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戰爭的曆史證明:毛澤東製定的這種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正是我們克敵製勝的法寶。因為,隻有放棄一些土地,把敵人放進來,人民才能用各種各樣的行動參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隻有把敵人放進來,讓敵人占領一些地方和城市,才能逼著敵人分散兵力,逼著敵人背上包袱,逼著敵人犯錯誤。這樣,我們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隻有一口一口地吃掉敵人以後,才能最後地保住或奪取城市和地方,完全戰勝敵人。
針對那些將戰略退卻看作是“喪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謂“打爛壇壇罐罐”),對外也產生不良影響”的所謂“理由”,毛澤東雄辯地指出: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他說:“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複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
毛澤東運用生活中一些通俗的事例來反複說明這個道理:
如做生意,“蝕本”和“賺錢”的喪失與取得;
如市場交易,“賣者”和“買者”,“金錢”與“貨物”的喪失與取得;
如日常生活,“睡眠和休息”之於“工作的精力”的喪失與取得;
如革命運動,“破壞”與“建設”的喪失與取得;
如“反圍剿”作戰,“喪失土地”和“恢複土地”的喪失與取得……
毛澤東依據老子“將取先與”的格言,概括了一些新的哲理名句:
“隻有喪失才能不喪失。”
“不願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部土地。”
毛澤東還說:
“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壇壇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壇壇罐罐。”
“懼怕一時的不良的政治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做代價。”
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毛澤東在文章中充分闡述了這種辯證法思想,用以闡明軍事上反“圍剿”時期暫時退卻,是為了準備戰略反攻的戰略思想。喪失是為了取得,退卻是為了前進,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隻知奪取、隻知進攻的錯誤主張,論證了戰略退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毛澤東尖銳地指出:這種看起來好像革命的“左”傾意見,來源於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時也來源於農民小生產者的局部保守性。他們看問題僅從一局部出發,沒有能力通觀全局,不願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聯結,把部分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聯結,捉住一局部一時間的東西死也不放。他指出,克服這種急躁病和保守性,不能依靠小生產者的近視,應該學習布爾什維克的聰明。
毛澤東精辟而深入的分析,賦予了《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一辯證思想以新的時代內容,同時展現了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