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卷 第三十六章 (二)
“欲取先與”是古人都懂的哲理
解放戰爭之初,蔣介石挑起全麵內戰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自然成了他們進攻的重點。
1947年3月,蔣介石指揮他的嫡係、國民黨西北綏靖公署司令長官胡宗南,投入三十四個旅共二十三萬兵力從南、西、北三麵進攻陝北。
西北野戰軍在陝北隻有二萬五千人,麵對十倍於己的來犯之敵,如何迎戰?當時不少軍民主張堅決守衛陝甘寧邊區,把胡宗南的軍隊消滅在延安大門之外。
毛澤東考慮到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決定我軍暫時主動撤離延安,誘敵深入,然後在運動中尋機殲滅敵人。
然而,有些同誌想不通,覺得好不容易建立了十年的革命根據地,怎麼能一下子就讓給敵人。毛澤東針對這一情況,引用《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哲理,對這些同誌進行了生動形象的說服工作。毛澤東說道: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是一個辯證法,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意思是保存革命力量是最重要的,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沒有人就什麼也沒有了。我們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要敢於“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是古人都懂得的哲學道理。(柏樺著:《毛澤東口才》,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頁)
為了進一步說明“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個道理,毛澤東講了這樣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
毛澤東說:比如有一個人,武藝較高,他背了一個很重的包袱,包袱裏麵盡是金銀財寶,碰見攔路打劫的強盜,要搶財寶。這個背包袱的人怎麼辦?如果他舍不得暫時扔下包袱,他的手腳就很不靈便,跟強盜對打起來,就會輸,甚至會被強盜打死,金銀財寶也丟了。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輕裝上陣,那就動作靈活,能使出全身的武藝,跟強盜對打,不但能把強盜打退,還可能把強盜打死,最後也就保住了金銀財寶。
毛澤東接著說,當前國民黨集中了二十三萬人馬,配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而我軍呢?裝備極差,彈藥奇缺,僅有二萬五千人。如果死守一城一池那就是自背包袱。毛澤東幽默地說,蔣介石是個小氣鬼,一貫以占地盤為勝利,而且占領一個小小的村莊也舍不得放棄。我們暫時放棄延安,就是把包袱讓敵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來更主動靈活,而敵人的包袱背得越多越走不動,到那時,我們就能大量地消滅敵人。
毛澤東又接著說:從全國戰局敵我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暫時放棄延安無損於解放戰爭的整個大局。現在敵人拚命要我們的延安,可以,我們奉送幾眼窯洞,隻要我們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就會收複失地,奪取新的地方。今天我們放棄延安,是暫時的,這意味著將來我們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國,大家肯定會同意,拿延安換取全中國,這叫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