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 第三十章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是源於《老子》第三十章的一條軍事成語,廣泛流傳於軍旅之中。抗日戰爭接近勝利之時,毛澤東與國民黨高級將領續範亭在延安漫談戰爭中經濟困難,曾經引用過這條軍語。
續範亭是著名抗日愛國將領。
續範亭,山西省崞縣人。著名的民主人士,愛國詩人。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任革命軍山西遠征隊隊長,後組織西北護國軍,討伐袁世凱。
九一八事變後,續範亭反對對日妥協,呼籲抗日。1932年後出任國民黨陸軍新編第一軍中將總參議。1935年日本策動“華北事變”,中華民族危機日漸加深。同年秋,續範亭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大”。他一路奔走呼號,陳述抗日救國大計。但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拒不納諫。續範亭在南京拜謁中山陵時悲憤地寫下《哭陵》一詩:
謁陵我心悲,哭陵我無淚。瞻拜總理陵,寸寸肝腸碎。
戰死無將軍,可恥此為最。覥顏事仇敵,瓦全安足貴?
同年12月26日,救國無門的續範亭將軍,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自殺,希冀以一死喚起國人的抗日意誌。此前他寫下絕命詩:
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
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
此舉轟動一時,舉國為之震驚。續範亭的壯舉,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遇救幸免一死的續範亭繼續為抗日奔走。他讚同共產黨“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對共產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深為佩服,從此堅定了擁護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治主張。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續範亭與共產黨人合作創建山西新軍。1940年任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在與日軍反“掃蕩”的戰鬥中,由於日夜轉戰,積勞成疾,終於病倒。1941年夏,病勢深重,在中共中央電報催勸下,續範亭來到延安療養,直接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他與共產黨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44年4月30日,毛澤東邀續範亭等五六人小宴,飯後漫談。其中談到糧食對戰爭之重要,“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民以食為天”等古訓,都是非常正確。毛澤東並說:韓信在登壇拜將以前,還在漢中當過糧食部長。(盛巽昌編著:《毛澤東這樣學習曆史,這樣評點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頁)
其時,曠日持久的抗戰,連續不斷的戰爭,已經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在戰爭中軍隊補給問題,也就是糧食對於軍隊、對於人民所呈現出的重要性,隨著戰爭的持續顯得越來越明顯,矛盾越來越突出。
在抗戰時期,1937年至1940年,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後,設立陝甘寧省)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靠外援。因為是處於國共合作時期,八路軍的軍餉由國民政府撥給,另一部分經濟來源是海外華僑和後方進步人士的捐款讚助。這一時期雖然困難些,但尚可維持。由於“救國公糧”的順利征繳及外援和軍餉供給的正常獲得,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邊區相對平穩地度過了抗戰的前三年。
從1940年下半年以後,遇到了十分嚴重的物質困難,財政形勢十分嚴峻。毛澤東回顧當時困難狀況時曾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892頁)邊區的經濟形勢迅速惡化,主要原因是日寇對晉察冀邊區的“掃蕩”和“清鄉”直接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正麵威脅;其次是國民黨自抗戰相持階段到後來不斷在邊區製造“摩擦”事件,嚴重幹擾邊區的生產和生活穩定;三是邊區脫離生產的黨政軍工作人員急劇增加,糧食供給極為困難;以及邊區屢屢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很多地區糧食歉收。
更為嚴重的是,國民黨以中共不履行雙方在抗戰初期關於軍事駐防和軍隊編製的協議為由,於1940年10月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致使大約五十萬人的軍隊突然斷了經濟來源,隻能完全依靠地方的補給。不僅如此,他們還對邊區進行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致使邊區經濟外援完全中斷。這使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頓時陷入了經濟財政危機,幾乎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