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化療方法

常規化療: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水楊酸鈉聯用12~18個月。

短程化療:異煙肼、利福平等聯用6~9個月。

間歇用藥:有規律地每周3次用藥。

兩階段用藥:強化階段:每天用藥,1~3個月。鞏固階段:強化階段後每周3次用藥。

〈2〉化療方案

初治方案:前2個月強化期用乙胺丁醇,每天075~1克,異煙肼每天03克,利福平每天045~06克,吡嗪酰胺每天15~20克,每日1次;後4個月繼續用異煙肼和利福平,每日1次。或全程間歇用藥:前2個月乙胺丁醇、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周3次用藥;後4個月用利福平和異煙肼,每周3次用藥。或用常規化療方法:強化期1個月用異煙肼、鏈黴素,鞏固期11個月,每周用藥2次。

複治方案:前2個月乙胺丁醇、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日1次,後6個月異煙肼、利福平每日1次,痰菌仍未轉陰者,鞏固期延長2個月。初治方案失敗,可采用:前2個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藥,後6個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藥。

對症治療

〈1〉毒性症狀:毒性症狀嚴重或胸腔積液不能很快吸收時,在有效抗結核治療同時,加用強的鬆30毫克/天,分3次服用,症狀控製後逐漸減量停藥。

〈2〉咯血

垂體後葉素10單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緩慢靜滴。或立止血1ku靜脈注射,每日1~2次。或安絡血5毫克,1日3次。

咯血嚴重者可行纖維支氣管鏡下用腎上腺素海綿壓迫,填塞於出血部位。

手術治療:

適用於大於3厘米的結核球與肺癌鑒別困難者,複治的單側纖維厚壁空洞,長期內科治療痰菌未轉陰,反複咯血或繼發感染,單側的毀損肺伴支氣管擴張者。

2中醫藥治療

〈1〉肺陰虧損: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色鮮紅,潮熱盜汗,口幹咽燥,胸痛,舌邊尖紅,脈細或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

〈2〉陰虛火旺:嗆咳氣急,痰少質粘,咯血鮮紅,骨蒸潮熱,五心煩熱,心煩口渴,胸脅掣痛,形體消瘦,舌紅絳、苔黃剝落,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3〉氣陰耗傷:咳嗽無力,氣怯聲低,痰中帶血,色淡紅,午後潮熱,麵色?白,顴紅,舌淡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益氣養陰。

〈4〉陰陽兩虛:咳嗽喘息,氣短乏力,痰中帶血,色暗淡,潮熱盜汗,形寒自汗,大肉脫形,舌光紅少津或淡胖邊有齒痕,脈沉細數而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

【注意事項】

1有傳染性的活動期病人,應進行隔離治療。

2傳染性病人應避免接觸健康人。

3既病之後,需耐心堅持治療,使治療徹底,避免複發。

4注意休息,高營養飲食。

5忌煙酒。

9肺 炎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間質組織在內的急性肺實質感染性病變。按病因分類可分為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等。成人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厭氧菌、金葡球菌等,而肺炎支原體是年齡較大兒童和青年人的常見感染病因。嬰兒和兒童的主要肺炎病原體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本病屬中醫“風溫咳嗽”範疇。

【臨床表現】

1細菌性肺炎:發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驟,通常有高熱,體溫在數小時內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隨呼吸和咳嗽加劇。咳嗽,咳鐵鏽色或少量膿痰。常伴有惡心、嘔吐、周身不適和肌肉酸痛等。

2病毒性肺炎:起病緩慢,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發熱、咳嗽、幹咳或少量粘痰。流感病毒肺炎開始為典型的流感症狀,12~36小時內,呼吸增快,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可發生呼吸衰竭及休克,兩肺可聞及濕羅音或哮鳴音。

3支原體肺炎:最初症狀類似於流感,有周身不適,咽喉疼痛和幹咳,隨著疾病進展,症狀加重,可出現陣發性咳嗽,且咳嗽時有粘液膿性或有血絲的痰液。本病發展緩慢。急性症狀一般持續1~2周,隨即逐漸恢複。但少數病人嚴重時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

4真菌性肺炎:症狀類似急性肺炎,發熱畏寒,咳白色粘液痰,有酵母臭味,亦可呈膠凍狀,有時出現咯血、氣促等症狀。

5吸入性肺炎:為液體、顆粒性物質或分泌物進入下氣道所致。多見於久病臥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損傷或阻塞遠端的反複感染。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及心動過速或發熱、咳嗽、咳痰等類似細菌性肺炎的症狀。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抗感染治療:抗生素種類的選擇應根據藥敏試驗製定。

一般肺炎球菌性肺炎用青黴素G40~80萬單位,2~4次/日,肌注;重症患者可用大劑量靜滴,療程一般7~10天,或於體溫降至正常後3天停藥。亦可選用紅黴素12克/日,林可黴素12克/日,頭孢唑啉4克/日,交沙黴素12克/日,以上藥物分次注射或口服。

葡萄球菌性肺炎:使用苯唑青黴素(新青II)6~10克/日。亦可選用頭孢類抗生素,常用為頭孢噻吩(先鋒黴素I)或頭孢孟多2克,靜脈注射4~6小時1次,氯林可黴素600毫克靜注,每6~8小時1次。

鏈球菌性肺炎:常用青黴素G50~100萬單位靜脈注射,每4~6小時1次,亦可選用頭孢菌素、紅黴素及氯林可黴素。大量胸腔滲液可胸腔穿刺或閉式引流治療。

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蘭氏陰性杆菌肺炎:一般選用頭孢菌素類和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聯合用藥,如頭孢類可選用頭孢噻肟2克,靜脈注射,12小時1次;頭孢他定2克,靜脈注射,每12小時1次;頭孢曲鬆1~2克,靜脈注射,每12小時1次;氨基甙類可選擇慶大黴素或妥布黴素17毫克/公斤,靜脈注射,每8小時1次;或丁胺卡那黴素5毫克/公斤,每8小時1次。

病毒性肺炎:金剛烷胺對治療及預防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效果,成人200毫克/日,分2次口服,兒童一般劑量為每日4毫克/公斤,1日2次或3次口服。對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或水痘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張用無環鳥苷,成人5毫克/公斤,每8小時1次,兒童250毫克/m2體表麵積。金剛烷乙胺副作用較少。白細胞幹擾素也有一定的療效。

支原體肺炎常用藥物是紅黴素,成人500毫克口服,每6小時1次;8歲以下兒童每日30~50毫克/公斤。亦可選用羅紅黴素。

真菌性肺炎治療藥物可選擇二性黴素B、米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藥物治療。

〈2〉對症治療

讓病人臥床休息,增加飲水,進食易消化的食物或半流質飲食。

祛痰止咳:痰稠不易咳出時,可服氯化銨03~06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幹咳無痰者可用複方甘草片3片,或咳必清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氣急或發紺時以鼻導管給氧。

2中醫藥治療

〈1〉風熱犯肺:發熱,惡寒,頭痛,全身疼痛,咳嗽,無汗或少汗,口幹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2〉邪熱壅肺:高熱,咳嗽,咳痰色黃,氣急,胸痛,咽幹口渴,汗出,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

〈3〉熱入營血:高熱咳嗽,煩躁不安,神昏譫語,麵青肢冷,舌紅絳、苔黃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清營透熱開竅。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紫雪散。

〈4〉餘邪留戀:氣陰兩傷、餘熱不退或午後潮熱,幹咳少痰,口咽幹渴,神疲乏力,自汗盜汗,舌幹紅少苔,脈細微數。

治法:甘寒生津,滋養肺胃。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升脈口服液。

【注意事項】

1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居室應保持清潔,空氣新鮮。

2冬春季節,年老體弱者應避免去公共場所,以防感染各種時行疾病。

3對老弱體衰和免疫機能減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者,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4恢複期應避免淋雨、受寒、醉酒等誘發因素。

第二節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甚至胃壁(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的急性炎症。本病的主要病因為細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體應激反應及全身疾病的影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可以分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急性內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臨床一般以急性單純性胃炎較為常見。本病屬於中醫的“胃痛”、“嘔吐”、“惡心”等病症範疇。

【臨床表現】

本病的常因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吐血、便血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並酌情短期禁食,或進流質食物。急性腐蝕性胃炎除禁食外,還應適當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飲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內因,即積極治療誘發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應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療,控製感染,臥床休息等。

〈2〉抗菌治療:急性單純性胃炎有嚴重細菌感染者,特別是伴有腹瀉者可用抗菌治療。常用藥:黃連素03g口服,日3次;氟呱酸01~02g口服,每日3次;慶大黴素8萬u,肌注,每日2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據全身感染的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素以控製感染。急性化膿性胃炎,應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胃炎亦可選用抗菌素以控製感染。

〈3〉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於吐瀉嚴重及脫水的病人,應增加病人飲水,或靜脈補液等。

〈4〉止血治療:急性胃炎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屬危重病症,可予冷鹽水洗胃,或冷鹽水150mL加去甲腎上腺素1~8mg洗胃,適用於血壓平穩,休克糾正者。對出血量較大者,適量輸血。

〈5〉對症治療:腹痛者給與解痙劑,如顛茄8mg,或普魯本辛15m,1日3次。惡心嘔吐者,可用胃複安5~10mg,或嗎叮林10mg,1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外邪犯胃:發熱惡寒,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

〈2〉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後症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導滯。

中成藥:加味保和丸。

〈3〉痰熱內阻:脘痞惡心,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還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加味香連丸。

〈4〉瘀血阻絡: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癍,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中成藥:雲南白藥。

【注意事項】

1生活有節,起居有常,調暢情誌,避免暴飲暴食,過度煙、酒、茶、油膩、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2患病後應及時診斷,及時治療,調治結合。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是由於胃粘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持續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或萎縮性病變。本症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誘發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1長期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2細菌感染。3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粘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症。4膽汁返流,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而引起炎症。5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病多屬於中醫“胃痛”、“胃痞”、“反酸”、“嘔吐”等病證範疇。

【臨床表現】

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有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並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噯氣等。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症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粘膜蒼白及舌光滑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於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進食應細嚼慢咽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煙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2〉對症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mg,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10mL或碳酸鈣05g,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mL,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10mL,每日3次。貧血時可口服鐵劑及肌注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複安(滅吐靈)10mg,每日3次。

〈3〉抗菌治療:適用於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門螺杆菌檢查陽性者。慶大黴素2萬u,日4次;鏈黴素025g,日4次;痢特靈01g,日3次;甲硝唑025g,日3次;呋喃唑硐01g,日3次。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

2中醫藥治療

〈1〉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粘膩,或口苦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後脹痛痛甚,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藥:蒼術10克、厚樸10克、藿香10克、木香10克、檀香3克、砂仁3克、白豆蔻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3克。

(2)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3〉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4〉脾胃陰虛: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幹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幹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5〉胃絡瘀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三七5克、柴胡10克、赤芍6克、烏藥6克、元胡6克、甘草6克、香附6克、紅花10克、枳殼6克。

〈6〉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注意事項】

患者應保持精神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進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有營養價值的軟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

3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因為發生的部位多在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消化性潰瘍除發生在胃及十二指腸外,少數可發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美克爾憩室等處。本病是一種多病因疾患,遺傳、地理環境、精神、飲食及藥物等因素均與本病的發生有關。屬中醫“胃痛”、“嘔吐”等範疇。

【臨床表現】

長期周期性發作的節律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泛酸、流涎、惡心、嘔吐、噯氣等,還可並發出血、穿孔及幽門梗阻等。潰瘍活動期有上腹部局限性壓痛,潰瘍相應部位的皮膚可有疼痛性敏感區。胃潰瘍的壓痛位置偏中,一般在劍突下;十二指腸潰瘍常在上腹部偏右。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潰瘍活動期應注意休息,生活有規律,平時亦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應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易於消化和注意營養,避免刺激性飲食。潰瘍活動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隨著症狀的改善可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2〉藥物治療: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抑製胃酸分泌。合理選擇製酸藥物、胃粘膜保護劑、抗膽堿能藥物及H2受體阻滯劑。製酸藥物常用氫氧化鋁凝膠10ml,每日3次;或碳酸鈣06~12g,每日3次;或三矽酸美06g,每日3次。抗膽堿能藥物可用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mg,每日3次,或胃瘍平1~2mg,每日3次。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常用量為200mg,每日3次;每晚臨睡加服400mg。胃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1g,每日3次,飯後2~3小時服用。

〈3〉抗生素:抑製甚至殺滅幽門螺旋杆菌,治療本病可選用:慶大黴素4萬u,口服,每日3次(三餐前1小時)10天為1療程,共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4天。痢特靈02g,口服,每日3次,服7天,後改為每次01g,每日3次,服7天,2周為1個療程。

2中醫藥治療

〈1〉肝胃氣滯:胃脘脹痛,兩脅脹悶,因噯氣或矢氣則舒,善怒而太息,胸悶食少,泛吐酸水,口苦眩暈,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行滯,疏肝和胃。

中成藥:氣滯胃痛衝劑。

〈2〉肝胃熱鬱:胃脘痛勢急迫,有灼熱感,食入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幹,喜冷飲,吞酸,嘈雜,煩躁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法:清胃泄熱,舒肝理氣。

中成藥:加味左金丸。

〈3〉瘀血阻絡:胃痛如刺如割,痛處不移,有嘔血或黑便史,舌質紫黯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和胃。

中成藥:雲南白藥。

〈4〉脾胃虛寒:胃痛隱隱,喜按喜暖,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後腹脹,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嘔吐清涎,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

治法: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中成藥:虛寒胃痛衝劑。

【注意事項】

注意飲食調理,保持情誌舒暢。飲食宜溫軟,定時,並戒煙酒,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服藥要遵醫囑,足療程。如遇天氣變化,生活節律變化、緊張焦慮,或出現潰瘍病症狀時,應及時服藥,避免複發。

4胃腸道功能紊亂

本病是由於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胃腸分泌和運動功能障礙,是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本病因情緒因素、飲食、藥物或激素均可促發或加重病情發作。包括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神經性噯氣,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癔球症,腸道激惹綜合征,胃腸運動障礙(賁門痙攣,幽門痙攣)等。屬於中醫“痞滿”、“噯氣”、“嘔吐”、“不能食”、“梅核氣”、“泄瀉”等病證範疇。

【臨床表現】

除有厭食、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後飽脹、上腹不適與疼痛,咽有異物感、腹痛、腹瀉、腸鳴或有便秘等消化道症狀外,常見的非特異性症狀有惡心、頭痛、疲乏、抑鬱、焦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精神治療:患者應了解疾病的性質,起病的原因,以解除顧慮,樹立治愈的信心。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減輕應激反應,利於胃腸道的功能恢複。

〈2〉藥物治療

鎮靜劑:為了穩定神經功能,保證睡眠,可適當選用安定25~5mg,日3次;穀維素10~20mg,日3次;利眠寧10mg,日3次;氯丙嗪125mg,日3次;苯巴比妥15mg,日3次。

抗膽堿能製劑:用於緩解腸痙攣及腹痛。如顛茄8mg,日3次;普魯苯辛15mg,日3次;阿托品03mg一次口服或阿托品05mg肌注。腹瀉患者,可服易蒙停2~4mg。

胃動力製劑:可有效地增強胃排空,抑製胃腸道逆蠕動。如胃複安10mg,日3次,飯前服;或胃複安10mg肌注。嗎丁啉10mg,日3次。抗組織胺藥具有止吐作用,如乘暈寧50~100mg,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1〉肝氣鬱結:脘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或嘔吐呃逆,善太息,苔薄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和中。

中成藥:舒肝丸。

〈2〉氣鬱化火:脘脅灼痛,嘈雜吞酸,口幹而苦,大便秘結,性急易怒,伴頭痛、目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火,行氣解鬱。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

〈3〉痰氣交阻: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悶脅痛,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降逆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