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空前危機,邊區政府不得不采用大量發行債券、邊幣和提前向群眾預借糧食等辦法來應急。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又不可避免地導致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給邊區社會經濟生活造成極大的混亂。能否克服這一困難,直接關係著陝甘寧邊區的存亡乃至全國抗戰的勝敗。
為了保證軍隊的給養,爭取抗戰勝利,1939年毛澤東就提出自己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但是,這股生產熱潮未能堅持下去,普遍推廣到農村。在當時,政府總是考慮休養民力,總怕群眾負擔過重,而對戰時非常環境考慮較少。這種思想造成了1941年以後的糧荒和財政困難。
要徹底解決財政困難,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方針政策。1942年在邊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邊區再次掀起了經濟建設高潮,大力發展農業,實行軍民大生產,主要解決戰爭年代糧食問題。因為抗戰時軍糧主要依賴農民,陝甘邊區農民負擔是很重的。1944年根據抗戰形勢,又提出“節約儲蓄,克服浪費,積蓄力量,備戰備荒”的經濟政策。
毛澤東在給邊區政府主要領導謝覺哉的一封信中指出:“邊區有政治、軍事、經濟、財政、鋤奸、文化各項重大工作,就現時狀態即不發生大的突變來說,經濟建設是其他各項的中心,有了穿住吃用,什麼都活躍了,都好辦了。”戰爭歲月裏,針對當時重軍事輕經濟的思想,毛澤東及時提出了“經濟建設是其他各項的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軍隊的供給、老百姓的“肚子”這一維係生命最基本問題。毛澤東認識到這一根本問題,作為中心任務提出來,這亦具體體現了“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民以食為天”,糧食對戰爭之重要的思想。
“大兵[軍]之後,必有凶年”出自《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老子意思是說:用大道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的人,不依賴武力逞強於天下,依賴武力逞強很容易得到報應。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仗之後,定有災荒。善於用兵的人隻求戰勝敵人就行了,不敢去獲取強大。
老子所處時代,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慘重損害,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災難。老子認為賢佐用大道治國,不能依賴擴軍備戰的方法,更不能靠兵強馬壯去逞強,戰爭對社會生活的破壞性太大。老子的反戰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是揭露戰爭對經濟破壞造成嚴重災害的經典格言,體現了老子反戰的思想。老子親眼目睹了春秋末期戰爭環境下的經濟的凋敝和人民的苦難。老子認為戰爭是殘酷的,勝敗雙方都是受害者,戰爭的雙方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其事好還”,好戰很容易得到報應,誰也不能幸免。所以,他警告統治者,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師”指軍隊;“大軍”指的是打大仗;“凶年”是災荒之年。意思是說,大軍所到之處,滿地荊棘叢生,一片荒蕪。駐紮軍隊的地方,一片焦土,地不能耕種,隻會長荒草。打過大仗之後,經濟受到極大破壞,肯定要鬧幾年災荒。老子揭示了戰爭造成的嚴重後果。老子反戰主張,意義積極。
毛澤東是指導戰爭幾十年的軍事家,他運用老子“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的思想觀點,看待和分析日本侵華戰爭給邊區經濟生活帶來的破壞,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決軍需民糧等迫在眉睫的難題,推動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及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