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58(2 / 2)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侯割據、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的年代。麵對這樣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現實,老子卻無力改變,隻能在精神家園中構建人民生活的理想樂土。從老子所舉“小國寡民”這個例證看來,老子設想中的“國家”,這種單純、質樸的社會,像一個古代理想化的小農社會,更像個現實中的小村莊,是原始公社在更高階段上的複歸。在這個“小國寡民”的國度裏,人們用古人的純樸敦厚來取代奸詐巧取,政治上“無為”而治,經濟上自給自足,人民都可以吃上香甜的食物,穿著漂亮的衣服,住著安寧舒適的房子,過得逍遙自在,人民無欲無求,滿足於樸素、簡單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所以沒有盜匪,沒有戰亂,異國人民相安無事,也不相往來,人民安居樂業地生活。老子所向往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的製度: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這雖然隻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但卻是一種美好的向往,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良性的設計。

當然,這種理想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對老子這些話不能看死了。老子美化上古,是為了菲薄當時。老子麵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感到一種失落,便開始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一種抵觸情緒的發泄。老子麵對諸侯你爭我奪的兼並戰爭,麵對統治者用巧取豪奪的手段統治人民,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現實,經過一番哲學的思考之後,提出“小國寡民”這樣的設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安定,人民的安居樂業,從這點來看,尚有它的積極意義。

老子這種“小國寡民”的思想,隻能說是哲人的一種大智慧,不可簡單地視為古代小自耕農的一種空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更能充分體現老子的處世觀和人生觀。老子反對“多智”,認為人在交往時就會產生心智技巧,人有了機巧智慧,就容易出亂事,引發禍亂,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他不主張人們往來。後來多用這句話形容互相隔絕,不進行溝通,互不了解。

至於說老子複古倒退,似乎是因為不了解古人的思維模式:他們看到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往往沒有前瞻性的認識能力,隻好回過頭去向他們的古人借鑒曆史經驗以滿足於現實期待。這種做法有時也叫“托古改製”。也就是說,是複古前進,而不是複古倒退;複古是手段,目的是前進。老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