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論語185(1 / 1)

應用卷·陽貨篇第十七·說孔子“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語出《論語·陽貨篇》第十五章: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患得患失,是孔子對品德低下的人從政的一種評論:當他尚未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倘若擔憂失去,那就什麼事都會幹得出來。孔子認為不能與這種人共事。這是孔子教育弟子,為實現儒家政治主張,不要考慮個人利害得失,以此作為個人道德修養功夫之一。

“患得患失”即由該章中“患得之”“患失之”縮減演變而來,意為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患得患失的人,孔子是鄙視的,稱其為“鄙夫”“小人”。現在用於形容總是考慮個人利害得失。

毛澤東引用孔子這句話是在1939年關於《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給張聞天的信中,而“患得患失”這句話又恰恰是在談論孔子本人。毛澤東在信中是這樣說的:

說孔子“患得患失”時不必引孔子做魯國宰相“有喜色”一例,因為不能指出當做了官的時候除了“有喜色”之外應取什麼更正當的態度,問題在於那個官應不應做,不在有無喜色。(《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頁)

《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是陳伯達寫的,1939年發表在延安《解放》雜誌第69期上。

正式發表前,應張聞天的要求,毛澤東認真讀了陳文。1939年2月20日,毛澤東給張聞天寫了一封長信,首先肯定陳文“大體上是好的”,同時談了七個方麵的修改意見。上麵所引便是其中的第四條意見。

陳伯達《孔子的哲學思想》的初稿未能保留下來,從毛澤東寫給張聞天的信中可看到,陳文在講孔子“患得患失”時,具體例子是指孔子做魯國宰相時“有喜色”。

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所載: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魯定公任命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孔子得知後心裏非常高興,臉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孔子的一個弟子對他說:“我聽說君子禍患臨頭而不怕,福事來到而不喜。”孔子說:“是有這句話。但是不也有‘樂在身居高位而能禮賢下士’的話嗎?”

孔子代理宰相職務後,按照自己一貫的仁政理念治理國家。三個月後,魯國得到大治。

孔子“攝行相事”雖然很短,但尚有政績。從這點而論,這個官是應做的。所以,毛澤東認為說孔子“患得患失”時,不宜引孔子做魯國宰相“有喜色”一例。

後來,孔子見國君魯定公和大權在握的季桓子迷戀聲色難於自拔,國家政治出現了難以挽回的喪亂跡象,於是毅然決然地拋棄官職,帶領弟子離開了魯國。

孔子批評“事君”的執政者患得患失,陳伯達批評孔子“攝行相事”有喜色是患得患失,毛澤東認為陳文所舉的例子不足以證明孔子患得患失。“因為不能指出當做了官的時候除了‘有喜色’之外應取什麼更正當的態度,問題在於那個官應不應做,不在有無喜色”。

在否定之否定中,毛澤東肯定了孔子批評患得患失的正確性,也為說孔子患得患失進行了辯白。