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論語07(1 / 1)

應用卷·學而篇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內容涉及學習、仁義、孝道、禮節、修養等諸多方麵,是後人學習孔子思想的入門之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概是孔子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名言。毛澤東品《論語》說得最多的大概也是這句話。這不僅僅因為它是整部《論語》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還因為長期以來,它似乎成了《論語》和儒家思想的代名詞,也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語句。

此語見《論語·學而篇》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通假字,通“悅”,喜悅,高興。慍:含怒,怨恨。

孔子說的大意是:“學了知識或技能以後,找一定的時機去實踐,不也高興嗎? 有誌同道合的人遠方來求教,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第一篇第一章也是整部書的壓卷之作,舊時家喻戶曉。它專論學習,著重講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兩千多年來,在知識分子中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篇評價甚高,以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能作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極不簡單,微言大義講的是學習方法:孔子施教強調學與習相結合,將“習”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習”,主要指練習、實踐。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六科,均須不斷練習實踐,方能真正掌握。如“射”,指射箭,是習武;“禦”,即騎馬、駕車,不付諸實踐何以能學會。《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這是孔子重視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教學思想的反映。從“學”到“習”的過程,隱含一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它倡導的是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與習相結合是孔門力學的特征之一,為曆代所推崇。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元指出為學者“千年大患隻為忘了孔門‘學而時習之’一句也”(《習齋言行錄》卷下)。

孔子生平以“學不厭而教不倦”自許,一個“說(悅)”充分表現出孔子的好學樂學精神和情趣。這一章可視為孔子的夫子自道,是其自學之自述。孔子在這裏敘述的此種求學態度和方法,在今天看來,仍極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