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41(1 / 2)

引用卷 第三十六章 (四)

老子比較老實

老子的“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是充滿辯證精神的軍事謀略、經濟策略和政治韜略。它是可以研習,可以傳授,可以拿到課堂來講解,可以擺上桌麵來討論的“陽謀”。

可也有人據此認為老子是權術家和陰謀家,他所謂的“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是專為對手設立陷阱。是給對手以錯覺,以便出其不意地擊敗對手。

不可否認,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智謀和策略,是說要善於麻痹誘惑對手。

《老子》的思想充滿著生命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一旦被統治者使用又是極富有政治權術的,因而被稱之為“君王南麵之術”。

當然,這種權術和智謀,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陰謀。

毛澤東對這一點看得比較透徹。1964年8月30日,他在一次談話中又引用了《老子》這句名言,或者對人評價,或者從另外的角度加以發揮,他說:

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陳晉:《毛澤東之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頁;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9頁)

毛澤東這一坦白和徑直的分析,很值得人們深思和回味。

20世紀60年代初,由於黨內高層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看法以及如何應對產生了意見分歧,導致毛澤東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大講階級鬥爭,把我國社會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提出要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督促各地注意抓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教育問題。9月,中央根據“社教”運動的試點情況,製定了《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一方麵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另一方麵又提出了“社教”運動中必須執行的正確的方針、政策。

此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分別派出大批工作隊,在試點的基礎上,在部分縣、社展開了大規模的“社教”運動。1964年五六月間的中央工作會議在討論“社教”運動問題時,對全國基層的政治形勢的嚴峻性做了誇大估計,提出要放手發動群眾徹底革命,追查“四不清”幹部在上麵的根子。強調這次運動的性質是解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提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等更加錯誤的觀點。

在此期間,國際上蘇共領導人挑起中蘇兩黨論戰,並把兩黨論戰擴大為兩國之間的爭端,對中國施加政治、軍事、經濟壓力。中蘇在意識形態上出現分歧以及蘇聯對“三麵紅旗”的批評,在對蘇共理論的意識形態界定上,使毛澤東認為蘇聯已經變修,因而提出了“反對修正主義”的口號。

再加上美國的“和平演變”戰略以及周邊形勢的緊張,就促使毛澤東加緊在國內進行反修防修,並以此在黨內開展“反修防修”的鬥爭。在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上,將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東西當作“修正主義”、資本主義來批判,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的領導幹部指責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60年代前期中國共產黨開展的各類政治和思想鬥爭均是圍繞著“反修防修”這個命題展開的,它的最終結果是導致了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階級鬥爭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