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41(2 / 2)

毛澤東說這番話的背景,正值“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修防修”“警惕赫魯曉夫式的人物”的那個時期。毛澤東所關注的是政治鬥爭。他說的“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來,搞陰謀”,顯然是疑心有人把他“抬起來”,是為了“搞陰謀”,最終是為著“打倒”他。他從老子的話裏,悟出這樣的道理,也不奇怪。但是,這還隻是一種泛指,一種估計,不能具體坐實。因為當時,把他“抬起來”最高的是林彪,可林彪此時頗受信任,毛澤東此時還想不到林要“打倒”他,他說林“為了打鬼借助鍾馗”是兩年以後的事情;而劉少奇此時正因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四清”運動整頓的主要對象、農村要不要搞“三自一包”等問題與毛澤東意見分歧,他並沒有把毛澤東“抬起來”。

但是,毛澤東在1964年評論“老子比較老實”,把“搞陰謀,寫在了書上”,也不像毫無目的閑聊。從《老子》品讀來說,他至少覺得《老子》中有陰謀之術,多了一層理解。此時,他畢竟看到了國際國內政治鬥爭的複雜性。蘇聯赫魯曉夫對斯大林,就搞過“抬起來”又打下去的陰謀。在斯大林生前,極力熱捧;在斯大林逝世後,做秘密報告大力討伐。50年代,黨內也曾反對過“個人崇拜”。60年代初,“個人崇拜”卻逐漸形成熱潮。政治經驗豐富的毛澤東對這些亂象做過辯證性的、兩分法的觀察與分析,他對《老子》“將欲取之,必固予之”的原則的重新解釋,落腳到“搞陰謀”,隻能說他對赫魯曉夫一類做法有著否定的傾向性意見,也表明他預測和防範黨內也出現類似狀況。

毛澤東對《老子》裏“將欲取之,必固予之”這句話印象很深,稱這是一個“原則”。毫無疑問,這是辯證法的原則。老子樸素辯證法的這條原則,闡述的道理很深刻,在生活中也很適用。

毛澤東對《老子》這個辯證思想運用得可謂十分嫻熟。他運用於軍事領域,成為克敵製勝的法寶;運用於經濟領域,促進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用於政治領域,使他對國際國內政治鬥爭的複雜性有了深刻的認知。

至於老子“將取先與”這個原則是陽謀還是陰謀,這並不取決這條原則的本身,而取決於運用者的運用動機和使用對象。毛澤東將其運用於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爭、陝北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顯然是陽謀;將其運用於政治領域,也要具體分析,比如用這條原則觀察赫魯曉夫的兩麵派手段,就不能說是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