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老子70(1 / 2)

道家卷 我看老百姓還是喜歡道教 (一)

造反的百姓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

據現有的文獻資料,毛澤東解讀《水滸傳》,最早提到道教對梁山英雄的影響,是他在井岡山為“匪”的時候。1928年在井岡山期間,有次毛澤東與賀子珍談到中國的文化特點時,說:

“中國的傳統文化由儒、道、佛三大家組成,最不好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中國曆代尊儒,尤其是皇帝老子把孔子奉為至聖先師。其實,它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上智下愚的主張,毫無革命精神,不值秕糠。道家除惡務盡的精神倒值得學習,它從不畏懼妖魔鬼怪,敢鬥魑魅魍魎。曆代造反的百姓都打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旗幟,我看老百姓還是喜歡道教的。”(劉恩營:《從井岡山走進中南海——陳士榘老將軍回憶毛澤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32頁)

約十年後的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對斯諾說:

“我愛看的是中國古代的傳奇小說,特別是其中關於造反的故事。”後來他還談到過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他把父親比作《水滸傳》中的貪官,而自己無疑是梁山上那群“替天行道”的好漢。(武思縈、樊靜:《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228頁)

“替天行道”這個口號,在梁山好漢那裏具有政治綱領和行動指南的意味。

《水滸傳》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權居此位,全賴眾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氣相從,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

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掛上‘忠義堂’、‘斷金亭’牌額,立起‘替天行道’杏黃旗。”

這兩處都是關鍵時刻:一次是晁蓋陣亡,宋江代理梁山“一把手”發表“代職演說”時;一次是梁山英雄大聚義,排座次,也就是權力再分配,確立領導體製和政治綱領時。這說明“替天行道”不是個一般性的口號,而是左右梁山人馬靈魂的政治旗幟。組織上,它是凝聚力量,團結骨幹,使其“同心合意,同氣相從”的黏合劑;政治上,它是確定梁山運動方向、鬥爭性質和造反目標的指路燈。如果說梁山義軍有什麼政治號召的話,那麼就是杏黃旗上的這四個大字。

但是,“替天行道”這個口號的含義是什麼?淵源於哪個學派的思想?《水滸傳》沒有具體的交代。研究《水滸傳》的專家們,有的判定其為儒家思想,說梁山英雄們是替封建皇權之“天”,行孔孟“大同”“混一”之“道”;有的判定其為墨家思想,認為這一口號代表的是墨家“天罰”思想,是替反天意的暴天子之天,行“兼愛”“尚同”等小生產者烏托邦理想之道;有的判定其為道家思想,認為是道家“損有餘補不足”的平均主義社會理想的衍生物。造反起義上了井岡山的毛澤東,在談中國文化儒、道、佛三教特點時,是把“替天行道”視為道家餘韻的。

史料中的宋江起義,由於記載簡略,沒有留下宋江義軍有政治號召或政治口號的任何資料。“替天行道”最早見之於元雜劇。《李逵負荊》一劇中宋江自白:“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爭報恩》一劇中有“忠義堂高搠杏黃旗一麵,上寫著‘替天行道宋公明’。”由此可見,《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種種說法,皆源於元雜劇水滸戲。宋江故事的思想性在元雜劇中,由原來的為了個人反抗而逃上山去,變成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組織武裝進行武裝割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