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避免過多用聲、講話。注意休息,減少操勞,適當鍛煉身體。有全身性疾病者應積極治療。

12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耳聾又稱特發性暴聾,是指原因不明的突然發生的神經性耳聾。本病可伴有耳鳴及眩暈,但不影響其它顱神經,患者多能準確提供發病時間、地點、當時的情況與感覺等。

【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生與內耳供血障礙、病毒及內耳的變態性反應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1耳聾:聽力突然明顯減退(多為單側耳),大部分病人伴有耳鳴,部分病人有耳內發悶、脹滿及阻塞感。

2發病原因:多數病人無明顯發病原因,不少是發生在睡眠當中,於起床時自感耳鳴、耳聾。一些病人有較明顯的勞累、情緒過於激動、精神緊張及感冒病史,這些可能與發病有一定關係。

3眩暈:有一少部分病人有耳聾同時伴有眩暈,自覺有旋轉感,常伴惡心、嘔吐,多於發病一周左右眩暈減輕,耳鳴、耳聾無好轉,且伴有眩暈者聽力損失多較重,也不容易恢複。

【治療方法】

1植物神經調節劑、血管擴張劑、給氧、靜脈點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達到改善內耳循環的目的。

2用維生素B1、B12、ATP等,可促進代謝。

3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亦可少量注射碘造影劑,但要注意有無副作用。

4高壓氧艙治療。

病程與預後:1發病後一周內開始治療者,預後較好;超過兩周開始治療者,療效差。2早期就診的患者,症狀多在3周內改善,因此,應早期治療。

【注意事項】

1突發性耳聾的病人應在家安心靜養,尤應避免接觸噪聲或過大的聲音。保持家庭環境整潔,病人心情舒暢,才有利於疾病恢複。

2預防感冒,有一部分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係,故預防感冒則可減少一個發病因素。

3注意勿過度勞累,做到起居有時,飲食定量。本病多發於中年人,故中年人更應注意這一點。

4情緒穩定,忌暴怒狂喜,因為這些均可使人體內神經體液調節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環障礙,發生耳聾。

13鼻前庭炎

本病是鼻前庭皮膚的彌漫性炎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發病部位多為兩側,可經久不愈或反複發作。

【發病原因】

1一般可由鼻腔分泌物刺激所致,常見於急慢性鼻炎,鼻竇炎及鼻腔異物等;

2長期在粉塵環境中工作,如水泥、石棉、皮毛、麵粉、煙草等;

3不良的挖鼻習慣等易誘發或加重本病。

【臨床表現】

1急性期,鼻前部疼痛劇烈。鼻前庭及附近上唇皮膚有彌漫性紅腫糜爛,有時可見少數病人在糜爛麵有血水樣滲出以及紅色丘疹、水泡,搔抓後糜爛、滲液、橘黃色痂皮。

2慢性期,鼻內發癢、灼熱感、發幹、異物感。鼻毛可因脫落而稀少,鼻前庭皮膚增厚,有痂皮或皸裂,鼻孔常為痂皮堵塞,可影響呼吸,合並感染時,則有膿性分泌物附著。

【治療方法】

1急性期:作濕熱敷或局部照射紅外線。

2慢性期 痂皮形成者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除痂皮或膿液,再塗以2%黃降汞軟膏,或抗菌素軟膏如紅黴素軟膏等,滲出物較多者,可用5%氧化鋅軟膏塗擦。

3皮膚糜爛和皸裂處可塗以10%硝酸銀,然後塗以抗菌軟膏,每日2~3次。

【注意事項】

1避免不良的衛生習慣。

2改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在粉塵較多之處應戴口罩或局部皮膚塗以油脂保護。

3治愈鼻腔疾病,以消除鼻腔分泌物的刺激。

4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少吃刺激性食物。

14酒 糟 鼻

酒糟鼻為外鼻的慢性皮膚損害,常伴有鼻炎及鼻翼痤瘡,可見皮膚充血、高低不平,有時可累及麵部,類似酒糟附著,故得此名。患者男性多於女性。

【發病原因】

1嗜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胃腸功能紊亂(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等);

3長期使用含有化學製劑的化妝品;

4心血管疾患,內分泌障礙等;

5有毛囊蠕形寄生蟲等。

【臨床表現】

鼻部發癢,有灼熱感,皮膚發紅,繼發感染時可有疼痛,且有油脂樣分泌物。情緒激動、患者酒後、或進食辛辣食物及氣候轉冷時症狀加重。鼻部皮膚潮紅,表麵發亮且不平,有散在痤瘡;皮膚增厚外觀呈橘皮樣,嚴重者表麵有分葉狀突起,為鼻贅。

【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患處使用硫磺洗劑或硫磺霜等塗抹。常用藥物有5%~10%硫磺軟膏、5%過氧化二苯甲酰、古氏洗劑等。塗藥前應用溫開水洗淨患處,塗藥後用手指按摩15分鍾,每日早晚各一次。

口服藥物治療:維生素B1,B2,B6,每次各10mg,一日三次。氯喹025g,每日2次,連服4~6周。合並感染者給予抗菌素治療。毛囊蠕形蟎蟲致病者給予滅滴靈02g,每日2次。維生素E100mg一日一次。

【注意事項】

1禁煙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不用含化學製劑的化妝品,以減少皮膚刺激;

3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

4積極治療胃腸、心血管、內分泌等內科疾病。

15急性鼻炎

本病為鼻腔粘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稱“傷風”或“感冒”。春秋季節發病率高,是鼻科的常見病。

病毒感染是引發本病的主要原因。致病病毒種類,常見有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或鼻腔粘膜的防禦功能遭到破壞時,通過接觸或吸入上述致病毒侵入機體,生長繁殖而發病。

【臨床表現】

潛伏期1~3天。起病時鼻腔內、鼻咽部及咽部有幹燥及癢感、燒灼感,鼻粘膜刺激感,打噴嚏。繼之出現鼻塞,並逐漸加重,早期從無鼻涕轉變為大量清水樣 涕。進入中期,鼻塞加重。全身症狀因人而異輕重不一,常為周身不適、低熱、頭痛、咳嗽等。小兒全身症狀較成人重,可有發熱、倦怠,甚至高熱、驚厥等。可伴有較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嘔吐等。

【治療方法】

1全身治療:早期發汗療法可縮短病程,常用A生薑、紅糖、蔥白煎湯熱服;B解熱鎮痛藥:複方阿司匹林1~2片,或克鹹敏1~2片,一日3次,

中西成藥:速效感冒膠囊2粒,或感冒清1~2粒,一日3次口服;D合並細菌感染時,應用磺胺類、奎諾酮類及青黴素等抗菌藥物;E應用維生素藥物,可促進機體代謝,縮短病程。常用維生素C400mg,維生素B120mg,一日3次口服。

2局部治療:A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可使粘膜消腫,以利通氣引流。B病毒唑注射液滴鼻,有很好的毒副作用,可明顯縮短療程。

【注意事項】

1飲食要易消化而富有營養,避免煙酒及辛辣食物。

2吸入蒸氣法:取薄荷,或樟腦,或複方安息香酊液數滴,放入開水中,或用超聲波噴霧器,或用酒精爐噴霧器,將蒸氣吸入鼻內。促使粘膜消腫,利於通氣引流。

3患者外出時戴口罩,盡量勿出入公共場所。

4經常鍛煉身體,提倡冷水洗臉,日光浴。

5提倡正確的擤鼻法,即緊壓一側鼻翼,輕輕擤出對側鼻腔的分泌物;或將鼻內分泌物吸入咽部再吐出亦可。若緊壓二側鼻翼,有力擤鼻可損害鼻粘膜,同時易將鼻腔分泌物送到鼻竇及咽鼓管,引起急性鼻竇炎、中耳炎。

16慢性鼻炎

本病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層的非特異性炎症並持續數月以上;或炎症反複發作,間歇期內粘膜亦不能恢複正常者。慢性鼻炎是鼻科常見症、多發病,可分為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多係急性鼻炎治療不徹底所致,為可逆性病理改變,後者多由前者發展演變而來,為不可逆的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

1鼻塞:間歇或交替性鼻腔持續性堵塞,疲勞及酒後常可加重,由於鼻塞,有嗅覺下降、頭脹、頭痛、說話鼻音較重等症狀。

2流鼻涕:鼻涕多呈粘稠或半透明狀液體,兒童患病可見鼻涕長期刺激鼻孔及上唇,使局部皮膚潮紅,鼻涕亦可向後流入咽部,出現咽喉不適、痰多等表現。

【治療方法】

1局部保守治療:血管收縮劑:05%~1%麻黃素生理鹽水,255%鏈黴素液,5%~10%弱蛋白銀交替使用;封閉療法:025%~05%普魯卡因作迎香穴、鼻通穴穴位封閉,亦可作鼻丘或下鼻甲前端粘膜下封閉,每次1ml~15ml,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下鼻甲前端粘膜下注入硬化劑,使之產生瘢痕組織,減輕腫脹。常用硬化劑有80%甘油,5%魚肝油酸鈉,50%葡萄糖液等。

2手術治療:如肥厚病變主要位於下鼻甲後端或下緣,應作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術,嚴重的患者應同時切除部分下鼻甲骨質。原則上切除部分不宜超過下鼻甲的1/3,否則可引起繼發性萎縮性鼻炎。

【注意事項】

1對患有慢性鼻炎的小兒要特別注意護理,叮囑按時點藥、服藥,對鼻孔及上唇皮膚長期受鼻涕刺激而發紅者,及時將鼻腔內鼻涕擤出,並用油劑藥膏,如紅黴素軟膏等塗於上唇及鼻孔內,以保護局部皮膚。

2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在秋末冬初可增加身體禦寒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定可收到良好效果。

3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在流感時期可燒醋熏居室,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必要時服用藥物預防。

4戒除煙酒及辛辣食品的刺激,多食清淡少食油膩。

5積極防治全身慢性疾病,及時治療鼻腔鄰近組織的疾病,如扁桃體炎、咽喉炎、齲齒等。

17鼻 出 血

鼻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又稱鼻衄。發病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局部及全身病因兩大類。出血部位一般發生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區。40歲以上者多見於下鼻道後部。

【臨床表現】

鼻出血由於原因不同而表現各異,出血量多少不一,可間斷性出血也可見持續性出血,可見前鼻孔出血,也有自後鼻孔流入咽部者。引發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全身和局部因素兩類:全身原因有血液病,高血壓和某些急性傳染病,尿毒症以及維生素缺乏等等;局部因素多見於鼻竇外傷,鼻及鼻竇術後出血,挖鼻、擤鼻、鼻中隔偏曲,鼻及鼻竇炎症,鼻、鼻竇及鼻咽部的惡性腫瘤等等。

【治療方法】

(1)處置時患者應取坐位或半坐位,疑有休克時,可取平臥低頭位。對緊張者予以安慰,必要時給以鎮靜劑,迅即開始止血。

(2)止血:尋找出血點,如血量多,無法發現出血點者,應立即采取適當措施止血。

1簡易止血法: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區出血時,可自行捏兩側鼻翼10~15分鍾。並取頭低位,冷敷前額部或浸以1%麻黃素生理鹽水棉片塞入鼻腔。

2燒灼法:出血量不多,可見出血點時采用此法。

a藥物燒灼法:用30~50%硝酸銀、30%三氯乙酸或鉻酸球燒灼出血點。

b電燒灼法。

3冷凍止血法。

4填塞法:出血較劇,滲血麵較大時用。

a明膠止血海綿或纖維蛋白棉等,其上可加止血藥粉。

b鼻腔填塞法:以凡士林紗條或碘仿紗條填入鼻腔。

c後鼻孔填塞法。

d氣囊或水囊壓迫止血。

(3)全身治療:

1針對病因治療,必要時請有關科室會診。

2止血藥:安絡血,5毫克每日3次。

3維生素C、K4、P等。

4鎮靜劑。

5失血過多或已出現休克者可輸血或補液。

(4)必要時手術結紮血管。

(5)中醫驗方:

1桑菊飲加減:桑葉:菊花、杏仁、桔梗、丹皮、連翹各10克,白茅根、蘆根、血餘炭各15克。

2犀角地黃湯加減:赤芍、丹皮、茜草、梔子、黃連各10克,生石膏、水牛角各30克,白茅根15克,知母8克。

3龍膽瀉肝湯加減:梔子、黃芩、當歸、木通、仙鶴草、旱蓮草、自餘炭各10克,生石膏、羚羊角各30克,生地黃15克。

4豬腎盂(即豬腰子旁兩條帶狀物)洗淨,加水1大碗與冰糖少許同燉,燉好後隻喝湯,腎盂不吃。

5將蓮藕磨碎用紗布絞汁,韭菜研磨後亦用紗布絞汁,各約1茶杯倒在同一容器中,放入蒸鍋中蒸煮,即可食用。

【注意事項】

1出血時,患者要保持安靜,將血從口中吐出,避免咽下引起惡心、嘔吐。

2鼻腔放入止血紗條或鼻後孔塞有紗球時,有時會合並中耳炎、咽炎,若患者有咽痛、咽下痛、耳痛、發熱等症狀時應立即去看醫生。

3患者應保持口腔衛生,預防並發症。

4如患者咽下血液,可排出柏油樣黑便。

5應進食易消化軟食,保持大便通暢。

6患者要保持充分的睡眠,逐漸恢複日常工作。

7要避免用力擤鼻涕及用力挖鼻等。

8生活應有規律,避免極度興奮和極度疲勞以利損傷修複。

9避免刺激性食物,盡量避免吸煙、飲酒。

10在確定鼻出血的原發病因後,針對病因治療。並定期到醫院隨診。

18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是常見鼻病,以鼻塞、流膿鼻涕、頭昏、頭痛、嗅覺減退為主要表現。病程較長,可數年至數十年,反複發作,經久難愈。慢性鼻竇炎大多是因鼻竇內的多種細菌感染,致病菌以流感杆菌及鏈球菌多見。

【臨床表現】

1流涕:多為膿性,黃、綠色或灰綠色,病程長者鼻涕可有臭氣,膿涕常可經後鼻孔流至咽喉,病人自覺咽部有痰,並常經咽部抽吸後吐出。

2全身症狀輕重不等,常見精神不振、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慢性中毒症狀。

3鼻塞:呈交替性或持續性,如有鼻息肉或中鼻甲息肉樣變時,則呈持續性鼻塞。

4頭痛:表現為頭部沉重感,悶痛或鈍痛,常伴有鼻塞等症狀;白天頭痛重,夜間頭痛輕。

【治療方法】

本病的治療往往是長期的,尤其在天氣驟變及冬季時期,注意防止外感,減少急性發作,堅持用藥,必要時配合特殊治療,慢性鼻竇炎是可以治愈的。

1外用藥治療:血管收縮劑:05~1%麻黃素生理鹽水,255%鏈黴素,5%~10%弱蛋白銀交替使用。一般來講,鼻腔內忌用藥粉噴入治療,故不宜自行用配製藥粉吸入鼻腔。

2穿刺治療:適於鼻竇內積膿較多而又不易排出者,於上頜竇炎,本法安全,可靠,損傷很小,但須經醫生操作。

3中醫方藥:黨參10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山藥10克、蒼耳子10克、辛夷10克、白芷10克。膿涕多者加魚腥草12克、冬瓜子10克,頭昏頭痛者加川芎10克、菊花10克,鼻塞重、嗅覺下降者加鵝不食草10克。

【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

2未經醫生允許,術後病人不可飲酒、吸煙。短時間內勿劇烈運動及過度興奮。

3養成正確的擤鼻方法,即擤鼻時要一側一側地擤。

4注意預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19萎縮性鼻炎

萎縮性鼻炎係鼻粘膜和骨質萎縮的一種慢性病,伴有奇臭者又稱臭鼻症。以青年女性患者較多。主要病理變化為閉塞性血管內膜炎,導致鼻粘膜腺體、骨膜及骨質萎縮。

【臨床表現】

1鼻塞、鼻衄、嗅覺障礙、臭鼻痂、頭痛及鼻咽部幹燥等。

2鼻粘膜幹燥、糜爛、易出血、鼻甲縮小,下鼻甲尤甚,鼻腔寬,有灰綠色膿痂充塞,嚴重者外形可見鞍鼻,咽後壁粘膜幹燥,有痂皮附著。

【治療方法】

1滴鼻藥:如複方薄荷甘油、1%鏈黴素液、石蠟油等,滴鼻,每日3~4次。  2全身藥物治療:魚肝油丸,2粒,每日3次;維生素B2,10毫克,每日3次。

3膿痂多者可每日用無菌溫熱生理鹽水衝洗鼻腔,清除痂皮。

4粘膜下填充手術使鼻腔變窄,腮腺管移植術使唾液流入鼻腔得以改善症狀,但療效不肯定。

5中醫驗方:

桑葉、射幹、麥冬、玄參、杏仁、枇杷葉、黨參各10克,生石膏20克,胡麻仁、阿膠各8克。

黨參、白術、陳皮、當歸、赤芍、白芷、桔梗、桑白皮、澤瀉、黃芩各10克,黃芪20克,魚腥草15克,升麻8克。

6清洗鼻腔:取黃芩、菊花、麥冬、赤芍、白芍各20克,煎水衝洗鼻腔。具體方法:在盆內盛藥液,低頭由鼻將藥液吸入,然後由口吐出,反複多次,以洗淨鼻內痂皮及減少鼻腔臭氣,每日1次。

【注意事項】

1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2避免長期接觸有害或刺激性氣體,保持鼻竅清潔濕潤。

3加強營養,注意調整飲食,勞逸結合。

4注意積極治療其它鼻部疾病,鼻腔手術後注意並發症。

20扁桃體周圍膿腫

本病是在扁桃體急性發炎時,如隱窩口被堵塞,感染向深層發展,在扁桃體被膜和咽縮肌之間的疏鬆組織發生炎症,繼則形成膿腫。本病多發生於一側,以成年人居多,常可複發。

【臨床表現】

一般而言急性扁桃體炎經4~6日後,如症狀無好轉,反而體溫上升,一側咽痛加劇,吞咽時尤甚,疼痛常可牽連同側耳部,口水增多,說話含糊不清,張口困難,下頜淋巴結腫大。在膿腫形成前可見軟齶及一側舌齶弓顯著充血,膿腫形成後側扁桃體周圍明顯紅腫,扁桃體被推向前下方。

【治療方法】

扁桃體周圍膿腫,早期可選用抗生素控製感染;膿腫形成後,除繼續用藥外,還應穿刺抽膿或切開引流。急性炎症消退後應將扁桃體摘除,以防反複發作。

1西醫藥治療

〈1〉用大量抗生素控製感染,以靜脈給藥為佳。如青黴素800~1200萬單位靜脈滴注,有高熱者應給予退燒藥,疼痛劇烈者適當給予止痛藥,或口含六神丸等。

〈2〉膿腫形成者,可於局部噴1%地卡因表麵麻醉後,在腫脹的最突出部位以粗針頭穿刺抽膿,或用尖刀做一切口使膿液排出,術後第二天複查傷口,保持引流通暢。

2中醫藥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早期為風熱實證,後期為肺胃壅熱,故早期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方藥:錦燈籠15克、山豆根15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荊芥10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生甘草6克。

膿腫期除切開引流外,可服化瘀排膿劑:製山甲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黃芩10克、白芷10克、板藍根10克、梔子10克、射幹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疼痛劇烈者可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大便幹燥者可加大黃10克。

【注意事項】

1發病期間多用漱口水含漱,常用的有多貝爾氏液或自行配製淡鹽水,每日含漱5~10次,起到輔助排膿、消炎作用。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吞咽疼痛者可吃流食或半流食,發熱高者可用酒清擦浴,協助降溫。

2積極治療急性扁桃體炎以預防本病。

21慢性扁桃體炎

本病是位於咽部兩側的扁桃體反複發炎,致使細菌長期停留於扁桃體內,每遇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即可引發本病。患兒多表現為扁桃體腫大。慢性扁桃體炎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臨床表現】

1反複發作咽痛:每遇感冒、受涼、勞累、煙酒刺激後咽痛發作,並伴有咽部不適及堵塞感。

2口臭:由於扁桃體內細菌的繁殖生長及殘留於扁桃體內的膿性栓塞物,常可致口臭。

3扁桃體腫大:多見於兒童,可使吞咽困難,說話含糊不清,呼吸不暢或睡眠時打鼾等。

4全身表現:扁桃體內的細菌,膿栓常隨吞咽進入消化道,從而引起消化不良。如細菌毒素進入體內,可引起頭痛、四肢乏力、容易疲勞或低燒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