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茶:蘇子、萊菔子各10克,白芥子6克,炒香搗碎,沸水浸泡代茶。

腎虛型。

蒺藜酒:潼白蒺藜各20克,白酒250克,浸泡1周後開啟飲用,每次1小酒杯(約10克),每日1~2次。

首烏茶:何首烏、白疾藜各10克,白芷6克,水煎代茶。

3常用西藥

內服藥。維生素C,每次300~1000毫克,每日3次。

外用藥。5%白降汞軟膏,塗患部,每日1~3次。

3%雙氧水,塗患部,每日3~5次。

【注意事項】

(1)避免長時間曝曬,夏季外出時應戴涼帽、外塗防曬劑。

(2)對懷疑引起過敏藥物及化妝品應停用。

(3)保持精神愉快,勞逸結合,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酒。

10痤 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本病原因複雜,機理尚未明了。一般認為與內分泌、皮脂和微生物有關。痤瘡極為常見,多見於青春期,男多於女,經過緩慢,30歲以後可減輕或自愈。中醫稱之為“肺風粉刺”。

【臨床表現】

常見症狀:皮損表現為毛囊口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結節等,常見於麵、前胸、後背等皮脂腺分布多的部位。

【治療方法】

1中成藥

本病可分濕熱和瘀血兩型辨治。

濕熱型。皮損為黑色粉刺、丘疹、膿皰,並見皮膚油膩光亮,便幹溲赤,舌紅苔膩,脈象濡滑數。

治宜疏風祛濕清熱。可選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等。

瘀血型。皮損多為黃豆至蠶豆大的丘疹、膿皰、結節,反複發作 ,經久不愈。女子可見月經不調,男子麵色晦暗,或有瘀斑,脈沉澀。

治宜活血化瘀。可服大黃蟲丸。  2飲食療法

濕熱型。

杷葉桑皮飲:枇杷葉、桑白皮各10克,水煎代茶。

荊芥紫草飲:荊芥穗6克,紫草10克,水煎代茶。

瘀血型。

赤芍茜草飲:赤芍、茜草各10克,水煎代茶。

丹參地榆飲:丹參、生地榆各10克,皂刺6克,水煎代茶。

3常用西藥

維生素B2,每次口服5~10毫克,每日3次。

維生素B6,每次口服10~20毫克,每日3次。

【注意事項】

1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注意飲食,少食脂肪及甜食,多吃疏菜及水果,健全消化功能。

3常用熱水肥皂洗滌患部,不宜用油脂類化妝品,避免用手擠壓患部。

4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緊張和勞累。

11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種後天性色素脫失的皮膚病,是由於皮膚黑色素細胞減少或缺失而引起的色素脫失斑。一般認為與黑色素細胞自身破環、自身免疫有關。

【臨床表現】

1損害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呈乳白色,形態大小不一,界限清楚,其內毛發可變白或正常,但無皮膚萎縮、硬化及脫屑等。

2進展期白斑向正常皮膚移行,境界不甚清楚。壓力摩擦等機械刺激、日曬和皮膚外傷等局部刺激均可使白斑出現或擴大。穩定期白斑停止發展,境界清楚,邊緣色素反見增加或白斑中出現圍繞毛孔的島狀色素區。

3白斑可發生於任何部位,較多見麵、頸、手背等暴露部位及外生殖器等皺褶處。可孤立存在或對稱分布,可沿神經節分布或帶狀排列,個別可泛發全身,隻餘少數正常皮膚。

【治療方法】

(1)外用治療:

1皮質類固醇製劑:如0.1%去炎鬆霜、膚輕鬆、適確得、0.1%去萬溶液等,每次外塗1~2次。

2硫汞白癜風藥水,每日外塗2次。

(2)內用治療:

對於皮損泛發超過體表麵積50%~60%,並且仍在進行性發展,無皮質類固醇禁忌症者可考慮口服強的鬆,成人10毫克,每日2~3次。連用2~3個月,視皮 損變化逐漸減量,每3~4周減5毫克,維持半年左右。

【注意事項】

(1)消除誘發因素,避免不良刺激。

(2)適當進行日光浴,多吃豆類、堅果,少吃含維生素C量高的食物。

(3)避免濫用外塗藥。

12濕 疹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的皮膚病,分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任何性別、年齡、任何部位均可發生。

【臨床表現】

發於四肢者,常對稱發作,主要表現是:患部劇烈瘙癢、紅斑、丘疹、水泡、糜爛、結痂、脫屑、苔癬樣改變等皮膚損害,常反複發作,但皮疹消退後,不留永久性痕跡。中醫認為是風濕熱侵入肌膚而成。急性、亞急性以濕熱為主,慢性的乃久病耗血所致。

【治療方法】

1撲爾敏片,每次1~2片,每日3次。或息斯敏片,每次10mg,每日1次。

2龍膽瀉肝丸,每次6~9g,每日3次。

3防風通聖丸,每次6~9g,每日3次。

4除濕丸,每次6~8丸,每日2次。

5徐長卿洗劑 配方:徐長卿31g。製法:上藥加水熟煮,去渣。外洗患部。功效:治療急性濕疹。

6複方四皮洗液 配方:桃樹嫩皮、花椒樹皮各100g,苦楝樹皮90g,白蘚皮、苦參、葛根各60g。製法:上藥加開水2000ml,水煎30分鍾,待溫度降至30℃時加入硫磺3g,明礬30g。每次用前加熱水30℃。用法:外洗患處,每日1次,5日1劑,10日為1療程。

7止癢祛濕洗劑 配方:防風12g,地膚子9g、白蘚皮9g、金銀花15g、蒲公英9g,薄荷6g、生甘草6g。製法:上藥加水煎煮,去渣。用法:乘熱浸泡或塗擦患處,以能忍受為度。每天1劑,每劑可用2~3次,連洗3~5天。功效:止癢消腫,消炎鎮痛,治療濕疹,腳氣,膿皰疹等。

8食療方

綠豆30g、海帶15g、粟米30g,水煎加紅糖溫服。用於慢性濕疹。

蕹菜30g、玉米須15g,荸薺10隻,煎湯服。

米仁10g、荸薺10g,加適量白糖煮湯服。

紅棗10隻、白扁豆30g,加適量紅糖煮湯服。用於慢濕虛疹。

【注意事項】

1濕疹常易與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相混淆,未確診時勿用藥。

2皮疹發作前,如有服藥史,而過去又從未發過,可能是藥物過敏。

3忌用手抓剝患處,否則會使其擴散,嚴重者可引起感染。

4忌大麵積使用激素類軟膏(膚輕鬆、地塞米鬆等軟膏),避免引發不良反應。

5避免用熱水洗燙及過多使用肥皂、清潔劑。

6避免使用化妝品和油脂。

7不宜穿毛及化纖等製品,衣被勿過暖。

8保持大便通暢、睡眠充足。

9冬季淋浴不宜過勤,注意皮膚清潔及潤澤。

10一些人對花粉、羊毛、羽毛、寄生蟲、奶糖等過敏,故要細心尋找過敏物品,盡量避免接觸。

11忌海魚、辣椒、毛筍、蝦、蟹等物,少吃葷菜。

13狐 臭

狐臭又稱腋臭,在醫學上叫“臭汗症”。男女都可發生,但婦女較多,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大汗腺開始旺盛起來,也是狐臭容易發生的時候。

【臨床表現】

汗腺受皮膚表麵的腐生杆菌等作用而產生令人厭煩的狐臭味,狐臭的臭味多數是從腋窩發出,有時乳房、陰部、肛門等部位亦可散發出此種特殊氣味,到老年時可減輕,甚至消失。狐臭有遺傳性。中醫學認為是濕鬱而氣血不和所致。

【治療方法】

1外洗方

配方:菖蒲15g、公丁香、母丁香各3g。製法:上藥加水煎煮,過濾去渣。用法:每晚睡前,用藥水洗腋窩部。然後用藥粉(枯礬10g,樟腦5g,研成細末)塗搽,7天為一療程。

2熏洗方

配方:甘鬆10g、白芷12g、佩蘭6g。製法:上藥加水煎成藥液。用法:乘熱熏洗腋下,1日1次,10日為1療程。

3其他療法:

取一塊生薑,切片搽患處,每日1~2次。

【注意事項】

1要注意清潔,經常淋浴,勤換衣服。

2保持皮膚幹燥,保持腋窩、乳房等部位的清潔。

3每天用肥皂水清洗幾次,甚至將腋毛剃除,不讓細菌有藏身之處。

4在治療中,要保持心情開朗,並且不宜做劇烈活動。

5戒煙酒,少吃強烈刺激的食物。

6本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外治為主,必要時可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