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半夏10克、厚樸10克、茯苓10克、紫蘇10克、生薑三片、香附10克、枳殼10克、佛手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先煎)。

〈4〉脾胃虛弱:飲食稍多即作嘔吐,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胸脘痞悶,麵色少華,倦怠乏力,口淡無味,大便時溏時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中健脾,調和胃腸。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注意事項】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創造良好的治病及養病環境,逐漸調整脾胃功能,使之康複。

5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為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多由於細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其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病狀及程度不一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後出現電解質和液體的丟失。本病屬於中醫“嘔吐、腹痛、瀉泄”等病症範疇。

【臨床表現】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現象、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患者應盡量臥床休息,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如果持續嘔吐或有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它相關電解質。增加攝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食品,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2〉對症治療:必要時可注射止吐藥:肌肉注射氯丙嗪25~100mg1日。解痙藥:顛茄8mg1次,1日3次。止瀉藥:思密達每次1袋,1日2~3次。

〈3〉抗菌治療:對於感染性腹瀉,可選用黃連素03g口服,1日3次或慶大黴素8萬u口服,1日3次等。但應防止抗菌素的濫用以免延誤治療及加重病情。

2中醫藥治療

〈1〉腸胃濕熱:病起急驟,惡心頻發,嘔吐吞酸,腹痛陣作,瀉下急迫,便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心煩,尿短赤少,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止瀉。

方藥:葛根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車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葉10克、生甘草6克。

〈2〉寒濕阻滯:嘔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並伴有畏寒發熱,頸項或全身關節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

治法:散寒除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藿香正氣水。

〈3〉食滯胃腸:惡心厭食,得食愈甚,吐後反快;腹痛,瀉下穢臭,氣迫不爽,瀉後痛減,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中成藥:保和丸,香連化滯丸。

〈4〉脾胃虛弱:稟賦不足,素體脾虛,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且時作時休,麵色不華,倦怠乏力,舌淡,脈濡弱。

治法:健脾理氣,和胃止瀉。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注意事項】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不潔食物,慎起居,適冷暖。

6肝 硬 化

肝硬化是多種肝髒損傷的終末期,並以肝纖維化為其最初特征。任何破壞肝髒內環境穩定的過程,尤其是炎症、毒性損害、肝血流改變、肝髒感染(病毒、細菌、螺旋體、寄生蟲),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物質累積疾病,化學物質和藥物如酒精、異煙肼、甲基多巴、乙胺磺呋酮,長期膽汁阻塞和營養不良,均為本病發病原因。其中慢性肝炎及長期酗酒是發病的最常見病因。本病屬於中醫的“脅痛”、“黃疸”、“積聚”、“臌脹”的範疇。

【臨床表現】

常有肝區不適,疼痛,全身虛弱、厭食、倦怠和體重減輕,也可以多年沒有症狀。若膽流受阻可出現黃疸、瘙癢、黃斑瘤等。營養不良常繼發於厭食、脂肪吸收不良和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更常見症狀是門靜脈高壓引起痔、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導致消化道出血,亦有表現為肝細胞衰竭,出現腹水或門體分流性腦病。

【治療方法】

早期肝硬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逆轉,肝硬化的晚期通常不可逆轉,多以對症治療為主。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原發病病因治療,停用毒性藥物,禁酒,注意營養(包括維生素的補充),處理並發症。適當補充血白蛋白,可用量20~40ml,以5%葡萄糖稀釋為5%溶液靜點,每周2次。

〈2〉藥物治療

抗脂肪肝藥物:膽堿、甲硫氨基酸、肌醇或維生素B6。其它葡萄糖醛酸內酯有解毒作用;維丙胺有促使肝細胞新生的作用。

抗肝硬化或肝纖維化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具有降低前膠原MRNA水平和抗炎作用。可用強的鬆20mg/日或強的鬆龍10~15mg/日。

對於肝功能嚴重障礙,一般情況較差者,可用促進代謝的藥物,如用ATP20mg,輔酶A50單位,胰島素12單位及10%氯化鉀10ml共同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4周為1個療程。

2中醫藥治療

〈1〉肝鬱脾虛:脅痛走竄,脅下痞塊,胸脘痞悶,體倦乏力,納呆,麵色蒼白,便溏,舌淡苔薄,脈弦緩。

治法:舒肝健脾,益氣和中。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肝脾康膠囊,和絡舒肝膠囊。

〈2〉濕熱困脾:脅痛,肢體困呆,乏力納呆,粘膩口苦,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滲濕解毒。

方藥:蒼白術各10克、厚樸6克、陳皮10克、甘草6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茯苓10克、龍膽草10克、雞骨草10克。

〈3〉氣滯血瘀:胸脅脹滿,走竄痛疼,右脅痞塊,刺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散結。

中成藥:大黃?蟲丸。

〈4〉寒濕困脾:腹大脹滿,如囊裹水,胸腹滿悶,神倦乏力,溲短便溏,口幹不欲飲,苔白,脈緩滑。

治法:溫中運脾,化濕和中。

方藥:厚樸10克、白術10克、車前子10克、木瓜10克、木香10克、大腹皮10克、製附子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幹薑10克、甘草6克。

〈5〉濕熱蘊結:腹大堅滿,煩熱口苦,尿赤而短,大便秘結,或麵目身悉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方藥:厚樸10克、枳實10克、黃連6克、黑白醜1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澤瀉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茵陳15克、梔子6克、大黃6克、生薏仁10克、赤芍10克。

〈6〉脾腎陽虛:腹部脹滿,脘悶納呆,神疲怯寒,尿少肢腫,腰膝酸軟,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丸。

【注意事項】

積極預防病毒性肝炎,戒酒並注意營養的合理調配,使用對肝髒有損傷的藥物時需定期觀察肝髒情況,消滅血吸蟲等寄生蟲病。

7脂 肪 肝

脂肪肝是由於過量脂肪在肝內持久積聚所致的疾病,主要由酗酒、肥胖、糖尿病、妊娠、肝炎及藥物(如皮質激素)或毒物損傷肝髒所致。本病屬於中醫學“積聚”範疇。

【臨床表現】

肝髒腫大,肝區疼痛或不適,食欲減退,脘腹痞脹,溏便,少數可有輕度黃疸。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祛除病因,如酒精引起脂肪肝需戒酒,藥物毒性引起脂肪肝停止使用毒性藥物,同時注意原發疾病的治療。

〈2〉抗脂肪肝藥物:利肝能粉劑02~36g/日,或1~3片每日口服或1~3ml肌注,阿卡明02g/次,每日3次口服。甲硫氨基酸10g/日口服。肌醇05~10g/日口服。

2中醫藥治療

〈1〉肝鬱氣滯:脅肋脹痛,胸脘不舒,時欲太息,惡心納呆,腹脹乏力,大便不暢,舌質淡紅、苔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藥: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虎杖10克、陳皮10克、川楝子10克、鬱金10克、萊菔子10克、山楂12克、甘草6克。

〈2〉痰濕內阻:右脅隱痛,脘腹脹滿,惡心欲吐,痰涎壅盛,頭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膩,脈象弦滑。

治法:化痰祛濕,理氣和中。

方藥:蒼術10克、陳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皂角刺10克、膽南星10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枳實12克、草決明10克。

〈3〉氣虛血瘀:脅下刺痛,腹部脹滿,氣短乏力,神疲肢倦,紅縷血痣。舌質淡紫、邊有瘀斑,脈象細澀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疏肝化瘀。

方藥:枳實10克、白術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茯苓10克、柴胡12克、三棱10克、赤芍10克、丹參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虎杖10克。

【注意事項】

1注意致病病因預防。

2戒酒,限製脂肪及糖類攝入量,食用營養豐富、高維生素食物,加強體育鍛煉。

8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複雜的內科或傳染科的疾病,其病理特點為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髒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的炎症,以及機體對其損傷而出現的生理、生化、臨床等方麵的一係列反映,一般明確診斷是醫生在了解病人的症狀、體征等臨床情況後,還必須結合肝功能檢查、病原學等方麵的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才能確定。

患者近期內與病毒性肝炎病人(特別是急性期)密切接觸,如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經常接觸肝炎病毒汙染物(如血液、糞便和其他分泌物等),6個月內曾接受輸血、注射血漿、白蛋白、人血或胎盤球蛋白;用過消毒不嚴格的注射器注射藥液,接種或針刺治療等。

【臨床表現】

病毒性肝炎的起病剛開始為發熱像感冒,困倦、乏力,經休息不能緩解;食欲減退,不想吃東西,厭油膩,進一步出現惡心、嘔吐、腹脹及大便溏滑;肝區不適、脹痛等。

【治療方法】

急性期早期臥床休息是重要的。一般急性肝炎患者在臨床症狀消失後,仍應休息1~3個月,恢複工作後應定期複查1~2年。

急性期病人飲食宜清淡,應多食富含維生素B和C的食品。慢性期采用動靜結合的療養措施。可適當進食高蛋白 ,避免過高熱量飲食,也不宜進食過多的糖。可用一些非特異性護肝藥物,如維生素族類、促進解毒功能的藥物(如肝泰樂等),促進能量代謝藥物(肌苷、輔酶A、ATP等)及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如複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但不宜濫用。另外,還可適時選用阿糖胞苷、幹擾素輔酶Q10、雲芝等。重型肝炎應加強支持和對症治療,使病人渡過危險期,以便肝髒能有機會進行修補與再生。

9急性黃疸型肝炎

【臨床表現】

黃疸前期可有畏寒、發熱,並伴有頭痛,全身不適、四肢肌肉、關節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發熱多在38度左右,但也有高達39℃至40℃者,持續約2~7天後消退。此期消化道症狀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和惡心,可有厭食、厭油等。

黃疸期黃疸多先從鞏膜開始,次見於顏麵,不久全身皮膚均可見黃染。黃疸程度不斷加深,於出現黃疸後5~15天達到高峰。此時全身皮膚和鞏膜呈深黃色,略帶紅色。病人可有皮膚瘙癢,糞便顏色變黃或呈灰白色。

恢複期黃疸已退,尿色較清;食欲多已恢複,患者自覺症狀好轉;肝髒壓痛和叩擊痛減輕,肝髒腫大縮小。

無黃疸型肝炎發病率比黃疸型為高,其症狀與黃疸型相似,但程度較輕,整個病程中不出現黃疸。起病徐緩,常無惡寒、發熱;主要症狀為食欲不振、 厭油、惡心、全身無力,可有腹脹、 排氣和肝區痛,多數有肝髒腫大。

重型肝炎又稱暴發型或惡性型肝炎。由肝髒發生急性或亞急性壞死所致。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以後加重,如未及時搶救可在短期內發展至肝功衰竭。本病有以下特點,應引起警惕。

1全身症狀,如厭食、無力等呈進行性加重,可有嚴重鼓腸、頑固性嘔吐、肝臭、發熱等;

2黃疸迅速加深;

3肝髒不再能觸及(此時肝髒發生壞死、萎縮),可迅速出現腹水;

4較廣泛的出血傾向,如皮膚瘀斑、鼻衄、消化道出血等;

5出現神經精神症狀時,往往為肝昏迷的前兆,如性格改變、嗜睡或失眠、定向力障礙、思維能力障礙、躁動等。

【注意事項】

1切斷傳播途徑;

2管理傳染源,對與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觸者應定期檢查;對懷疑患肝炎者,不得從事或暫停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進行醫學觀察40天,從事飲食或保育員工作的肝炎患者出院後,1年之內不得從事原職工作,1年後經檢查確定痊愈者才可恢複工作;

3對已與肝炎接觸的易感者,特別是幼兒,可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作為被動免疫預防。

10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1慢性遷延性肝炎

慢性遷延性肝炎患者主要為部分急性肝炎,特別是無黃疸型肝炎,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病情無明顯好轉,仍存有食欲減退、脅痛、乏力、肝腫大、肝區叩擊痛和壓痛等症狀和體征,肝功能正常或有輕度損害。遷延性肝炎患者常有頭昏、失眠、多夢或嗜睡非睡、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減退、急躁易怒等神經官能症的症狀。

2慢性活動性肝炎

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的症狀和體征持續1年以上,臨床症狀一般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脹、腹瀉、肝痛、低熱、失眠等,皮膚常呈黝黑色,可有蜘蛛痣(主要分布麵、頸、胸等部位,狀如蜘蛛的微細血管,中心為紅點,周圍呈放射線狀,直徑約為052厘米);肝腫大伴有質地改變;肝功能可長期處於穩定或輕度改變。

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的區分不隻在病程的長短,主要決定於病變和病情的輕重。

11便 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或排出困難,也指糞便堅硬或排便不盡的感覺。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與功能性便秘兩種。器質性便秘可由多種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結腸、直腸及肛門病變;老年營養不良、全身衰竭、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均可引起便秘。功能性便秘則多由功能性疾病(如腸道易激綜合征),濫用藥物及不良的飲食、排便、生活習慣所致。本證屬於中醫“便秘”範疇。

【臨床表現】

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間隔時間正常,但糞質幹燥,排出困難;或糞質不幹,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噯氣反胃等症。

【治療方法】

1西醫藥治療:此類藥物有些不宜久服,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使用。

潤濕劑:辛丁酯磺酸鈉,口服,每天50~200mg。運用於糞便堅硬,排便無力,直腸疾患及術後患者。

滑潤劑:石蠟油,15~30ml睡前服,適用於肛門疾患所致大便幹結。

刺激性瀉藥;酚酞,01~02g/次。蓖麻油,10~30ml/次。波希鼠李皮:300~600mg/次。

容量瀉劑:硫酸鎂:每次10~20g。氧化鎂:每次1~3g,適用於胃酸多並有便秘。鎂乳:每次15ml。山梨醇:口服5~10g/次,2~3次/日。60%乳果糖:10~30ml/次,3次/日,適用於肝昏迷並有便秘者。甲基纖維素15~5g/日。

栓劑及灌腸法:甘油栓:每次1粒,納入肛內。開塞露:每次1支,插入肛門並將藥液擠入直腸。溫鹽水2000~3000ml,溫水500~1000ml,肥皂水(75ml加水至1000ml)灌腸。礦物油或棉籽油200ml保留灌腸,多用於臨時清潔腸道。

2中醫藥治療

〈1〉熱秘:大便幹結,小便短赤,麵紅心煩,或有身熱,口幹口臭,腹脹或痛,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潤燥通便。

中成藥:新清寧片。

〈2〉氣秘:排便困難,大便幹或不幹,伴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舌苔白,脈弦。

治法:順氣行滯。

中成藥:開胸順氣丸。

〈3〉氣虛:大便秘而不結,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伴見神疲氣怯,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益氣潤腸通便。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4〉血虛:大便幹結,麵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健忘,唇舌色淡,脈細澀。

治法:養血,潤燥,通便。

中成藥:潤腸丸。

〈5〉陰虛:大便幹結如羊屎狀,伴形體削瘦,口幹思飲,或有心悸,顴紅,失眠,眩暈,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腸。

中成藥:增液口服液。

【注意事項】

1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使飲食習慣合理,適當食用含纖維素多的蔬菜。

2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排便。

12胃 下 垂

本病是指站立時胃位置下移,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者。本病多見於女性、瘦長無力體形者,其發病與膈肌鬆馳有關。

以往生育過多的婦女和無力、瘦長體形的人,慢性消耗性疾病臥床少動者,往往腹肌張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鬆馳而引起,常伴全身髒器下垂。

【臨床表現】

輕度下垂多無症狀,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現上腹不適、易飽脹、痞滿、噯氣、厭食、惡心、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常於餐後、久立及勞累後症狀加重,平臥後常可減輕。也可伴有全身髒器下垂的表現,或暈厥、心悸、低血壓。

【治療方法】

具有以上典型症狀,加上檢查時出現以下結果者:如飲水超聲波試驗發現胃下緣移入盆腔內,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脊連線下,無張力型胃,十二指腸第二部位於幽門管後麵,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項存在即可確診。

【注意事項】

主要是積極治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加強體質鍛煉和腹肌鍛煉,增加腹肌力。對於出現噯氣、腹脹、腹痛、厭食、惡心、便秘等症狀時,應對症處理,可用中藥辯證施治及體操療法。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後良好,但可因患者體質、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療不及時而發生慢性胃擴張、胃扭轉、直立性暈厥、心悸、低血壓等病症。

13消化不良

人群中的20%~40%的人有上腹不適的感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一組最常見的消化係統症候群。病人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但未檢查出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腫瘤,並能排除肝、膽、胰及食管等器質疾病存在。

發病原因:上消化道運動功能紊亂:胃電活動異常,引起胃收縮及胃排空活動異常,即可發生消化不良症狀。吞氣症、胃食管返流等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也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密切關係。胃十二指腸:慢性胃炎伴活動性炎症時,尤其是幽門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粘膜活動性炎症,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關;十二指腸炎常引起消化不良症狀,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關係密切。精神障礙與應激:許多研究證實,精神過度緊張、處在受刺激或處在應激狀態下,可導致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臨床表現】

消化不良的症狀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適、早飽、腹脹、胃燒灼感、胸骨內痛、泛酸、噯氣、惡心、嘔吐及喉頭異物感等。當病人出現上述症狀並通過胃鏡、X線、B超及其他實驗室檢查排除了胃及十二指腸糜爛、潰瘍、腫瘤及肝、膽、胰器質性病變時,可診斷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本病臨床表現常不一致,有些症狀較頑固,有以下5種分類:

1返流樣消化不良:以胃燒灼感、胸骨後不適、泛酸及食物返流為主。

2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以上腹飽脹不適、早飽、惡心、並常有腸易激綜合症表現為主。

3潰瘍樣消化不良:以上腹痛、可呈間歇性指點痛或周期發作痛,進食及服抗酸藥可緩解,經檢查排除潰瘍病的存在為特征。

4吞氣症:特點為反複噯氣且不易緩解,可伴有惡心等症狀,常發生於應激狀態下及特定的時間。

5特發性消化不良:此型症狀不典型或病人對自身症狀描述不確實而無法歸類。

【治療方法】

根據上述臨床表現並經胃鏡、X線、B超檢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等器質性病變後,可初步診斷本病的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作同位素胃排空、十二指腸胃返流試驗、胃電圖檢查及B超作胃排空功能測定檢查來確診。症狀輕的病人經改變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和偶而服用促胃腸動力藥即可緩解。 較重的病人視類型不同選擇治療方案。

1返流樣消化不良:避免刺激性飲食,戒除煙酒,避免彎腰及夜間進食過量;適量應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劑,大部分病例得到緩解。

2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避免吃能誘發症狀的食物,避免進餐時間過長。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如胃複安、嗎叮林和西沙必比利藥物。

3潰瘍樣消化不良: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治療。

4吞氣症:本病治療有一定難度。首先是心理治療以解除精神刺激,其次是給鎮靜劑及抗焦慮藥物等對症處理。將舌尖置於上下門齒之間可暫時製止吞氣。

5特發性消化不良:本型治療有一定難度。應積極處理誘發因素,如應激、營養不良、酗酒、隱性憂鬱症等。對症治療給抗酸劑、促胃腸動力藥,抗幽門螺杆菌藥物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