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卷 關於《老子》的書十幾種 (二)
我不信老子李聃的出世思想
品讀《老子》,信奉老子,可也不是生吞活剝,食古不化。而是激濁揚清,有取有舍。這是毛澤東品讀《老子》的又一特點。
1949年11月13日是周末。毛澤東和家人共度良宵。有親戚向三立來訪。劉思齊給毛澤東沏了一杯茶,毛澤東喝了口茶,對家人也是對客人講了一個民間故事。他說:
古時候有兩個秀才,一個姓劉,一個姓李,兩個人都愛做對聯,一見麵就想對對子。一次,兩人又見麵了,商定對對子,誰對不出誰就要受罰。李秀才先出上聯:“騎青牛,過函穀,老子姓李。”劉秀才知道李秀才用了老子李聃騎青牛過函穀的典故,心想:“他想占我的便宜,沒門!看我非損他一下不可!”於是他略加思索,對了下聯:“斬白蛇,興漢室,高祖是劉。”劉秀才以漢高祖劉邦自比,來對“老子”,高過李秀才一籌,李秀才不得不服了,連說:“高明,高明!你贏了,我服輸!”
劉思齊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稱讚道:“爸爸,那個劉秀才真有學問!”
毛澤東對劉思齊說:
“思齊呀,那個劉秀才是你的祖先,他崇拜漢高祖劉邦。那個李秀才也可算是我的本家,因為我在延安時曾化名李得勝,但我不信老子李聃學說,他提倡出世思想,清靜無為。”“你說得對,人家多有學問,對曆史掌故如此熟悉,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並且一用就活,一下把人家給嚇倒了。這就是知識的力量!”(趙誌超:《毛澤東一家人——從韶山到中南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523頁)
劉思齊和姊妹們聽得很認真。毛澤東又對孩子們說:
“知識一旦靈活運用,就可以變成武器,用來保衛自己。所以,你們要努力學習,積累豐富的知識。尤其是要學好曆史和古典文學。”
接著,毛澤東又把學習曆史同治國聯係起來。他說:
“劉邦出身貧苦,沒有多少兵力,沒有萬貫家財,卻能稱霸一方,統一天下,並且使漢朝長治久安。其原因主要是他善於用人。他手下兩個重要的謀士,一個是張良,另一個是韓信,這兩個人都能夠為他所用。劉邦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卻是個孤家寡人。當初,他的勢力比劉邦大多了,擁有龐大的軍隊,統治著楚國這塊富庶之地,兵強馬壯,不可一世。但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不聽謀士的進言,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當然,項羽心腸好。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卻不肯殺劉邦,劉邦說了幾句好話,他就心軟了。範增向他進言,他卻不殺劉邦,而把劉邦放了,等於放虎歸山。項羽沒有理睬他的話,結果被範增言中。劉邦逃走後,勢力不斷擴大,與項羽爭雄,結果打敗了項羽。項羽被圍在垓下,隻得別姬自刎。項羽也不善用人,招賢納士。韓信去拜訪項羽,項羽卻看不起韓信,結果韓信卻為劉邦所用,為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毛澤東說到這裏,把曆史掌故引到現實生活中來,他說:
“殷鑒不遠。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我們要記取項羽的教訓,切不可驕傲自滿,對敵人更不要心慈手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現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蔣介石逃到了台灣,還想要反攻大陸。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將革命進行到底!”
毛澤東停了停,又說:
“劉邦的治國之道,任人唯賢,廣納賢才,治理好國家,實現長治久安,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毛澤東的話很有道理,事業成敗關鍵在於個人主觀上是否克服驕傲自滿、狂妄自大,如果不能聽取諫言,隻囿於己見、故步自封,結果必然導致失敗。由此可見要改造客觀世界,首先要改造好主觀世界,這樣才能適應不斷變化了的客觀世界的需要。
這個故事有兩點與老子有關:
對對子,李秀才出的上聯,是關於老子生平出函穀關著書歸隱的故事。此事《史記》老子傳中已經講過,前麵講老子生平時也引述過。
第二點是毛澤東申明:我不信老子李聃學說,他提倡出世思想,清靜無為。
毛澤東對老子學說多方麵吸納,但對他的“出世思想,清靜無為”卻明確表示“不信”。雖然是周末家中接待客人時的漫侃閑聊,可毛澤東在事關思想是非方麵卻不信口開河。尤其對子女們談文史,總是在看似輕鬆的話題中,隱含著修身養性的引導和教誨。這種不經意間的談吐,更清楚更真實地表明了毛澤東對“老學”另一麵持否定放棄態度。
清靜無為的出世思想,是道家關於順應自然的主張,最早由老子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