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42(2 / 2)

紅軍到達陝北後,教條主義錯誤並沒有來得及徹底清算,還在嚴重影響著一些同誌。當時,中國革命處於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的轉變。在這種十分複雜、變化動蕩的新形勢下,從理論上糾正和消除教條主義等錯誤思想方法的影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以擔負起新的曆史重任,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所以,毛澤東在得到西洛可夫和愛森堡等人撰寫的這部闡發辯證法唯物論的重要書籍之後,不能不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潛心研讀。

《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一書近六百頁,二十七萬字,毛澤東在潛心研讀時對這本書的部分章節批注了四遍。第一、二遍是用黑鉛筆批注的,第三遍是用紅藍鉛筆批注的,第四遍是用毛筆批注的。第一次鉛筆批畫,每頁都有,最後一次用毛筆批畫文字較多。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第三版)中毛澤東的批語有萬餘字,其中最長的一條批語,有一千二百字左右。

據有“儒將”之稱的郭化若回憶:西安事變後,他在毛澤東辦公室內,曾看到桌上放著一本《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翻開一看,開頭和其他空白處都有墨筆小字和旁批……毛澤東的批注,可分為文字批語和讀書符號兩大類。除批注文字外,在書的原文中,還畫了直線、曲線、曲線加直線、二直線、圈點、雙圈、三圈等符號,對此書從頭到尾都做了批注、圈點和勾畫。幾乎成了毛澤東批注文字最多的一本書。

萬餘字的批語,凝聚了毛澤東許多的哲學思考。

毛澤東在精心研讀基礎上寫下的批語,即有對原文內容的複述、歸納概括和發揮,也有他聯係中國革命實踐寫下的學習心得和研究成果。這些旁批後來發展成為毛澤東的光輝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的主要觀點和內容。

《辯證法唯物論教程》共六章,第三章是:《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由質到量的轉變及其反麵的法則》,其第六節《對立的相互滲透》中寫道:對立的一方麵如沒有他一方麵就不能存在。毛澤東讀至此批注:“對立的方麵互為條件,一方存在他方才能存在。”原文寫道:“對立的相互滲透,一個對立向他一對立的轉變,存在於一切過程之中。為要暴露及指責這種相互滲透的性質,必須具體地分析過程。”寫到這,作者列舉了蘇聯社會發展中幾個例證,然後說:“在民族文化和國際關係的交互關係的問題中,也有與此同樣的相互滲透。我們使民族文化發展,但是那種發達,同時是使民族文化死滅、是準備融合民族文化為一個共同的國際社會主義文化的條件。”對立的統一及互相滲透,“使得多數派能夠在民族問題的領域中,建立堅固不拔的要塞,反映著生動的真理”。

毛澤東讀至此,批語中引用了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著名的哲學命題,對《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的觀點加以發揮,寫下了一條長批:

遊擊戰爭與正規戰爭,保存遊擊性與克服遊擊性;分配土地的土地私有與準備轉變為社會主義;共產黨的民族性與國際性;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戰爭與和平,和平與戰爭;同資產階級聯盟與克服資產階級的動搖叛變;共產黨同國民黨妥協,正是加強共產黨的獨立性;軍隊的休息訓練,同時即是加強戰鬥力;退卻與防禦,同時即是準備進攻;良藥苦口,同時卻利於病;忠言逆耳,同時卻利於行;羊肉好吃,無奈燙的(得)慌;玫瑰花兒可愛,刺多紮手;佳人卻可傾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轉變的對立。一切對立都是這樣的。(《毛澤東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77—78頁)

批語中毛澤東一連舉了十五個例子來說明“對立的相互滲透”。其中前九個例子是現實中的,後六個例子是曆史中的,最後一個例子則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這些例子說明:對立麵“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轉變的對立。一切對立都是這樣的”。

從毛澤東的批語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理論觀點,既源於蘇聯哲學教科書,又高於和深於教科書。這個高於和深於的基礎,就包括吸收中國古代哲學豐富的辯證思維成果。在批語中毛澤東引用《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著名哲學命題,說明對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對立的雙方既相互滲透,又相互轉化,在對立中轉化,在對立中生存。這堅定和鞏固了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看待事物的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