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論語05(2 / 2)

在《論語集注》中以《學而篇》用力最深,認為“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論語集注·學而篇》按語)。朱熹在解釋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話時,說道:“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孝悌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以“愛之理,心之德”的概括解釋孔子的“仁”。頗具道學家義理之學的特色。

朱熹傾畢生心力注《四書》,前後經過四十餘年,畢力鑽研,死而後已。朱熹稱其“集注”乃多年研究成果,“沈潛反複,蓋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而且“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四書集注·中庸章句序》)。“四書”經過他的反複研究,頗為完整,條理貫通,無所不備。

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刊刻四書,“四書”之名由此確立。“四書”的產生,確立孔子思想的主導地位,使中華文化由“五經時代”發展到了“四書時代”。“四書”突出《論語》、孔子和孔子思想。

朱熹集注《四書》,其主要目的是借此宣揚程朱理學思想。在注釋中,選取前人注解並附己意,多從義理上發揮。他把理學家特有的許多概念和思想加給《四書》,如在《大學章句》一節中,加進了他認為原文缺佚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四書集注·大學章句》)的思想命題。此書注意從整體上探求與把握原書的思想體係,剖析疑似,辨別毫厘,而疏於名物訓詁。書中就哲學、政治、教育等方麵大量發揮理學論點,力圖賦予孔孟思想以理學色彩。

朱熹死後,《四書集注》逐漸風行,被視為“六經之階梯”。南宋以後被曆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把《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列入學官,作為法定的教科書。明清時期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占據著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禦定此書為讀注本,為學官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四書集注》被統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為真理的高度,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是研究儒家學統及朱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1958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武昌會議上談到有實無名問題時說:

有實無名,可不可以比方一個人學問很高,如孔夫子、耶穌、釋迦牟尼,誰也沒有給他們安博士頭銜,並不妨礙他們行博士之實,孔子是後來漢朝董仲舒捧起來的,以後不太靈了。到了唐朝好一點,特別是宋朝朱熹以後,聖人地位就定了。到了明清兩代才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許全興:《毛澤東與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頁)

毛澤東雖然評說朱熹沒有具體講到《論語集注》,但是說“宋朝朱熹以後,(孔子的)聖人地位就定了”,顯然主要是肯定了《論語集注》在維護鞏固孔子地位中的曆史性作用。

毛澤東談《論語》,談“朱注”,談朱熹在《論語》集注疏解中的功勞和貢獻,表明他對“朱注”和《論語》傳播史是相當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