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36(2 / 2)

接著。就伸手要權。她寫道:“自九大以後,我基本上是閑人,沒有分配我什麼工作,目前更甚。”

在此期間,江青又托人帶口信給毛澤東,提出“由王洪文任副委員長,排在朱(德)、董(必武)之後。”毛澤東一語道破天機:“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員長,她自己做黨的主席。”

江青給毛澤東寫信,訴說她自己在九大以後基本是個閑人的“苦境”,希望毛澤東給她工作,給她實權。毛澤東讀了江青的信後,看透了她的心思,針鋒相對,給她寫了一封回信:

江青:

可讀李固給黃瓊書。就思想文章而論,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職務,就是研究國內外動態,這已經是大任務了。此事我對你說了多次,不要說沒有工作。此囑。

毛澤東

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李固、黃瓊,東漢人。李固素來仰慕黃瓊,曾勉勵其出仕。順帝永建二年,黃瓊被招聘入朝,途中稱病不肯前往,經朝廷敦促,才繼續向京城出發。在黃瓊到達洛陽近郊的時候,李固寫了一封信給他,即毛澤東說的“李固給黃瓊書”。

這封信從兩個方麵啟發開導黃瓊,一方麵批判了當時名士的孤傲,另一方麵針對當時名士專靠聲名而其實不副,以致容易被人攻擊的缺點,對黃瓊進行了規勸告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句話即出自此篇。

毛澤東對李固此文頗為欣賞。他要江青讀“李固給黃瓊書”,其用心可想而知。江青說自己九大以後基本是個閑人,希望毛澤東給她工作,即給她可以發號施令的實權。毛澤東的回信,更加直截了當:“你的職務,就是研究國內外動態,這已經是大任務了。此事我對你說了多次,不要說沒有工作。”實際上明確否定了江青的這些無理要求。

毛澤東在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也曾經提到李固給黃瓊的信,他說:

我曾舉了後漢人李固寫給黃瓊信中的幾句話:嶢嶢者易折,皦皦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後兩句,正是指我。我曾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讀過這幾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頁)

那次,毛澤東提李固給黃瓊書,重點是表明自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是說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此次,毛澤東重提李固給黃瓊書,是要求江青有“自知之明”,不要以“沒有工作”的名義要位置,要權力。

江青聽不進毛澤東的勸告,她還是把權力位置放在了自知之明的前麵。兩年後,終於釀成一杯難於下咽的政治苦酒,曆史把這稱之為“粉碎‘四人幫’”。此時,江青想有自知之明也悔之晚矣!

毛澤東運用《老子》第三十三章的名言“自知者明”,有三次“正用”,有兩次“反用”。所謂“正用”,就是青年時對自己不盲目,有自知之明,坦率承認有七項缺點;表彰衛士李銀橋有自知之明,妥善地處理好了個人的進退去留,前後默默做好勤務警衛工作二十五年(後十五年在毛澤東身邊);晚年毛澤東在熱捧麵前,並未一意陶醉,保留下一份難得的清醒,終使他在重大政治挫折麵前穩住了陣腳,可謂“善敗者不亡”,保持了一世英名;所謂“反用”,就是借此批評江青不能實事求是看待自己,不能設身處地對待自己,自視太高,伸手要權,這個批評切中要害;又借此批評有些文藝工作者脫離群眾,脫離讀者,隻求個人或狹隘集團的功利,對自己的作品無自知之明,這個批評有利於文藝服務於民族自救的偉大抗日戰爭。

自知者明,不自知者暗;自勝者強,不自勝者弱。這是實踐反複證明的真理。從古到今,屢試不爽,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