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39(2 / 2)

大家經毛澤東這麼一說,一下就豁然開朗了。正所謂“欲取先與”。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重新獲取更多更大的目標。

撤出延安前,毛澤東又說:將來人們會看到,蔣介石占領延安,絕不是他們的勝利,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就要倒黴了。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到延安來的。

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陝北的偉大曆程。臨行前,毛澤東對前來送行的西北野戰兵團的領導幹部們說:

“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毛澤東轉戰陝北,形勢是十分緊張的。南、西、北三麵之強敵,越逼越近,隻有東邊算是“網開一麵”,那是通黃河的路。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不能去那條路,我們要在這裏和敵人周旋,牽敵人,磨敵人,來回和敵人兜圈子,直到最後消滅它!”

毛澤東還向全黨發出留在陝北的通知,號召“用堅決戰鬥精神保衛和發展陝甘寧邊區和西北解放區”。

一切正如毛澤東所料,胡宗南占領的延安隻是一座空城,而且立即就背上了一個行動不便的大包袱。而我軍卻扔掉了包袱,行動靈活,牽著敵人的鼻子在陝北大轉圈子。

西北野戰軍撤離延安後,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蘑菇戰術”,依靠陝北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比自己多達十倍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的幾十萬軍隊在陝北高原周旋,不斷地調動敵人,使其始終無法準確獲知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戰軍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於奔命,造成補給等方麵的嚴重困難,士氣低落。

西北野戰軍則選擇有利時機和地形,尋機殲敵,並於3月25日、4月14日及4月底5月初,連續進行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次殲滅戰,取得了西北戰場三戰三捷的戰績。共殲滅胡宗南部一萬四千餘人,有效地策應了解放軍其他戰場的進攻,奠定了粉碎國民黨軍對陝北重點進攻的基礎。

麵對十倍於己的來犯之敵,在敵強我弱、力量對比懸殊之時,采取暫時的讓步,不是硬著頭皮死拚。敢於“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不計較一城一池之得失,甚至把延安也“與”了敵軍。退卻必定要喪失一部分地盤,打破一些壇壇罐罐,但換取的是反攻,因此這是值得的。

毛澤東再次運用老子“欲取先與”的謀略,人地皆存,最終消滅了敵人,壯大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