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38(1 / 2)

引用卷 第三十六章 (一)

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為了總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和教訓,毛澤東於在1936年12月,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部著作。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充分闡述了老子“將取必予”的這種辯證法思想。

毛澤東強調:在“反圍剿”戰爭中,要改變敵我強弱力量的對比,使之發生於我有利的變化,要實行必要的戰略退卻,暫時放棄一些土地和城池。

接著,他引用了《老子》關於“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來加以說明。他說:

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市場交易,買者如果不喪失金錢,就不能取得貨物;賣者如果不喪失貨物,也不能取得金錢。革命運動所造成的喪失是破壞,而所取得是進步的建設。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麼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我們在敵人第五次“圍剿”時期的蝕本正因為這一點。不願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部土地。(《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頁)

在文章中,毛澤東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認為不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戰爭走上勝利的途徑。

對於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毛澤東做了如下概括:他認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而且還經曆了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這個特點決定了中國革命戰爭有發展和勝利的可能性。其次,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土地革命。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能夠堅持並逐步發展的政治條件。第三個特點是敵人的強大和紅軍的弱小。說敵人的強大是指國民黨已經奪取政權並控製著中國的經濟命脈,得到世界上幾個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援助,在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等方麵較比紅軍有十分雄厚的力量。

前兩個特點,表明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正義性,有黨的領導和廣大農民的援助,有勝利的基礎。而後一個特點則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和嚴重性。

在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基礎上,毛澤東指出,目前中國內戰的主要形式是敵人的“圍剿”和紅軍的“反圍剿”,這是一個長期的反複的過程。中國國內戰爭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戰爭一樣,基本的戰鬥形式隻有攻防兩種。中國內戰的特點,是“圍剿”和“反圍剿”的長期地反複,也就是攻防兩種戰鬥形式的長期地反複。因此應當承認,革命和革命戰爭是進攻的,但是也有防禦和後退。

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用了很大的篇幅來說明戰略防禦的問題,其中又重點對戰略退卻做了分析說明,批駁了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左”傾機會主義者的言論。毛澤東用深入淺出的道理來論證戰略退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對於我們,當敵舉行大規模‘圍剿’時,一般的原則是誘敵深入,是退卻到根據地作戰,因為這是使我們最有把握地打破敵人進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