC或百服寧治療。

2中醫藥治療

〈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2〉風熱犯肺: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咽痛,痰粘色黃或黃白相兼,常伴鼻流黃涕,頭痛肢楚,惡寒發熱,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衝劑。

〈3〉風燥傷肺:幹咳少痰,連聲作嗆,喉癢咽痛,唇鼻幹燥,口幹,或伴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二母寧嗽丸。

〈4〉痰熱蘊肺:咳嗽氣急聲粗,痰多色黃質粘,麵赤身熱,口幹欲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痰,肅肺止咳。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祛痰靈。

〈5〉肺熱陰傷:幹咳,痰少粘稠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幹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涼。

2患感冒後及早治療。

3多飲水、忌煙酒及辛辣之物。

2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纖維變化及萎縮變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以咳嗽、咯痰、喘息為主要症狀。早期症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晚期症狀加重,可長年存在。疾病進展可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老年人多見,吸煙、寒冷地區及環境汙染較重地區發病率高。本病屬中醫“咳嗽”、“喘證”範疇。  【臨床表現】

1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表現,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為著,呈白色泡沫狀粘液痰。

2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呈白粘痰或黃膿痰。

3隨著病情的反複發作和進展,終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劇,並發生喘息。

4患者有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並除外由心、肺腫瘤、結核等其他可導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

5每次持續發展最少為3個月,並連續發病2年以上者。

6肺底可聽診到幹、濕羅音,喘息型可聞及廣泛哮鳴音。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1日3次,或希刻勞05克,1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1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1日2次;或丁胺卡那黴素02克,1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1日2次。靜脈滴注:青黴素320萬單位,1日3~4次,或環丙沙星200毫克,1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1日3次。

〈2〉解痙平喘:口服:茶堿控釋片01~02克,1日2次;或全特寧8毫克,1日2次;或複方氯喘1~2片,1日3次。噴霧吸入:喘康速、必可酮、愛喘樂氣霧劑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時肌注1次。靜脈注射或滴注:氨茶堿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堿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1日1次。激素治療:氫化考的鬆200毫克,靜滴,1日1~2次,喘息減輕後減量停藥或改為強的鬆口服,維持治療。

〈3〉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或蒸餾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慶大黴素4萬單位霧化吸入,1日2次。

2中醫藥治療

〈1〉風寒襲肺:咳嗽聲重,或有氣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2〉風熱犯肺:咳嗽聲粗,氣粗或咳聲嘎啞,痰粘色黃,咽痛,或有惡寒發熱,頭痛肢楚,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3〉表寒裏熱:咳嗽喘息,咯痰粘稠,惡寒發熱,煩悶,身痛,口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滑數。

治法:宣肺清熱,止咳平喘。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

〈4〉痰熱蘊肺:咳嗽喘息,氣急粗促,痰粘色黃,胸脅脹滿,煩熱口渴,便秘尿赤,身熱有汗,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藥:氣管炎咳嗽痰喘丸。

〈5〉痰濁阻肺:咳嗽喘息,胸滿窒息,痰多粘膩,胸脘痞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燥濕,降氣化痰。

中成藥:二陳丸。

〈6〉肺虛咳喘:咳聲低弱,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風,或嗆咳痰少粘稠,煩熱口幹,顏麵潮紅,舌質淡紅、苔少剝落,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玉屏風顆粒。

〈7〉腎虛咳喘:咳喘日久,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麵青唇紫,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或喘咳,麵紅煩躁,口咽幹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腎納氣。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

1忌辛辣肥甘飲食及煙酒。

2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抗病能力。

3氣候變化時預防受寒。

4怡情悅誌,避免情誌過極。

5於緩解期經常食用具有補肺益腎的藥、食物如紅棗、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3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由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在易感者可引起反複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多發於夜間或淩晨,氣道對多種刺激因子反應性增高。主要激發因素有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吸入物、感染、食物、氣候改變、精神因素、運動及藥物因素等。臨床症狀可自行或經治療後緩解。本病以12歲以前開始發病者居多,以秋冬季節發病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本病反複發作可並發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屬中醫學的“哮證”、“喘證”範疇。

【臨床表現】

臨床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前有先兆症狀如打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如不及時處理,可出現哮喘,甚則端坐呼吸,幹咳或咯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現紫紺。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的以呼氣期為主的哮鳴音。哮喘急性嚴重發作後,經一般平喘治療仍不能緩解在24小時以上者,稱哮喘持續狀態。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激素治療:氫化考的鬆200毫克靜滴,1日1~2次,哮喘緩解後減量停藥;或強的鬆30毫克,早晨頓服,逐漸減量;必可酮氣霧劑,每次2噴,每日3次。

〈2〉控製感染:合並呼吸道感染時,應及時使用抗生素(參照慢性支氣管炎內容)。

〈3〉通暢呼吸道:祛痰藥: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蒸餾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慶大黴素4萬單位,霧化吸入,1日2次;體位引流排痰。

(2)中醫藥治療

發作期治療: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痰鳴,胸滿如窒,咳嗽,痰少稀薄或咯吐不爽,麵色青灰或蒼白,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咳喘膠囊。

2熱哮:氣粗息湧,喉中痰鳴,胸高息脹,咳嗆陣作,痰白粘稠或痰黃,煩悶,汗出,口渴,麵赤身熱,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中成藥:氣管炎咳嗽痰喘丸。

緩解期治療:

1肺虛:自汗怕風,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咯痰清稀,或形瘦,口幹,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或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補肺固衛。

中成藥:玉屏風顆粒,生脈飲口服液。

2脾虛:納少脘痞,倦怠乏力,氣短懶言,便溏腹瀉,舌質淡,苔薄白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健脾化痰。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3腎虛:氣短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心慌,腰酸膝軟,或畏寒肢冷,麵色蒼白,或顴紅煩熱,舌淡紅少苔,脈沉細或沉細數。

治法:補腎納氣,陰陽雙補。

中成藥:百令膠囊,麥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

1防寒保暖,防止受涼感冒。

2忌煙酒、辛辣、生冷之物。

3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

4防止過度勞累,保持情誌舒暢。

4肺 氣 腫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脹,並伴有氣腔壁的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由於大氣汙染、吸煙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誘發慢性支氣管炎,進一步發展而成。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也可逐漸演變為本病。本病屬中醫學“喘證”之“虛喘”範疇。

【臨床表現】

1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症狀多在冬季加重。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出現氣短、氣促、胸悶,勞累後加重。

2合並急性呼吸道感染時,咳嗽、咯痰、氣急明顯迅速加重,並可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及肺動脈高壓症。

3病情進展至後期,可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40歲以上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見氣促、呼吸困難、紫紺等逐漸加重的體征。

5胸廓呈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過清音,肝濁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語音減弱,呼氣延長,雙肺有時可聞及幹、濕羅音。心濁音界變小,心音低鈍遙遠。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1日2次;或轉移因子1單位,皮下注射,1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1日1次。

〈2〉呼吸訓練:每日做呼吸操、鍛煉腹式呼吸:吸氣時用鼻吸入,呼氣時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內收。

〈3〉氧療:低流量吸氧。

〈4〉平時用少量解痙祛痰藥:茶堿控釋片01克,1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1日3次;或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肺脾腎氣陰兩虛:喘促氣短、動則加甚,氣不得續,咳嗽,痰少粘稠,口幹,手足心熱,自汗盜汗,舌淡紅苔少,脈細數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滋腎,益氣養陰。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生脈口服液。

〈2〉肺脾腎陽氣虛損:喘促日久,呼長吸短,動則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軟,麵浮肢腫,唇麵青灰,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溫腎,納氣平喘。

中成藥:百令膠囊,金匱腎氣丸。

【注意事項】

1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及呼吸訓練。

2避免受涼感冒及情誌刺激。

3忌煙酒肥厚飲食及接觸刺激性氣體。

4紅棗、山藥、百合、核桃仁煮粥,經常食用。

5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擴張是指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的慢性炎症損壞管壁,導致支氣管擴張和變形。支氣管擴張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以慢性咳嗽、咯大量膿痰及反複咯血為主要症狀。本病屬中醫“咯血”,“咳嗽”、“肺癰”範疇。

【臨床表現】

1患者多為童年時有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病史,日後反複發作呼吸道感染。

2本病的典型症狀為慢性咳嗽、咯吐大量膿痰及反複咯血。

3幹性支氣管擴張僅表現為反複大量咯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控製感染:有條件時可進行痰培養及藥敏試驗以選擇抗生素(用藥參見慢性支氣管炎節)。

〈2〉排痰、通暢呼吸道: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1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1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1日3次。霧化吸入促進排痰;體位引流拍背,協助排痰。

〈3〉咯血的治療:安絡血5毫克,1日3次;或止血敏4~6克入500毫升液中靜脈滴注,1日1次;或垂體後葉素10~20單位,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注,1日1次。

2中醫藥治療

〈1〉風熱犯肺,入裏化熱:咯血,咳嗽,胸悶,身熱口渴,鼻燥咽幹,或有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

〈2〉痰熱蘊肺:咳嗽氣急,咯痰色黃或膿痰,咯血,胸痛胸悶,心煩口幹,麵紅目赤,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瀉火止血。

中成藥:二母寧嗽丸,雲南白藥。

〈3〉氣陰兩傷:麵色?白或顴紅,氣短乏力,幹咳少痰,口幹咽燥,自汗盜汗,舌淡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預防受涼感冒。

2忌煙酒、辛辣之物。

6肺 膿 腫

肺膿腫是由肺組織壞死而產生的局限性有膿液的空洞,同時伴有周圍肺組織的炎症。病理過程以肺組織壞死為其主要內容。如果是由厭氧菌感染引發的肺膿腫,則表現為腐敗性惡臭痰,而由需氧菌感染引發的肺膿腫,則表現為非腐敗性痰液。但以咯吐大量膿液痰為顯著特征。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且男性多於女性。屬中醫“肺癰”範疇。

【臨床表現】

1起病大多急驟,周身不適、畏寒、寒戰,高熱可達39℃以上,咳嗽帶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可伴有胸痛。

2發病持續一周左右,即開始咯吐大量膿性痰,每日痰量可多達數百毫升。體溫下降。

3如遷延日久,發展為慢性消耗性病變,仍有咳嗽,咯膿痰,但痰量時多時少,且有反複咯血及不規則發熱,消瘦等,症重者出現貧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青黴素,每日200~1000萬單位,靜脈滴注。對青黴素不敏感者,可選用林可黴素或克林黴素,每次600毫克,每日3次,靜脈滴注。隻有在X線檢查肺部病變完全消失後,方可停用抗生素。

〈2〉對症治療

補充體液:高熱者予以退熱藥物。

排痰: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必嗽定30毫克,每日3次。采用藥物霧化吸入或用纖維支氣管鏡衝洗吸痰。采取體位引流,促進痰液排出,每日2~3次。

2中醫藥治療

〈1〉初期(溫邪襲肺):發熱微惡寒,咳嗽,胸痛,咯吐白色粘痰,口幹而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而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2〉成癰期(熱邪壅肺):高熱不退,咳嗽氣急,咳痰量增多,咯吐黃稠膿痰,氣味腥臭,胸痛,口幹咽燥,煩躁不安,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消癰。

中成藥:清開靈口服液。

〈3〉潰膿期(熱毒傷肺、成癰潰膿):熱勢漸退,咳吐大量膿性稠濁痰液,腥臭異常,咳嗽氣喘時胸痛,心煩麵赤,口幹渴,舌紅絳,苔厚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排膿。

中成藥:犀黃丸。

〈4〉恢複期(虛邪留戀、氣陰兩傷)身熱漸退,咳嗽減輕,膿痰日漸減少,胸部隱痛,氣短,易出汗,神疲乏力,盜汗,口咽幹燥,舌紅偏絳而幹、苔黃,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除餘邪。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注意事項】

1平素體弱者,注意避免受寒,忌煙酒及辛辣之物。

2病後注意清淡及富於營養飲食。

7胸 膜 炎

胸膜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層和髒層的炎症。大多為繼發於肺部和胸膜的病變,也可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胸膜炎有多種類型,但以結核性胸膜炎較為多見。本病屬中醫“咳嗽、懸飲、肋痛”範疇。

【臨床表現】

1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胸悶、氣急,甚則呼吸困難,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繼發感染時,可有惡寒、發熱。

2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生素治療

抗結核藥物治療:適用於結核性幹性或滲出性胸膜炎的治療。異煙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450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頓服,連續服藥3個月。鏈黴素每日075~1克,肌注,1~2個月,與口服藥交替使用,總計療程6~9個月。

化膿性胸膜炎或結核性膿胸伴感染者:青黴素G每日160~320萬單位,分4次肌注,並可於胸腔內再加注80萬單位。

〈2〉緩解疼痛:口服阿斯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1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1日3次。

〈3〉胸腔穿刺抽液:適用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大量積液,有明顯呼吸困難,或積液久治仍不吸收者。每次抽液量不宜超過1000毫升,每周2~3次。  〈4〉激素治療:與抗結核藥物聯用,對消除全身毒性症狀,促進積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粘連,有積極的治療作用。可用強的鬆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症狀改善,積液明顯吸收減少時,可逐漸減少藥量,一般用藥4~6周。

2中醫藥治療

〈1〉邪犯胸肺:惡寒發熱,咳嗽痰少,胸脅刺痛,口苦咽幹,舌紅苔薄,脈弦數。

治法:和解清熱,理氣通絡。

方藥:柴胡15g、黃芩10g、瓜蔞30g、半夏10g、枳殼10g、桔梗10g、赤白芍各15g、桑白皮10g、甘草6g、貓爪草30g。

〈2〉飲停胸脅:咳唾引痛,呼吸困難,咳逆喘息不能平臥,舌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逐水祛飲。

方藥:葶藶子15g、桑白皮10g、瓜蔞15g、蘇子10g、陳皮10g、半夏10g、椒目10g、茯苓15g、薤白10g、橘紅10g、百部30g、甘草6g。

〈3〉痰瘀互結:胸痛胸悶,呼吸不暢,遷延經久不已,舌紫暗、苔白,脈弦。

治法:化痰活血,理氣和絡。

〈4〉陰虛內熱:嗆咳少痰,口幹咽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增加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

2治療應堅持、徹底。

8肺 結 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痰中排菌者稱為傳染性肺結核病。排菌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結核菌經呼吸道傳播,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以青壯年居多,男性多於女性,近年來老年人發病有增加趨勢。本病屬中醫“肺癆”範疇。

【臨床表現】

1結核中毒症狀

〈1〉發熱:一般為長期低熱,一日中從午後或傍晚開始,次日淩晨降至正常。

〈2〉倦怠乏力、食欲減退、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

2呼吸係統症狀

〈1〉咳嗽咯痰:幹咳無痰或少量粘液痰,繼發感染時,可有膿性痰。

〈2〉咯血:為痰中帶血或單純咯血,呈鮮紅色。

〈3〉胸痛:部位不定的胸痛。疼痛固定,如隨呼吸、咳嗽加重者,是胸膜受累的表現。

〈4〉氣急:為慢性進行性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紫紺。並發氣胸及大量胸腔積液時,可出現急性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