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十日,於武昌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1992年版,第627—630頁)
張魯,字公祺,是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他的祖父張陵,客居蜀地(今四川一帶),在鶴鳴山(或作“鵠鳴山”,相傳在四川大邑縣境內)中學道,自稱“天師”。後來道教徒稱他為“張天師”,“五鬥米道”也稱作“天師道”。他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借托太上老君口授,撰寫了一些道書,傳授道徒。據《後漢書·劉焉傳》《三國誌·張魯傳》等記述,因為“從受道者,出五鬥米”,所以人們稱其為“五鬥米道”。又說,其道首為人治病,痊愈後病家要出五鬥米,所以也稱為“五鬥米師”。“五鬥米道”利用符籙咒水辟邪驅鬼,為人治病,從而在下層社會勞動人民中組織起最早的道教團體的。它最初具有某些勞動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濟的積極精神。因此,官府把他及徒眾叫作“米賊”。
張陵死後,他的兒子張衡又傳其道。張衡死後,兒子張魯也繼承祖業,傳教四方。經過張陵到張魯三代的傳道,又加上與地方軍閥勢力的結合,“五鬥米道”在川北、漢中有很大的勢力。
益州(今四川廣漢北)牧劉焉後來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讓他和別部司馬張修一起率兵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張魯於是就乘機襲擊張修,把張修殺死,奪了他的部隊。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代為太守,認為張魯不歸順官府,就把張魯的母親和妻子家人全部殺死。張魯於是占據漢中,以宣揚鬼神來教化百姓,自稱為“師君”。
據《張魯傳》載,張魯“雄踞巴漢垂三十年”,影響十分大。在他把持的漢中政權中,實行政教合一製度,“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即按宗教組織係統治理民政。跟隨張魯來學道的人,剛開始都被叫作“鬼卒”,又把入道較久,“受本道已信”的道徒稱為“祭酒”。這些“祭酒”各率領一些信徒,信徒多的便成為“治頭大祭酒”。層層統領,自成政治格局。
這些祭酒在他們管理的範圍內要設立“義舍”,“置義米肉”,使“行路者量腹取足”。張魯教導信徒要誠信為本,不準欺詐,如果有病了就要懺悔自己的罪過,大部分都和黃巾軍的主張相似。過路的行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飯量,來拿義舍裏放置的大米和肉。如果拿多了,鬼怪就會讓他們生病來懲罰其貪心。凡是犯法的人,張魯要求寬恕他們三次,然後依法懲處。另外,張魯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不設官吏,全靠這些祭酒來治理百姓,當地的人都很樂於接受這種方式。就這些情況看,“五鬥米道”帶有一定的下層勞動人民要求互助的性質。因此,張魯雄霸巴漢(今四川與陝西交界一帶)近三十年。
東漢末年,政府沒有力量征討張魯,因此就籠絡張魯,封他為鎮民中郎將並兼任漢寧(今陝西漢中)太守,張魯也隻是向朝廷貢獻一些財物而已。當時,有百姓在地裏得到一枚玉印,部下就想推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就勸阻說:“漢水一帶,百姓超過十萬戶,資財富足,土地肥沃,四麵都有險阻。您如果匡扶天子,則可以成就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業,至少也會像竇融一樣,不失其富貴。千萬不要稱王自找麻煩。”張魯就聽從了閻圃的話。後來,韓遂、馬超之亂時,關西的百姓有很多從子午穀(今陝西長安西南)投奔張魯那裏,多達數萬家。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從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出武都(今甘肅成縣西),率兵征討張魯,進軍到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張魯打算把漢中交出歸降,他的弟弟張衛不同意,率兵數萬人在陽平關抵擋。“橫山築城十餘裏,攻之不能拔”(《三國誌·武帝紀》建安二十年條)。魏軍撤退,張衛等意誌鬆懈,曹操乘機命將派兵夜襲,破城斬將,攻下陽平關,進入蜀地(今四川一帶)。張魯聽說陽平關已經失陷,就準備歸降曹操。閻圃建議他說:“現在您迫不得已才去歸降,受到的封賞一定小;不如到樸胡和他相持,然後再丟棄財物而去,受到的封賞一定更大。”張魯於是取道南山,進入巴中(今重慶一帶)。左右的人想把財寶貨物全部燒掉,張魯卻說:“我們本來想歸順朝廷,隻是沒有完成意願而已。現在我們離開,是避對方的鋒芒,並沒有什麼惡意。這些財寶倉庫,都是國家的,不能燒毀。”於是把這些財寶收入倉庫,封藏而去。曹操進入南鄭(今陝西漢中)後,對張魯的這種做法非常讚賞。又因為張魯本有善心,就派人前去勸說安慰張魯。張魯率全家出來,曹操以客人之禮相迎,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封他為閬中侯,封邑一萬戶。曹操又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和閻圃等為列侯,又娶張魯的女兒為兒子曹宇之妻。張魯死後,諡封原侯,兒子張富代父職。
靠鎮壓黃巾起義起家的曹操,深知下層人民可以利用道教來進行宣傳和組織,造反起義。他吸取東漢王朝的教訓,對道教采取了鎮壓與利用、限製和改造相結合的政策。把一些道徒方士“集之於魏國”,以防止他們“挾奸宄以欺眾,行妖慝以惑民”。在張魯帶人投降之後,一方麵對其拜官封侯,利用他們的影響來籠絡群眾;另一方麵又采用調虎離山之計,把張魯及其子女和臣僚以及漢中人民大量北遷,對“五鬥米道”的根據地進行瓦解。此後,天師道內部也開始分化。張魯在遷到鄴城的第二年即死去,“五鬥米道”失去統一的領導。於是,北遷後的祭酒主者們人人各自設治傳教。這樣,雖然天師道在北方廣泛傳播開來,同時又陷入組織渙散、紀律鬆弛、思想紊亂的狀態,從此便開始發生分化。兩晉南北朝時候,這種分化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